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44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

3.哲学与世界观及二者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理论意义,关系)

5.唯物主义基本观点;3个历史发展阶段;基本主张

6.唯心主义基本主张;理论形态(主观+客观)

7.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意义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11.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1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含义和意义

13.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知识

14.“真理的客观性”的内含

1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实践检验真理”的复杂性

17.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18.真理的相对性及其意义

19.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基本矛盾、阶级斗争

20.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2.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

23.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和理由

24.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25.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和联系

26.m’和p’的区别与联系

27.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8.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必然性

29.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划下划线的:

老师讲课时说会考选择题的

加粗的123点的是老师讲会出简答题的

简答题的项目符号是ABCD的就是做多选题的,看看就O了

没记号的看看知道做选择题判断题就OK~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矛盾A: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含义?

答: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1: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含义:

1.从内容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从对象上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

3.从方法上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

1.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先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构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月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从意识的起源上看,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3.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离不开物质条件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马克思列宁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你安定了理论基础

没有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的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

(判断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答:

现实意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根据

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辩证思维方法论: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

第二章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即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个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旧唯物主义论的两个严重缺陷:

5.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6.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认识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以其重要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1.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没有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

从其生产方式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从其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其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两个划分: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社会关系

两个归结: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其中劳动者是主导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衡量生产率水平高低的一个客观尺度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撒谎能够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制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是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应,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两个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半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劳动力商品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指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m`=m/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c为不变资本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带来的后果

1.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3.造成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有三种形式:

停滞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循环过程中历经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选择题)产业资本的运动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1三种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时间上的继起性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1资本周转的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选择题)社会总产品的组成:

价值形态分: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物质形态分:

I生产生产资料;II生产生活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I(v+m)=II(c)

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

I(c+v+m)=II(c)+I(c)

(选择/简答)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应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