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459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ocx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浅析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一)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报告预测,我国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在这股发展的大潮中,内蒙古的旅游业和旅游服务贸易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从2003年的101.4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92.53亿元,增加了791.06亿元,增长近7.8倍,年均递增43.67%,排名从全国第27位上升至第13位。

2010年一季度,全区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55.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7.30%。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入境旅游,全区入境旅游累计接待人数达到了xxxx人次,同比增长了23.14%;全区入境旅游创汇达到了63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2.02%。

入境旅游人数由1995年的0.98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149.45万人次,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2908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1995年的91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58万美元。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推动了下岗再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内蒙古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

2000-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连年持续增长,而且增幅较大,但整体规模小,出口有限。

截至2008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也只有9.1253亿美元,而同期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则达到了328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6835亿美元,而同期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达到了230亿美元。

总体上说,内蒙古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2-5%左右,服务贸易总量明显偏低;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货物贸易出口额的1-4%,服务贸易出口非常有限,而服务贸易出口水平的偏低,与内蒙古国民经济和在全国的贸易地位极不相称。

其次,内蒙古服务贸易呈现逆差状况,并且逆差逐步扩大,2007年达到最高值。

随着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服务领域的最后期限的到来,大量服务市场将对外开放,进口激增,进口大于出口仍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蒙古服务贸易的一个趋势。

另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指标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的份额较低,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排名第12位,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2.315%。

内蒙古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就更低,2008年达到最高值,也只有0.5%-2%之间,与内蒙古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无法比拟的。

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在内蒙古服务贸易出口行业结构中,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所占份额较大的是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服务、旅游、建筑安装和工程承包也占有比较比例。

总体上旅游和运输相加占到了总出口的近30%,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以上行业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强项。

其他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很低,如金融与保险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通讯邮电服务、咨询服务、专利服务等的出口比重连1%都不到。

贸易竞争优势指标(TC指标),又称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TSC系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

内蒙古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在2004和2005年为负值,2006年和2007年转为正值。

2008和2009年转为负值,说明服务贸易总体是在发展的,但国际竞争力并不强。

在这些行业中,旅游业的TC指数在国际排名中比较靠前,自2004年到2009年以来旅游业TC指数多为正值,但值得引起高度警觉的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形势不容乐观,旅游服务贸易的TC指数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0.8226之后不断下滑,2007年只有-0.3015。

如果一味依赖自然资源,不抓紧进行制度创新和市场、技术创新,原有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因此,提高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内蒙古旅游出口额与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较

旅游服务贸易仍然是内蒙古服务贸易的主要来源。

目前,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已经突破单一的国内旅游,扩展成为国际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已占很大份额。

近10年来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旅游服务贸易总量还不大,各县(市、区)分布结构极不平衡,提升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势在必行。

2004年,这一比例占到服务贸易总出口的44.34%,几乎持续到2006年。

近几年尽管这一比例下降,但仍然在40%左右(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仍是内蒙古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

二、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用“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来形容非常妥帖。

该地区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呼伦贝尔大草原、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额济纳旗胡杨林、大黑河昭君墓、响沙湾、五当召等,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群体,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自然人文底蕴,为区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优厚的资源禀赋。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

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

此外,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中东部地区面向京津唐,靠近东三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西部“金三角”地区依托包兰铁路,被列入国家规划的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北部接壤俄罗斯和蒙古,有4200公里的边境线,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

因此,内蒙古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格局中,不仅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边境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地,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显然具有地缘经济价值。

2.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横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三个经济区。

在对内经济联系上承东启西,既与西部地区构成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整体,又与东中部地区形成比较紧密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在对外经济联系上,内蒙古已开通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陆路口岸,是“第二个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

目前拥有19条国有铁路干线、12条支线、5条地方铁路,营运里程在2008年将达到6156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而且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国有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

现在已开通了区内外18条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本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劣势

1.旅游业结构水平与旅游环境不尽人意

内蒙古旅游业内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繁多,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内在结构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环境不尽人意。

旅游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但一些地方对自然旅游资源实行了破坏性、掠夺性开发,致使生态环境恶劣,历史文化遗产遭人为破坏。

许多地方风景区建设盲目或粗制滥造,有的甚至占用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与景区环境完全不相吻合的人造景点或项目,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人为破坏与文化糟蹋非常严重,许多经典存在严重的旅游垃圾污染问题。

2.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问题

内蒙古国际旅游“短腿”现象严重。

通常国内、国际旅游应存在一个较为适当的比例,从全国水平来看,2002年-2010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约为2.4:

1,上海市2008年这一比例为6.3:

1,而内蒙古为9.6:

1,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

全区各市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国际旅游,呼和浩特旅游外汇收入及接待入境旅游者占全区的比重近一半,2008年呼和浩特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区的48.5%,接待入境旅游者占全区47.6%。

国内旅游也基本集中于呼和浩特、东胜两个市,两地之和比重过半;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列不够均衡结构性问题仍未有较大改观,购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还不到20%,远远低于旅游发达地区水平。

另外,内蒙古目前正缺乏这种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

例如,签证手续繁琐、海关和边捡的效率低下、兑币地点少等。

另外,就是旅行社市场较为混乱。

例如,无序竞争中的竞相压价、高额回扣、价格欺诈、非法经营、违规经营、违规操作等。

(三)机会

1.经济贸易与合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引进外资迅速融入了国内外大市场。

现在已经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批创汇额较高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在国内已经先后同28个省市区的200多个城市、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

同时,二连浩特、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同国外及区外的友好交往,促进了生产建设,提高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技术保障。

2.国内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机遇

目前,全球旅游业处于持续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总产值、旅游业税收、旅游投资、旅游消费、旅游产业多年来都占其总数的10%以上。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未来20年,国际旅游市场的潜力很大,目前国际旅游人数只占世界潜在国际旅游人数的7%。

因此,2012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10亿人次;至2020年将达16亿人次。

并且,国际旅游消费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届时远程旅游将大幅度攀升。

世界旅游在未来20年内的持续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的实现。

这为内蒙古旅游业拓展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

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国家旅游局及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下,各省、市、区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旅游资源,推出自己的旅游产品。

至今为止,国家旅游局共批准成立了207家全国旅游示范点,2008年底国家旅游局首批确定41个旅游示范点,在2004年已经增加到103家企业,2010年又增加了77家。

可见有更多的企业正在朝着这个标准迈进,其速度增加之快,竞争之大。

而且,旅游服务贸易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具有相似特点的旅游服务贸易项目同质性高,相互替代性强,打造自己的旅游优势成为难题。

以上运用SWOT模型对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SWOT分析表(表1)。

表1SWOT分析表

根据分析,可知内蒙古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但是竞争既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本区优势,加强自己竞争力的联合型战略(SO)和借助外部机会(O)的发展型战略措施,加大这些方面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取得最佳效益。

三、发展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国际旅游产品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且大都是一次性的观光产品,游客的回游率不高。

对于这类产品,我们应加以改进、优化,向深层次开发,不能只讲规模效益,还要追求旅游人数效益。

内蒙古旅游产品的优化应立足于旅游资源优势(SWOT分析中的内部优势-S),强化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更新传统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内蒙古旅游资源优势是其景观的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等。

因此,内蒙古的旅游开发可以围绕着特色做文章,以特色建设精品,尽可能打造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

同时,我区旅游产品正处在由团队向散客,由全包价向菜单式服务,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由标准等级向豪华等级和经济等级的结构转化时期。

越是具有民族生活的就越有世界性。

我区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有内蒙古特色的“唯我独有”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我区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增强国内外游客对我区旅游产品的选择范围。

2.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市场型人才

要实行多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战略,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吸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观念,拓展旅游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渠道,开展境外培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旅游业岗位训练,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市场型人才。

同时要发挥高校作用,培养具有专业水平、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人才。

建立完善的校企人才供给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

发展旅游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管理人才,有一定文化基础、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如果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整体来看,内蒙古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研究远远不够、管理水平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3.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达到国际标准

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

目前,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进入发展初期阶段,而国外旅游市场则进入大幅度增长阶段。

因此,要处理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之间的关系,把入境旅游作为内蒙古旅游发展的重点来抓,推动全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是国内、国际旅游相互促进,避免二元结构继续发展,保证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制定合理规划,对连接旅游区的重点交通干道加强建设,实现交通便捷,重点建设环卫设施,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处理废弃物,尽快达到国际标准和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

4.提升旅游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以科技和服务制胜

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充分利用SWOT模型分析出的内部优势(S),制定旅游企业国际竞争战略(SO-多元化、联合型)。

如目的地信息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计算机预定系统、销售现场系统和银行结算系统等,增加服务的科技含量。

同时要改变传统企业的散、小、弱的状况,整合旅游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充分合理地运用旅游资源。

(二)更新资源开发理念,加强各方协作

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利益无节制地开发,为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旅游开发发展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文化真实性原则

现代人旅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享受到由真实而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因有着可靠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迎合了旅游者求"真"的心里。

然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为了吸引旅游者将旅游资源过度的商品化的做法,有悖于文化的真实性。

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处理好文化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关系。

2.突出特色的原则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多以民俗旅游为主,以自然观光游为辅。

突出特色的原则就是在开发中深入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选取本民族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赋予民俗旅游高尚的文化品位。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区域联合原则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模小、分布散、联合弱的特点,要树立区域联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这也是SWOT分析中看到的区域竞争威胁。

首先,要注意挖掘各旅游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防止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重复建设和雷同。

在同一的文化背景下,尽量做到每地一品,处处有特色,处处有惊喜;其次,要注意与周围旅游点和旅游线的巧妙结合,通过比附,挂靠,依托等多种方式带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冷点升温,温点变热。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满足当前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旅游需求、旅游开发能力的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发展旅游的需求的能力。

要知道任何旅游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开发对当地的资源,环境等是否是掠夺性的开发。

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损害了后代人的需求,因此,旅游开发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实现旅游开发的良性发展。

(三)改革创新旅游机制,加速接轨国际市场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自然与民俗相结合

单纯的草原观光旅游在短时间是可以持续的,但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讲,任何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要有文化为依托才可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内蒙地区的旅游开发要突破单纯草原自然景观的范畴,挖掘草原上附载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美食特产、歌舞传说人物等资源,使草原成为一个完整有生命力的旅游资源。

不仅看到有形的资源,还要看到无形的资源。

2.充分运用增长极理论,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

针对主要客源市场,民族旅游资源的分区及重要的增长极城市可以推出精品旅游线路。

分别是呼伦贝尔,森林冰雪生态旅游线路;锡林郭勒,克什克腾,科尔沁草原风情,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乌海,阿拉善大漠风情旅游线路。

以这条旅游精品线路为轴心,根据附近交通枢纽,以景点影响距离为半径,向周边旋转性地呈扇形辐射,最终形成连接各旅游产业链的旅游带,将分散的旅游景点充分连接起来,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

3.把旅游开发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就是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的建设。

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旅游设施的建设,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

要根据旅游活动的要求为旅客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旅游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区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内蒙古地区旅游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各学科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可以站在更好层次审视和规划草原旅游的专家团队。

软件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是内蒙古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蒙古旅游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两大内部优势资源(SO-战略-发展型),就是草原景观和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民俗资源。

充分利用好这两大优势在发展策略上,我们要坚持以可持续,以人为本,按照旅游景区的接待承载能力来开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从而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名牌化战略,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做好旅游宣传促梢活动,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提高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内蒙古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

1.包头市昆都仑区昆河镇;2.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