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77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讲义Word格式.docx

B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答案一:

A

不熟悉相关文化知识而误选。

有关古代“人的称谓”的知识欠缺。

答案二:

C

不关注相关提示信息。

对“母忧”之义,下文中有“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的信息。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1.审清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一项。

2.分析所考查的文化知识类别,如古代称谓、职官、礼仪、天文地理、科举制度等。

熟悉的知识点链接教材;

生僻的知识点在文本具体语境中进行上下文推断。

核心要点

1.文化知识考查的内容一定存在于试题当中。

2.文化知识的正误多半可以根据一定的语境进行判断。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是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专用术语,有“委任”“任命”的意思。

B.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C.通判,是官职名,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而设“通判”一职。

D.谥,是指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意义的称号。

答案 B

解析 B.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

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C.“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

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

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答案 C

解析 C.在地理上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廨,即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州中有州廨,郡中有郡廨,常称郡廨、公廨。

廨田,就是公廨田,它是隋唐时给各官署的田地。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

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C.侍读,官名。

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

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七月半,即七月十五,为下元节,亦称鬼节、施孤、盂兰节,为中国传统节日,当日一般会有祭祀先人的活动。

答案 D

解析 D.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是中国封建社会爵位名,其位次为第五等,位列于公侯伯子之后。

B.“公主”是中国古代对望族女子的称谓。

唐朝开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亲公主的称谓。

C.“疏”是一种文体,“上疏”中的“疏”是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D.“先帝”指远古帝王,也指前代已故的帝王或本朝皇帝的亡父,本文即为此意。

解析 B.“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望:

姜尚,别号飞熊,西周官为太师。

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

B.四夷:

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C.勤王:

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也指尽力于王事。

这里指前者。

D.诸路:

指各支兵马。

这里指建炎大变后,兴起的派系不同的军事力量。

答案 D

解析 D.“路”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在这里是“各地”的意思。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

“徙”指一般的调动官职;

“代”为“代理”之义,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三公,周代已有此词。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崩”“薨”“卒”“不禄”“死”表示“人死”的意思,不同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一般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解析 C.“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的高级官员的死”应该是“卒”。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内禅是一种君位传承制度,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予其家族里的人,称“内禅”。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恭帝。

答案 A

解析 A.“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错,武官任免由兵部掌管,不是由吏部掌管。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

B.“署”在文章中意思为代理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

“调”的意思为调动、调任。

“改”的意思为“改任”。

C.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解析 C.“乡试……考中者称‘贡士’”错,考中者称“举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世职,“袭”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世职”指世代承袭的职位。

B.瑶、僮,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僮族即壮族。

C.勒铭,意思是镌刻铭文,即在金属、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

解析 D.“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错误,“俎豆”指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

考中称为及第,没考中称为落第。

“第进士”,即殿试及第,考中进士。

B.工部为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下所辖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赋税财政等,其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C.古代倡导孝道,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孝即孝顺,善事父母;

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D.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解析 B.工部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赋税财政等为户部主管。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解析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解析 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

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解析 B.出,是京官外调;

除是授予官职;

左迁是贬官。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为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解析 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西汉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解析 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

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解析 C.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

“典章法度”属礼部掌管。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

一千钱为一缗。

解析 C.“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解析 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本意是台阶,还有免去官职,清除的意思;

摄,代理,表代理官职的还有行、署等;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B.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具有艺能人士供职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C.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从唐代开始,为了神化皇权,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

D.丁忧,即官员家中有丧事要回家奔丧、居丧的意思。

到后来,丁忧特指父母之丧。

致仕,就是退休,意为“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辞官在家闲居。

解析 A.除:

任命,授职。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主,即神主,为死者立的木制牌位。

用木简单地剥雕成人形木偶,以象征死者,上书死者姓名及图案,用以长久祭拜。

B.三师,是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也称“东宫三师”,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也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C.藩,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相抗衡。

D.缗,绳子的一种,先前用它来串联物品,后来也用此种绳子穿铜钱,因每串一千文,故“缗”也指一千文钱即一贯钱。

解析 B.“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错误。

“三师”一般由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是一种带有高级荣誉的虚衔。

二、文言文阅读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

父承祐,仕南唐,至刑部尚书致仕。

慎修少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

开宝末,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慎修以为国且亡,当待罪,何贺也?

自是每群臣称贺,从镒即奉表请罪。

太祖嘉其得礼,遣吕使慰谕,供帐牢饩悉加优给。

煜归朝,以慎修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煜表求慎修掌记室,许之。

煜卒,改太常博士。

累迁知湖、梓二州。

淳化中,秘书监李至荐之,命以本官知直秘阁。

慎修善弈棋,太宗屡召对弈,因作《棋说》以献。

大抵谓:

“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

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

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因举十要以明其义,太宗览而称善。

俄与直昭文馆韩援使淮南巡抚,累迁仓部、考功二部郎中。

咸平中,又副邢昺为两浙巡抚使,俄同修起居注。

景德初,上言衰老,求外任。

真宗以儒雅宜留秘府,止听解记注之职。

数月,擢为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

从幸澶州,遘寒疾,诏令肩舆先归。

慎修疾虽亟,精爽不乱。

托陈彭年草遗奏,不为诸子干泽,但以主恩未报为恨。

明年正月,卒,年六十九。

赙钱二十万,绢一百匹。

上悯之,令有司给舟载其柩归洪州。

慎修风度酝藉,博涉文史,多读道书,善清谈。

先是,江南旧臣多言李煜暗懦,事多过实。

真宗一日以问慎修,对曰:

“煜懵理若此,何以享国十余年?

”他日,对宰相语及之,且言慎修温雅不忘本,得臣子之操,深嘉奖之。

当时士大夫与之游者,咸推其素尚。

然颇恃前辈,待后进倨慢,人以此少之。

(选自《宋史·

潘慎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B.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C.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D.王师征江南/李煜遣随其弟从镒入贡买宴钱/求缓兵留馆/怀信驿旦夕/捷书至/邸吏督从镒入贺

解析 “李煜”是后一句主语,所以在“江南”后停顿,排除A;

“求缓兵”是前面“入贡买宴钱”的目的,可单独成句,所以在“求缓兵”前后均需停顿,排除C、D,选择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致仕”是指潘承祐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

古代的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致仕是汉代以后形成的制度。

B.文中的“学士”是潘慎修的官职名。

学士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魏晋以后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的称呼,宋代翰林学士有当宰相的希望。

C.淳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史书用年号纪年很少见,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都更改年号。

D.有司指主管某个部门的官吏,其中“有”是有某种权力的意思,“司”是主管的意思,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有司有时也泛指官吏。

解析 C.“史书用年号纪年很少见”错误。

史书中干支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慎修为人正直,善于讽谏。

他经常被宋太宗召去下棋,于是写《棋说》一文进献,在文中他列举十大要领阐明下棋的道理,这篇微言大义的文章宋太宗十分喜欢。

B.潘慎修清心寡欲,不恋权位。

他读过很多道家书籍,擅长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宋真宗景德初年他曾经主动上书朝廷,以年老为由请求外调担任地方官。

C.潘慎修学识丰富,被人敬仰。

他广泛涉猎文史典籍,为人宽厚有涵养,当时和他交往的士大夫们没有人不推崇他品格高尚,宋真宗也非常赏识他温文尔雅的风度。

D.潘慎修不忘根本,节操高尚。

南唐旧臣大多批评李煜昏庸懦弱,宋真宗向潘慎修询问实情,他用谁说昏庸的人不能在位十多年的话回答,这种回答深得真宗赞许。

解析 D.“谁说昏庸的人不能在位十多年”错误。

原文意思是李煜如果如此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也就是说李煜并不像他人所说的那样昏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托陈彭年草遗奏,不为诸子干泽,但以主恩未报为恨。

答案 ①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够战胜对手。

②他委托陈彭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

解析 第①句关键词:

全,保全;

兼,兼并;

克,战胜。

第②句关键词:

草,起草;

干泽,谋求恩泽;

恨,遗憾。

参考译文

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现为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人。

他父亲叫潘承祐,在南唐做官,官至刑部尚书后退休。

潘慎修年轻时因为父亲的职任做秘书省正字,多次升迁后官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

开宝末年,宋朝军队征讨南唐,李煜派他跟着自己的弟弟李从镒向宋朝进贡买宴钱,请求暂停用兵。

于是他们就留住怀信驿里。

很快宋朝捷报就传到了驿馆,驿馆官吏催促李从镒入朝送钱庆贺。

潘慎修认为国家将要灭亡,应当等待惩罚,还庆贺什么呢?

从此每当宋朝大臣们上表庆贺胜利时,李从镒马上就上表宋廷请求惩罚自己以示哀痛。

宋太祖赞许他懂礼制,派吕使安慰开导他,大凡供宴饮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和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都优厚地供给他。

李煜归顺朝廷时,宋廷让潘慎修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

李煜上表请求朝廷让潘慎修担任自己的掌记室,朝廷答应了。

李煜死后,潘慎修改官做太常博士。

多次升迁官职后做湖州、梓州知州。

淳化年间,秘书监李至推荐他,朝廷命他凭本官身份知直秘阁。

潘慎修擅长下棋,宋太宗多次召他前来下棋,于是他就写《棋说》一文来进献。

文章大意说:

“下棋的方法要义在于恬静沉默,而攻占与放弃是最紧要的。

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战胜对手。

君子懂得这五样,大概就可以和他谈论棋艺了。

”接着他就列举了十大要领来阐明这下棋的道理,宋太宗看完文章后称赞写得好。

过了不久,他就和直昭文馆韩援一道出使淮南巡视当地军政、民政,多次升迁官职后担任仓部、考功部这两部的郎中。

咸平年间,他又以邢昺副手身份担任两浙巡抚使,不久他们又一同编写(宋太宗)起居注。

景德初年,他上表说自己衰老了,请求朝廷放他到地方做官。

宋真宗认为他风度儒雅应该留在秘府里,只听任他解除编写起居注的职务。

几个月后,朝廷又提拔他担任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

他跟着真宗巡视澶州,染上伤寒病,真宗下诏命令他坐轿子先回京。

潘慎修病情虽然危急,但神智不错乱。

他委托陈彭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

第二年正月,潘慎修去世,时年六十九岁。

朝廷赏赐安葬费二十万钱,绢一百匹。

皇上哀怜他,命令主管部门提供船只载着他的灵柩回到故乡洪州。

潘慎修风度蕴藉,广泛涉猎文史典籍,读过很多道家著作,善于清谈。

在此以前,南唐旧臣大多指责李煜昏庸懦弱,所说事情大多言过其实。

宋真宗有一天拿他们的话询问潘慎修,潘慎修回答说:

“李煜如果真像这样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

”过了些时日,宋真宗向宰相谈及潘慎修的话,还说潘慎修温文尔雅做人不忘根本,恪守做臣子的节操,深深赞许褒扬他。

当时和潘慎修交往的士大夫们,都推崇他为人朴素高尚。

然而他很依仗自己是前辈的身份,对待后辈较傲慢,人们因此轻视他。

适考素能特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2分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9分)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

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

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

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

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

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

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

及至,大喜,曰:

“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

”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后为河内太守,不拜。

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

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