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45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

”人又何尝不是?

那幽兰,是一脉蓝幽幽的骨络,伸展着,散发着妖一样的媚。

如果光阴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抹幽兰。

如果爱情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留下的,也定是带着蓝色记忆的最初的心动。

幽兰的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无意间的那个好。

幽兰是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

那数峰青中,有人是最青的那一枝,尽管素面薄颜,难掩干净之容,似纤手破开新橙,有多俏,有多妖,亦有多么的素净与安好。

那心底深处的幽兰,其实早就见到过无限的美,无限的妙。

——天地空间,宇宙茫茫,曾经似《圣经》中《出埃及记》那样,一意孤行的浩瀚汹涌磅礴……米开朗基罗画那些穹顶壁画,画那些圣经中的美与寂静,年年如此,再下来时,背已驼掉了,但他的心中,长满幽兰的清草。

到欧洲的人,去看那些穹顶时,往往被震撼到无语。

陈丹燕在自己的欧洲系列散文中写过一句话:

“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

”这句话真好,幽兰就是这种味道。

明明过期了,明明颓败了,然而天地大美见过,甜腻也见过,萧酸也尝过……是时候收梢了,是时候和所有的过去道一声晚安了。

就这样感觉到光阴的脆弱。

以幽兰之心——像陆小曼的晚年,受尽了一生的颠簸与流离之后,把前半生的奢华用后半生的寒酸来偿还。

素衣裹身,冷心缠绕,哪管别人冷箭射来,不发一言。

她的晚年,把自己过成一朵看似妖柔实则敦厚的兰花,不卑不亢之间,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就像张岱,是这个世界最懂的看客。

站在地下,看高台上热烈的演出完毕,驾着自己的夜航船,去西湖的湖心亭去赏雪了。

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走到了,推门进去,看到自己内心里,那浩瀚的,温暖的故乡。

19.作者笔下的幽兰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20.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

(2)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

21.在文中作者几次谈到张岱及其文句,有何用意?

2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

梵高一生油画的产量在八百幅以上,但是其中雷同的画题不少,每令初看的观众感到困惑。

例如他的自画像,就多达四十多幅。

阿罗时期的“吊桥”,至少画了四幅,不但色调互异,角度不同,甚至有一幅还是水彩。

“邮差鲁兰”和“嘉舍大夫”也都各画了两张。

至于早期的代表作《食薯者》,从个别人物的头像素描到正式油画的定稿,反反复复,更画了许多张。

梵高是一位求变、求全的画家,面对一个题材,总要再三检讨,务必面面俱到,充分利用为止。

他的杰作《向日葵》也不例外。

……

梵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

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

梵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梵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

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

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

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

法文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

梵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

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

其次,梵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

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

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梵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

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

太阳、向日葵、梵高,圣三位一体。

另一本梵高传记《尘世过客》(StrangerontheEarth:

byAlbertLubin)诠释此图说:

“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

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

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

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

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从认识梵高起,我就一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觉得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发,丰满的橘面,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

每次面对此画,久久不甘移目,我都要贪馋地饱饫一番。

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

所以在我的近作《向日葵》一诗里我说: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

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

从曙到暮

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

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一九九零年四月

(选自2006年11月《名作欣赏》,有删节)

14.(4分)

(1)文章开篇,作者即以梵高的多幅名作为例,指出梵高作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画题雷同,因而每每使观众困惑。

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2)在文章结篇处,作者引用了自己的诗作《向日葵》,请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作者如此结尾的作用。

15.文章第三段开头说“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梵高酷爱向日葵的原因。

(8分)

16.文中第七段引用《尘世过客》中对梵高向日葵的诠释有什么作用?

17.在《梵高的向日葵》原文中,作者提到梵高在写给自己弟弟的一封长信里谈《向日葵》时说:

“这种画的格调会变的,你看得愈久,它就愈显得丰富。

”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向日葵》这幅画的丰富内涵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平淡的隽永

——悼丁聪先生

陈四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

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

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

我懂她的意思。

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

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

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

老朋友,大多已届高龄,大热天往返劳顿,于生者有伤,于死者何益?

一动不如一静,或可写一些文字,留下他生活的痕迹,留下一片情谊。

怀念他,就请好其书,好其画,从而想见其人。

她劝我不要去医院探望,因为探望昏迷不醒的病人已经没有意义。

造化弄人,这是一句老话,谁不曾受过命运的拨弄?

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丁先生的父亲丁悚是知名画家。

丁聪从小喜欢画画,父亲却坚决反对他走上绘画的道路。

这大概就叫“干一行,怨一行”吧。

可是万万不曾料到。

父亲的坚决反对,反倒促成了丁聪的决心。

我不知道当他饱尝绘画道路的无尽艰辛之后,是否领悟了父亲用心之苦,我只知道,在他晚年,时时怀念着反对他学画的“老丁”。

不过他不曾后悔,他说:

“我就是要画!

丁聪提着画笔走上过抗日的战场。

走上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战场,他也进过被通缉的黑名单,被迫逃亡香港。

他当时的漫画直到前些年还被台湾一家报纸整版刊出,编者写道:

①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当他欢天喜地庆祝“解放”,热情洋溢投入新社会的建设时,他忽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钦定的罪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

但是他不曾颓唐,他说:

“我还是要画!

戴在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以后,他回到了北京。

满以为从此就回到了人民的队伍。

但一到“文革”,他又被一顿“横扫”,劳动改造去了。

他在“干校”养猪,以为此生将终老异乡,不再有重操画笔的希望。

可他万万不曾料到,竟会有那一声惊雷,那一道电闪,刺破长空。

他终于放下了喂猪的料勺,又拿起了画笔。

他还是要画,只要一息尚存。

数十年的磨难,在这期间,丁聪追求的梦想曾经幻灭过,但却成就了他对社会更为深沉浑厚的理解与剖析。

这或许可说是造化那一点残酷的公正。

但这公正却不是人人都可领有,得到的人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

丁聪画笔虽然犀利,但待人却万分仁厚。

他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

为此,他吃尽苦头。

“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

他自己成了右派。

“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

丁先生听后说:

“这个人真坏。

”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

丁先生慢悠悠地说:

“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

天底下竞有这么坏的人。

”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此事若非丁太太谈及。

谁也不会知道。

丁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最遗憾也最痛苦的,是他已无法作画。

但他谦和风趣之性不改。

今年春节前我和妻子去看他。

他始终含着笑意。

别后,丁太太问他,刚才来的那位女士是谁?

他脱口道:

“陈家长。

”丁太太既是他认可的“家长”,那么我的妻子自然是“陈家长”了。

春节后我去看他。

他依旧笑意盈盈。

丁太太问他是否认识我,他用上海话回答说:

“假使我勿认得伊,格末还认得啥人。

”听到这话,我万分受用。

每次见到他.都能感觉他拳拳的情意,也总是叹息自己的无力,既不能纾解他的病痛,也不能给他什么宽慰,只能从心底为他祝福。

期望好人平安。

幸好我同他合作的全部作品四卷五册,已在他生前结集印出,书名都是他亲笔题写。

开作品研讨会的那天,丁先生大病之后,仍兴致不减为每位到会朋友在书上签名……

②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

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

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但就是这平淡,才显出了隽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活在亲人们、朋友们、读者们的心底.才是真寿者。

那些闹闹攘攘的告别,字斟句酌的讣告。

人分九等的葬礼。

不知究竟是为了死者还是活人。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9.文中说“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0.(4分)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①的含意。

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21.文章以“平淡的隽永”为题,有何妙处?

22.作为一代漫画大师。

丁聪的人生给你哪些启迪?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麦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

“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爸又说:

“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的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

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

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

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

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

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

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

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

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

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

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

“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

”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

“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

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

“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

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

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

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

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

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

“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

”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嚅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

大斌子哈哈大笑:

“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

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

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

队长气得跳脚,骂他家贼难防。

叫来他爸。

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

“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

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

”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

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

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

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

“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

”他说:

“你认为呢?

”我说:

“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

你不是恨他吗?

“你喜欢他?

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

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

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

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

大斌子哼了一声:

“吃吃吃,就知道吃。

”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

“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

”一会儿,他又说:

“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选自《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4》)

19.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20.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21.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有什么作用?

22.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两个孤独的人

奥地利·

茨威格

像一股广阔的深色的激流,熙熙攘攘的工人穿过大门。

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个工人孤孤零零地走着。

他还不老,很强壮,但是他不能与那些人保持同样的步子,因为他那条瘸腿无法使他快速地行走。

远处欢快的声音还在发出回响。

他听到了,对这人群发出的嬉闹的声音并不感到痛苦。

他的残疾早就使他习惯了孤独,在孤独中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哲学家,以弃世者的冷漠面对生活。

他一瘸一拐地慢步向前。

从远处昏暗的田野里涌来不久就要成熟的庄稼的暖洋洋的芳香,冷爽的晚雾也无法遏止它的飘散。

远方的笑声消逝了。

不时还有一只孤零零的蟋蟀发出唧唧声,除此到处一片寂静,是那种深深悲哀的寂静。

在这样的寂静中沉默的思想开始言语了。

突然他谛听起来。

他觉得他听到了有人在呜咽。

他凝神静听。

一切都在沉默,像在无梦的睡眠中。

但在随后的瞬间他又听到哭声,更为低沉更充满了痛苦。

透过模糊的苍茫的暮色他看到在公路上有一个身影,坐在堆摞起来的铁轨上哭泣。

他先是想静悄悄地走过了事。

但当他走近时,他认出了这个不停呜咽的少女。

她是他在同一工厂的一个女工。

他是在每个人都称她是“丑八怪尤拉.时认识她的。

她的丑陋是那样惹人注目,他们给她登记上这个她早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名字。

她的脸粗糙,不成规矩,皮肤的颜色是一种脏兮兮的黄色,那样污浊不堪,令人厌恶。

再加上体型是那样显眼的不协调,孩子般孱弱和消瘦的上身,长着一个宽大和有些弯曲的臀部。

惟一漂亮的是她那双安详和熠熠闪光的眼睛,它们把所有的轻蔑和憎恶的目光当作是温柔的顺从再次映射出来。

不受怜悯地继续生活下去,他本人业已承受了过多的秘密痛苦。

他走近她,把手善意地放到她的肩膀上。

她吃了一惊,像是从梦中醒来。

“放开我!

.

她不知道是在同谁说话,只是由她的狂暴的痛苦而嘶叫起来。

现在她认出了这个陌生人,变得安静下来。

她注意过他,因为他是厂里从没有嘲笑她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她喃喃地推开他。

这是我自个的事。

他小心地问道:

“他们又欺负了你?

这个问题又触到她的痛处。

血一下子涌到面颊,她的话急促忙乱,充满了怒气:

“他们要到乡下,到村里去。

有一个人建议,这立刻得到大家赞同。

在有人数一数有多少人去时,我蠢极了,也报了名。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恶言恶语,他们挖苦嘲笑,还从没有这样狠毒,直到我发起火来。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我失去耐性,就对他们说了些他们认为是下流人说的话。

于是他们——就——把我——打了一顿…….

她又剧烈地啜泣起来。

他陷入极度的激动,感到有必要对这个可怜的姑娘说几句话,于是他开始讲起他本人的苦恼。

但她不想减缓她的痛苦,她不愿放弃每个受侮辱人感受到的那种殉难者的快乐。

“不是他们,那些伤害我的人。

是所有的一切,是整个生活。

有时,当我想起自己时,我就厌恶自己。

我为什么这么丑陋?

这太不公平了。

可我整个一生都在承受。

早在是个孩子时我就感到他们在嘲笑我。

我从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因为我怕他们,因为我嫉妒他们!

他震颤地听她讲,她对他袒露了如此多的痛苦,他完全能够理解。

因为这由成千上万小时积贮起来的痛苦,他原认为早已死寂了,现在又都从他的睡眠中苏醒起来,他早就忘记了,他是来这里安慰她的。

完全不由自主地他也讲起了他的遭际,因为他找到了能理解他的人。

他轻声对她说:

“也有一个人,他与其他人一起玩耍,但是他不能。

每当他们狂跑乱跳,他总是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老是拉在后面。

其他人嘲笑他。

他总是听之任之,傻里傻气的。

比起你来,他也许更糟,你毕竟有健康的腿啊,整个世界属于这样的人哪!

她内心激动得越来越厉害。

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没有一个像我这样命苦。

我从没有看到母亲,没有人对我说过一句好话。

当每个姑娘同她们的情人在一起时,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这同时我还感到,事情会永远如此,也必然是永远如此,若是人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都这样想的话。

我的上帝,我真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他俩从没有对人讲述过的,也几乎自己都没有供认过的,这两个还几乎是陌生的人彼此都袒露了出来。

每一声呐喊都在他们的灵魂中得到了回响,因为两个人在痛苦上是相亲共感的。

他立起身来,简单而乞求地对她说:

“走吧!

她同他一起上路。

天色已完全变得昏暗了。

他无法再看清她的面孔,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两个人就这样慢慢地一起走着。

一种模糊不清的相互理解的情感像一种天国的快乐飘临到两个孤独者的天空。

他们的交谈变得越来越亲切和细声,必须完全靠在一起才能听得清楚。

19.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0.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1)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2)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21.两个孤独的人有何相似之处?

22.作者塑造这两个孤独的人的形象,你认为意旨何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叶宗盛章毅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

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

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

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

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

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常委。

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

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

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

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

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

宗盛倒不清高,他说:

“为商不耻,只要不奸。

”却反对妻子卖粽子。

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

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

  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

  机会终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