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320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docx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所以第一节是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同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因此需要教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步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a大气受热过程:

(依据: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b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依据: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它形式的热力环流例如海陆间,城市郊区间。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景。

2、难点

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依据:

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尤其是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Eg:

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的成因。

推断海陆风、城市风的存在对大气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掌握)

能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确立依据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

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知识,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方法和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三)目的

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引入)

师: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

生: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

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

太阳。

师: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书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生:

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师:

很好。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读书)书30页页脚处的说明

师:

根据书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

大气层。

师:

正确。

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

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

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

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大家一起做一个活动。

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出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

非常好。

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

再看第二题。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是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

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大气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

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发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是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

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即:

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师:

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

生:

太阳辐射。

师:

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

生:

地面辐射。

师:

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

不同。

师:

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生:

不同。

师:

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

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

实验用品的准备:

长方形的玻璃缸(100CM,宽30CM,高40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生:

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

结论是:

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师:

非常好。

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投影)

生:

(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师:

(总结并板书)

大家分析的很准确。

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而言。

在理解热力环流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

(2)大气的水平运动:

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3)大气的垂直运动:

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4)“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

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P33“活动3”。

(投影)活动3(活动设计中注意了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地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

生:

(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

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据此,图2.4A:

陆——低,海——高;,图2.4B:

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略

(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师:

答的非常准确。

(投影)海陆风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

白天:

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

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

师:

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

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

如果地球上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这个热力环流应该怎样的?

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慢慢思考。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

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生: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

很好。

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

师: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

生: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

师: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生: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

很好。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生:

(阅读)P34“阅读:

地球自转于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板书)

 

(过渡)

师: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生:

不能。

师:

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师:

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

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是什么关系?

生:

永远和风向相反。

师:

摩擦力能改变风向,对风速有没有影响?

生:

有影响。

师:

大气的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那么北半球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时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呢?

生: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个夹角。

师:

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

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

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补充板书)

 

结束(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

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热力环流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1、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

6、

(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就是太阳晒热了地面,地面烘热了大气。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随堂巩固】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图中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中字母“A”B.大气的反射作用——图中字母“D”

C.大气的吸收作用——图中字母“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图中字母“C

读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图,回答4~7题:

4.A、B两地受热的是,空气作    (上升或下降)

 运动,冷却的是    ,空气作    (上升或下降)运动。

5.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表示气压最高的

  数码是   ,   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6.近地面AB之间大气运动方向是     。

7.由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      。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

据此回答1、2题。

1.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风力减弱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D.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这是一道高考题)。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

(2)回答:

F1是力,它与方向;F2是力,它与方向;F3是力,它与方向。

4.读右图,回答相关问题:

⑴A、B两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的是___。

⑵阴天的白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

⑶阴天的夜晚,气温比晴天较,这是由于

 

一、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

解析:

由图可知⑦①②为太阳辐射,⑤⑥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③、⑤较小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的四川盆地低,同时由于①大,③小导致当地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而使得小麦产量高,质量好。

答案:

1.D 2.B

3.(20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

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

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如果地球不自转,将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热力环

流。

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故③正确。

答案:

C

  (2010·泰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

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

解析:

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

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上升,使近

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

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运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

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所以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

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

A.造纸厂B.水泥厂C.家具厂D.电子厂

解析:

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

废气、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不被污染。

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较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

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因而选B项。

答案:

B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D>C>A>BB.A>B>D>CC.C>D>A>BD.C>D>B>A

7.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

①向高纬凸出 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出 ④向南凸出

A.①③B.②④C.①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