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79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docx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A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mí mǐ)全班,以至全校。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

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huō huò)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B,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C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于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钓)。

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 诧)(zhà chà)风云的古战场。

D

   还有同学①           ,想②           ,给竹节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③           招呼大伙儿来观摩。

谁知④           ,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 嗑)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黑虎掏心!

泰山压顶!

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咚锵!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________

A.弄巧成拙     B.别出心裁     C.技高一筹     D.得意扬扬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

盛行________     绞尽脑汁________

B.找反义词:

陈旧________     沉默寡言________

(4)第5、6自然段末尾都有“神气”,这属于________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从句式和标点符号两方面分析第10、11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效果。

(6)第12自然段主要抓住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7)对文中ABCD四处句子,批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小时候的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

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C.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D. 运用了比喻,富有趣味,“古趣”指的是把竹节人装扮成孙悟空、窦尔敦等。

“斗趣”指的是玩竹节人的两个同学打闹。

(8)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

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答案】

(1)mǐ;huō;钩;诧;zhà;磕

(2)B;C;D;A

(3)风靡;挖空心思;新鲜;念念有词

(4)反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创造很是欣赏,很得意,很自豪。

(5)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热闹、激烈的气氛,表现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入迷,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自己玩竹节人了。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

(6)语言;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

(7)D

(8)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老师的行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突出了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

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再找一找对应的字,最后在检查一遍。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5)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6)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8)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mǐ;huō;钩;诧;zhà;磕

(2)B;C;D;A

(3)风靡、挖空心思、新鲜、念念有词

(4)反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创造很是欣赏,很得意,很自豪。

(5)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热闹、激烈的气氛,表现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入迷,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自己玩竹节人了。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

(6)语言、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

(7)D

(8)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老师的行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突出了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考查学生对反复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6)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片段一: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成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 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 瞻)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③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qín 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bèn)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细读第②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

(4)写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________。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采用了________的结构方式,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

“直奔”用词准确,反映出人们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

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 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C. 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会场的设置和布局。

D. 以上都正确。

【答案】

(1)竖;檐;qíng;bèn

(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这是夸张,“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是比喻。

(3)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竖;檐;qíng;bèn

(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考查学生对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课外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

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

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

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

连邻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

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

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

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

   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

突然。

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

SoW。

 “So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

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

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

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

 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

是怀友?

是叙旧?

是传情?

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雾中。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

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

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

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形容路途很遥远。

________

借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________

莽撞;冒失。

________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

________。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案】

(1)热爱;蔚蓝

(2)千里迢迢;完璧归赵;唐突

(3)思考

(4)表达了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但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特别注意“蔚蓝”的“蓝”字,不要写成“篮”。

(2)千里迢迢:

形容路途很遥远。

完璧归赵:

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唐突:

莽撞;冒失。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

思考。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表达了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主要考擦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学生对课文背得熟,应该没问题。

但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

反之再根据意思,写出文中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

在下雨天里读书是最惬意的。

上次老爸送我的一本书还放在抽屉里,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

书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

翻开书,里面的纸已经泛黄了。

扉页上有几行字,头两行是用毛笔写的: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赠维儿

   下面落名吴敬山。

吴敬山是老爸的爸爸,我的爷爷,那么这本书是当年我爷爷送给我老爸的。

送书的时间是1965年6月1日,现在推算起来,是我老爸12岁那年“六一”儿童节那天,爷爷送给他的。

接下来的两行字是用钢笔写的,龙飞凤舞,一看就知道是老爸写的:

    学会生存

  赠缅儿

   下面落名是吴维。

爷爷送给爸爸,爸爸送给我,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

海浪把他卷上了岸。

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开始了。

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

他用帆布搭起帐篷,作为栖身之处,并将船上运来的东西藏在这里,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

后来,鲁滨逊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水稻。

他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

他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又养了一只鹦鹉作伴。

他还做了家具,摆在他所住的山洞里。

    若干年后,鲁滨逊救下了一个俘虏。

那天是星期五,他就给这个俘虏起名叫“星期五”。

从那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又过了好几年,鲁滨逊在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英国船。

他和“星期五”终于得到了离开孤岛的机会。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事实上的确如此: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我也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

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我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珍藏起来,等我有了儿子,我就把这本书再传给他。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惬意________抽屉________

鲁滨逊________扉页________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扉页:

   龙飞凤舞:

 荒无人烟:

(3)鲁滨逊在荒岛上会遇见哪些困难?

体现了鲁滨逊哪些精神品质?

(4)读了这本书后,请想想,爷爷和爸爸仅仅是送给我一本书吗?

(5)文章的题目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呢?

(6)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

(1)qiè;ti;xùn;fēi

(2)扉页:

是指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即筒子页)称为扉衬页;龙飞凤舞:

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荒无人烟: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3)食物缺乏,无处栖身,猛兽的威胁,最大的困难是孤独恐惧。

鲁滨逊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又具有顽强毅力的人。

(4)还有对自己的寄托和理想:

希望自己像鲁滨逊一样的坚强勇敢。

(5)要,因为女孩子也需要这种精神!

(6)课文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们一家三代相传的书。

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大无畏具有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是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

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

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中名言和书中人物,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

表达“我”珍藏这本书的打算,发人深思。

课文推出了鲁滨逊的故事。

尽管只是简单的介绍,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顽强生活的种种艰难,这种不平常的经历,造就了鲁滨逊的不平常的人生。

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也检验着人的意志。

这篇课文用传神的笔触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可敬的勇士,闪耀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文章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

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

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运用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

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

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

种些什么呢?

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

“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

怎么可能呢?

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

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

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

“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

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

你看,生活的路多宽!

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

这才是生命的选择。

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2)请你根据第⑩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4)对第⑧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 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 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 “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畜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答案】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