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355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市的启示Word文档格式.docx

35.4,GDP、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占长三角比重分别为1.89、1.88和1.64)。

到2010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3.3:

51.4:

45.3;

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为17903.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

56.8:

41.2,GDP、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占长三角比重分别为25.6:

28.3:

23.3(湖州产业结构比为8:

54.9:

37.1,GDP、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占长三角比重分别为1.86、2.0和1.5),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看,“十一五”期间长三角一产、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十二五”末三产比重可能过半。

“十一五”期间,苏锡常三市二、三产占长三角比重均有所增加,而且三产增加幅度大于二产,但三产比重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从三市内部结构看,一、二产比重不断下降,三产比重大幅增加7.2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判断,这三市当前仍处工业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但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很可能在未来五年超过工业总规模。

湖州过去五年经济总量和服务业在长三角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业增加值占长三角比重有所增加。

对照湖州发展现状和苏锡常过去五年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判断,湖州“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仍将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服务业增长速度应大大超过工业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十二五”末期,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会有大幅增加。

二、苏锡常“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从苏锡常“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的产业规划思路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总战略将从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向以服务业为主体转变。

苏州“十一五”提出,要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当前苏州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所以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促进“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提升、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加快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0%。

无锡“十一五”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创新经济领军城市。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以上,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

常州“十一五”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把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构建现代服务业高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任务,确保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在省内位居前列,总量位次前移。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

到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50%。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苏州“十一五”提出要加快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冶金、精细化工、新型纺织等支柱产业;

积极培育环保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软件及研发、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会展、文化、房地产、商贸和社区服务等九大服务业。

“十二五”提出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和石化等主导产业;

跨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50%。

无锡“十一五”提出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五大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服务业优势产业。

“十二五”提出优先发展服务业,全力实施服务业“超越计划”,重点推进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跨越提升;

培育壮大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提升机械、纺织、电子信息、特色冶金等传统优势制造业。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收入要达到1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

常州“十一五”提出提升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输变电设备、专用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

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

调整提升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工印染业和纺织服装业;

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十二五”提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调高调优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培育物联网等产业;

提升发展冶金、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等传统制造业;

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

其中,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8%以上,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

三是产业布局重心将进一步向沿江、沿湖、沿高铁等交通和生态竞争优势明显区域集中。

苏州“十一五”提出完善“四沿”生产力布局,构建“两轴三带”产业发展格局(沪宁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南北发展轴作为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和中枢系统;

沿江、沿湖和沿沪浙三条产业带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主要区域)。

“十二五”提出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两轴三带”的产业布局,做强开发区主增长极,优化提升苏州沿江和古城区两大成熟板块,着力打造沿沪、沿湖以及综合客运枢纽三大潜力板块。

无锡“十一五”提出按照“一体两翼、七区一体”(以无锡市区为核心,以江阴城区、宜兴城区为两翼,以新型卫星城为支点的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要求,整合沿江地区产业发展布局,提升沿路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沿湖地区产业集聚发展。

“十二五”进一步提出发挥比较优势,集聚产业特色,优化调整沿江、沿路、沿湖产业发展布局。

沿江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

沿路重点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沿湖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创意设计、科技研发、旅游度假等绿色产业。

常州“十一五”提出沿江开发战略,坚持产业兴港、物流带动、腹地开发,力争把沿江地区建设成为加工制造、物流、贸易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优质钢材、重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十二五”产业布局重点转向依靠京沪、沪宁高铁和西太湖生态优势打造“一核八园”的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指常州科教城,“八园”指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前四园位于新北区,后四园位于武进区)。

此外,常州还提出高新区要打造高铁板块、三江口板块、长江路西板块、新龙板块、教育科研板块等六大板块,基本建成高铁核心区。

四是产业技术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苏州“十一五”提出要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宗旨,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攻关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

“十二五”则把创新引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强调要高起点建设苏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苏州软件园和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打造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苏州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昆山阳澄湖科技园、张家港中丹生态科技园、吴中科技园等区域性服务型综合科技创新园区;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以上,力争确立“高端产业引领、高端人才集聚、高端研发支撑”的转型升级先行优势,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无锡“十一五”提出要围绕率先建成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跃升。

“十二五”提出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经济领军城市,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3%。

常州“十一五”提出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力打造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和社会化创新平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使“一核八园”成为全市创新创业引领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创新要素集聚区、集约发展示范区。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3%左右。

三、对我市“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经济发展与苏锡常三市有较大的差距,但无论在区位还是文化上与三市都有相似之处,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律和方向是一致的。

这些城市过去五年产业发展情况及“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们认为,从它们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市未来五年产业发展至少要考虑好以下问题。

一是坚持“工业强市”同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发达城市将逐步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阶段,产业梯度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我市提供了较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所以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增速可能有较大的可控空间。

如果在制造业项目引进上不严格把关,完全可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但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对将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难度,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所以“十二五”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在于严格把好项目关,引进符合长远战略导向和产业布局的大好高项目。

“十二五”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合理把握好制造业项目的准入门槛和加快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进。

“十二五”前期发展可能仍要以高端制造业项目为主,但后期工作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来。

二是增加市域各区块功能定位的精准度来推动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

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下,园区经济要避免“摊大饼”而应转向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要竞争力。

当前的国民经济分类标准按层次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

在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上,要尽量按照小类别中的行业来确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具有共性联系的企业集聚,加快现代产业集群形成。

园区重点发展行业越泛,则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越难以进行,可能导致对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泛化,也不利于具有共性联系的产业集聚。

常州“一核八园”的功能定位在这方面给我很好的启示。

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中明确了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产业园区的培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域各区块的功能定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进行进一步细化,实现错位发展。

比如,各县区在同时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过程中,一定要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避免简单扎堆和恶性竞争。

三是科学规划促进城市与产业互动协同发展。

产业竞争力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源泉,城市功能的协调是产业竞争力得以持续的基础,二者是互为先导的关系。

城市规划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影响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并进而对产业规划形成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发展引起了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

产业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其规划往往考虑近期规划、多则5年左右的产业发展问题;

而城市规划则侧重于在人口确定和土地确定的前提下,平衡各种城市资源,保证城市功能的稳定和协调,因此城市规划往往考虑2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期的人居环境与条件。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往往不能协调发展,这种非协调性在城市化初期的规划阶段,将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规划不考虑城市建设规划的约束,而城市建设规划亦没有给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因此,有可能以牺牲城市化进程为代价而单纯追求产业的发展效果,让城市规划处于被动调整的状态。

对我市而言,当前在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区制造企业的拆迁、新兴产业园区的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短视规划和重复拆建。

要通过科学的产业布局促进城市潜能与优势的发挥,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要建立协调机制,特别是城市规划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要定期商讨产业在城市中的布局问题,协调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发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边实施、边修正产业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和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四是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个地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体现产业发展活力,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西方的经济研究者认为,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不到1%的企业难以存活;

达到2%的,可以勉强维持;

超过5%以上的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对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依然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低,新产品产值占比重较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方向,引导、帮助、扶持、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作者:

市委党校科研处田中伟稽金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