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77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廖耀湘不管这些,他直接跑到蒋介石官邸,要求见校长。

当时蒋介石正在午睡,卫兵将廖耀湘挡在了外面。

其实就算蒋介石没睡觉,卫兵也不会放他进去。

原因很简单———要是谁想见他都能随便见到的话,那蒋介石就不要做事了。

那么,廖耀湘究竟能不能见到蒋介石呢?

廖耀湘跟卫兵吵闹了一番后,干脆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

这意思很明显———校长总不会老把自己关在屋里吧,我就在这等。

卫兵拿他没办法,等蒋介石起床后,向他禀报了此事。

蒋介石一听,觉得这小子胆量很大啊,就有了兴趣,让卫兵放他进来。

如果廖耀湘不是黄埔学生的话,蒋介石未必会见他。

但是,黄埔生就不同了。

对于所有的黄埔学生,蒋介石都有种父亲般的感情,觉得对他们既拥有命令的权利,也具有关怀的责任。

见到蒋介石后,廖耀湘委屈的说:

这是选拔留法军官,又不是选女婿,干嘛那么重视外表?

拿破仑不是个子也很矮,脸上也有疤嘛。

这番话让一贯表情严肃的蒋介石几乎微笑起来,觉得这个矮墩墩的学生很率真、可爱。

于是随便考问了一下军事理论,没想到廖耀湘非但对答如流,而且对于蒋介石所推崇的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军事著作也显得很熟悉。

蒋介石十分高兴,特批廖耀湘去法国留学。

就这样,廖耀湘战胜了那个以貌取人的考官,意气风发地去了法国。

但是,廖耀湘的幸运又是他的不幸,因为从他受知于蒋介石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也就被绑定在这个性格神秘、难以捉摸的领袖身上了。

**********

  

一九三六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廖耀湘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科,在洋人面前大大地长了一次中国人的威风。

回国后,他应桂永清的邀请,出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第二连少校连长,不久调任军士营学兵连连长,第二年就升调为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

就在这一年年底,日寇攻打南京,廖耀湘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之前,大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都不赞成守南京,认为松沪之战刚刚失败,以中日两军的现状来看,南京很难固守,不如以空间换取时间,不要过早地进行大规模消耗性决战。

从纯军事的观点来看,这些将领的看法是正确的。

但是,作为一个领袖,蒋介石还要考虑政治影响。

南京乃是当时中国的首都,是国父孙中山陵墓所在地,如果完全不抵抗,会严重影响全国的民心士气。

明知守不住,又必须要守,那该守到什么程度呢?

蒋介石很是踌躇。

他开始的构想是象征性防御,但是,在作战会议上,唐生智慷慨激昂地表示,必须坚守,否则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唐生智这么一说,蒋介石便决定力守,而慷慨陈辞的唐生智临危受命,担任守城总指挥。

当时国民党部队刚从上海败退,士气很低。

唐生智对这些部队又不熟悉,就连指挥部成员都是东拼西凑起来的,他根本无力掌控全军。

最终,南京保卫战虽然打得很惨烈、悲壮,但战术层面漏洞很多,最后决定突围时,撤退计划也很草率,导致部队在突围中争相夺路,损失惨重。

十五万国民党部队没能挡住不足五万的日军。

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沦陷,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由此开始。

********

在这场战役中,教导总队和三十七师官兵负责防守孝陵卫、紫金山一带,与日寇打得很激烈,到了白刃相搏的地步。

十二月十一日,日寇攻占中山陵园。

廖耀湘跟桂永清失去了联系,他和第四大队队长贺炘指挥剩下的一千余名官兵且战且退,到了山顶,打算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进行最后反扑。

但日寇在伤亡增大的情况下,竟然违背国际战争公约,施放毒气,官兵们纷纷倒下。

廖耀湘不愿意这样窝囊的死去,于是从陡峭的北山坡滚下去,跌至山脚时,昏迷过去。

廖耀湘醒过来时,南京已经失守。

他想泅渡过江,但江上有几艘日本军舰在巡逻,江面上漂着不少被射杀的渡江军民。

廖耀湘只好打消这个念头,脱去军装,从路上一个平民的尸体上扒下棉袍,沿山路潜行。

他先是跑到离紫金山不远的栖霞寺寻求避难。

栖霞寺在寂然上人的主持下,先后收容了两万四千多名难民,可谓功德无量。

但是,廖耀湘在栖霞寺前被两位协助建立难民营的欧洲人挡住了。

这两位国际友人看出廖耀湘是军人,担心给日军以口实,委婉地拒绝他入内。

廖耀湘只好离开。

随后,廖耀湘逃到一个叫和家村的地方,遇上一个叫和广丰的农民。

廖耀湘掏出剩下的银洋,还把手表取下,打算全送给和广丰,求他提供暂避之所。

和广丰并没有收下这些钱财,而是冒着危险把他带到自家屋后的土窑。

这个土窑很小,洞口堆满柴草,是个避难的好地方。

和广丰每天都给他供应饭食,他的儿子和永强则负责外出打听情况、传递消息。

廖耀湘在这里躲了两个多月。

在这两个多月中,日寇经常到城外来搜寻国民党没来得及撤退到江北的官兵。

但是,和家村的村民在日寇的暴行面前同仇敌忾,没有透露廖耀湘的行踪。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七日,廖耀湘由和永强带路,从笆斗山下一个野渡口到达江北。

然后,他从蚌埠、徐州辗转来到武汉,重返教导总队。

中国有句老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廖耀湘经此一难后,开始真正进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一九四五年秋,已经是新六军军长的廖耀湘奉重庆统帅部之令,率军回南京。

办完公事后,他立刻驱车前去和家村,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

此时的和广丰已经六十岁了,依然是穷得叮当响的一个农民。

廖耀湘向他行军礼后又鞠了三个躬,当场送给他五百银洋。

然后又向围观的乡亲们三鞠躬,让副官按户发送二元银洋,以报答救命之恩。

作为南京保卫战的亲历者,廖耀湘目睹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也体察到中国军队的严重缺陷。

到了汉口后,他总结了南京保卫战的得失,提出了中国军队如何改进的方案,递交给高层。

此时蒋介石也在思考中国军队的建设问题。

作为科班出身的军人,蒋介石明白在现代战争中,靠人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日军部队已经实现机械化,而中国部队大部分还是靠两条腿在拼命。

他决心组建机械化部队。

但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支部队需要懂行的领导人。

廖耀湘的上书可以说恰逢其时,他本人又是学机械化骑兵出身的。

于是,蒋介石做出了一个决定:

破格提拔廖耀湘为第二〇〇师少将参谋长。

由中校直接升为少将,在国民党军界,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这固然是因为廖耀湘有才干,但也跟他是蒋介石的嫡系有关系。

换了是非黄埔出身的孙立人,就不会有这份特殊待遇了。

第二〇〇师是国民党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

蒋介石对这支部队极其看重,不久就以该师为基础,扩编为新十一军,后改为新五军。

军长是黄埔一期毕业的杜聿明。

资历尚浅的廖耀湘出任新二十二师副师长,师长是邱清泉。

邱清泉是黄埔二期毕业,后来出国留学,毕业于德国柏林陆军大学。

从这支军队的创建,可以看出蒋介石的用人原则。

杜、邱、廖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都委以重任,至于这几位门生的排位,则按资历来。

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当然要排在黄埔二期的邱清泉之上,而廖耀湘是黄埔六期毕业,那就做邱清泉的副手好了。

这森严的秩序,其实最终确立的是他本人的地位———他是黄埔军校校长,当然就是老大了。

“天地君亲师”,蒋介石竭力营造“君”“师”一体的形象,保证了他在国民党内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

蒋介石重用杜、邱、廖等人,自然有他的私心在起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三个人都很称职,日后也都成为抗战名将。

从这时起,廖耀湘开始严格练兵。

有次他去连队观看实弹射击,发现有一个班成绩很差。

他询问原因,得到的答复是武器太差。

廖耀湘也不多言,拿起该班士兵所用的枪,连发三枪,都中靶心。

该班全体士兵惭愧之下,只有苦练枪法。

几个月过去了,国民政府军委会检阅组在查看了西南军队的大演习后,得出的结论是:

“第五军居西南各军第一,新二十二师居第五军第一”。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昆仑关大战开始,检验廖耀湘练兵效果的时候到了。

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市东北方五十九公里处,是南宁———柳州、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五二年,北宋名将狄青在上元之夜,突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

八百八十七年之后,杜聿明率领第五军,作为主攻部队,向昆仑关发起进攻。

这一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已公然投敌,亡国论弥漫国内,蒋介石面临着巨大压力。

日军进攻广西,想切断中越公路连接湘桂铁路的国际交通线,进而挺进国民党陪都所在的大西南。

日军参战部队是第五师团,这个师团是日本陆军中第一流的机械化部队,曾在日俄战争中大出风头。

第五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军,下辖戴安澜的第二〇〇师、郑洞国的荣誉第一师、邱清泉、廖耀湘的新编第二十二师。

中日两支装备最先进的军队即将正面对决,各方都在睁大眼睛看着。

杜聿明一开始的部署为:

以第二〇〇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昆仑关,新编第二十二师为右翼迂回部队,第二〇〇师副师长彭璧生率两个补充团为左翼迂回部队。

邱清泉、廖耀湘没有担任主攻手,难免有些失落。

但是他们斗志不减,坚守右路,数次打败前来增援的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和台湾仆从军旅团。

在九塘埋伏战中,新二十二师的坦克部队打得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溃不成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当场毙命。

战后中国士兵在中村正雄尸体上搜出一个日记本,他在战死前写道:

“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

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军更强的军队……”。

邱清泉在这次战役中打得极其悍勇,被日本人称为“邱疯子”。

就在他将杀气提升到顶峰状态的时候,却在部队换防中不幸翻车负伤,只好暂时下了火线,由廖耀湘代理师长。

此时,第二〇〇师、荣誉第一师因为连续正面强攻,已呈疲态,而昆仑关主阵地仍在日军第五师团手中。

杜聿明果断作出决策,让廖耀湘指挥士气正旺的新编第二十二师主攻昆仑关。

接到命令后,廖耀湘以两团人马左右包抄敌人阵地,亲自带领一团人马直攻中央阵地,最终在一九四○年上元之夜攻克昆仑关,消灭日本守军六千余人。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

蒋介石像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他太需要这场胜利了。

他在重庆召开了盛大的庆功宴会,当着中外记者的面,盛赞廖耀湘是抗战中的狄青。

不久,廖耀湘正式出任新二十二师师长,原师长邱清泉升任第五军副军长。

从此,廖耀湘的军事生涯正式进入独领一军、独挡一面的阶段。

********  

一九四二年初,国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印度、缅甸战场。

蒋介石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被日寇侵占,海路受阻,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运输线。

二是一旦日本攻占印、缅,不但会切断中国的外援,而且立刻可以从云南打进来,直逼重庆,与东南、华北的日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局势将非常危险,所以蒋介石不惜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

就这样,廖耀湘带着新二十二师来到了缅甸。

英国人很滑头,急于把这个烂摊子甩给中国部队,作战根本不积极,没打几下,就把缅甸的首都仰光给丢了。

廖耀湘进入缅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当救火队长。

当时戴安澜的第二〇〇师在同古被日寇围住了,廖耀湘奉命前去增援。

他像一头猛兽那样,带着军队从侧后方扑上去,与敌人厮打在一块。

第二〇〇师抓住机会突围,最终成功,廖耀湘圆满完成任务。

气还没喘匀,任务又来了。

这次更为艰巨,乃是正面阻击日寇,延缓他们北进的行程,好让大部队能从容集结于平满纳地区。

当时北进的日寇有第十八、第五十五、第五十六三大师团,还有飞机、大炮和坦克做辅助,而廖耀湘手里只有一个师,力量对比悬殊。

但廖耀湘非但指挥若定,还创造了一种“滚筒战术”。

他把手里的三个步兵团重叠配置在不同的阻击阵地上,每一个团和敌人拼上一阵后,转入下一个阵地,轮流抵抗,逐次撤退,这样每一个团都会获得休整的机会,同时又保证了战斗的不间断。

廖耀湘是从一个叫斯瓦的地方开始和日寇纠缠的,从斯瓦到平满纳,只有六十公里的狭长地带。

廖耀湘运用“滚筒战术”,居然和敌人周旋了整整半个月,出色地完成了阻滞任务。

局部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大局仍不容乐观。

由于从仰光撤退的英国军队毫不抵抗,在曼德勒集合后,脚底抹油,溜到印度去了。

中国军队孤军奋战,打得很勇猛,也很惨烈。

在腊戌之战中,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不幸殉国,年仅三十八岁。

腊戌失守后,各路日军都冲着这里奔袭而来,想把中国远征军彻底绞杀。

在这危急时刻,远征军实际上的统帅杜聿明下令,部队退入野人山,打算从这里撤回云南。

对于他的这个决策,有三个人意识到了其中的谬误。

一个是扼守腊戌的日军五十六师团长渡边中将。

因为长途奔袭,日军非常疲惫,对于能否挡住实力尚存的中国远征军,他实在没多少把握。

没想到中国军队居然准备不战而逃,而且是逃往凶险恐怖的野人山,他狂喜之余,只能把原因归结为杜聿明大脑出了问题。

另一位是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

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不是黄埔出身。

再加上他个性特立独行,在杜聿明面前并不惟命是从。

他的态度是:

正确的就执行,不正确的就抗命。

走野人山,孙立人认为差不多是绝路一条,他便带着第三十八师断然脱离了大部队,向西急行,撤往印度。

因为孙立人威信很高,杜聿明也拦他不住,除了气得发抖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

还有一个人就是廖耀湘。

他先是建议杜聿明集中兵力,突破日寇的包围,但杜聿明固执己见。

廖耀湘视服从命令为天职,加之对老上级既感恩又忠诚,最后无奈之下,只好遵命行事。

*******

野人山在缅甸胡康河谷地区,这里全是原始森林,河流交错。

雨季洪水泛滥,根本无法通行。

除了地形险峻外,野人山有更多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一是水桶粗的蟒蛇。

士兵们总是听见丛林里不断有“唬、唬”的叫声跟着他们。

等到失踪的人一多,才弄清楚是被蟒蛇吃了。

二是吃人肉的虫蚁。

虫是黑色的甲壳虫,蚂蚁有一寸多长。

人只能坐着休息,如果躺在地上,不到十分钟,就会被黑壳虫和巨型蚂蚁吃得精光,只剩下一副白森森的骨架。

三是蚂蝗。

蚂蝗不吃人肉,但是吸人血,而且钻进人的身体里,就很难拔出来,同样可以致人于死地。

四是野人。

在进入野人山不久,部队的女兵几乎全部死亡,基本上是被野人掳去强暴致死的。

有些男性士兵也惨遭雌性野人的强暴。

后来推测,这些野人,很可能是仍生活在原始状态下的克钦人。

这些东西诚然恐怖,但好歹也有形有状,能够对付。

无形的饥饿、疾病才是让廖耀湘最头疼的。

他一开始就下令,武器尽可能丢掉,多带粮食。

但是,有的战士视武器为生命,哪怕再重,也舍不得丢掉。

四个星期过去后,干粮没有了,连皮带也煮着吃了。

廖耀湘下令将马匹杀掉,除了开路的工兵营外,每人每天只准吃一块马肉。

但死亡人数仍在增加,基本上每走十米,就能见到一具尸体,有的还是刚刚倒毙,尸体尚存余温。

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着整支部队,连廖耀湘也有些萎靡不振。

有一天,卫兵廖菊生问他:

“师长,还有多久的路?

”廖耀湘回答说:

“还有几天。

”廖菊生听后大哭,随后开枪自杀。

原来廖耀湘说话没有过去那么响亮清晰,声音有些含混,廖菊生把几天听成了几千,误以为还有几千里路,立刻就崩溃了。

卫兵的死惊醒了廖耀湘,令他重新振作起来。

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所有的部下。

此时,廖耀湘的那位大师兄杜聿明也陷入了窘境。

他的马也被部下杀来吃了,可怜的杜司令坐在旁边不断唉声叹气———以后他也得靠两条腿走路了。

杜聿明哀叹的时候,蒋介石在重庆坐立不安。

他请求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搜寻这支嫡系部队的下落。

在史迪威的派遣下,一位姓王的飞行团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超低空飞行,终于搜寻到在原始森林里挣扎前行的远征军。

他马上发出电报,刚发完,飞机就撞在一棵大树的顶梢上。

因为这位空军英雄,远征军终于跟蒋介石和史迪威联系上了。

在史迪威的劝说下,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不要回国了,撤退到印度休整。

方向正确了,将士们都有了动力。

廖耀湘强健的体格这时发挥了作用。

他拿着刀,亲自带着工兵在前边开路。

而杜聿明身体不如他,得了重病,只能由八名士兵分组轮流抬着他走。

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廖耀湘的副官,也是他的亲表弟何贵生,把地图给弄丢了。

在这种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没有了地图就跟瞎了眼睛差不多。

何贵生自知是死罪,躲了起来。

廖耀湘找人找不到,只有靠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来判断方向。

他通过树干颜色的深浅来确定太阳的方向,还通过树干截面的圈数密度来确定太阳下山的方向。

通过这种最古老的辨向方式,他终于把部队带出了那片阴森的林海。

这时,每个连平均只剩下十来个人,等于整个师只剩下十分之一,可谓损失惨重。

因为廖耀湘卓越的指挥能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蒋介石了解情况后,通令嘉奖廖耀湘,同时,全体军官晋升一级,士兵全部提拔为军官。

杜聿明则被老蒋调回国内去了,代替他的是同为黄埔一期出身的资深名将郑洞国。

史迪威则以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兼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

*********

这次野人山行军也可以说是一次极其残酷的练兵,能够在那样艰险环境中存活下来的官兵,都称得上是精英。

廖耀湘正是以他们为骨干,整编出国民党五大抗日王牌军之一———新六军。

因为这次实战磨练,廖耀湘对丛林作战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他开始对这项特种战术进行系统思考,写出了《森林作战法》这部阐述特殊环境下如何作战的军事著作。

他本人也以此为起点,逐渐成长为当时世界上最擅长丛林作战的将领之一。

中国远征军在美军驻印度的兰姆伽营地整训了一年多。

蒋介石一边从昆明空运新兵补充到各个师,一边从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运来美式武器装备部队。

到了一九四三年底,憋足了劲的远征军开始反击了。

廖耀湘率领新二十二师,孙立人率领新三十八师,从印度的列多出发,向缅甸北部进发,缅北反攻战正式拉开帷幕。

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第三营行进至大奈河北岸的拉加苏时,被日军团团围住。

史迪威下令刚抵达新平洋地区的新二十二师先锋部队六十五团前去解围。

他制定的方案是:

沿大奈河北岸,直扑拉加苏,解围后再渡河夺取大洛,控制整个大洛平原。

这个命令如果下给了别人,也许就会遵照执行。

但第六十五团团长傅宗良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个性很强。

他认为,如果遵照史迪威的命令,确实能够很快解围,但那是正面硬攻,只能迫使敌人撤退。

此后渡河攻取大洛,风险很大,很可能陷入苦战局面。

傅宗良不但能看出原方案的弊端,还制定出新的进攻方略。

他的谋划是:

立刻渡河,沿南岸挺进大洛,这样既可以切断日寇据点孟关的后方补给线,又能迫使北岸围攻第三营的敌人撤回南岸,以确保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大洛,这样既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拉加苏之围也能不攻自解。

傅宗良是个很有胆量的人,他认定自己的计划正确后,竟然不提前向上级报告,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五日清晨,渡过大奈河,沿南岸往大洛进击,同时将计划电报给尚在印度列多的廖耀湘。

廖耀湘接到电报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拍案叫绝,认为这就是古代兵法中的“围魏救赵”。

廖耀湘本身就是个喜欢出奇兵的人,傅宗良这一招很对他胃口。

但是史迪威知道后,很不爽,觉得这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他立刻给廖耀湘下令,要求按原计划实行,并将傅宗良撤职。

廖耀湘考虑再三后,决定还是着眼于实际作战效果,向史迪威报告说这次行动是经过他批准的,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傅宗良志在建功立业,听说史迪威要撤他的职,很受打击,同时对廖耀湘替他承担责任十分感激,表示愿肝脑涂地以报答师长的知遇爱护之恩。

六十五团的官兵们晓得这一情况后,都发誓要死拼,绝不让师长难堪。

他们披荆斩棘,沿着险道快速前进。

激战三昼夜,不但迫使日寇从拉加苏撤军回援,还歼灭了日寇第十八师团第五十五联队第三大队。

史迪威接到报告后,还不太相信,亲自跑到战场验收战果,甚至连敌人尸体也一具一具地清点。

事后他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要求嘉奖傅宗良,并提请撤回傅宗良的免职电令。

大洛之战仅仅是个前奏,接下来的孟关才是大战之地。

孟关是胡康河谷的行政中心。

日寇在这里集结了七个步兵大队,山、野重炮兵和战防炮各一个大队,火力四倍于中国军队。

廖耀湘没有丝毫怯意,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

虽然打得快,但他快中有法度———先是派出一支步战特遣队,从孟关的东侧迂回敌后,在3月3日早晨切断了敌军补给线。

同一天发动正面攻击,于正午击溃日寇十八师团主力,攻克孟关。

他根本不给敌人喘息机会,挥师南进,穷追猛打,8日攻进了日寇第十八师团司令部,把敌人的关防大印也缴获了,给胡康河谷之战来了个漂亮的结尾。

这场预想中的苦战打得如此之快,让东南亚盟军统帅、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感到很吃惊。

他坐着飞机来到孟关,视察了战场。

临走前特意拉着廖耀湘合影,并且竖着大拇指用很不标准的汉语说:

“二十二师顶好!

”他的肯定,让世界真正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

廖耀湘连赢两阵,但日寇的十八师团也确实耐打,在向布班山隘中全力布防。

他们也是被廖耀湘的迂回战术打怕了,想利用山谷狭窄、两边都是悬崖绝壁的地形来杜绝被背后包抄的可能性。

面对新的局势,廖耀湘又有了新的打法。

这时他独创的小部队战术开始发挥作用。

因为山谷狭窄,确实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回旋,廖耀湘将部队分割成很多小分队,好像无数把尖刀,在火力支援下,进行中央突破。

这场战役既考验将领的战略战术,也考验士兵们的单兵作战能力。

中国士兵们切实感受到了廖将军平时的严格训练是绝对有道理的。

日寇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作战能力也过硬,而且占据了有利地形。

但二十二师的士兵们能力更强。

经过一番苦战,新二十二师又赢下一场。

日寇第十八师团退到孟拱河谷,经过一番整休后,又得到了第五十六师团和第二师团各出一部的增援。

他们三败于廖耀湘手下,极不甘心,打算在河谷内用逐次抵抗的方法挡住廖耀湘这只中国虎。

但廖耀湘已经进入最佳状态,一口气攻克了五个据点。

他越打花样越多,或迅速超越,或大胆迂回,弄得日寇手足无措。

在占领拉其卡后,廖耀湘迅速包围索卡道,排出了七个步兵营的阵容,并列出击。

这是一场真正的决战,打了九天九夜。

终于在六月九日下午,歼灭了有“南亚丛林之王”之称的日军第十八师团,替中国人民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中惨遭这个师团蹂躏的人民报了仇。

索卡道之战成为了世界丛林战中的经典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廖耀湘指挥全师,歼灭了日本一个加强步兵师团。

日本的一个师团相当于中方的一个军,廖耀湘以一个师对一个军,是典型的以少胜多。

虽然此前在国内中国军队也取得过胜利,但基本是我方人多敌方人少,日本人输得未必服气。

而索卡道之战非但是以少胜多,而且是完胜,这是中日战争史上一次极其辉煌的胜利,彻底洗刷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屡次惨败于日本军队的耻辱。

第二十二师也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丛林作战第一师。

这次战役后,日本战俘英井中队长说:

“如以同等装备,按比例来说,日军能以一击七缅军、六印军、四法军、三英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