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303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4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9页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docx

环评上岗证281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

一、填空(不分先后顺序)共15分,一空0.5分。

1.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有:

(色度)、(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数、总汞、总镉、总格、六价铬、总砷、总铅等14项。

其他项目,视各地垃圾成分,有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参数包括:

(面源有效高度)(米);(面源宽度)(米);(面源长度)(米);(污染物排放速率)(g/s,kg/h,t/a);(小时评价标准)(mg/m3)。

3.大气防护距离基于(估算)模式,适用于(无组织)排放源。

4.生态保护基本原则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等次序提出措施,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5.根据地形和气候特征、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可划分为(山岭区防治区)、(平原防治区)或(河谷防治区一级分区),根据工程单元及其施工、占地特点进行二级分区。

6.后面不记得了。

二、选择(选项记不清了,括号内是考点,理解记忆,悲剧的只记得这么几个。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48-93)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的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是应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特征参数

主要包括:

(河宽、水深、流速、流量、糙率、纵比降、和弯曲系数等)。

4.那几个“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A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B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二级三级)

C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D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4.种群的概念

三、改错

1.石油天然气生态预测范围

2.小于1000米时,大气预测网格点划分的范围

3.环境风险评价生产设备检测的目的

4.危废焚烧厂据居民区的距离河深大于等于10米时,中湖的面积范围

四、简答

1.工业防噪措施

ⅰ应从选址、总图布置、声源、声传播途径及敏感目标自身等方面分别给出噪声防治的具体方案。

主要包括:

选址的优化方案及其原因分析,总图布置调整的具体内容及其降噪效果(包括边界和敏感目标);给出各主要声源的降噪措施、效果和投资。

ⅱ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的措施方案、降噪效果及投资,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ⅲ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对可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厂界(或场界、边界)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矩调整建议。

ⅳ提出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2.生态三级、一级图件

三级评价基本图件4个:

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或水体利用现状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二级评价基本图件7个:

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一级评价基本图件9个:

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植被类型图;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生态监测布点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3.危废焚烧厂的选址要求

4.混合过程段和均匀混合段定义

5.地下水预测范围和重点

五、计算

1、水体中完全混合污染物浓度的计算,以及在完全混合段下游10km处污染物的浓度值。

2、一个项目建设,有学校敏感点,计算它的敏感点浓度与最大落地浓度值,给的数比较多,能够判断,敏感点叠加背景最大值,最大落地浓度叠加平均浓度。

六、论述

1、公路项目,给一些条件,第一问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是什么,第二问问需要哪些图件。

公路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a.明确工程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b.按工程全过程分析工程活动内容和方式;明确发生主要环境影响的工程内容和点段位置

2、引水式水电站建设项目,坝址上游有基本农田,需要搬迁居民。

经过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可能有国家或省级野生植物,下游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有洄游性鱼类。

评价的范围,评价从哪几方面考虑,对动物的保护措施。

个人总结:

固废和生态灰常灰常重要,大气地下地上水噪声也灰常灰常重要,前三章相对次要(但是你也得好好看啊)。

我的复习资料是环评爱好者论坛上下的“彩色版复习资料”,那份资料对于重点的总结还是相当全的,几乎里面的红色粗体字部分都是重点,建议大家以那份资料为参考资料还是相当不错的(仅个人建议),如果说从单纯应试的角度看我建议大家还是得有重点的复习,把书全看一遍固然好,可是对于应试无异于大海捞针,我就是把这份彩色版复习资料彩打出来带到北京看的,感觉效果很好,所以鄙人大力推荐,现将这份资料附于题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qq:

375613231,欢迎交流。

(页眉标错了,请自行改正)

环评爱好者论坛彩色版复习资料

2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看书背)

已出导则,已出质量标准!

(1)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

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保法: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评中: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即人类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系统的概念

环境系统是指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

整体性:

一定时空中的环境因素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动态性:

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其组成和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是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不良变化的结果。

稳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环境要素的概念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的分类:

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为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

(提供依据,便于比较)

(5)环境容量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目前多指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某一种环境要素中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容量的分类:

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

(6)环境影响的概念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作用变化效应)

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的分类:

(按影响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地区、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对象3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

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审批部门。

跟踪监测的目的:

能够发现建设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规划环(战略)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8)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的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设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原则:

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10)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资源保护对象而制定的。

环境保护单行法类型:

自然资源保护法;森林、草原、渔业、矿产、土地管理、水法、野生动物、水土保持、气象

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促进、放射性污染防治

其它类的法律。

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促进

P12

(11)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类型:

一类是为了执行某些环境保护单行法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另外一类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某些尚无相应单行法律的重要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或办法。

(12)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13)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1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3级5类

国家环境标准:

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

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部标准

(15)地方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舶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送国务院批准。

(16)环境标准的关系

1.地方环境标准要严于国家环境标准,且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综合行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概念:

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综合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设计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规划环评技术原则:

1.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2.早期介入原则;3.整体性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5.一致性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环评分类:

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指导性规划+非指导性规划)。

综合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篇章”的形势,对于一些重要性较弱,实施后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规划,可以用“说明”或者“专项说明”。

专项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对于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专项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指导性专项规划以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规划环评组织者:

谁组织编制规划,谁负责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评价者:

1.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政府或者政府部门;2.委托的单位或者专家组。

公众参与:

1.只限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2.规划实施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3.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效益。

(18)跟踪评价:

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提出并采取新的相应改进措施。

(1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分类管理;4.分级审批;5.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6.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7.公众参与

(20)分类管理

报告书——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报告表——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

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21)环境敏感区: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

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ⅱ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沙土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剂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ⅲ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2)分级审批

环保部负责审批:

1.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3.由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的对环境可能造成中大影响的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省级环保部门审批:

1.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电石、铁合金、焦炭、垃圾焚烧及发电、制浆等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2.化工、造纸、电镀、印染、酿造、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或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3.法律和法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报告书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23)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后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

1.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的主要专题,如工程分析、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等进行后评价,并针对原有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重要错误和漏项等提出建议,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2.评估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

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1环评报告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回顾2工程分析的后评价3环境现状、区域污染源及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后评价4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环境要素后评价5环境影响预测的后评价6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价7公众意见调查8环境管理与监测后评价9后评价结论

(24)几个时间点

1970年1月1日,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正式实施,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中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

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253号令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2号令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的通知》

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

2008年9月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颁布。

 

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1.依法评价原则;2.早期介入原则;3.完整性原则;4.广泛参与原则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编制阶段;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役)满后三个阶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划分。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应关注重点环境制约因素,必须能反应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

包括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分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③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④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评价方法应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方法。

3.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目的:

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惊喜详细分析与说明。

工程分析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技术要求。

全过程:

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等;

全时段:

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专题同时也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

全方位:

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

多角度:

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工程分析的方法:

类比分析法。

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法等。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目的:

通过环境现状调查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应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包括:

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环境状况、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其它)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

污染源调查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等。

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单因子指数法。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的确定与建设项目和环境的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情况有关(调查范围大于预测范围)

②环境影响的预测时段(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

一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的一般的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如十年一遇连续7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

③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

评价中必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

对选址、选线敏感的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

④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6.环境风险评价;

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贮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评价重点:

1.化学风险;2.物理风险

事故防范措施:

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

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主要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7.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经济论证;

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从哪些方面考虑1.以预防为主2.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3.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4.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5.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6.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8.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一五”总量:

COD、SO2、TP、TN)(技改项目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在环境质量现状已超出环境功能区划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原则上应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项目建设,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

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

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经济收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

1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2.公众参与;①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要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对象:

有关单位、专家、公众。

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

②公众参与的形式:

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③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