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4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六植物营养的吸收和输送精文档格式.docx

音像资料

第1课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对应教材第42—43页)

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对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会对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空气、养料和阳光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有关的科学史有一定了解。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描述家庭绿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植物生长条件的兴趣。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通过对一系列对比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养料;

通过看看、想想、试一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通过观看相关科学史的音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空气、养料和阳光。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初步判断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和养料。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给萎蔫植物浇水活动,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2.通过对比实验,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和养料。

3.通过长周期探究活动,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版面说明

 

第42页

佳佳的提问提醒学生在实验前后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充分交流家庭绿化心得以后由教师提出。

呈现了一组对比实验结果。

因为可抽气的钟罩比较小,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个体较小、效果比较明显的盆栽植物,如绿豆苗等。

第43页

教师可以预先告诉学生:

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等养料,而营养液中有多种养料(主要是指无机盐)。

小博士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状态下植物也能获得一些养料(主要是指无机盐)的原因。

教材呈现的各种实验器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用。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几盆土壤干裂、植株萎蔫的盆栽豆苗或其他植物、几只水壶;

园林浇水、农村灌溉等音像资料;

钟罩内外生长的一组对比植物,相关过程照片或音像资料;

蒸馏水和营养液中生长的一组对比植物,相关过程照片或音像资料;

盆栽豆苗或其他植物、黑纸、大玻璃缸、透明胶、小剪刀等,相关音像资料。

活动一给植物浇水(p.42)

活动目标

1.对家庭绿化的养护进行心得交流,从中初步判断豆苗萎蔫的原因。

2.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交流:

家庭绿化的养护心得。

2.观察:

教师呈现土壤干裂、植株萎蔫的豆苗。

3.猜测:

是什么原因豆苗萎蔫了?

应该怎么处理?

3.实验:

给豆苗浇浇水。

4.思考:

浇水后豆苗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说明什么?

完成活动作业P25页第一部分

5.小结: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家庭绿化的养护心得”,如果学生在家中不承担养护绿化的责任,也可以请他们谈谈父母或爷爷奶奶是如何管理家族中花草的?

其中可能会提到将植物放在阳台上(光照)、隔几天会浇水(水份)、过一段时间会浇肥料(养料)等行为,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备用。

*对于这一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二钟罩实验(p.42)

1.从对比实验中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

2.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科学研究并不神秘,激发学生关注和探索身边自然物的兴趣。

1.讨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吗?

教师呈现钟罩实验过程照片、抽去空气的钟罩里以及钟罩外两株豆苗的生长情况。

3.讨论:

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差别?

钟罩内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

4.小结:

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

5.阅读资料: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的发现植物生长需要空气的故事

*教师通过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空气”以及自己的验证办法,从中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已有认识。

*鼓励学生根据对比实验的结果充分交流。

*有可能的话,让学生自己进行钟罩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判断,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活动三养料的作用(p.43)

1.根据对比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养料。

2.通过阅读小博士的话,初步知道土壤中有养料。

3.对无土栽培技术的了解,认识到科学的力量,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之情。

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养料?

2.设想:

提出自己的验证办法。

3.观察:

教师提供的实验过程照片,以及营养液中生长的豆苗、清水中生长着的豆苗。

4.讨论:

两棵豆苗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别?

植物生长需要养料。

6.观看:

“现代农业水培技术”音像资料,从中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实验要提前二周才能见效果。

有条件的话,让学生实践自己的验证方法或者自己从事教材上提供的对比实验,充分体现探究性。

*此实验虽然不是本节课要完成,但让学生设想如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方案的思考。

活动四给植物遮光(p.43)

1.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2.引导学生提出观点、提出验证方法、实践自己的验证方法。

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学生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

实践自己的遮光实验,完成活动作业第24页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此实验较简单,但要看到光照对植物的影响,需要有一段时间。

所以,建议本课只是让学生设计方案,课后去做实验和记录,过一段时间再来讨论结果,本节课不一定要作定论。

活动作业参考答案(P25页)

●下面两张照片中,②(填编号)是浇水前的植物,①(填编号)是浇水后的植物。

浇水前后植物的变化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分。

●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你是怎样设计实验的?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我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方案一)放在阳光下的植物,长得粗壮,叶子颜色绿油油的;

放在阴暗处的植物,长得细长,叶子颜色微黄。

我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方案二)花盆中种两棵幼苗的,长得粗短,叶子朝四周舒展;

挤在一起的十多棵幼苗,长得高和细,叶子紧贴茎朝上长。

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其他教学建议

在本课时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学生的选材可以是绿豆苗,也可以是其他植物。

可以根据气温状况提早播种绿豆,待豆苗长出五六片真叶就可以备用了。

因此,本课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机动。

假如有合适的音像资料,或者教师另有合适的师生活动,本课可以拆为两节课完成。

本课可以作一个长周期探究的活动,此活动可以在课前几周,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教师可以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的不同条件,分成不同的探究主题。

同一主题可以由不同小组同时去做实验,以求得科学结果的可重复性。

在探究活动前,要与学生一起帮助他们设计好记录表;

在活动中,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科学成果的展示会,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包括各种记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第2课根的作用

(对应教材第44—45页)

本课学生初次对根的功能进行探究。

通过本课的教学,期望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主要是无机盐),以及根还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首先以校园内的连根杂草为实验材料,进行根吸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和分析,初步认识到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然后通过拔根、观察根、阅读图文资料等活动,初步了解植物的根还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功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吸水实验。

1.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根能吸收水分。

2.通过拔根、阅读资料等活动,体会根具有固定植株的功能。

3.在活动过程中,增强爱护植物,亲近自然的情感。

第44页

呈现了根吸水的实验过程。

教师可以选用校园中带根的杂草作为实验材料。

佳佳提醒学生关注并思考实验中的细节,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第45页

提示学生怎样把根拔出、怎样观察以及应该思考的问题。

通过资料加深学生对于根的作用的认识。

教学准备

根吸水实验演示装置、有根的杂草、试管或小烧瓶等容器、清水、根系发达的吊兰、关于根的图文资料。

活动一植物会“喝水”(p.44)

1.观察根吸水实验,初步了解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2.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你认为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2.实验:

学生连根拔取校园中杂草,将根浸在小烧瓶的清水中,并在烧瓶口塞上棉花。

将装置置于光照强的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26页第一部分。

教师呈现预先完成的实验结果。

你观察到了什么?

试管口为什么塞着棉花?

水面上为什么要加一些植物油?

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根的作用基础上,组织学生设计如何证明根的作用实验,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选择哪些器材,准备什么植物。

在对比实验时,为了避免水的自然蒸发作用,将对照用的瓶子口用瓶盖封住;

实验用的瓶子在瓶口开一孔,使植物根从瓶口塞入使它浸入水中,植物的茎和叶露在空气中,但瓶盖口用凡士林密封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用那些主根较为明显的杂草或者芹菜、凤仙花幼苗等进行实验。

*实验中,要将对照和实验的瓶子分别放在阳光能直接照到窗台前。

这样有利于植物叶的蒸腾作用,加速植物根的吸水,使实验效果明显。

*对于实验结论要引导学生根据原来的设想自己归纳。

活动二不倒的秘密(p.45)

通过拔根、观察根等操作,初步了解根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过去你拔过植物吗?

拔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操作:

小心拔出盆栽的吊兰(或其他根系发达且生命力强的植物)。

吊兰(或其他植物)的根是怎样生长在泥土中的?

4.交流:

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5.操作:

把拔出的植株种回盆中。

6.阅读:

教材上关于根的资料,对于根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

*教师可以选用吊兰等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植物。

这样既便于观察,也不会过度伤及植物。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提醒他们要小心,不要损伤植物的根。

*学生可能会说出固定作用以外的其他作用,其中有些是人类对根的利用,有些是根对植株的作用。

这里主要期望学生发现根对植株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梳理相关信息。

活动作业的参考答案(P26页第一部分)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容器,分别装上同样多的水,在其中的一个容器中放入一棵带根的植物,观察并记录两个容器水位的变化

我选的植物是。

(视教学中具体选取的植物而定)

只装有水的容器中,水位的下降情况是不下降(盖子密封的情况下)

放有植物的容器中,水位的下降情况是下降较多(同样用盖子将植物的茎和根隔开)

这一现象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在活动一中,学生也可以直接把教师准备的凤仙花幼苗、绿豆苗作为实验材料。

这样就需要教师依据气温在数周之前播种,待长出五六片真叶就可以备用了。

有条件的话,学生也可以选用校园里自然落种而萌发生成的木本植物小苗。

这些植物根系明显,且便于试验、观察。

在活动二中,可以带学生到校园中拔一些杂草,谈谈拔草时的体会,如有些植物的根扎得很深,容易拔断;

有些植物的根要化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出来;

有些植物的根在拔的时候,会带出一大块泥土等。

从学生的拔根感受中,引导学生归纳根有固定植株、固定土壤的作用。

最后也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拓宽视野,可以从根对植株、根对大自然、根对人类等角度阐述根的作用。

第3课茎的秘密

(对应教材第46—47页)

本课学生初次对茎的功能进行探究。

通过本课的教学,期望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茎能运输水分和养料,初步了解茎还具有支撑植株等作用。

首先进行茎运输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以凤仙花幼苗或绿豆苗为实验材料,把其根部浸入红墨水中,搁置在光照强的窗台上,一段时间以后,观察幼苗的叶子颜色、茎横切面和纵剖面的颜色,发现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然后让学生观看台风中植物茎(或树干)的音像资料或者图文资料,经过讨论和分析,初步了解植物的茎能支撑植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功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茎的运输实验。

1.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茎能运输水分和水中的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初步了解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株的功能。

3.激发探究植物的茎的浓厚兴趣。

第46页

提示学生茎的运输实验应该怎样进行。

可以发现叶子的叶脉已变红,叶肉部分也微红。

提示学生怎样观察茎的横切面、纵剖面。

第47页

呈现了台风中不同植物的状态。

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株的作用。

凤仙花(或其他植物)幼苗、小剪刀、稀释的红墨水、清水、有关音像资料或图文资料。

活动一神奇的管道(p.46)

1.通过发现叶子变红并讨论叶子变红的原因,初步了解茎具有运输水分与养料的作用。

2.通过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剖面,进一步了解茎有运输水分与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

将凤仙花幼苗的根浸没在红墨水中;

在阳光下放置半小时左右。

凤仙花的叶子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5.观察:

教师对凤仙花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学生观察横切面和纵剖面。

6.观察、记录:

你有什么发现?

完成活动作业第26页第二部分。

7.小结:

根吸收来的水分和养料通过茎进行运输。

8.完成单元评价单。

*教师准备多株实验材料,以便及时供学生使用。

*将数滴红墨水滴入清水即可使用。

红墨水的浓度适当高一点,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注意将红墨水中的凤仙花植株放置于阳光下,这样吸水效果和运输水分的效果都比较明显。

*学生观察时,不必提及叶脉、叶肉等名词,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表达。

*注意结合活动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对茎横切面、纵剖面的观察。

活动二台风中的植物(p.47)

1.观察音像资料或图文资料,初步了解茎具有支撑植株的作用。

2.初步了解茎的支撑作用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1.观察:

台风中植物的图片或者相关音像资料。

2.讨论:

不同的植物在经受台风后,为什么有不同的变化?

3.结果:

植物茎的粗细不同,抗倒伏的能力也不同。

越是粗壮的植物茎抗倒伏能力越强。

3.小结:

无论哪种植物的茎,都具有支撑植株的作用。

人们怎样利用高大树木的抗倒伏作用?

*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只观察不同粗细的树木,对倒在地上的植物容易忽视。

所以在观察后,要引导学生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它们在台风中的表现一样吗?

*学生对不同植物抗倒伏能力的事实容易理解,而对于茎支撑作用的理解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

一些草类植物的茎,由于它支撑的地上部分较轻,所以茎比较柔软,抗倒伏能力也较弱;

一些树木为了支撑起很大的树冠,所以它的茎也就很粗,抗倒伏能力就强。

不管哪种植物,它们都对自己的地上部分具有支撑作用。

活动作业的参考答案(P26页第二部分)

(视选择的植物和观察到的具体情况而定。

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实验中,选材可以是凤仙花幼苗或者绿豆苗等植物,这样就需要教师根据气温提前数周准备,待植株长出几片真叶即备用。

有条件的也可选择白色康乃馨。

芹菜虽然实验效果较好,但输送水分明显的是叶柄,茎已退化,故不要选用。

此外,本课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别的活动,比如制作某种植物茎运输水分和养料过程的标本;

比较不同植物(桃、黄馨、柳、大叶黄杨、樟树、女贞)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速度……

单元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

一、参考资料

1.做一个小钟罩

取一只烧杯之类的玻璃器皿倒置作为“钟罩”,下铺一张有个小孔的胶垫,在这个孔中插入胶管,作为抽气管。

缝隙之间用蜡密封。

2.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空气、养料和阳光。

不同的植物对于水、空气、养料和阳光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仙人掌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却不能生活在潮湿的沼泽中;

莲花可以在池塘里盛开,却不能在花盆的土中生长;

麻黄可以在贫瘠的戈壁滩上生机勃勃,而月季只有在肥沃的土质中才能绽放花朵;

人参是喜阴植物,而太阳花是喜阳植物……

3.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

海尔蒙特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他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把1千克左右的土壤烘干称重,然后在土里种下重2.5千克左右的柳树苗,用雨水进行灌溉。

5年后柳树重约75千克,而土壤烘干后称重,只少了56克,这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

世界各地的生物课都会提到这段记载。

他写道:

只要有水,就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事实上后来的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不仅仅需要水。

4.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对空气有浓厚的兴趣。

他把一盆花放在罩子里,花盆旁放一支燃烧的蜡烛来“污染”空气。

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然而几个小时过去,植物安然无恙。

普利斯特里反复进行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气体,需要吸收“固定空气”(二氧化碳),放出“活命空气”(氧气),从而成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者之一。

普利斯特里还证明这种“固定空气”能被水吸收,形成一种有酸味的溶液。

这就是普利斯特里的第一个化学成就——制作苏打水。

因为这项发明,他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最高奖——开普勒奖章。

5.德国科学家萨克斯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

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说明没有光照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

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说明有光照的地方产生了淀粉。

这一实验也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6.植物生长需要养料的实验

可以用土壤浸出液来代替营养液做相关实验。

根吸收养料的演示实验,在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准备这个实验,以便授课时能够看到实验结果。

在准备和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还应该吸收学生参加,使他们看到实验的全过程。

实验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

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适当浓度的含氮、磷、钾的化肥,实验效果就会更明显。

同样,在开学之初就应该着手制作无土栽培的演示装置。

为了证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养料,而蒸馏水中不含有养料,可以取少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分别滴入两个洁净的表面皿中,用酒精灯加热烘干,就可以看到第一个表面皿上有一层白色结晶粉末,这就是溶于土壤溶液中的养料,而第二个表面皿上没有结晶粉末,这说明蒸馏水中不含养料。

7.根的作用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土壤中的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

根的另一功能是固着和支撑作用。

可以想像,庞大的地上部分加上风、雨、冰、雪的袭击,而树木却能巍然屹立,与植物具有反复分支、深入土壤的庞大根系密不可分。

此外,根还具有储藏和繁殖等功能。

根有多种用途。

它可以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

甘薯、胡萝卜、萝卜、甜菜等皆可以食用,人参、大黄、当归、甘草等可供药用,甜菜可作制糖原料,甘薯可制淀粉和酒精。

某些乔木或藤本植物的老根,可雕制成工艺美术品。

在自然界中,根有保护坡地、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8.茎的作用

茎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包括食用、药用,以及作为工业原料、建筑材料等。

甘蔗、马铃薯、芋、莴苣、茭白、藕、慈姑,以及姜、桂皮等都是常见的食品。

杜仲、合欢皮、桂枝、天麻等,都是著名的药材,奎宁是金鸡纳树皮中含的生物碱,为著名的抗疟药。

其他如纤维、橡胶、生漆、软木,以及木材干馏制成的化工原料等,更是用途极广的工业原料。

茎对植物的支撑作用和茎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茎内的机械组织,特别是纤维和石细胞,分布在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中,木质部中的导管、管胞,就像是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构成植物体的坚固有力的结构,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9.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有水生物才能生存。

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吗?

在什么情况下根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

通过下面的一系列实验,你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第一种方法:

【实验材料】植物的幼苗,细玻璃管,酒精灯,火柴,钻孔器,橡皮塞或软木塞,刀,玻璃瓶,水,植物油,毛笔,墨汁,凡士林。

【步骤】

1.取细长玻璃管一支,放在火上燃烧,然后弯曲成如图形状。

2.用钻孔器在橡皮塞或软木塞上钻两个孔。

3.在玻璃瓶里盛满清水。

把玻璃管的较短一端插入瓶塞的一个孔中,植物的幼苗固定在瓶塞的另一个孔中,让玻璃管的一端和幼苗的根浸没在水里,然后把瓶塞紧塞瓶口。

为了防止空气流通,在瓶塞漏气的地方用凡士林涂封。

4.从瓶外的一段玻璃管上注入清水,在水面上加几滴植物油,不让水蒸发,并在管壁上标出水面高度。

5.装置制作完毕,将其放在阳光下。

6.一小时以后,就看到玻璃管的水面下降了。

那么,水到哪里去了呢?

显然,是被幼苗的根吸收去了。

第二种方法:

【实验材料】南瓜一盆,20—30℃的温水,刀,细颈玻璃瓶,棉絮。

1.取南瓜一盆,浇足20—30℃的温水,然后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增加根的吸水力。

2.用刀把茎距离土面5—6厘米处切断,就能看到茎的下切面上流出液体来。

3.如果把这段茎弯曲,插入细颈玻璃瓶里,用棉絮固定,就会发现一滴滴的液体从茎端流出,积聚在瓶里。

这些液体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明显,是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