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81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docx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

辨证论治真题精选

[填空题]

1病例摘要:

王某,女,32岁,已婚,工人。

患者昨日受风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38.5℃,伴恶寒、流涕、头微痛,自行服用退热药后休息。

今晨患者上述症状未见好转,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身热,微恶寒,鼻流浊涕,头痛,咽痛,咳嗽,咯少量黏痰,口干欲饮。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温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发热、流涕1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发热1日,并见流涕、头痛、恶寒等症状,诊断为感冒。

风热袭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而见身热、微恶寒;风热上扰,则见头痛、咽痛、鼻流浊涕;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而见咳嗽咯痰。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感冒与温病相鉴别:

感冒发热多不高,服用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多不传变;温病则病势急骤,发热高,传变迅速,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出现谵妄、神昏等。

感冒四时均有,温病则多有明显的季节性。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感冒中医证候诊断:

风热证

中医治法:

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剂:

银翘散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2病例摘要:

孙某,男,27岁,未婚,学生。

患者昨日受风寒后出现发热,伴恶寒、流清涕、鼻塞,自行服用退热药后休息。

今晨患者上述症状未见好转,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身微热,恶寒,鼻塞声重,流清涕,肢体酸重,咳嗽,咯痰稀白。

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温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发热、恶寒1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发热1日,并见恶寒、流涕、鼻塞等症状,诊断为感冒。

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郁,而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寒为阴邪,故咯痰色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感冒与温病相鉴别:

感冒发热多不高,服用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多不传变;温病则病势急骤,发热高,传变迅速,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出现谵妄、神昏等。

感冒四时均有,温病则多有明显的季节性。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感冒中医证候诊断:

风寒证

中医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

荆防达表饮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3病例摘要:

李某,男,45岁,已婚,工人。

患者平素性情偏于急躁易怒,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少量白黏痰,行胸片检查示"双肺纹理增粗",自行服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物,咳嗽、咯痰有所减轻。

2周前患者生气后咳嗽再次加重,咳声阵作,伴咯痰质黏,不易咯出,咳重时自觉双胁部胀痛,咽干,晨起口苦,睡眠欠安,纳谷不香。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咳嗽、咯痰1个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咳嗽伴咯痰月余,诊断为咳嗽。

平素性情偏于急躁,肝火上炎,上逆侮肺,以至咳声阵作;木火刑金,炼液成痰,肺热津亏,则痰黏难咯,并感咽干;肝气不舒,阻滞脉络,而致双胁胀痛;心神受扰,而见眠差。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亦为肝火上炎、肺热津伤之象。

综上所述,辨证为肝火犯肺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咳嗽与喘证的鉴别:

喘证可兼有咳嗽症状,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咳嗽则是以咳逆有声,多伴有咯痰为主要症状,咳嗽日久,可转变为喘证。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咳嗽中医证候诊断:

肝火犯肺证

中医治法:

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剂: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4病例摘要:

刘某,女,24岁,未婚,学生。

患者2日前受风后出现咳嗽,咽痛口干,咯少量黏痰,身微热。

刻下症见:

咳嗽频剧,身微热,微恶风,咽痛口干,咯痰色白质黏,不易咯出,纳尚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咳嗽2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见咳嗽频剧,咽痛口干;热盛炼液成痰,故痰白质黏,咳吐不爽;风热袭表,卫表不和,而见身微热、微恶风;苔薄黄、脉浮滑,亦为风热犯肺之象。

辨证为风热犯肺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咳嗽与喘证的鉴别:

喘证可兼有咳嗽症状,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咳嗽则是以咳逆有声,多伴有咯痰为主要症状,咳嗽日久,可转变为喘证。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咳嗽中医证候诊断:

风热犯肺证

中医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

桑菊饮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5病例摘要:

李某,女,36岁,已婚,职员。

患者20余年前即有反复发作喘息、气促、咳嗽等症状,发作时曾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但未坚持治疗。

2年前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给予舒利迭、顺尔宁等药物治疗,病情尚稳定。

1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喘息、气促,喉中痰鸣,不能平卧等症状,经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现患者仍有咳嗽,喘息气促,喉间痰鸣,咯黄色黏痰,口渴喜饮,身有汗出,大便偏干,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发作性喘息气促20余年,加重1周。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发作性喘息气促20余年,诊断为哮证。

素有哮疾,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外邪,痰随气生,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气道挛急,而致哮鸣、喘息气促;热蒸津液为痰,色黄黏稠;热盛则口干喜饮、便干尿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痰热壅肺之象。

辨证为热哮。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哮病与喘证相鉴别:

二者都是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但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哮病中医证候诊断:

热哮证

中医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剂:

定喘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6病例摘要:

李某,男,26岁,未婚,学生。

患者20年前即有反复发作喘息、气促、咳嗽等症状,发作时喉间可闻及哮呜声,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

此后患者常于遇到冷空气或吸入异味时出现喘息、气促发作,每月可发作2~3次。

目前患者无喘息、气促症状,偶有咳嗽,吸入异味后自觉不适。

平素易感冒,怕风,自汗,气短懒言。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发作性喘息气促20余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发作性喘息气促20余年,诊断为哮证。

素有哮疾,痰饮蕴肺,肺气上逆,相互搏结,而致发作性喘息气促。

卫气虚弱,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自汗、怕风、易患感冒;肺虚不能主气,故气短懒言;中气不足,故倦怠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肺脾气虚之象。

综上所述,辨证为肺脾气虚。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哮病与喘证相鉴别:

二者都是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但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哮病-缓解期中医证候诊断:

肺脾气虚证

中医治法: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剂:

六君子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7病例摘要:

张某,男,58岁,已婚,工人。

患者3年来常于秋冬之际出现咳嗽咯痰,伴胸闷不适。

3日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伴低热,自行服用止咳化痰药物,热退。

但患者咳嗽加重,并出现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前来就诊。

目前患者咳喘胸闷,平卧困难,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咯吐不利。

脘痞纳呆,时感呕恶,口黏,大便溏。

舌淡,苔白腻厚,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故诊断为喘证。

脾失健运,积湿成痰,复感外邪,痰浊干肺,肃降失职,故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故脘痞、呕恶、便溏、口黏。

舌淡,苔白腻厚,脉滑亦为痰浊阻肺之象。

辨证为痰浊阻肺。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喘证与肺胀相鉴别:

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喘证中医证候诊断:

痰浊阻肺证

中医治法:

化痰降逆

方剂: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8病例摘要:

刘某,男,68岁,已婚,工人。

患者加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胸憋等症状,常于冬季发作,症状日渐加重,发作时咳嗽喘憋明显,伴胸闷、咯吐黏痰。

2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气喘,经治疗后咳嗽、咯痰缓解,但仍感喘息气促,遂前来中医治疗。

目前症见:

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动则喘甚而汗出。

舌淡暗,苔白,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咳嗽、喘憋20余年,加重2周。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咳嗽、喘憋20余年,诊断喘证。

患者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肾阳衰惫,而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肾不纳气故动则喘甚。

脉沉弱为肾虚之象。

综上所述,辨证为肾气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促只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喘证中医证候诊断:

肾气虚证

中医治法:

补肾纳气

方剂:

肾气丸合参蛤散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9病例摘要:

刘某,女,54岁,已婚,退休。

患者8年前出现间断咳嗽、咯痰,间断低热,痰中偶有血丝。

在当地医院X线片提示"肺结核不除外",间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近1月,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渴,心烦。

眠差,形体偏瘦。

大便尚可,纳少。

舌红干,苔薄黄,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间断咳嗽、咯痰伴低热8年,加重1个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咳嗽、咯痰伴低热,痰中夹有血丝,诊断为肺痨。

肾为肺之子,肺虚则肾失资生之源,相火灼金,上耗母气,肺肾两虚,故见咳嗽、咳痰,时有低热;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木火刑金,故见呛咳气急,痰少质黏;肺肾阴虚,心火上炎,故眠差、心烦。

舌干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症。

辨证为阴虚火旺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肺痨与肺痿的相同点是病位都主要在肺。

肺痨具有明确的痨虫侵蚀肺脏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主要症状,各症可以间作,或相继发生。

肺痿是多种肺部慢性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痈、肺痨、咳嗽等病证日久,均可导致肺叶痿弱不用而成肺痿。

肺痨晚期,如出现干咳、咯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肺痨中医证候诊断:

阴虚火旺证

中医治法:

滋阴降火

方剂:

百合固金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0病例摘要:

王某,女,32岁,已婚,职员。

患者2年前行流产手术后即出现心中悸动不安,伴倦怠乏力,曾行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仍时有心悸发作,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纳食不馨,夜眠欠安,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心悸反复发作2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动则更耗伤气血,故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气血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血虚而神明失养,而夜眠欠安;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

舌淡红,脉细弱,亦为气血亏虚之象。

辨证为心脾两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云: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可见,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发自少腹,向上冲逆。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心悸中医证候诊断:

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

补血养血,益气安神

方剂:

归脾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1病例摘要:

林某,男,56岁,已婚,工人。

患者2年前受惊后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当时服用养心安神药物后好转,此后患者时有心悸发作,情绪易于紧张,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心悸时作,受惊后或情绪激动时易出现。

平素时觉胸闷烦躁,咯痰量多质黏,晨起口干口苦,夜眠欠安,梦多,大便偏干,小便可。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心悸反复发作2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为心悸。

患者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故见心悸时作,眠差梦多;气郁痰火互结于心胸,耗伤津液,而见胸闷烦躁,痰多黏稠,口干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壅盛之象。

辨证为痰火扰心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云: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可见,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发自少腹,向上冲逆。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心悸中医证候诊断:

痰火扰心证

中医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剂:

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2病例摘要:

吕某,女,50岁,已婚,工人。

患者1年前于生气后出现左胸疼痛,伴胸闷,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症状缓解。

此后患者常于劳累及生气后出现左胸疼痛,经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曾行心电图示"ST-T段改变"。

刻下症见:

偶有左胸闷痛,多于生气后出现,平素情绪抑郁,喜叹息,双胁肋胀满不舒,纳食不香,食后胃脘胀满,易呃逆,二便调。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发作性胸痛1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发作性左胸疼痛,诊断为胸痹。

平素情绪抑郁,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心脉不和,而见左胸闷痛;肝气阻于胁络,故双胁肋胀满不舒;肝木克脾,脾虚中焦不运,而见食后胃脘胀满,呕逆。

脉弦为肝气不舒之象。

辨证为气滞心胸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胸痹与胃脘痛相鉴别:

胸痹病位在心,其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须与胃脘痛鉴别。

胸痹心痛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但常在服药、休息后缓解。

胃脘痛以胀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泛酸、嘈杂、暖气等胃部症状。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胸痹中医证候诊断:

气滞心胸证

中医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剂:

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3病例摘要:

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

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病变",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病情平稳。

近1月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左胸疼痛。

刻下症见:

左胸时感闷痛,伴心悸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夜眠欠安,纳食尚可,二便调。

舌红少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左胸间断疼痛10年,加重1个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左胸疼痛多年,诊断为胸痹。

心脉不畅,而见左胸闷痛;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而见盗汗口干、腰膝酸软;心神受扰,而见心悸失眠。

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辨证为心肾阴虚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胸痹与胃痛相鉴别: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其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须与胃痛鉴别。

胸痹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但常在服药、休息后缓解。

胃痛以胀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泛酸、嘈杂、嗳气等胃部症状。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胸痹中医证候诊断:

心肾阴虚证

中医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方剂:

天王补心丹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4病例摘要:

王某,女,58岁,已婚,工人。

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原因出现入睡困难,需1~2小时入睡,服用养心安神药物可有所改善。

近2周上述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梦多,胸闷纳差,时感恶心,白日头昏不适。

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诊断为不寐。

水湿痰饮内停,痰郁化热,痰热上扰,而见寐差梦多;痰阻中焦,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胸闷、纳差、呕恶;痰浊上扰清窍,而见头昏不适。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扰之象。

综上,辨证为痰热扰心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不寐与健忘相鉴别。

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

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

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中医证候诊断:

痰热扰心证

中医治法: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剂:

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5病例摘要:

吕某,男,59岁,已婚,退休。

患者10余年前出现失眠,入睡差,睡后易惊醒,甚则彻夜难眠,需长期服用舒乐安定等药物。

近期增量服用舒乐安定睡眠亦差,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晚睡1~2小时。

自觉心烦,晚间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白日头晕、耳鸣。

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失眠10余年。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失眠10余年,诊断为不寐。

患者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故见失眠心烦;肾津亏耗,髓海失养,而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虚火内灼,逼津外泄,而见盗汗,津伤明显则见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象。

辨证为心肾不交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不寐与健忘相鉴别。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

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

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中医证候诊断:

心肾不交证

中医治法: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剂: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6病例摘要:

王某,男,25岁,未婚,学生。

患者昨日受风后出现头痛,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今日前来就诊,行头颅CT未见异常。

刻下症见:

头痛而胀,双颞部及头顶为重,口渴喜饮,恶风,二便调。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头痛1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头痛1日,诊断为头痛。

风热外袭,上扰清窍,故头痛且胀;风热上扰,故面红耳赤;风热袭表,而见恶风;热伤津液,而见口干、大便偏干。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亦为风热袭表之象。

辨证为风热头痛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头痛与眩晕的鉴别:

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头痛中医证候诊断:

风热头痛证

中医治法:

疏风清热,和络止痛

方剂:

芎芷石膏汤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7病例摘要:

刘某某,女,49岁,已婚,干部。

患者10佘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颞部为重,生气后易出现,自行服用止痛药后可逐渐缓解。

3日前患者因与家人争吵,再次出现头痛,服用止痛药物疗效不佳,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头痛,双颞部为主,呈胀痛,平素性急易怒,口干口苦,夜寐欠安,二便尚调。

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3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3日,诊断为头痛。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见头痛且胀;颞侧为肝经循行部位,枢机不利,故以两侧头痛为主;肝胆失于疏泄,而见口苦;肝经郁热伤津,而见口干;肝火扰心,故夜寐不安。

舌红苔黄,脉弦数亦为肝阳上亢之象,故辨证为肝阳上亢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头痛与眩晕的鉴别:

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头痛中医证候诊断:

肝阳上亢证

中医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方剂:

天麻钩藤饮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填空题]

18病例摘要:

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

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

舌白,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

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主诉:

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

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

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

辨证为痰浊上蒙证。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

眩晕与头痛相鉴别:

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