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50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docx

中国书法复习题1210

中国书法复习题

一、书法基础知识(1—23)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先祖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汉字就开始萌芽,到了商朝后期,出现了相当成熟的系统汉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三种文字。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美化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构成艺术,是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使其灵动韵致、更具有美的视觉效果;中国书法是构成艺术,是“形学”(清康有为),是靠毛笔灵活多变的运动和水墨浓、淡、枯、渴、涨的丰富变化,在宣纸上留下斑斑迹相,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中国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水等媒介,抒发表达书家心绪,表现、折射书家的思想、学识、修养、个性与感受,毛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曲折等,受书家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抒发与发泄情绪、情感、思想的载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词、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总之,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很强的艺术,也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3、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表情达意。

以汉字为载体,书者通过笔、墨、纸、水等媒介,展现一个有生命力的迹象,抒发其情绪,寄托其情感。

4、中国书法艺术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技法,书写技巧与方法;艺术,表现情感及艺术性;道法,禅道,蕴涵的品德与哲学思想。

5、书法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实用书写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它的形式法则和表现技巧,最终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书法文化既广泛包融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又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既是展示性强、受众面广的大众文化,又是蕴含哲理、博大精深的精英文化,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中国书法艺术既体现了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化以秩序与和谐的中庸精神为根本点,信仰的是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万事万物的井然有序与玄妙和谐;讲的是天人合一,最佳的契合,最佳状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纯真之境,精粹所在;讲的是阴阳虚实、往来开阖。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熊秉明先生讲),也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品。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历代书法家多是遵守道德、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又是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饱学志士,他们无不宣扬、传承中国文化之精髓;其书法讲求的黑白相生、虚实结合、往来开阖、刚柔相济、自然和谐,讲的是秩序与法则,笔法讲求的曲直、虚实、藏露、轻重,结体讲求的主从、疏密、平衡、呼应,墨法讲求的浓淡、枯涩,审美讲求的黑白、刚柔、巧拙、斜正等,无不体现出礼者之序,乐者之和,道法自然的文化思想。

著名书家孙过庭在《书谱》讲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是中国书法对中庸思想体现的最好例证。

书法体现出的这种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无不昭示出敬畏自然,遵规守矩,和谐契合,阴阳相存的世界观。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书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没有哪门艺术能像书法那样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大凡认识汉字的人大都对书法感兴趣。

6、书法鉴赏:

是通过具体的感受、体验、分析、判断等方式对书法作品进行鉴别、理解、欣赏,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活动。

其特点是寓鉴于赏,渗透着的理性的感性活动。

相对而言,“赏”偏于审美感知,重在从感性、直观的层面把握书法的形象,即形、势特征及其艺术精神;“鉴”偏于审美判断,重在从理性层面,结合作者的书法师承,书法观念及作品创作背景,所用工具材料等来审视作品,透过形式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纵横比较等方法突出作品特色,评价作品质量考查作品的影响等。

鉴赏的对象:

是“书法”(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字”);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历代名家的优秀作品自然是书法鉴赏是对象;是为作者之外的观者所能欣赏的书法作品,鉴赏是指对他人作品的鉴赏。

鉴赏者是鉴赏者的事,不管作者当初的动机如何,只要作品客观上具有书法艺术的某些特质,当时或后来的“旁观者”觉的它们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们就会成为审美对象。

而不管这样审美价值有多少成份来自鉴赏者的发现或事后追认。

7、毛笔的四德?

(尖、齐、圆、键)。

尖:

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

齐:

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

指笔的毫毛充足,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的意思。

健:

即笔腰弹力。

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毛笔按写字的大小分,毛笔通常可分为大、中、小楷。

按笔锋的长短不同,通常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

按毛笔软硬不同分为鸡毫、羊毫、狼毫及兼毫。

毛笔的使用与保管:

一支新笔在使用时应先用温水将笔毫浸泡开,旧笔在使用前,也应在清水里浸泡一下。

毛笔在每次用过之后,一定要洗干净,然后将其悬挂起来,自然晾干。

8、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重要材料。

至汉代,出现了人工墨品。

常见墨有几种?

①固体墨(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药墨);②液体墨,又称墨汁,是清朝光绪年间,由谢松岱、谢松梁兄弟创造的。

目前有“曹素功”、“一得阁”、“中华”墨汁为代表

9、书画纸的种类: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半熟宣。

生宣:

吸水性强,润墨性好,适宜于书法和写意画。

熟宣:

生宣经矾水处理后便是熟宣,宜画工笔或写小楷。

半熟宣:

是生宣纸经淡矾水处理过,既有生宣特点,又减少了吸水性,宜于书画。

10、中国四大名砚为?

按材质不同可分为石砚、陶砚、泥砚、玉砚等。

按产地分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县的洮砚和澄泥砚。

11、书法其它工具?

(毡垫、镇纸、笔筒与笔架等)。

羊毛毡,垫在纸下,具有一定吸水性,可以保护书写的作品不致被玷污。

镇纸即用于压纸的石、铜、木等材料。

笔筒是平时用于插笔的,一般用竹、木、陶瓷等制成。

笔架是用来搁笔的,一般有木制、石料或陶瓷等材质。

12、中国书法艺术的四大要素和一个灵魂是什么?

(笔法、结体、章法、墨法,抒情写意)。

13、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

笔画可分为点、横、竖、撇、捺、折、钩等几类,可细分达37种。

14、执笔的基本要领与方法?

执笔要领:

指实,掌虚,笔正,腕平。

执笔方法有多种,其中,前人归纳常用的“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最优。

擫:

以大拇指紧帖在笔杆内侧,指尖稍向上斜。

押:

以食指第一关节处向下俯扣住笔杆外部,形成与拇指相对扣紧笔杆之势。

钩:

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

用无名指指甲紧帖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

用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

15、中国书法姿势的基本要求?

是:

(1)书法坐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

头正而微低,目视纸面笔尖。

身直:

坐的端直,臂平腰挺,胸距桌三五寸。

臂开:

双肩齐平,两臂自然舒展,肘部向两边顺势拉开。

足安:

两脚与肩同宽,自然平踏地面。

(2)书法立姿:

其要领是:

“足踏稳,身微躬,臂顺悬,头颔正。

”即两脚稍分开,或者分前后,上身向前倾,腰略微躬,左手按住纸,右手悬腕书。

16、笔法:

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

即执笔及运笔的方法。

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基本笔法和造型笔法。

基本笔法为:

(中锋、偏锋侧锋)

(1)中锋: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称为中锋运笔。

(2)偏锋:

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上,写出来的线一侧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参差不齐,俗称“病笔”。

(3)侧锋: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整个笔毫方向与运笔方向呈45°夹角,叫侧锋用笔。

侧锋用笔比中锋用笔较自由,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造型笔法为:

(藏锋、露锋、提笔、按笔、顿笔、挫笔、转笔、折笔等)

(1).藏锋:

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

(2)露锋:

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

(3)提、按、顿、挫:

在毛笔运行过程中,根据字的笔画变化和书写者的情感需要,进行提笔、按笔、顿笔与挫笔,使写出来的笔画发生轻重、粗细、起伏、跌宕的变化,显示出笔画的力度、节奏和气韵。

提笔:

是将笔锋上提,使笔锋敛合。

按笔:

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

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一般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

顿笔:

是提与按在笔画特定处的具体运用,是将笔锋下按并稍作停笔,这样笔锋接触纸重、注墨多,顿处的笔画则显得粗壮。

挫笔:

是指顿笔后,将笔锋稍稍提起,并转动笔锋,以改变行笔方向的笔法。

(4)转笔:

不是写字时用手指转动笔杆,而是在起笔和收笔或行笔的拐弯处,使笔锋旋转行进,方法是,笔不停驻,顺势转笔,行笔速度比较均匀,写出没有方折棱角的圆滑笔画,即所谓“转笔成圆”。

(5)折笔:

是写出有方棱笔画的用笔方法,即所谓“折笔成方”,这种用笔常用于起笔、收笔和拐弯处。

方法是,和转笔相反,在折笔处稍作停顿,驻笔,折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笔画是有棱角的方笔。

17、方笔与圆笔?

主要是指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

方笔:

又叫“外拓笔”,笔画的起笔、收笔和拐弯处,有折线出棱角,笔画显得方整庄重,刚健雄浑。

用顿、折法能写出方笔。

圆笔:

圆笔也叫“内擫笔”。

笔画的起笔、收笔和拐弯处,不出现棱角来,笔画圆满逌劲,活泼秀健,不露筋骨,方法是,起笔用裹锋,行笔转向时提笔进行,收笔时稍停进转笔收住。

18、墨法?

书法用墨之法。

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亦称“血法”。

古人作书时极为讲究用墨,用墨的深浅浓淡变化调节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书法作品的精神和神采。

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从明代开始,将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原理引入到书法创作当中,在中国书法中称之为“浓、淡、枯、渴、涨”即浓墨,淡墨,枯笔,渴笔,涨墨,五种墨法。

19、结体?

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正欹,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故而,结体尤显重要。

汉字在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中国书法结字的通行基本原则:

①对称均衡、重心平衡;②因字立形,取其真意;③对比调和,多样统一;④点画呼应、血脉贯通。

20、章法?

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

21、书法作品的副式大致有多少种?

有:

中堂、条幅、通屏、对联(龙门联)、横披、匾额、手卷、折页、扇面。

22、构成书法作品的款式结构一般有?

正文、上款、下款、钤印等。

23、印章?

是书法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章的种类:

名章、肖形章、引首章、腰章、压角章。

印章的刊治:

朱文、白文、朱白文混刻。

二、书法史要点(24——60)

24、甲骨文:

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我国清代小说家王懿荣、刘鹗在购买中药材“龙骨”时,无意中发现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图形”,后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经研究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

是(前14~前11世纪)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即“甲骨卜辞”,现在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线条瘦劲,时有锋芒,并具有多种形态,字与字之间的排列错落有致。

25、金文:

铸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叫做“金文”。

或钟鼎文,秦代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因多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亦称为钟鼎文。

金文初始于金商代中期,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青铜器铸刻文字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另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故青铜器铭文款识又称钟鼎款识。

金文线条丰满、柔韧、凝重,字体比较端庄、稳重。

到西周晚期,金文已趋成熟,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的铭文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

据容庚《金文编》1985年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共计3772字,可识的字2420字,还有1352字不能确定的字。

26、石鼓文:

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27、帛书:

又名缯书,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

帛的用途相当广泛,其中是书写文字的重要材料。

28、简椟:

木椟是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用狭长竹片或木片制成,竹片为简、木片为椟、若干个简牍片用丝、麻绳穿连起来成为册。

简牍用毛笔蘸墨书写,删改简上的文字要用书刀。

简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简、木椟上的书体,是一种过渡性字体,是珍贵的书法艺术资料,对后世书法有很大的意义。

29、广义的大篆包括了?

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30、中国书法历经有几种字体?

五种,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又称真书或正书。

31、小篆是什么时代的标准字体?

它的基本笔画有哪些?

秦朝、横、竖、弧、圆。

秦统一后,为了统一文字,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造的一种比较规范、结构整齐、线条较细的篆书叫小篆。

如《泰山刻石》等。

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32、隶书与隶变?

隶书发展的高峰是哪个朝代?

主要代表作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四体书势》中说:

“隶变者,篆之捷也。

”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法,破坏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法,并在变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形成了。

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之为“隶变”。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走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汉朝是隶书发展的高峰期,主要代表作有:

《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等。

33、汉魏时期的章草亦有很高成就,其成就最高的是谁?

今草的创始人是谁?

张芝、陆机;张芝。

陆机的《平复帖》对后世影响深远。

34、正书是什么时代形成的,正书之祖是谁?

东汉末、三国,钟繇。

35、行书是什么时代形成的,行书的草创者是谁?

行书有什么特点?

东汉末、刘德升,行书是吸取楷书、草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点画呼应多变,结构生动灵巧,如一个行走中的人,四肢摆动,富于神采。

①起笔与收笔多为露锋;②笔画勾连,折处多为圆笔;③行笔速度快,起伏大,节奏感强。

36、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完善楷书之法?

书圣是对谁的尊称?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

二王”指的是谁与谁?

王羲之;书圣是后人对王羲之的尊称;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二王”指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

(现在存世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而是临摹本,冯承素摹本、虞世南摹本、禇遂良摹本、欧阳询摹本,另有定武兰亭石刻本)。

37、北魏书风?

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碑。

其中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魏碑。

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

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

北魏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与东晋秀丽书风相比,书风雄强朴茂,代表作有?

《龙门十二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石门铭》等。

38、“二爨”?

东晋时期的著名石刻《爨宝子碑》与刘宋时期《爨龙颜碑》楷隶相参,极富雄强稚拙之趣。

被后人称为“二爨”。

39、东晋王廙云: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

欲汝学书则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已之道…,”展现了魏晋玄学和艺术的自觉,强调了艺术家的个性意识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性,强调了学问修养对书法的作用,倡导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意在笔前”是王羲之论书的核心,“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强调了酝酿、构思在落笔以前的作用。

40、南朝的王僧虔在《书赋》中注意到创作过程中“情、思、心、目、则、容、手、毫”等因素的关系,论述了创作活动的一般规律,强调了心、手、笔协调无间的作用,和法理与才情的统一。

他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神采为上”。

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41、庾肩吾的《书品》是南齐书法品评的代表作。

他认为各种字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不断创新、演变所至,认为书法是一个“变通不极,日用不穷,与圣同功,参神并运”的发展过程,肯定书法的新巧奇变。

42、“退笔冢”、“铁门限”?

智永,陈、隋间,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

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

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

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上阁潜心研习了30年,年百岁乃终。

智永积学年久,退笔头装满了容积为一石的五个大竹箱,故称为“退笔冢”。

又因求其书法的人甚多,踏破门限,故用铁叶裹之,人称“铁门限”,传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

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43、隋代书风:

隋朝书法承前启后,上承魏晋南北朝书风的神韵,下开唐代求规尚法的新局,突破了魏晋南北朝四大夫书法家的任性而发,一味追求书艺的趣、韵、味、神采的审美倾向,开始追求一种规范的字法、笔法、结体、章法之美,把书法艺术由士大夫普及到民众的审美规范和法度。

《董美人墓志》堪称隋代正书作品中的杰作,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

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点画清劲,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呈现出端妍古雅的风范。

《龙藏寺碑》用笔轻健,结体疏朗,有文人雅士的冲和婉丽之气质。

既无北魏的寒俭之风,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隶意,不仅字体结构朴拙,用笔忱挚,给人以古拙幽深之感,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44、初唐书法:

唐朝是楷书的全盛时代,以欧阳询、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风给楷书体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形成了主导整个楷书领域里的主要体系。

唐初四大家是谁?

虞世南、欧阳询(《九成宫碑》等)、诸遂良(《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薛稷。

45、中唐最杰出的书法家是谁?

颜真卿。

颜真卿的楷书有《多宝塔字帖》、《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告身帖》等。

天下第二行书是指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其它帖如《争座位帖》艺术价值也非常高。

46、《书谱》既是草书的典范,也是书法理论专著,是唐朝谁的著作?

孙过庭。

47、“狂旭颠素”是指哪个朝代的哪两位书法家?

唐朝出现两位非常著名草书家张旭与怀素,被称为狂旭颠素。

张旭的代表作为《古诗四帖》,怀素的代表作为《怀素自叙帖》。

48、晚唐最杰出的书法家是谁?

柳公权,代表作:

《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49、五代杰出书法家的代表是谁?

杨凝式,称为杨疯子,他的作品《韭花帖》,承前启后,对后世影响很大。

50、“苏、黄、米、蔡”是指哪个朝代的哪四位书法家?

代表作各有哪些?

指北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苏东坡说:

“笔成冢,墨成池,不成羲之即献之”中的“冢”,传说是唐怀素苦练书法,用秃的笔很多,把笔埋起来成了笔的坟墓。

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等;米芾的行书《多景楼帖》、《蜀素帖》、《苕溪诗帖》、《研山铭》等。

蔡襄的《再拜远蒙》、《启近曾明仲》等。

51、天下第三行书是指谁的什么作品?

相对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和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52、元代杰出书法家的代表是谁?

代表作各有哪些?

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夔夔、耶律楚材。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有:

《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鲜于枢的代表作品有:

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等。

康里夔夔的代表作品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古风第十九首》诗等。

耶律楚材的代表作品有:

行楷书《自书诗翰》,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不拘于一点一画的繁缛,呈现漠北泼辣雄劲之气。

53、“三宋”和“二沈”是明初的哪几位书法家?

(宋克、宋璲、宋广,其中以宋克最为有名),(沈度、沈粲)。

宋克的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卷》,沈度的代表作有《敬斋箴》。

54、“台阁体”与“馆阁体”指什么?

“台阁体”是指明初,受明成祖喜爱的翰林学士沈度端正、秀气、圆润风格的影响,和八股科举的需要,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明官方流行使用的、没有个性的书体。

“馆阁体”清官方使用的书体,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特指楷书而言。

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

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

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55、明初不受“台阁体”的影响,又能自出新意的书法家有?

解缙、陈献章等人。

56、明朝有几位敢于创新的书家?

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祝允明、文征明等。

57、明代中期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58、明代后期涌现了哪几位大师?

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以禅喻书”是(董其昌)书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淡说”,“淡”是其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淡”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一种性情的反映,其二是“熟后求生说”。

其三是“顿悟说”。

59、清代书法:

清代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

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

康熙帝崇尚董其昌,基本传承晚明书法大势,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傅山和郑簠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驱者,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书家。

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转到以碑派为主流的过渡时期。

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

一方面,前碑派的兴盛,从审美观念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都为碑派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并导致碑学理论的正式形成。

另一方面,帖学一派也继续向前发展。

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帖派一脉急剧衰微,而碑派一统天下,成为书坛主流。

继阮元“二论”,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也更为偏激的理论,将清代碑学推向高潮。

60、明末清初,草书的大家代表是谁?

草书大家主要指王铎、傅山。

傅山提出“四宁四毋”,他说: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61、清朝的书家有?

王铎、傅山、何绍基、刘墉、王文治、郑板桥、金农、邓石如、赵之谦、翁同和、钱南园、翁方纲、康有为等。

62、“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是指哪个朝代的哪两位书法家?

清代刘墉、王文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