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37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ocx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人本管理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人性管理漫谈

一、学校的人性管理

1、学校管理的原则:

以人为本(教师、学生)

不管何领域,中国式学校管理的精髓都是“以人为本”,西方式学校管理的精髓是“以事为本”。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中,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校长总是抱怨自己的教师不称职、不敬业,说什么“就是这些人干扰、妨碍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品质的提升”。

老实讲,这些教师是经过你认可的或聘请来的,你既然认可或聘请了人家,怎么又说人家不称职呢、不爱岗敬业呢?

教师不称职、不敬业,往往是校长带坏的。

因此,很多校长常常跟我讲自己学校的教师不行,我第一个问题就问他:

“那你干吗要他?

当初是经过甄选,你认可的才进来的。

他本来很行,跟了你就变得不行了,那是谁的错?

是你的错,是你把人家带得不行了。

为什么这个人跟着你就不行,跟着另外一个人就行呢?

校长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是否专制,是否公正,是否关心、信任、尊重、爱教师?

如果排除了校长自身原因,那么,校长应该怎样带手下的教职员呢?

怎样管理呢?

一句话:

不要管他。

现在一些校长,整天想的就是如何“管”教师、甚至如何“整”教师,却从来不思考“管”究竟有效否?

符合人性否?

符合教育规律否?

为了全面、及时了解教师到校、离校,在岗、在校情况,一些学校引进了在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打卡制度。

这样,教师每天何时到校、何时离校,在打卡纸上记录得分秒不差。

这一制度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教师的精神面貌得到改观,迟到早退的现象得到遏止,有事请假的制度也得到落实,等等。

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变异”:

先到校的教师为了使迟到的好友免受学校的处罚,自己打卡以后马上把好友的卡也顺便打上了;有的年级组长为了小团队的局部利益,在打卡的时候自己一次性代替本组教师打卡,或者安排组内的其他教师进行代替;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迟到行为不能在打卡纸中显示出来,故意弄坏打卡机,使打卡机不能正常工作,等等。

可见,打卡制度不但没有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管”教师的效能,而且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广大教师的工作自觉性。

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

其次,教师之间彼此猜疑。

再次,工作应付。

可见,把上班打卡这种在企业行之有效的制度照搬到学校,其弊端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弊端是人文性的失落,是对人性的不尊重。

2、什么都在变,只有人性从来没有变

谈学校管理是需要一定背景的,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资源。

因此,当把教师纳入管理、置于管理对象时,就相当于把教师当成了物。

在西方的人力资源理论中,人被当作人力资源去利用、去处理,视人为物,严重地违反了人性。

(可今日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很时髦)

人性的特点是,第一要创造,第二要自由,第三要自主,不接受他人的摆布。

很多校长告诉我:

“学校教师真难管啊!

”我告诉他:

“谁叫你管他!

”其实,人性是不喜欢被管的。

要了解一个人,必须看他讲话,一个人讲什么话,就代表他心里在想什么,这叫做“言为心声”。

“不要你管”、“你干吗管我”、“你凭什么管我”(当然,也有言不由衷的时候)。

更为有趣的是:

“凭他那种德行也想管我?

”即便有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也在说。

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式学校管理,才与德行紧密相关。

“凭他那种德行也想管我?

”言外之意是,你首先自己要足够“高尚”、“好”、“优秀”……才能管我。

否则,尽管你有“权”、有“资格”管我,但你的“资格”还有欠缺(至少德行不及格),但你的“权”仅仅限于上级授予的“行政权”,而缺乏“权威”、“人格魅力”、“业务权”。

难怪中国选拔校长,“德”永远排第一,“才”第二,当然最好是“德才兼备”。

(时常感叹,中国的校长绝对是世界“最优秀”的校长。

一旦作了校长,既是道德楷模,又是业务尖子;既是吃苦在前,又是享乐在后,真乃“全能”的主。

这里不妨讲讲孔子的两个学生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条规定,鲁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到鲁人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可以垫钱把他赎回,回来后到政府那里去报帐。

孔子有个学生就把沦为奴隶的人垫了钱赎买回来,但却没有到政府那里去报帐。

人家都夸他品德高尚,孔子知道了却责备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有更多的人去赎回沦为奴隶的鲁人。

因为不报帐自己就损失了钱,而报帐了就品德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许多人再看到沦为奴隶的鲁人就假装没看见。

显然,孔子这个学生坏了规矩,破坏了公平的机制,这种有违公平的道德行为反而不利于道德的形成,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不会也不一定有能力像孔子的学生那样去做的。

第二个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在河边走路,见一个人掉进了河里,这个学生便奋不顾身跳下水把他救起。

被救者家属重谢他了一条牛。

有人就说他贪心。

孔子却表扬这个学生做对了。

因为这一行为向社会表明了:

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回报,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其实,一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首先和主要的并不依靠于道德教育,而在于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相应道德规则的建立。

3、人性不喜欢被管,有人管就不自在、舒服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孩子了吧!

在家里,你孩子喜欢你管他吗?

绝大部分孩子的回答肯定是:

不;在家里,你喜欢你妻子管你吗?

在座的各位(只要正常的)绝大部分的回答肯定也是:

不。

同理,教师也不喜欢校长“管”

孩子都不喜欢被管,但是作为家长,还是要管的。

丈夫都不喜欢被管,但是作为妻子,还是要管的。

同理,教师都不喜欢被管,但是作为校长来说,可能还是要管的。

那么,应该怎样去管呢?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不管”的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告诫校长不要管教师,其实他还是会管;我们如果一再强调校长管教师,他就管得更厉害、更离谱。

所以,我们为什么只能讲“不管”?

因为校长不可能不管。

你告诫校长不管,校长还会管,只不过校长会管得少点儿,这比较合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如果我们告诫校长加强管理,校长会一直管下去,管到最后校长“下课”了——因为教师不喜欢被管。

教师的“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关键在于“需要”,需要时要你管,不需要时又不要你管。

这就是教师不受管的真相。

教师工作做得顺利时,最讨厌校长管他,但一旦工作遭遇挫折,特别是走投无路时,教师就大叫:

“为什么校长不管我”。

因此,聪明的校长,应该在教师需要时管教师。

雪中送炭的效果好,还是锦上添花的效果好?

我有一位中学教师朋友,在监考时抓了一个作弊的学生,学生闹着要自杀。

我朋友心理压力很大。

此时校长承担了全部责任,待事情解决后,再与我朋友沟通,交换一些方式方法的问题。

事后,我朋友感动异常。

站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思考,这位校长得到的“好处”会少吗?

绝对不会。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恩不报非君子”。

4、人性喜欢理,喜欢被看得起

有人问我:

如果我是学校的教师,校长总不管我,那是不是很恐怖啊?

显然不会。

我们不是怕校长不管,而是怕校长不理。

在家里,我们经常听到自己的孩子讲:

“你干吗不理我”、“你凭什么管我”?

在学校,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教师讲:

“你干吗不理我”、“你凭什么管我”?

说明“管”和“理”是不一样的。

校长如果能够做到管与理不一样,无疑是高明的管理者。

当校长慢慢把“管”做到“理”,校长就成功了——理的层次比管的层次高得多。

何谓“理”

“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你如果理人家,人家就理你;你不理人家,人家当然不理你。

“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看得起:

你看得起他,他就看得起你;你看不起他,他照样看不起你。

不管你是谁。

某中学一位教师的QQ号就是“只有你喜欢我,我才喜欢你”。

一方面此人太霸道了点,用现代网络语言讲,堪称“史上最雷人的QQ号”,另一方面,此人没有肚量,说得不好听一点,此人太自卑,心理不健康。

当然,对教师选择什么QQ号,外人无权干涉,是他的自由、他的权利。

作为学校管理者,就不一样了。

既需要“只有你喜欢我,我才喜欢你”,更需要“你不喜欢我,我照样喜欢你”。

也就是,多一点“理”的情怀、多一点“理”的追求,多一点“理”的践履。

因为你不是普通老百姓,校长一定得有雅量,一定得有肚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千万不能气量狭小、小肚鸡肠。

高明的校长再忙,总会抽时间与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不管自己喜欢与否)谈心、聊天,哪怕喝茶、吃饭,了解教师的想法,排解教师的苦衷。

校长几句暖人的话、几句关爱的话、几句鼓励的人、几句批评得当的话,可能温暖教师一生、激励教师一世,鞭策教师一辈子。

因此,“理”的效果肯定比“管”的效果大。

其实,这些道理并不深奥。

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一个放大了的“家”,就明白了。

在家中,为什么有的人家庭出现了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与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呢?

无非是:

沟通太少、交流不够、了解不深、没有建立起码的信任,造成相互间安全感的丧失。

有一位中学教师,面对班上的调皮学生时,他采取的策略是:

以微笑关爱学生、以表情滋养学生、以轻柔的手势体贴学生、以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以适当的批评鞭策学生。

甚至,他端坐办公桌前批改作业,叫上调皮学生陪自己批改作业(调皮学生体会到了来自教师的关爱)。

这位中学教师的做法:

无不贯穿着一个字“理”。

我时常想,校长再忙,总没有胡总书记、温总理忙,他们可谓是日里万机吧。

如果书记、总理一级的领导人是日里万机。

依此类推的话,省部级领导人只能是日里千机了,厅局级管理者只能是日里百机了,县处级管理者只能是日里十机了(现在情况有变,此表达不太准确。

现在全国已经有八个省市出现了副厅级县,也就意味着在座的校长中可能会出现副厅级校长),那么,校长是多少呢?

可能就是胡总书记、温总理的万分之一机吧!

当然,这丝毫没有说校长的工作不重要的意思啊!

只是想说,无论校长为党国教育事业如何操劳,为素质教育实施如何殚精竭虑,为学校的发展如何鞠躬尽瘁,总还是抽得出与教师谈心、交流、对话、沟通这点时间的。

即,抽点时间“理”教师。

有首歌不是唱道:

“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其实,就是常回家“理”一下、关爱一下、过问一下、聊一下……)

当然,“理”的时间、“理”的地点、“理”的对象把握又是一门艺术。

把握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理”的效果。

建议大家多看看白居易《琵琶行》,学学白居易“理”的技巧、技能。

场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这是一场朋友聚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

且不是一般的朋友聚会,而是一场文人雅士的聚会,“管弦”之声更是不可少的,否则,“醉不成欢惨将别”。

文人雅士嘛,来点诗情画意、管弦丝竹、附庸风雅正常的。

(现代的人聚会,程序也差不太多吧!

一般朋友聚会,无非是先吃饭,再进歌厅而已。

层次高的聚会,则是边吃饭,边欣赏歌舞团、艺术团的表演)

机缘巧合:

正为“举酒欲饮无管弦”而焦虑时,“忽闻水上琵琶声”。

白居易主动搭讪: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既是“暗问”,对方都“欲语迟”,看来对方是有准备的、是读懂了的,至少听力是出奇的好。

“欲语迟”无疑是暗示(弹者既想搭讪,又很迟疑),白居易知道时机不容错过,机会虽不太成熟但肯定有,故“移船相近邀相见”(准备“理”了)。

只不过,胆量是不可少的,脸皮是不能薄的,否则,仅凭“欲语迟”这一暗示是断然不敢“邀相见”的。

仅仅“邀相见”显然还不够,还得发挥“嘴功”,才能达到“邀相见”的目的。

结果呢,“千呼万换始出来”(目的达到)。

可以想象,白居易耍嘴皮的功夫、说甜言蜜语的能力、哄女孩子的手段肯定不得了、了不得。

但绝不是耍平嘴,在“呼”与“唤”中还要尽力展示自己非凡的才华。

“嘴功”和才华皆备,才可能“呼”得歌女舒服,“换”得歌女高兴。

如果白居易没点水平、没点才华,肯定讨一顿臭骂——“流氓”,说不定歌女还会告他“性骚扰”。

情节展开之一:

在“茫茫江浸月”的夜晚,一个既无人“管”,更无人“理”的孤独惆怅,孤寂难耐的歌女,得到了客人的主动“邀相见”,其激动、兴奋之情,我们可以想象。

况且,客人还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是一个当官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人”——江州司马。

更重要的是,白居易“理”人的水平还很高:

一是“千呼万换”,把歌女“呼唤”得身心舒畅,结果把歌女“换”出来“相见”。

仅仅把歌女“换”出来还不行,还得想办法把歌女留住。

于是开始了劝诱、诱骗歌女:

“莫辞更座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你不要走、不要推辞嘛!

我还有很多“礼物”、“好处”要送给你:

想不想成名,想不想作“琵琶弹星”、“琵琶弹后”,如果想的话,得靠我白居易作词,得靠我白居易“包装”;想不想红遍神州,想不想到帝京(五陵)的皇家舞台上弹一曲或开琵琶独弹音乐会,想不想过疯狂粉丝追捧的生活,如果想的话,得靠我白居易捧,得靠我白居易炒作。

当然,白居易也可能是随便说说,目的是“不付钱”、免费听一场琵琶演唱会。

“不付钱”免费听一场琵琶演唱会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白居易既遭贬谪,又卧病,肯定不是“不差钱”的主,肯定不像如今的赵本山“不差钱”)。

在白居易这些“好处”的诱使下,歌女“感我此言良久立”(让我盘算盘算、考虑考虑,歌女此时可能已经心动了、动心了)。

歌女的心理状态究竟是什么呢?

有没有其他目的、想法?

(这得靠各位去解读!

去品味!

)但我认为,一方面,歌女的修养是很高的,尽管在“茫茫江浸月”的夜晚有人“邀相见”,还“千呼万换”,说尽了甜言,道尽了蜜语,但并没有让歌女受宠若惊,而是淡定从容,即便要见,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换作当今的一些美女,很可能是立即投入怀抱、坐怀就乱)。

同时,从后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此歌女的智商、情商也是很高的,周旋于人际之间的能力、沟通能力是非同一般的。

另一方面,歌女是喜欢白居易的,有相见恨晚之情,或者说至少是不讨厌白居易的。

甚至可以说,白居易在歌女心目中还是有“价值”的——作词人、经纪人、推广人。

否则歌女就不会向一个陌生人——白居易,毫无保留地倾诉心声、畅“弹”自己的隐私(除非此歌女是瓜的):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同时,还“弹”出了自己平生的不得意和遭遇: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告诉白居易:

我已婚,但年龄并不大——“始出来”之时还很害羞,“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时,我不是歌女,是商人妇,是富婆。

弹琵琶,只是我如今的业余爱好,只是排解我内心的寂寥。

看来,此富婆确实比当今社会的一些富婆更有生活情调、更有品味。

至少别人不是去搓麻将、去斗地主,而是玩高雅音乐)。

可惜的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告诉白居易:

我的婚姻并不幸福,弦断无人听,商人只知道赚钱而不知儿女情长,不懂得风花雪月。

同时,我的丈夫不在家,上个月就到浮梁买茶去了,我孤身一人在“江口守空船”。

寂寞啊)。

富婆叙述完自己的遭遇后,可能已博得了白居易的同情、可能也调足了白居易的胃口,可能也激发了白居易无穷的想象空间。

(据现今科学家研究:

女性要博得男性的好感,开始之时都以“弱”示人,男性英雄求美、怜香惜玉之豪情迸发。

这样看来,此富婆的心理学修养也不差)。

但是,此富婆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主题一转,淋漓尽致地施展了自己的高智商、高情商,充分展示了自己身份的不一般。

富婆原本是皇城根下长大的,“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时,“弹”出了自己年少的光荣岁月,拧开了自己美好记忆的水龙头,“夜深忽梦少年事”。

究竟有那些事呢?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名”(告诉白居易:

我是聪明的、品学兼优的、成绩是第一名);“妆成每被秋娘妒”(告诉白居易:

我曾经是漂亮、美丽、端庄、大方的,是“秋娘大赛”的第一名(至少是前几名),每每被秋娘嫉妒;“五陵年少争缠头”,则是“一曲红绡不知数”(告诉白居易:

我曾迷到了多少富贵大家子弟啊!

那时给我献媚的富贵大家子弟数不清)。

尽管富婆在回忆往事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她明明白白地告诉了白居易:

“野百合也有春天”。

她同样有着美丽的时刻,属于她的生命高点,属于她的光华岁月,她也曾享受过生命中意气风发的荣耀。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尽管现在“老”了,但天生丽质的底子还在,品位还在,艺术修养还在,风韵还存,也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人——“半遮面”。

情节展开之二:

仅仅“理”还不行,还得引起歌女的“共鸣”,还得道出自己的遭遇、爱好,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才能获得如今所说的“双赢”。

白居易充分利用了女性的心理特点、抓住了女性的心理走向。

一看时机成熟,展开了猛烈的“反攻”,目的是要与富婆求得“心理共鸣”。

白居易采取的策略是,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既遭贬,又有病,不幸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我很喜欢音乐,但在浔阳这一偏僻之地,一年到头都听不到一次“丝竹声”,郁闷啊);“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嘀血猿哀鸣”[从早到晚只能听杜鹃嘀血、猿哀鸣。

顺带告诉富婆:

妻儿不在身边,孤身一人(未闻“人声”)。

痛苦啊];“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一人,从早晨开始喝酒一直持续到晚上,借酒浇愁。

生活缺少色彩,单调乏味啊)。

白居易叙述完自己的遭遇后,我们可以想象富婆此时的感受,可以想象白居易在富婆心目中的地位,可以想象富婆的内心激荡,可以想象富婆遇“同路人”的感叹。

肯定会发出终遇“蓝颜知己”的慨叹。

此时,两人已达到了心心相通、心有灵犀,相互爱慕、相互欣赏的境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富婆可能是:

座中泣下第二多)。

结果:

有什么故事发生没有,《琵琶行》没有交代。

只是留下了一句“拓展想象空间”的话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尽管《琵琶行》没有交代,我们帮设想一下可能的走向:

“浔阳江头夜送客”、“主人忘归客不发”,但曲终人散后,只留下了白居易和富婆。

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

强调一点,此解读纯属以小人之心,度白居易之腹。

如果冒犯了早已作古的白居易先生,乞求他在天之灵的宽恕,如果冒犯了今日在座教语文出身的校长,请谅解!

各位应向白居易学“理”的技能、技巧,并把这些技能、技巧用在与教师乃至学生的沟通、交流上,而千万不要学、也不能学,况且也学不到(没有贬低在座各位的意思)白居易如何俘获“富婆”芳心的技能、技巧。

当然,现在的“富婆”也没有此文中的“富婆”那么具有智慧、修养,那么善解人意。

学校倡导“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学校的校长,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要看得起所有的人。

校长看得起手下的管理者,就带得动他;校长、管理者看得起教师,就带得起教师。

一板脸校长就停滞不前了,但是又要常常板脸,因为道理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

一个会当校长的人,在教师面前赞美手下的管理者,然后马上又把管理者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训斥,为的是“平衡”。

这个校长有自己的一套道理:

一旦赞美他以后,他以为自己真的很行,然后就会阴沟里翻船,这是校长害的。

然而,如果他总是得不到赞美,就有挫折感。

5、人性管理就是只理不管,管事加理人

学校人性管理的重点在于人,只要把人理好了、理“巴适”了,学校的一切事情自然就顺畅了。

一个校长如果存心要管理,就开始“整人”,这是不对的。

一个好的、优秀的校长应这样:

只要教师做得好,校长为什么要管教师?

教师不需要校长管(事情做得好——不管);

教师做得不好,校长也不要管教师,但是校长要“点醒”教师,“点”不“醒”再“点”,实在“点”不“醒”,校长这才训斥教师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一)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

  从长期以来的教育管理到如今的教育治理,一字之差,传递了怎样的内涵变化呢?

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能体现现代精神,反映教育的现代性,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民主性,治理是多方参与。

当然,多方参与有时就慢,没有效率。

但是,效率有近期效率和远期效率。

如果追求长期效率,就必须有一个治理框架。

治理主体多元化,不仅仅由政府承担,还包括大量非政府组织,社会、家长、学校等都参与到教育治理过程中。

治理机制复合化,由政府、社会和学校三大子治理机制构成,三方面统一互补。

治理手段多样化,除行政手段以外,更多的是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协商对话。

从管理学角度而言,治理是把领导角色和管理角色融在一起,同时解决治标和治本的问题。

管理是有了问题再灭火,而治理则强调源头性控制,把防洪和抗洪兼顾起来。

1、当前教育行政权力配置存在哪些弊端

教育行政权力配置存在越权管理、扩权管理、交叉管理、集权管理、代替地方和学校管理等多种失衡。

总体而言,就是治理体系不顺畅。

权力配置失衡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越权管理教育。

部分国家行政部门并没有管理教育的职能,却因为行政审批而间接延伸为对民办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权,这种现象非常多,也是造成民办教育、社会教育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二是扩权管理教育。

部分国家行政部门本应负责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宏观管理,却在权力执行过程中,将宏观管理渗透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微观领域,甚至直接从事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和继续教育工作,完全没有依据。

三是交叉管理教育。

在职业技术教育宏观管理方面,我国长期存在教育部门分管职业教育,人力资源部门分管技工教育的现象,形成了两套体系,这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这种管理分工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四是集权管理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长期集教育的管、办、评大权于一身,决策、执行与监督之间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还是解说员。

五是代替地方和学校管理教育。

如招生部门代替学校招生,人事部门代替学校招聘教师,等等。

如此,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还有什么权力可言呢?

例如,成都某县招聘教师,人社部门公开招考,把上了分数线的老师分到学校,到学校一试讲,居然是口吃。

要是学校自己招聘,这校的教师肯定是不可能进入考试程序的。

  2、教育治理体系不顺畅的原因何在

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包括两个方向:

纵向配置和横向配置。

纵向配置是指不同层级的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划分。

横向配置指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同层级行政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

在纵向权力划分上,权力下放不够。

中央对地方的放权,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放权,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放权不够,所以抑制了教育发展的活力。

从横向配置而言,教育行政部门有事权,但是财权、人权相对不够,制约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现在讲要建立一种治理体系,要提高治理能力,主要目标还是形成一个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教育体系。

但事实上,社会力量基本被排除在决策和管理之外。

我们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我们从来不直接听取社会的意见,这样我们是不能够培养出数量、质量都符合要求的高水平人才的。

  3、如何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遏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公共权力的不断扩张,建立权力边界清晰、权责匹配、相互制约、执行有力、接受监督的国家公共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机制,无疑是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

  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采取“确权”、“分权”、“放权”和“让权”等四个重大举措,科学配置教育行政权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权力制衡机制。

“确权”,即确定教育行政权力归属,改变多头管理导致互相扯皮、管理效能低下的局面。

目前,职业教育管理、民办教育管理和校外机构管理特别需要“确权”。

劳动人事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技师教育应该交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整个职业教育。

劳动人事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行业标准和严格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即可。

同时,民办教育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资格准入也应交给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

“分权”,即确定行政部门的权力归属,避免教育、编制、人事部门管理权限相互交叉、边界模糊现象。

例如,在教育人事权力配置方面,国家必须厘清各自权力边界,将教师招聘权和职务(职称)评审权还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在教育财政权力配置方面,要与教育、财政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权力清晰、权责明确、分权与制衡相统一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放权”,即加快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向地方政府和学校放权。

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向省级政府下放地方教育的统筹权,包括教育管理职能的调整,教育事业的规划等;下放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包括高等学校的设立权、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