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54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docx

良心出品《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未经校对,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简答题:

1、马克思怎样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的论断,阐述了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产生?

答:

一、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决定了交换过程通过交换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彼此让渡自己的商品,从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得以实现。

二、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推动货币产生。

如甲商品拥有者想同乙交换商品,而乙却想同丙交换商品,这就产生了矛盾。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起初没有固定的商品作为交换手段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由金和银商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就形成了货币。

三、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具有价值,可分割,便于发挥货币职能,因而金银商品最适合充当货币。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答:

一、含义:

这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二、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原理,分析人们储蓄存款心理。

货币  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

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

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

因此,人们收入增加,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两重含义?

价值规律的核心是什么?

答:

两重含义:

一是就同行业的各企业来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按其价值量等价交换。

二是就不同行业各个生产部门来说,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要由合乎比例的生产这种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决定,从而使这种商品的生产合乎比例。

  价值规律的核心是制约或节省劳动耗费面实现效益。

4、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是什么?

怎样理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答:

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竞争;价值规律贯彻的形式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商品的等价交换要求在平等的法律、平等的税负、平等的信贷等条件下进行,从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5、什么是资本?

研究资本的含义有何实践意义?

答:

含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资本含义的实践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

货币投入经营来增殖就成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要投入货币来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6、什么是剩余价值?

研究剩余价值含义有何实践意义?

答:

含义: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值。

研究剩余价值含义的实践意义:

一、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值,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结果 ,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二、当今时代,在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其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采取价值形式。

成为剩余价值,是“资”和“社”的共同点。

三、剩余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由于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具有不同社会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社会主义用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

7、解析“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重”的含义。

答: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以资本家为代表,其历史价值,在于发挥了以下历史作用:

(1)从社会发展前景看,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促使生产经营者为追求资本增殖面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客观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未来社会创造现实基础。

(2)从科技进步与应用的历史进程看,资本的生产经营,发展分工,由手工劳动进入机器大工业。

8、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答: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并存性。

企业投资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上。

这种并存性,要求一个企业的投资,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并存。

从而购、产、销都不停顿,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衔接,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

二、继起性。

每种形式的资本都依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

这种继起性,要求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产、销实现循环;生产资本形式通过产、销、购实现循环;商品资本形式通过销、购、产实现循环。

只有投资的任何一种形式,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停顿,才能保持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

9、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周转速度影响企业盈利和投资量的?

答:

一、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盈利越多。

   为了加快资本周转,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必须千方百计地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一方面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改进生产方法来缩短生产时间。

另一方面,利用运输业、邮电业的发展来缩短流通时间。

二、资本周转时间影响投资量。

第一,从单个企业看,资本周转时间越长,需要预付的资本量越大;资本周转时间越短,需要预付的资本相对来说就少些。

第二,从整个社会来说,有的生产部门的投资,由于周转时间短,产品出产快,而有的生产部门,由于周转时间长,产品出产慢。

因此,对于周转时间长的生产部门,不宜投入过多的资本。

10、什么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其核心如何理解?

答:

(1)社会总资本或称社会资本是全社会经营资本的总和,其再生产是互相交错的单个资本再生产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和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1、马克思怎样阐述了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答:

第一个理论前提,是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用符号Ⅰ表示)。

它是指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

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它是指提供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

第二个理论前提,是将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不变资本价值(用c表示);二是可变资本价值(用v表示);三是剩余价值(用m表示)。

就是说,产品的价值=c+v+m.。

上述两个理论前提如同万能“钥匙”,打开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这一错综复杂的“巨锁”。

12、马克思怎样阐述了货币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

第一,货币资本是发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因为生产和再生产总要以货币形式的投资为起点,所以货币资本成为第一推动力。

第二,货币资本是再生产持续的推动力。

它在再生产过程中衔接购、产、销。

在再生产过程中只有不断投入货币资本,才能保证购、产、销相衔接,从而再生产持续进行。

13、何谓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者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可能出“出现一个不完备的――有缺陷的――再生产”?

答: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不断更新和重复的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扩大了的规模上不断更新和重复的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的。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简单再生产“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扩大再生产是对原有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的扩大。

如果不顾简单再生产这个基础,盲目主观地扩大生产规模,那就不仅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而且还会冲击原有生产规模,其结果,欲速不达,造成不完备的有缺陷的再生产。

14、利润率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

这三个转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

  

(1)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中,通过人财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转移,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

(2)在平均利润率前提下,等量资本无论投入到哪个部门都可以获得大体相等的利润,从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在平均利润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15、举例说明“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的过程?

答:

平均利润率是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举例如下:

一方面,利润率高的部门,引起资本的竞相投入,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增多,供过于求,产品价格就低,利润率下降。

另一方面,利润率低的部门,引起资本转移,生产规模缩小,产品减少,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就高,利润率上升。

由于在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的自由流动,调节了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使利润率高的下降,利润率低的上升,从而部门之间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16、怎样理解“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

解析“资本有一种趋势,……它还有一种趋势”的含义?

答:

(1)马克思是这样阐述的:

“最低限度要按照那个会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

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

(2)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它还有一种趋势,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也就是说,要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

17、什么是虚拟资本?

怎样理解虚拟资本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答:

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虚拟资本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1)在银行资本组成部分中虚拟资本占相当大比重。

第一,银行资本中的公债券是虚拟资本。

第二,银行资本中的股票也是虚拟资本。

第三,从银行资本中的汇票也可以看到虚拟资本。

(2)在银行资本的来源中虚拟资本也占相当的比重。

第一,从存款看,存款本身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银行会把存款作为生息资本贷放出去,而生息资本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另一方面,银行在使存款人之间用支票支付时,可以只在账本上转帐。

(3)虚拟资本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虚拟资本的种种有价证券,繁荣了以货币资本、票据和有价证券等金融商品交易为内容的金融市场。

18、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中怎样阐述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归结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1)信用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2)信用促进流通费用减少:

减少金属货币本身的生产和磨损方面的费用;加速资本流通。

(3)信用促进股份公司的成立。

(4)信用加速资本的集中。

此题出分析题时:

当今,信用也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金融市场服务,因为信用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

19、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中,就“股份公司的成立”,阐述了哪些特点?

答:

股份公司的成立,有如下特点:

  

(1)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

由于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上许多资本集中起来,扩大了企业规模。

(2)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形式。

表现为联合资本与单个私人资本相对立;社会企业与单个私人企业相对立。

(3)资本职能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

在股份公司内,经理是资本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成了领取股息的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因此,资本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者相分离。

20、什么是地租和土地所有权?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对地租划分了哪些类型?

答: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获取的收入。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占有者对土地拥有的权利。

地租的类型:

(1)为租用耕地支付的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依据其形成条件不同而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依据租地用途不同而支付的地租,分为租用耕地的地租、建筑地租、矿山地租、渔场地租、森林地租等。

21、马克思怎样举例说明了“资本化的地租形成土地的购买价格或价值”?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十六章中怎样阐述了土地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答:

一、当地租资本化时,就表现为土地价格或价值。

例如某块地的地租为300元,当时的利息率为5%,那么这块地的价格就等于:

300÷5%=6000元。

也就是说,当某块地的300元地租,当做6000元的资本带来的利息时,该块地就可以按6000元的价格出售。

二、土地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1)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2)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变动。

供不应求,地价上升;供过于求,地价下跌。

(3)土地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变动。

城市规划或交通设施的变化,会使土地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土地价格上升。

22、什么是级差地租?

马克思是怎样区分了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的?

答:

(1)级差地租:

土地有优劣之分,租种优等地者支付地租较多,租种劣等地者支付地租较少,这种与土地优劣不同等级相联系所支付的地租叫级差地租。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或称级差地租Ⅰ,是指等量资本投入等量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的肥力不同和土地位置及其交通条件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

租用肥力好、交通方便的土地,收益就大,就要支付较多的地租,形成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或称级差地租Ⅱ,是指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追加投资产生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由于生产率提高,效益增大,租用这块土地就要支付更多的地租,从而形成级差地租Ⅱ。

23、掌握商品二因素及劳动二重性有何实践意义?

答:

(1)商品二因素就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

(2)掌握商品二因素的实践意义:

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商品价值上,降低成本。

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

一个企业如果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上下功夫,就能盈利,否则就有可能亏损。

(3)掌握劳动二重性的实践意义:

第一,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加强商品生产经营管理。

一方面,在具体劳动上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

第二,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劳动管理上的经验教训。

盈利企业,必然会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上下功夫,否则,企业就有可能亏损。

二、论述题

1.地租理论的实践意义

答:

土地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向使用土地者获取的收入,称为地租。

地租理论有如下实践意义:

第一,地租理论为正视和研究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租理论表明,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必然存在地租。

因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就决定了地租的存在。

土地所有权就是获取地租的权利。

在我国虽然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实行了土地公有制,但依然存在土地所有权,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定属国家外,都属农民集体所有。

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和土地的有偿使用,决定了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并以土地优劣分级差地租的绝对地租。

第二,地租理论为有偿使用土地的有效管理土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租理论表明,土地的所有权的使用经营权相分离,土地必然有偿使用。

这就为有效管理土地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手段。

占用土地者就要支付土地使用费即地租,占用土地越多,支付地租越多。

因而使多占土地者意识到必须合理地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

第三,地租理论为研究我国发展地产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租理论表明,地租资本化使土地具有价格,可以买卖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在我国,土地是公有的,虽然土地所有权一般不能买卖,但土地的使用权依法转让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需要发展地产市场。

例如外商、民营企业家办企业;房地产商进行房地产开发等,都需要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买卖。

2.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答: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确认股份公司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股份公司通过信用制度而成立表明,它是社会生产力的必然产物,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资本主义采用它,它就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采用它,它就为社会主义服务。

因此,要认定实行股份制建立股份公司是我国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第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从联合的社会资本出发,充分发挥我国国有资本的功能。

股份公司就是把个别资本直接联合为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

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在股份公司中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扩大和增强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因此,国有大中型的优质企业宜实行股份制,规范上市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

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推进政企分开,规范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

在股份公司内,资本经营职能同资本所有权是相分离的。

这就必须把政府的管理职能同公司企业的经营职能分开。

政府对国家出资共办和拥有股份的公司,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比例享受分红、决策权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

公司必须依法经营,科学管理,提高公司的资本运作效率。

3.资本周转理论有何实践意义?

答:

(1)生产企业的投资,经过一定期间的反复循环,带着盈利又回到生产经营者手中,叫做资本周转。

(2)资本周转理论的如下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商品生产经营,在投资方面既要预测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风险性,又要分析回收和回报的条件。

生产时间的流通时间短、市场与生产地点的距离近、运输方便等,都是加速资本周转的条件。

第二,这一理论指导经济管理,正确配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在宏观上,一方面,固定资本比重大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肯定,这是社会物质和技术基础的体现。

另一方面,流动资本比重大的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要充分发展。

在微观上,各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情况,确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合理比例,使必要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加快运转,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资本周转。

投资的周转时间越短,效益就越高。

因此,为了加快资本周转,既要改进生产技术,缩短生产时间,又要缩短流通时间,要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环节上创造条件。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有何实践意义?

答:

(1)平均利润,就是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流动,调节了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使利润率高的下降,利润率低的上升,从而部门之间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生产价格,就是在平均利润前提下,由商品价值转化而成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有如下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开展市场竞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它表明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都要求一种社会权力,即平等分享与其资本相应的利润。

为此,投资者要在部门之间的平等竞争中选择利润率高的行业,。

而各个投资者竞相向利润率高的行业投资的导向,体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把生产经营的投资当作资本来经营,在生产经营中发挥资本的两种趋势的作用。

资本在优化组合中的两种趋势表现为既节省劳动力又节省生产资料的作用。

资本的投入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且要最大化,因而在生产经营中,优化资本结构,把厉行节约落实到资本的两种趋势上,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为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

利润率平均化所体现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有两个条件:

一是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二是劳动力能够迅速地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必须培植这两个条件,一方面,在金融信贷和融资上增强资本自由转移的活动性;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用工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

5.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贯彻过程是“规则只是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答:

第一,规律所体现或所要求的规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必然贯彻,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第二,规律的贯彻过程,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曲折性。

这就表现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

比如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则,因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商品价格离开商品价值而上下波动。

第三,在规律的曲折性的贯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互相抵消。

这就表现为以“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比如商品的价格上下波动,互相抵消,最后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保持一致。

6.怎样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答:

(1)价值规律的含义:

第一,就同行业的各企业来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按其价值量等价交换。

第二,就不同行业的各生产部门来说,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要由合乎比例的生产该种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决定,从而使这种商品的生产合乎比例。

(2)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的含义。

所谓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一方面要理解价值规律的客观性,确认价值规律的必然性,尊重价值规律的制约性。

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表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不能违背和忽视。

另一方面要认识和掌握价值规律,不盲目被动地受它支配,而要主动地按照价值规律办事。

(3)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唯意志式的对待价值规律。

好象价值规律可有可无,可以随心所欲地要价值规律或不要价值规律。

并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划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又凭主观意志来“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从而违背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然性。

因为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限制或不限制,它总要发挥作用,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是防止宿命论式的对待价值规律。

似乎人们在价值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只能做规律的奴隶。

其实,人们对价值规律也好,对其它规律也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都能够逐步做到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这是实践和认识的规律性。

7.怎样理解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解析“货币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

答:

一、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的含义:

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马克思就“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

(1)一种商品一般有多个厂家生产,销售出现竞争。

(2)新产品投放市场也未必立即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同。

(3)科技进步和发展,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快。

(4)社会对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因此竞争中出现多余产品。

从商品价格方面看,

(1)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二、马克思对“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一理论表明,

(1)商品的生产经营,要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联想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社会的需求。

各行业、各企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己生产经营这种产品,别人也会生产,产生竞争。

(2)商品的生产经营,要从商品的价值方面,联想到科技进步与应用。

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不断创新,保持自己的优势。

三、“货币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的含义:

货币拜物教是指货币的神秘性,即把货币看做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

货币拜物教来自商品拜物教,它们都与商品生产分不开。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们依赖商品生存,形成物的关系支配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商品拜物教。

当货币产生,人们就依赖货币而生存,并且由货币支配人的关系,这就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8.货币理论的实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