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623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威海投资指南Word下载.docx

拥有5A级景区刘公岛、华夏城2处,4A级景区赤山风景区、成山头、银滩、大乳山、天沐温泉、仙姑顶等11处,以及天鹅湖、昆嵛山、国际海水浴场、威海公园、幸福公园等著名旅游景观。

威海有着诸多享誉海外的国际赛事和运动项目,连续多年举办国际铁人三项比赛、国际帆船赛以及国际钓鱼比赛等大型赛事。

1902年,英国人在刘公岛上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高尔夫球场-英国皇家海军高尔夫球场。

威海锦湖韩亚高尔夫被誉为“北方第一海景球场”,球场三面环海,是亚洲唯一一处洞洞见海的球场。

交通运输航空在1小时车程内有威海、烟台两个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内有青岛国际机场,可方便地直飞或转机到国内各大城市及世界各地。

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全线贯通,使威海与青岛、烟台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并融入全国高速铁路运输路网。

桃威铁路已开通全国货物直通运输及国际铁路货物联运业务。

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6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349公里(高速公路124.5公里),农村公路5711公里。

港口全市拥有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3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7条海上运输航线,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过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箱。

科研教育威海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9家,省级研发平台268家,建立了16家产学研战略联盟、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在校生9万人;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专(高中)19所,在校学生2.5万人。

健康医疗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655个,床位总数17111张,卫生技术人员20623人。

拥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个、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个、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个。

每千人拥有专业医护人员数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医疗卫生资源和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威海市内各大医院及所辖各区市医院均专门设立了外商医疗保健门诊。

对外开放威海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目前,威海已与全球23个国家的48个城市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并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合作。

全市拥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五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五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一批特色专业园区,可广泛承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业转移。

全市现有2000多家规模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170亿美元的年进出口贸易额,经济开放度居山东省前列。

韩国现代重工、三星集团、SK集团、高丽钢线、锦湖韩亚,日本三菱商事、三菱电机、软银集团、泰宝美客、伊藤忠商事,比利时贝卡尔特、博优集团,法国液化空气、欧尚集团,澳大利亚澳瑞凯,香港华润集团,神华集团、魏桥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威海。

3产业集群威海市工业基础雄厚,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点城市之一,各类工业企业达到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1900家,上市企业16家。

是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35个。

下一步,威海市将组织实施“3+4+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即培育壮大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4个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智能装备、海洋生物、物联网3大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信息产业拥有三星电子(韩资)、华菱光电(日资)、东鑫电子(台资)、日月光半导体(台资)、新北洋信息技术等一批优势企业。

产品涵盖计算机外设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电子测量仪器、通信设备等12类100多个系列,是中国激光打印机、传真机和专用打印机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下一步,将重点引进新一代通信网络、集成电路、物联网、3D打印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等六个重点领域项目。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医药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余家,主要产品有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

威高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医疗系统解决方案制造商。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及植物药等四大系列产品,依托威高集团和迪沙药业等优势企业,加快打造医疗器械和新医药全产业链条。

新材料及制品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医用新材料、镁铝合金材料和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为主要支撑,以新型化工材料、光电光热材料、耐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性能钨钼材料、纳米材料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六大类主导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镁合金三大产业基地。

机械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主要产品有数控机床、电机、工程机械、木工机械、印刷机械、泵类、压力容器、工具、风机九大类,是国内重要的中小型电机生产基地。

下一步,结合国内外机械制造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新兴产业。

运输设备产业威海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0家,整车生产企业7家,主要产品有多功能越野车、乘用车、轻卡、微卡载货车、改装车、各类子午胎、曲轴、轮毂、刹车片等。

同时,威海也是中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有三星重工业(韩资)、新船重工、黄海造船、三进船业等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

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35万载重吨,有船舶企业112家,主要产品有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汽车运输船、化学品船、远洋渔船、大型客滚船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

客滚船建造总量占国内份额60%以上,远洋渔船的设计和建造能力均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将着力推进整车生产“规模化”、专用车生产“特种化”、零配件生产“专精化”发展。

在做大做强特种船舶的同时,突破海工装备产业。

食品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近400家,产品涉及冷冻水产品、冷冻调理食品、藻类食品、即食休闲食品、保健品、粮油果蔬产品、畜禽产品、酒类产品、乳制品、调味品等十大类产品上千个品种,其中冷冻调理食品、浓缩果汁产量居全国前列。

日本泰宝美克、韩国的东源水产等世界著名食品生产商都在威设厂。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藻类、贝类、刺参等精深加工海洋食品,无花果、花生、西洋参等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精深加工制品等,拉长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纺织服装产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00余家,拥有棉纺织、染整、针织品、服装制造、服饰制造及毛皮、皮革、皮草生产与加工等门类齐全、产业链较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拥有魏桥纺织、艺达家纺、海马地毯、山花地毯、迪尚集团、金猴集团等一批名牌企业。

制革、地毯、家用纺织品在全球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下一步,将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高档时装、簇绒地毯、高档革等优势产品,培育高科技家纺产业链条。

未来产业威海市将智能装备、海洋生物、物联网列为3大未来产业,在政策扶持、技术突破等方面集中培育,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智能装备:

重点引进机器人及核心部件、高端化数控机床以及智能传感、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系统集成等智能装备及技术,打造具有智能装备制造及应用示范基地。

海洋生物:

重点引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肥、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调味品、海洋化妆品等六大领域项目,建设国内技术领先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物联网:

重点引进先进传感器、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产品、物联网基础支撑产品、物联网智能应用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等项目,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园区。

4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被中韩两国选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开启了中韩合作新篇章。

&

gt;

中韩双边合作制度创新试验田目前,威海共取得32项全国或全省创新性突破。

建立了中韩两国第一个城市间消费维权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唯一专门服务于中韩自贸区建设的专业性知识产权平台,在国内第一个建成出口日韩食品“同线同标同质”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中韩商品重要集散地

规划建设了韩乐坊大型韩式主题商业公园、韩企中国总部基地、韩品在线等一批韩国商品展示交易平台。

全面实施“三个一”通关模式,加大中韩AEO互认力度,推进与韩国原产地证联网管理,通关愈加便利。

3个口岸成为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2个口岸成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在全国率先开通中韩海运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率先开通中韩海运EMS速递邮路,实现了“空运时效、海运价格”,率先同时启动海运、邮运、空运三种模式的对韩跨境电商直购进口。

中韩产业融合先行高地

规划建设了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以东部滨海新城和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同时建设中韩合作产业园、中韩现代服务产业园、中韩文化旅游产业园、中韩健康养老产业园、中韩综合保税物流园等特色园区,积极承载中韩合作项目。

中韩高端服务业合作聚集区

引进了仁川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在中国第一个分中心,设立了5家中韩创业创新平台,建立了11家中韩合作医院。

在全国率先启动自韩国“人车同步”入境中国开展自驾游业务,是山东省唯一拥有自驾车入境旅游资质的城市。

引进了仁川在中国首个医疗观光旅游服务机构,推动威海首家韩商独资旅行社、首家中韩合资美容医院、首家中韩产后护理项目等多个服务业合作项目设立。

5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在威海市率先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8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准入。

相关配套政策主要有:

国家层面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对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进口给予贴息支持。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创新金融服务举措支持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等业务。

设立服务贸易引导基金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有出口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服务。

对进口货物实施保税监管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国际服务外包进口货物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模式。

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制作发行、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技术转让服务及合同标的物在境外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

省级层面享受优惠政策享受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等。

享受海关通关特殊优惠政策青岛海关从实行服务外包保税监管、仓储货物分类监管、加工贸易工单式管理、打造东北亚地区寄递物流运转枢纽等十个方面给予支持。

市级层面享受扶持资金支持对企业在服务贸易出口、国际认证和重点企业认定、生产性服务进口、研发和检测中心设立、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

享受贷款贴息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推出国际物流运输服务贸易、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贷、境外投资贷款、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信贷等特色金融产品。

威海市政府每半年按照贷款余额的0.5%给予服务贸易支行风险补偿,并按照贷款余额的0.5%给予贷款企业贷款贴息支持。

享受引导基金支持设立2亿元市级服务贸易发展引导基金,鼓励通过上市等手段整合服务贸易资源。

享受领军人才支持给予每名创业类人才最高30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资金,给予每名创新类服务贸易领军人才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资金;

享受居留和出入境、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休假考察、健康查体等各项优厚待遇。

6六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威海市确立了“推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思路,加快推进东部滨海新城、科技创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威海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等六大重点区域建设,将以上区域着力打造成为主要招商项目载体,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部滨海新城位于威海市区东部,是新一轮城市扩张的重点区域,是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的新城区,是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重要板块,也是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的重要载体。

规划范围191平方公里,包括泊于、桥头两镇全部及崮山镇部分辖区。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45万。

1战略定位推进市区东扩,培养和发展新的城市。

增强商务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以健康休闲人居为特色,培育千公里幸福海岸的新节点,以商务办公、文化创意、滨海旅游及蓝色经济产业研发为打造重点。

2规划结构建设以行政办公、金融、商务、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新城先行区域;

规范提升桥头工业园,培育高科技蓝色产业;

集中建设标志性会展和文化设施的东部文化产业基地;

打造滨海旅游观光带和五渚河、逍遥河、石家河三条休闲景观轴,建设生态宜居社区。

科技创新城位于威海市区西部,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包括原双岛湾科技城与初村科技新城。

1战略定位统筹考虑产业、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在科技、经济、人才等方面融合互动,聚焦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专业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创新驱动的新高地、集群发展的增长极、产城互动的示范区,三生共融的样板区。

2规划结构在科技创新城内建设三个专业园区,即:

1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8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1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园。

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位于荣成市最东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1战略定位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服务业、现代休闲渔业,打造国际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

深度开发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建设重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成为旅游业发达、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与东部滨海新城融为一体。

2规划结构全力打造三大产业板块,北部沿海旅游度假业板块,中部海洋生物制造业板块,南部现代农业板块。

规划建设八大功能区,旅游度假核心区、行政商业服务区、商务旅游度假区、休闲娱乐区、新兴海洋产业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区、生活居住区、马山岛休闲养生区,打造滨海旅游示范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威海南海新区位于威海市南端,核心起步区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

1战略定位培育发展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高端产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以临港产业为重点,引进发展大型产业项目;

建立完善海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集中集约用海示范区。

与东部联动区石岛管理区和西部联动区乳山滨海新区实现对接,形成“大南海”发展格局。

2规划结构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三大板块,推进互补互促、协调发展。

按照“产城一体、港城联动、以港兴业、以业兴城”的总体思路,以南海新港为依托,吸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蓝色高端项目。

乳山滨海新区位于乳山市东南,总面积349平方公里。

1战略定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打造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养生区;

优先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中国知名健康养生基地。

2规划结构设置银滩旅游度假区、海湾新城、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兴产业园、中韩食品科技产业园等7大功能区,重点打造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生物科技、海洋食品和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

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环翠区中心,总面积为65平方公里。

1战略定位依托里口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处城区的区位优势,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重点发展休闲养生、体育健身、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项目,打造威海城市山地公园、生态绿核、城市休闲引擎及山海旅游的标志性景区。

2规划结构设置东南西北及中心五大片区。

东片区,将华夏城、仙姑顶、震琳休闲体育公园联结串点成线,打造景区集群带;

南片区,以大北山、北上夼、贝草夼为载体发展城郊农业休闲观光游;

西片区,以福德庄、王家疃、刘家疃、姜家疃为载体,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游;

北片区和中心片区,规划为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及鸟类保护区。

7重点产业园区为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实施,威海市全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密集、行业领先、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园区。

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位于威海东部滨海新城,分为康养服务和健康医疗两大板块,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7.33平方公里。

康养服务板块,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5.38平方公里,分为健康养生区、运动休闲区、科研服务区三个功能区。

健康医疗板块,总面积2.2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9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医疗、特色医疗、医学美容等产业。

在产业布局上,以医院为主的高端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服务机构为核心,发挥毗邻日韩优势,先期重点打造国际(特色)医疗中心、国际体检中心、国际整形美容中心及以中医为主的“国医馆”、中(汉)医学国际交流中心等,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

碳纤维产业园位于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44平方公里,分为碳纤维生产区、孵化区、复合材料加工区、生活区。

其中,碳纤维生产区占地58.8公顷,主要依托拓展纤维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孵化区占地19.87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汇聚国内一流院士、专家、科研机构从事碳纤维应用领域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让、新产品孵化、检验检测,建设国内一流的共性检测平台。

复合材料生产区占地90.67公顷,主要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

生活区占地46.8公顷,主要为产业园提供生活保障。

园区重点引进碳纤维生产和应用研发机构,推进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海洋装备、新能源、建筑材料、文体休闲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打造国家级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城,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57公顷,以威高集团为依托,重点开发临床检验分析仪器、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等医用新材料。

启动区145公顷,主要引进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区386公顷,主要为大型企业发展用地和产业园综合配套服务用地。

预留控制区293公顷,位于园区南部,为产业园未来发展预留备用土地。

园区现已被认定为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医疗器械),正在申请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园区以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依托山东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威海分中心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按照“园区共建、平台共用、设施共享”的模式,提供“量身订制,可买可租,拎包入住”的便捷服务,着重引进发展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光学设备、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8大类30系列产品,形成以威海为中心,覆盖全球的集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医疗器械技术和产品供应网络,打通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区。

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城南部,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

分为建设发展区、重点拓展区、预留控制区三大区域。

建设发展区面积2.7平方公里,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投产,年产值约80亿元。

重点拓展区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建设了占地12.33公顷的“双创”示范基地,9栋16万平方米厂房主体封顶。

南部为预留发展区。

园区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基地”,依托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和国内最权威的综合性认证中心-工信部电子产品试验检测中心、工信部五所试验中心等研发平台,同步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产科研生活配套,实行“拎包入住”招商模式。

以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海工装备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控制及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及信息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海工装备技术,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中国智造示范区。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荣成市南部沿海,陆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海上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内唯一的以海洋生物科技为主题的海洋特色园区。

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建设了“六纵五横”路网、2万吨污水处理厂、40公里管网管线等基础配套工程,入驻企业50多家。

园区以打造“国家级海洋高新产业创新示范区”为目标,按照'

特色引领、创新驱动、环境优先、产城协调'

的规划原则,以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品、新材料及海洋医用食品产业为主导,建设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海洋生物梦工场等创新平台设施,以及居民安置、公共服务核心、科研智慧住区等重点发展板块,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建成辐射全国乃至东北亚的海洋高新产业聚集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地段,总占地约34.4公顷。

园区以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为主导方向,突出新信息、智能制造、物联网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现已有日本软银服务外包基地、韩国CNT呼叫中心中国总部等项目入驻园区。

为高效衔接园区招商项目,扶持培育产业发展,园区配套高端写字楼--智慧大厦,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重点承接园区建设过渡期项目孵化成长,为企业提供工作、生活等各项配套服务。

下一步,园区将重点引进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云计算、大数据、时尚设计、软件开发、跨境电子商务等企业,致力打造立足威海、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信息产业新高地,将园区建设成为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