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91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docx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

佛教书籍网->书库首页->大藏经11.中观部·瑜伽部

上一页|返回书目|下一页|加入书签|推荐本书|返回书页

160031P0464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

    No.1600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相品第一

    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

    及教我等师当勤显斯义

    此中最初安立论体。

颂曰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论曰。

此论唯说如是七义。

一相。

二障。

三真实。

四修诸对治。

五即此修分位。

六得果。

七无上乘。

今于此中先辩其相。

颂曰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论曰。

虚妄分别有者。

谓有所取能取分别。

于此二都无者。

谓即于此虚妄分别。

永无所取能取二性。

此中唯有空者。

谓虚妄分别中。

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

于彼亦有此者。

谓即于彼二空性中。

亦但有此虚妄分别。

若于此非有。

由彼观为空。

所余非无故。

如实知为有。

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

复次颂曰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论曰。

一切法者。

谓诸有为及无为法。

虚妄分别名有为。

二取空性名无为。

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

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

有故者。

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

无故者。

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

及有故者。

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

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

是则契中道者。

谓一切法非一向空。

亦非一向不空。

如是理趣妙契中道。

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

此自相今当说。

颂曰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论曰。

变似义者。

谓似色等诸境性现。

变似有情者。

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

变似我者。

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

变似了者。

谓余六识了相粗故。

此境实非有者。

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

似我似了非真现故。

皆非实有。

境无故识无者。

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

能取诸识亦非实有。

复次颂曰

    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论曰。

虚妄分别。

由此义故成非实有。

如所现起非真有故。

亦非全无。

于中少有乱识生故。

如何不许此性全无。

以许此灭得解脱故。

若异此者。

系缚解脱则应皆无。

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

已显虚妄分别自相。

此摄相今当说。

但有如是虚妄分别。

即能具摄三种自性。

颂曰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论曰。

依止虚妄分别境故。

说有遍计所执自性。

依止虚妄分别性故。

说有依他起自性。

依止所取能取空故。

说有圆成实自性。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

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

颂曰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

依止唯识有所得故。

先有于境无所得生。

复依于境无所得故。

后有于识无所得生。

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论曰。

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

名有所得。

以所得境无实性故。

能得实性亦不得成。

由能得识无所得故。

所取能取二有所得。

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显入虚妄分别无相方便相已。

此差别异门相今次当说。

颂曰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论曰。

虚妄分别差别相者。

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

异门相者。

唯能了境总相名心。

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今次当说此生起相。

颂曰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

    论曰。

缘识者。

谓藏识。

是余识生缘故。

藏识为缘所生转识。

受用主故名为受者。

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

思作意等诸相应行。

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

今次当说此杂染相。

颂曰

    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

    论曰。

覆障故者。

谓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

安立故者。

谓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

将导故者。

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

摄故者。

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

圆满故者。

谓六内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

三分别故者。

谓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

受用故者。

谓由受支领纳顺违非二境故。

引起故者。

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

连缚故者。

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

现前故者。

谓由有力令已作业所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

苦果故者。

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

唯此所说十二有支。

逼恼世间令不安隐。

三杂染者。

一烦恼杂染。

谓无明爱取。

二业杂染谓行有。

三生杂染。

谓余支。

二杂染者。

一因杂染。

谓烦恼业。

二果杂染。

谓所余支。

七杂染者。

谓七种因。

一颠倒因。

谓无明。

二牵引因。

谓行。

三将导因。

谓识。

四摄受因。

谓名色六处。

五受用因。

谓触受。

六引起因。

谓爱取有。

七厌怖因。

谓生老死。

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

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

一有相。

二无相。

三自相。

四摄相。

五入无相方便相。

六差别相。

七异门相。

八生起相。

九杂染相。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

今次当说所知空性。

颂曰

    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

    论曰。

应知所取能取空性。

略说但由此相等五。

所知空性其相云何。

颂曰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论曰。

无二谓无所取能取。

有无谓有二取之无。

此即显空无性为性。

故此空相非有非无。

云何非有无。

二有故。

云何非无有。

二无故。

此显空相非有非无。

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

若异应成法性异法。

便违正理。

如苦等性。

若一则应非净智境。

亦非共相。

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

所知空性异门云何。

颂曰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论曰。

略说空性有此异门。

云何应知此异门义。

颂曰

    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论曰。

即此中说所知空性。

由无变义说为真如。

真性常如。

无转易故。

由无倒义说为实际。

非诸颠倒。

依缘事故。

由相灭义说为无相。

此中永绝一切相故。

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

是最胜智所行义故。

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

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

此中界者。

即是因义无我等义如理应知。

云何应知空性差别。

颂曰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全空净故许为净

    论曰。

空性差别略有二种。

一杂染。

二清净。

此成染净由分位别。

谓有垢位说为杂染。

出离垢时说为清净。

虽先杂染后成清净。

而非转变成无常失。

如水界等出离客尘。

空净亦然非性转变。

此空差别复有十六。

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

此等略义云何应知。

颂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论曰。

能食空者。

依内处说即是内空。

所食空者。

依外处说即是外空。

此依身者。

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

诸器世间说为所住。

此相宽广故名为大。

所住空故名为大空。

能见此者。

谓智能见内处等空。

空智空故说名空空。

如理者。

谓胜义即如实行。

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

菩萨修行为得二净。

即诸有为无为善法。

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

为于有情常作饶益。

而观空故名毕竟空。

生死长远无初后际。

观此空故名无际空。

不观为空便速厌舍。

为不厌舍此生死故。

观此无际生死为空。

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

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

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

菩萨为此速得清净。

而观空故名本性空。

菩萨为得大士相好。

而观空故名为相空。

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

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是十四空随别安立。

此中何者说名为空。

颂曰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论曰。

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

此无性空非无自性。

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

于前所说能食空等。

为显空相别立二空。

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

如其次第立后二空。

如是已显空性差别。

此成立义云何应知。

颂曰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论曰。

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客杂染者。

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

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

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既尔。

颂曰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论曰。

云何非染非不染。

以心性本净故。

云何非净非不净。

由客尘所染故。

是名成立空差别义。

此前空义总有二种。

谓相安立。

相复有二。

谓无及有。

空性有相。

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

相。

应知安立即异门等

    辩障品第二

    已辩其相。

障今当说。

颂曰

    具分及一分增盛与平等

    于生死取舍说障二种性

    论曰。

具分障者。

谓烦恼障及所知障。

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

一分障者。

谓烦恼障。

障声闻等种性法故。

增盛障者。

谓即彼贪等行。

平等障者。

谓即彼等分行。

取舍生死。

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

名于生死有取舍障。

如是五障随其所应。

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

复次颂曰

    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

    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彼事灭道宝

    利养恭敬等远离遍知故

    论曰。

烦恼障相略有九种。

谓爱等九种结爱结障厌。

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

恚结障舍。

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

余七结障真见。

于七遍知如次障故。

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

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

由此势力彼不断故。

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

由此不知诸取蕴故。

见结能障灭谛遍知。

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

由邪见谤灭故。

取结能障道谛遍知。

取余法为净故。

疑结能障三宝遍知。

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

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

由此不见彼过失故。

悭结能障远离遍知。

由此贪着资生具故。

复有别障能障善等十种净法。

其相云何。

颂曰

    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阙种性善友心极疲厌性

    及阙于正行鄙恶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著有着资财及心性下劣

    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义

    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

    论曰。

如是名为善等法障。

所障善等其相云何。

颂曰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论曰。

如是善等十种净法。

谁有前说几种障耶。

颂曰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论曰。

善有三障。

一无加行。

二非处加行。

三不如理加行。

菩提有三障。

一不生善法。

二不起正思惟。

三资粮未圆满。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

此有三障。

一阙种性。

二阙善友。

三心极疲厌性。

有慧者。

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

一阙正行。

二鄙者共住。

三恶者共住。

此中鄙者。

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

无乱有三障。

一颠倒粗重。

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

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

性障断灭名无障。

此有三障。

一俱生粗重。

二懈怠性。

三放逸性。

回向有三障。

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

一贪着诸有。

二贪着资财。

三心下劣性。

不怖有三障。

一不信重补特伽罗。

二于法无胜解。

三如言而思义。

不悭有三障。

一不尊重正法。

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

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愍。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

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

二少闻。

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

随余义中有十能作。

即依彼义应知此名。

十能作者。

一生起能作。

如眼等于眼识等。

二安住能作。

如四食于有情。

三任持能作。

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四照了能作。

如光明于诸色。

五变坏能作。

如火等于所熟等。

六分离能作。

如镰等于所断等。

七转变能作。

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镮钏等。

八信解能作。

如烟等于火等。

九显了能作。

如因于宗。

十至得能作。

如圣道等于涅槃等。

依如是义故。

说颂言

    能作有十种谓生住持照

    变分离转变信解显至得

    如识因食地灯火镰工巧

    烟因圣道等于识等所作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

一生起障。

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

二安住障。

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

三任持障。

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

四照了障。

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

五变坏障。

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

六分离障。

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

七转变障。

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

八信解障。

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

九现了障。

谓于不悭于法无悭者。

为他显了故。

十至得障。

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

所障十法次第义者。

谓有欲证无上菩提。

于胜善根先应生起。

胜善根力所任持故。

必得安住无上菩提。

为令善根得增长故。

次应发起大菩提心。

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

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

断诸乱倒起无乱倒。

由见道中无乱倒故。

次于修道断一切障。

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由回向力所任持故。

于深广法便无怖畏。

既无怖畏。

便于彼法见胜功德。

能广为他宣说开示。

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是名善等十义次第。

虽善等法即是觉分波罗蜜多。

诸地功德而总别异。

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

颂曰

    于觉分度地有别障应知

    论曰。

复于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

于菩提分有别障者。

颂曰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

    不植羸劣性见粗重过失

    论曰。

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

于四正断有懈怠障。

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

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

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

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

于五力有羸劣性障。

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

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

此是见道所显示故。

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

此是修道所显示故。

于到彼岸有别障者。

颂曰

    障富贵善趣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受用法成熟

    论曰。

此说十种波罗蜜多所得果障。

以显十种波罗蜜多自性之障。

谓于布施波罗蜜多说富贵自在障。

于净戒波罗蜜多说善趣障。

于安忍波罗蜜多说不舍有情障。

于精进波罗蜜多说减过失增功德障。

于静虑波罗蜜多说令所化趣入法障。

于般若波罗蜜多说解脱障。

于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说施等善无穷尽障。

由此回向无上菩提。

令施等善无穷尽故。

于愿波罗蜜多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

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

于力波罗蜜多说所作善得决定障。

由思择力及修习力能伏彼障非彼伏故。

于智波罗蜜多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

不如闻言而觉义故。

于地功德有别障者。

颂曰

    遍行与最胜胜流及无摄

    相续无差别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及不增不减

    并无分别等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

    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论曰。

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

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

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

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

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

由通达此作是思惟。

是故我今于同出离。

一切行相应遍修治。

是为勤修相应出离。

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

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

为求此法。

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投身而取不以为难。

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

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

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

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

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

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

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

由通达此知法无相。

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

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

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

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

有四自在。

一无分别自在。

二净土自在。

三智自在。

四业自在。

法界为此四种所依。

名四自在所依止义。

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

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

圆满证得无碍解故。

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

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

复略颂曰

    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

    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

    论曰。

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

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

前障总义有十一种。

一广大障。

谓具分障。

二狭小障。

谓一分障。

三加行障。

谓增盛障。

四至得障。

谓平等障。

五殊胜障。

谓取舍生死障。

六正加行障。

谓九烦恼障。

七因障。

谓于善等十能作障。

八入真实障。

谓觉分障。

九无上净障。

谓到彼岸障。

十此差别趣障。

谓十地障。

十一摄障。

谓略二障

    辩中边论卷上

    辩中边论卷中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真实品第三

    已辩其障。

当说真实。

颂曰

    真实唯有十谓根本与相

    无颠倒因果及粗细真实

    极成净所行摄受并差别

    十善巧真实皆为除我见

    论曰。

应知真实唯有十种。

一根本真实。

二相真实。

三无颠倒真实。

四因果真实。

五粗细真实。

六极成真实。

七净所行真实。

八摄受真实。

九差别真实。

十善巧真实。

此复十种。

为欲除遣十我见故。

十善巧者。

一蕴善巧。

二界善巧。

三处善巧。

四缘起善巧。

五处非处善巧。

六根善巧。

七世善巧。

八谛善巧。

九乘善巧。

十有为无为法善巧。

此中云何根本真实。

谓三自性。

一遍计所执自性。

二依他起自性。

三圆成实自性。

依此建立余真实故。

于此所说三自性中。

许何义为真实。

颂曰

    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

    论曰。

即于如是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常非有。

唯常非有。

于此性中许为真实。

无颠倒故。

依他起相有而不真。

唯有非真。

于依他起许为真实。

有乱性故。

圆成实相亦有非有。

唯有非有。

于此性中许为真实。

有空性故。

云何相真实。

颂曰

    于法数取趣及所取能取

    有非有性中增益损减见

    知此故不转是名真实相

    论曰。

于一切法补特伽罗所有增益及损减见。

若知此故彼便不转。

是遍计所执自性真实相。

于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损减见。

若知此故彼便不转。

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实相。

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损减见。

若知此故彼便不转。

是名圆成实自性真实相。

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颠倒故。

名相真实。

无颠倒真实者。

谓无常苦空无我性。

由此治彼常等四倒。

云何应知此无常等依彼根本真实立耶。

颂曰

    无性与生灭垢净三无常

    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种

    空亦有三种谓无异自性

    无相及异相自相三无我

    如次四三种依根本真实

    论曰。

无常三者。

一无性无常。

谓遍计所执。

此常无故。

二生灭无常。

谓依他起。

有起尽故。

三垢净无常。

谓圆成实。

位转变故。

苦三种者。

一所取苦。

谓遍计所执。

是补特伽罗法执所取故。

二事相苦。

谓依他起。

三苦相故。

三和合苦。

谓圆成实。

苦相合故。

空有三者。

一无性空。

谓遍计所执。

此无理趣可说为有。

由此非有说为空故。

二异性空。

谓依他起。

如妄所执不如是有。

非一切种性全无故。

三自性空。

谓圆成实。

二空所显为。

自性故。

无我三者。

一无相无我。

谓遍计所执。

此相本无故名无相。

即此无相说为无我。

二异相无我。

谓依他起。

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故名异相。

即此异相说为无我。

三自相无我。

谓圆实成。

无我所显以为自相。

即此自相说为无我。

如是所说无常苦空无我四种。

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实各分为三种。

四各三种如前应知。

因果真实。

谓四圣谛。

云何此依根本真实。

颂曰

    苦三相已说集亦有三种

    谓习气等起及相未离系

    自性二不生垢寂二三灭

    遍知及永断证得三道谛

    论曰。

苦谛有三。

谓无常等四各三相。

如前已说。

集谛三者。

一习气集。

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

二等起集。

谓业烦恼。

三未离系集。

谓未离障真如。

灭谛三者。

一自性灭。

谓自性不生故。

二二取灭。

谓所取能取二不生故。

三本性灭。

谓垢寂二。

即择灭及真如。

道谛三者。

一遍知道。

二永断道。

三证得道。

应知此中于遍计所执唯有遍知。

于依他起有遍知及永断。

于圆成实有遍知及证得。

故依此三建立道谛。

粗细真实。

谓世俗胜义谛。

云何此依根本真实。

颂曰

    应知世俗谛差别有三种

    谓假行显了如次依本三

    胜义谛亦三谓义得正行

    依本一无变无倒二圆实

    论曰。

世俗谛有三种。

一假世俗。

二行世俗。

三显了世俗。

此三世俗如其次第。

依三根本真实建立。

胜义谛亦三种。

一义胜义。

谓真如胜智之境名胜义故。

二得胜义。

谓涅槃。

此是胜果亦义利故。

三正行胜义。

谓圣道。

以胜法为义故。

此三胜义应知但依三根本中圆成实立此圆成实总有二种。

无为有为。

有差别故。

无为总摄真如涅槃。

无变异故名圆成实。

有为总摄一切圣道。

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极成真实略有二种。

一者世间极成真实。

二者道理极成真实。

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立耶。

颂曰

    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

    论曰。

若事世间共所安立。

串习随入觉慧所取。

一切世间同执此事。

是地非火色非声等。

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此于根本三真实中。

但依遍计所执而立。

若有理义聪睿贤善能寻思者。

依止三量证成道理施设建立。

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此依根本三真实立。

净所行真实亦略有二种。

一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而立。

颂曰

    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

    论曰。

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真实。

唯依根本三真实中圆成实立。

余二非此净智境故。

云何应知相名分别真如正智摄在根本三真实耶。

颂曰

    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

    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

    论曰。

相等五事随其所应。

摄在根本三种真实。

谓名摄在遍计所执相。

及分别摄在依他。

圆成实摄真如正智。

差别真实略有七种。

一流转真实。

二实相真实。

三唯识真实。

四安立真实。

五邪行真实。

六清净真实。

七正行真实。

云何应知此七真实依三根本真实立耶。

颂曰

    流转与安立邪行依初二

    实相唯识净正行依后一

    论曰。

流转等七随其所应。

摄在根本三种真实。

谓彼流转安立邪行。

依根本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

实相唯识清净正行。

依根本中圆成实立。

善巧真实谓为对治。

十我见故。

说有十种云何于蕴等起。

十我见耶。

颂曰

    于蕴等我见执一因受者

    作者自在转增上义及常

    杂染清净依观缚解者性

    论曰。

于蕴等十法起十种我见。

一执。

一性。

二执因性。

三执受者性。

四执作者性。

五执自在转性。

六执增上义性。

七执常性。

八执染净所依性。

九执观行者性。

十执缚解者性。

为除此见修十善巧。

云何十种善巧真实依三根本真实建立。

以蕴等十无不摄在三种根本自性中故。

如何摄在三自性中。

颂曰

    此所执分别法性义在彼

    论曰。

此蕴等十各有三义。

且色蕴中有三义者。

一所执义色。

谓色之遍计所执性。

二分别义色。

谓色之依他起性。

此中分别以为色故。

三法性义色。

谓色之圆成实性。

如色蕴中有此三义。

受等四蕴界等九法各有三义随应当知。

如是蕴等由三义别无不摄入彼三性中。

是故当知十善巧真实。

皆依根本三真实而立。

如是虽说为欲对治十种我见故修蕴等善巧。

而未说此蕴等别义。

且初蕴义云何应知。

颂曰

    非一及总略分段义名蕴

    论曰。

应知蕴义略有三种。

一非一义。

如契经言。

诸所有色等。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

二总略义。

如契经言。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三分段义。

如契经言。

说名色蕴等各别安立色等相故。

由斯聚义蕴义得成。

又见世间聚义名蕴。

已说蕴义。

界义云何。

颂曰

    能所取彼取种子义名界

    论曰。

能取种子义。

谓眼等六内界。

所取种子义。

谓色等六外界。

彼取种子义。

谓眼识等六识界。

已说界义处义云何。

颂曰

    能受所了境用门义名处

    论曰。

此中能受受用门义。

谓六内处。

若所了境受用门义。

是六外处。

已说处义。

缘起义云何。

颂曰

    缘起义于因果用无增减

    论曰。

于因果用若无增益及无损减。

是缘起义。

应知此中增益因者。

执行等有不平等因。

损减因者。

执彼无因。

增益果者。

执有我行等缘无明等生。

损减果者。

执无明等无行等果。

增益用者。

执无明等于生行等有别作用。

损减用者。

执无明等于生行等全无功能。

若无如是三增减执。

应知彼于缘起善巧。

已说缘起义。

处非处义云何。

颂曰

    于非爱爱净俱生及胜主

    得行不自在是处非处义

    论曰。

处非处义略由七种不得自在。

应知其相。

一于非爱不得自在。

谓由恶行虽无爱欲而堕恶趣。

二于可爱不得自在。

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升善趣。

三于清净不得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