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4495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docx

题技巧聂幼犁资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

3,.s

,,

 

聂幼犁:

上海高考题命题技巧

中学历史学科填空题、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小论文题考查能力的若干命题问题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聂幼犁

前言几个重要的概念

一、填空题的能力立意

二、选择题的激活技术

三、简释题的设计思路

四、问答题的教学导向

五、论文题的不同类型

六、能力考查在题型上的发展趋势

1、结构式材料分析论证题

2、以主题为核心的混编题

3、学习情景式探究参与题

前言几个重要的概念

填空题:

指将某种材料隐去其部分造成形式上的不完整,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使其完整起来的、对答案有强烈限制的供答型试题。

根据材料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填文题、填表题和填图题三种情况。

选择题:

指通过一定的命题限制,使所有的反应只能落在由命题者规定的四至五个有着明确的性质、程度和价值量指令的选项内,并且每次只能确认一个选项的试题。

它包括“多选一”和“多选多”两种情况。

简释题:

指情景、问题、答案较为简洁明了的小型供答型试题,是除了填空题以外的各种小型供答型试题的总称。

它包括常用的如简答题、列举题、改错题、各种小型解释题和材料分析等题型。

问答题:

指通过一个特定的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要求考生按照试题的规定,重组已学知识,并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将自己对有关史实或史论的了解、解释或评价完整地表述出来的大型主观性试题。

就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逻辑来看,可分为“小切口”、“大跨度”或两者的内在融合三种情况。

论文题:

指按照一般学术方式呈现的,要求学生模仿学术论文方式组织自己的知识、观点的大型供答型试题。

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可分为史料题、观点题或两者的内在融合三种情况。

从论文的性质看,可分为考释、论证或两者的内在融合三种情况。

思维能力:

思维是客体与方法的知识构成的认知结构的活动。

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力的量度,其高低、大小取决于这两种知识的质量及其联系,以及支持这种活动的情感及其倾向与力度。

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

在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观察、理解、思考才能解答的新问题。

一、填空题的能力立意

例“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及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不变。

说这段话的人是,“新政”实质是资本主义。

例“……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菜的、卖瓜的……都可以自由进出,洋人图个新鲜,喜欢买我们的。

有时赶早,天不亮我们就去了。

晚了,搭个棚,就歇那儿……。

二十七年后,洋人派兵站岗,也不准我们随便走动了,更不用说住夜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文中“这地界”指的是北京的(地名);“二十七年”是指公元年;“划给了洋人”及“洋人派兵站岗”的依据是《条约》。

例1905年,章太炎为某人70大寿做联句一副:

“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

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云南,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做70大寿的人是;“六十割台湾”是在战争后。

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某英国商人准备从广州运载一船华工到美国。

正当出航时,当地官员向其宣布不准将华工运往美国。

英商傲慢地说:

“我有这个权利……”。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这个英商“有这个权利”吗?

答:

;其依据是《条约》。

例观察下列天津机器制造局的照片。

从其建筑风格和实际功能来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的领袖们奉行的“”的思想特征。

二、选择题的激活方法

1、深入法

深入法是通过进一步提问原主题的背景、条件、原因、目的,或特点、关键、作用、影响等,从而激活试题的方法。

使用深入法的重要前提是进一步探究该主题的某一方面或局部确有知识依托和课程开发价值,有助于理解主题或强化理解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一般而言,这种方法会提升考察目标,较大地提高试题难度,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难度保持平稳。

例原题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为了生存,他们创造的工具是

A木棒石器B石器陶具

C木棒弓箭D弓箭陶具

修改案1改史实判断为问判断依据。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A数量很大,约有十多万件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修改案22004年3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的同时,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

A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B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

C证实了上海曾经是陶瓷中心D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

例原题明、清两代逐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废宰相,设

A内阁、军机处B三省六部

C内阁、中书省D总理衙门

修改案1改问微观为问宏观。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修改案2改问现象为问本质。

学习明清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明清政治为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下列主题哪一个更具历史洞察力?

A巩固天朝帝国B攀登权力高峰

C首开特务统治D走向衰亡之路

例原题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中国推翻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修改案改问微观影响为问宏观意义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里程碑的是

(选项同原题,略)

在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观察、理解、思考才能解答的新问题。

2、特例法

特例法是用一个或几个特例替换原提干中某一概念或判断,从而激活试题的方法。

使用特例法的前提是原概念或判断具有集合性或归纳性,而且能找到一个或几个可以反映这个概念或判断的典型史实。

一般而言,这种方法会改变试题的考察目标和难度。

调节难度的手段是控制所举事例中的解题信息量及其显性程度。

例原题19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议在新疆建立行省的清朝官员是

A曾国藩B左宗棠

C李鸿章D张之洞

修改案用一则史料——遗存或记载替换一般概述。

1、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

“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

”它颂扬的是

(选项同原题,略)

2、近人《逢庐随笔》载:

“文襄公自戡定新疆后,举止益骄,动以诸葛忠武自比。

……有谀其料事如神者”。

文襄公指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1920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修改案用一则史料——传言替换一般概述。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政策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来自于

A上海工人起义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界起义D广州公社起义

修改案用一则史料——诗词替换一般概述。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引自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上世纪中后期,欧州国家逐步走向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修改案用史实的某一侧面取代一般概括。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突出表现在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D民族构成的变化

修改案用史实描述取代专用名词。

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选项同原题)

3、具象法

具象法是用具体的史实形象或形象描述替换原试题中的抽象表述,从而激活试题的方法。

使用具象法的前提是原抽象表述是某种特定的史实,可以用一种形象或形象描述还原。

这种方法会改变考察目标,改变试题的难度。

调节难度的手段是控制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例原题两牛一人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

修改案用形象——文物替换概念。

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新中国成立后,三代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A一个中国B三个世界C一国两制D四项原则

修改案用形象——照片替换概念。

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A一个中国B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D四项原则

例原题下列中国古代王朝西北部疆域距黄河最近的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清朝

修改案用形象——地图替换概念。

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例原题19世纪前期,美国南方经济的主要劳动力来自

A南美B北美C亚洲D非洲

修改案以“贸易场景”具象,考察运用历史知识的观察与阅读能力。

观察下列图片中19世纪前期美国南部某镇的贸易景象。

贩子们(图右、左)热烈地叫喊着,议价着:

“嗨!

刚下船的新鲜货(图中、中下)!

看看牙口,踢踢屁股,拍拍胸脯……,正当时候!

它们的奶比母牛更有营养,它们干活比公牛更灵巧!

它们吃的比牛少得多,它们的后代像牛一样力气大,象马那样跑得快……”在下列图名中,哪一个更为确切?

A《罪恶的女奴交易》B《嘈杂的牲口市场》

C《繁荣的商业贸易》D《肮脏的人口贩子》

4、换例法

换例法是保持原题既定的考察目标,通过撤换提干中的事例,从而激活试题的方法。

使用换例法的前提是原例已陈旧,并可以用与原例基本并行的新例替换。

这种方法一般不会改变试题的难度,但对靠记忆训练答题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会明显提高难度。

例原题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约

A10万年B20万年

C100万年D120万年

修改案用万年人替换繁昌人。

当人类通过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便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人工培育稻种,将我国进入农业文明的时代向前推进了

A1000年B3000年C5000年D7000年

例原题从汉武帝北击匈奴到唐太宗平定东突厥,时隔

A100多年B300多年

C800多年D1200多年

修改案用相同时间的事例替换原例。

从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首次对历代史书进行全面评价,阐发历史通识,形成系统理论,我国史学历经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抑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修改案改问此为问彼。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高利贷者最激烈反对的是

(选项同原题,略)

例原题晚清有御史上奏称:

“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修改案在选项中换例。

19世纪90年代中叶,有御史上奏称:

“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例原题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抑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修改案改问此为问彼。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高利贷者最激烈反对的是

(选项同原题,略)

5、逻辑法

逻辑法是利用原题有价值的主题内容,将考察知识目标变为考查思维逻辑目标,从而激活试题的方法。

使用逻辑法的前提是该主题及其特征虽然很重要,但课本叙述不详或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容易犯逻辑错误。

一般而言,这种方法会提高试题的难度,其意义在于使课程更具思维价值。

例原题世界奇迹之一金字塔证明了

A古代埃及非常富庶与强大B奴隶们的聪明才智与力量

C尼罗河是古埃及的母亲河D古代埃及的科学非常发达

修改案1考查在演绎推理的情况下,用史实检验有关判断和质疑能力。

大前提建造金字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小前提古埃及的主要劳动力是奴隶

结论所以,金字塔是奴隶劳动的成果。

(1)这个推理

A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结论错误,小前提正确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2)对这个推理最好的质疑是

A建造金字塔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吗?

B金字塔可能是柏拉图所说大西洲人的创造。

C肯定“主要劳动力是奴隶”有什么史实依据?

D新课本已经不采用这个说法,难道也错了?

三、简释题的设计思路

1、文献诠释法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3分)

“应该明确肯定: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引自邓小平: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1997年中国收回的香港地区包括:

香港岛、九龙(或九龙尖沙嘴或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或九龙半岛和香港附近岛屿、大鹏湾、深圳湾);(全部答对给1分)

(2)晚清政府签订涉及香港问题的第二个不平等条约,距1997年有137年;

(3)晚清政府丧失香港地区主权时的在位皇帝分别是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

(全部答对给1分)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

“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

经核对,原文为:

“EmperorKuangHsuhadreadtheworksofChengKuangYing”。

问题出在KuangHsu帝是谁。

问题:

(1)请写出Kuang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4分)

参考答案:

(1)“光绪”(1分)。

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1分)。

(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以上要点各给1分,但本部分总分不超过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

(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

(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

(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

(3分)

参考答案:

(1)金兵(1分);

(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

(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本部分总计不超过3分。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为参加《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的同学解释问题。

(4分)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赴后继杀虎狼。

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1)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

(2)“虎狼”指的是国民党蒋介石指挥的部队()1分。

(3)“迷雾途中”的含义: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1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分),被迫转移,途中损失惨重(1分)。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分)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分)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分)

参考答案:

(1)1896年。

(1分)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2分)(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分)

1962年的漫画:

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

(1)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当时发生的什么事件?

(1分)古巴导弹事件

(2)这幅漫画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苏美关系?

请具体说明你的回答。

(2分)

正确。

因为它确实反映了当时美苏争霸中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的事实

●下面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则是虚假的?

哪一则是真实的?

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4分)

图片一:

人民日报: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图片二:

1958年居民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图片一是虚假的;图片二真实的(各1分)。

出现了“大跃进”运动(1分)。

“左”倾错误的泛滥(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也给分)(1分)

2、汲取信息法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

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6分)

秦•砖 西汉•瓦当 东汉•画像石

秦砖:

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2分)。

汉瓦:

汉瓦的形状,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2分)。

东汉画像石:

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特点等(2分)。

(如答秦汉建筑水平、造型艺术等其它正确信息也可给分,但本题不超过6分)。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

(共6分)

彩绘女俑1彩绘女俑2彩绘女俑3

问题:

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表面信息:

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只要言之有据,各1分。

深层信息:

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只要言之有据,各1-2分。

本题总分不超过6分。

●观察下列图片。

《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

问题:

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6分)

A:

大片的农田、稀疏的建筑、教堂(或西式建筑)、小路……以农业为主,但已可看到西方的影响;(每答一点1分,本部分最高不超过2分)

B:

现代化的建筑群、灯光(或夜景)和道路,保留着原先的教堂(或西式建筑)……呈现繁荣景象。

(每答一点1分,本部分最高不超过2分)

A--B:

跨时代的变化(1分)和城市的发展特征。

(1分)

3、数据处理法

(1)左面的统计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1分)

清政府收支猛增,入不敷出严重

(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内残酷剥削人民(或增加捐税)。

维持反动统治或军费开支剧增;对外支付巨额赔款。

●阅读下列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

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

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年度资本借款船只吨位运费收入付出借款利息

1873.8-74.747.6012.304,08849.171.77

1877.8-78.775.10381.9726,916232.2336.53

1881.8-82.7100.00353.7529,474188.4710.75

1883.8-84.7200.00227.0933,378192.3722.42

注:

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

(1)经营状况:

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每答一点给1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1分),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1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6分)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09156011838

1910-1939473077396

(1)这百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是

由农村到城镇、国外(1分)。

(2)导致乡民迁居谋生以及职业变化的两个基本原因是

农业手工业(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传统农业经济,或小农经济)衰弱(1分)。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或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1分);国门逐渐打开(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1分);如能指出人民的思想观念变化这层意思可加1分;

(3)第四个时段出国谋生的人数猛增,主要音原因是

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长期混战)(1分);日本帝国主义入侵(1分)。

如答一战期间大量华工出国加1分。

4、情景分析法

●60年代中期,W“发现”了贺龙摄于30年代末的照片(见左图)说:

“凭贺龙戴的这顶帽子,可以断定他是共产党队伍中的国民党人。

”L听了却说:

“为什么不能是国民党队伍中的共产党人呢?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请简要说明。

(4分)

同意L的意见(1分)。

30年代后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因此,红军完全可能戴国民党军队的帽子(1分)。

这并没有改变人民军队的性质(1分)。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陈赓曾在战场上背负蒋介石脱离险境。

1943年延安整风时,某人对陈赓说:

“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了吗?

”陈赓答道:

“如果当时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革命烈士了吗?

”请对他们的谈话作一简要的评价。

(6分)

“某人”的话是错误的,陈赓的话是正确的。

这是因为: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蒋介石是革命的同路人(或革命者);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成了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1分)。

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即使没有蒋介石,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也是必然的(1分),长期战争不可避免(1分)。

(如能进一步评论“某人”的话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陈赓回答之巧妙,则可各加1分,但本题不得超过6分)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

“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

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

(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

(1分)

(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3分)

(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1分)

(1)拿破仑对外战争(或对意大利的战争)(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