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10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

目录

1适用范围-1-

2作业准备-1-

2.1内业技术准备-1-

2.2外业技术准备-1-

3技术要求-1-

4工艺流程-2-

5施工要求-2-

5.1隧道内综合接地具体施工要求-2-

5.1.1隧道二次衬砌中的接地钢筋设置-3-

5.1.2隧道接地极设置-3-

5.1.3接地钢筋间的连接-4-

5.1.4接地端子设置-4-

5.1.5接触网-5-

5.1.6贯通地线及引接线敷设-6-

5.2隧道内各专业接入综合接地系统的地线种类-6-

5.3工艺要求-7-

5.4隧道未开挖地段接地极的设置-8-

5.5关于纵向接地钢筋-8-

5.6关于接触网滑道槽与闪络保护-9-

6劳力、机具配置-9-

7材料要求-9-

8质量控制及检验-10-

8.1质量控制-10-

8.2质量检验-10-

9安全及环保要求-11-

9.1安全要求-11-

9.2环保要求-12-

 

隧道内接触网及综合接地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隧道内综合接地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1.贯通地线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就近接入和工程实施。

2.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衬砌内的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3.衬砌内的接地钢筋应充分利用其结构钢筋,原则上不再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并在衬砌内预埋外联接地端子;接地装置应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

4.隧道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

接触网短路电流Ik≤25KA时,钢筋截面应不小于120mm2(或直径不小于16mm)。

当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二根结构钢筋并接使用,使总截面不小于120mm2或200mm2的要求。

5.隧道内接地钢筋之间均要求可靠焊接,保证电气连接。

4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

综合接地→底板接地极→二衬单组滑槽加强网片(二衬下锚滑槽加强钢架)→两侧电缆槽综合接地→接地贯通地线。

5施工要求

5.1隧道内综合接地具体施工要求

隧道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并采取砂防护措施,接地装置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

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线路侧外缘各设一根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断开一次。

用于隧道内接地级、接触网闪络保护接地及接地钢筋间的等电位连接。

5.1.1隧道二次衬砌中的接地钢筋设置

(1)二次衬砌中由结构钢筋的隧道:

a.利用二次衬砌的内层纵、环向结构钢筋网闪络保护接地钢筋

b.接触网线垂直向上在拱顶的投影线两侧,以0.5m为间隔,各选3根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

c.上述投影线两侧各1.5m外的其他位置,以1m为间隔,选择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

d.在每个台车位(作业段)中部选一根环向结构钢筋作为环向接地钢筋,环、纵向接地钢筋间可靠焊接;纵向接地钢筋在作业段间可不连接。

e.在每各作业段内的环向接地钢筋与两侧通信信号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2)二次衬砌中无结构钢筋的隧道,除接触网基础接地外,不再单独考虑接地钢筋设置。

(3)线路两侧的贯通地线通过隧道内环向接地钢筋实现横向连接。

5.1.2隧道接地极设置

(1)Ⅳ、Ⅴ级围岩隧道,利用系统锚杆、钢拱架(或刚网片)作为接地极;

(2)Ⅲ级围岩隧道,利用系统锚杆和专用环向接地钢筋作为接地极(接触网基础接地);

(3)Ⅱ围岩隧道,利用隧道地板的下层结构钢仅作为地板接地极;

(4)锚杆接地极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隔设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间距要求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刚网片、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可靠焊接;再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5)隧道底板接地极按照1m间隔选用底板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即在隧道底板的底层形成一个1mX1m的单层钢筋网;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型焊接,其他节点绑扎;底板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

5.1.3接地钢筋间的连接

(1)隧道内的锚杆接地极、底板接地极和二次衬砌内的接地钢筋等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与两侧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再通过电缆槽接地端子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2)隧道内接地钢筋、接地锚杆、接地钢拱架(或钢网片)接地连接钢筋间均须可靠焊接。

5.1.4接地端子设置

(1)隧道内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不锈钢材质。

(2)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通信电缆槽底部,每间隔10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100m的隧道在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隧道接地装置与贯通地线的连接用。

(3)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壁上,每间隔50m设制一个接地端子,小于50m的隧道在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设施用。

(4)在每个专用洞室,变压器洞室两侧壁下部设置接地端子,供洞室内设备及设施用。

(5)上述所有的接地端子均通过连接钢筋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6)接触网基础采后植入安装方式,在安装基础的位置预埋接地端子,接地端子每隔约300m预留一处,(每处预留两个)长度小于300m的隧道预留一处,每处预留两个,其具体位置详见脱臼触网相关图纸,接地端子与二次衬砌内的环向或纵向钢筋焊接。

(7)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也可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来确定预埋的里程,以达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和管理。

5.1.5接触网

(1)保护线(PW)每隔1500m左右与钢轨、综合地线完全横向连接一次;在两个完全横向连接之间,上、下行保护线(PW)与综合地线均设三处连接,每处间距为300m~600m;变电所、分区所、AT所的CPW线采用两根截面为150mm2的铝芯电缆,其它保护线(PW)与综合地线连接的引下线及CPW线采用一根截面为150mm2的铝芯电缆。

(2)为改善综合地线的接地效果,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与综合地线连接做辅助接地极,连接材料采用Ф16的圆钢,圆钢一端与接触网支柱基础的地脚螺栓采用“L”形焊接工艺连接,另一端在电缆槽内设

置预留端子排,为综合地线的连接预留条件。

(3)对于隧道内吊柱,若采用后植化学锚栓锚固时,通过底法兰与保护线(PW)连接实现安全接地。

若采用预埋槽形滑道方式锚固时,吊柱的安全接地通过二次衬砌内的环向钢筋实现,具体施工工艺遵照《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号),由隧道专业完成设计。

5.1.6贯通地线及引接线敷设

(1)贯通地线和分支引接线敷设在信号电缆槽内,贯通地线设于电缆槽底部,接地端子预设在信号电缆槽内,贯通地线与接地端子间设短分支引接线,与贯通地线间采用压接方式,与接地端子间采用线鼻栓接连接。

(2)在路桥、路隧过渡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不允许形成死结,电缆槽对贯通地线不得形成挤切。

桥、隧过渡段贯通地线沿电缆槽平顺连接。

双线隧道与单线隧道过渡段贯通地线沿电缆槽平顺连接。

(3)贯通地线在电缆槽内每隔50m左右用欧姆卡固定在电缆槽底部一次。

在电缆敷设完成后,贯通地线上方覆盖约5cm厚细沙土,尽可能保有水分。

5.2隧道内各专业接入综合接地系统的地线种类

1信号:

沿线信号设备(所有相关多属设备外壳)的安全地和屏蔽地、工作地等。

2通信:

沿线漏泄电缆悬吊钢索、通信电缆金属外皮等的屏蔽地线,通信设备接地,避雷器的安全接地。

通信站、微波站、无线基站在满足综合接地总体设计原则时,可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3电力:

电力电缆的金属外皮屏蔽地线,电力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线及设备外壳接地线。

4电气化:

接触网的回流线(或PW线)接地。

5其他:

沿线信息化系统设备的安全地线和屏蔽地线、工作地线;无碴轨道板、隧道内非预应力钢筋接地;沿线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内金属构件的防感应接地。

5.3工艺要求

1接地端子应直接灌注在电缆槽或其他混凝土制品中。

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制造,不锈钢材料的成分应满足:

Cr≥16%、Ni≥5%、Mo≥2%、C≤0.08%,如GBOOCr17Ni14Mo2。

接地端子的端子孔规格M16,并应配置防异物堵塞的端子孔塞,方便开启。

2接地连接宜采用不锈钢连接线,由钢丝绳,二个线鼻以及二个配套的防盗螺栓(每个螺栓上应配二个平垫圈和一个弹簧垫圈)组成。

钢丝绳采用直径不大于1mm的不锈钢丝制造,总截面不小于200mm2(IK>25KA)或120mm2(IK≤25KA)。

线鼻与钢丝绳的连接处应能承受5KN的拉力且3min不得松动和断股。

如接地设备有特殊规定,应根据相关设备要求选项用接地连接线。

3引接线与设备的连接,可焊接或螺栓连接,用螺栓连接时应采取防松措施。

4贯通地线采用35mm2铜缆,其连接和“T”形分支引接,采用铜质“C”形压接件进行连接,贯通接地线与接地端子间的连接采用压接并栓接,压力不小于120t,并且地下连接处应采取防腐措施。

5贯通地线要求尽可能直,禁止形成环状;隧道、路堤、路堑、桥梁间的过渡地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

6接地钢筋间应采用搭接焊工艺。

焊接要求:

双边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边搭接焊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

钢筋间十字交叉时采用直径14mm(IK≤25KA)或16mm(IK≤25KA)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焊接长度同前)。

7对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钢筋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涂沥青,外包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带的方式。

8安装有避雷器的接触网支柱,通信、信号等弱电系统设备不与其共用接地点,强、弱电设备接地点间隔要求不小于20m。

5.4隧道未开挖地段接地极的设置

1.隧道未开挖地段,具体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Ⅱ级围岩无碴轨道地段的接地极设置按照

(二)条中布置于隧道铺底下方;

(2)双线隧道Ⅱ级围岩有碴轨道地段的接地极设置采用铺底钢筋,纵向长度以100m间隔,利用其中20m段落的结构钢筋作为一个接地极;

(3)Ⅲ、Ⅳ、Ⅴ级围岩地段,每100m作为一个单元,利用环向锚杆、环向连接钢筋(钢架)和边墙底部纵向连接钢筋作为接地极。

2.综合洞室接地极设置同

(二)条所述。

5.5关于纵向接地钢筋

纵向接地钢筋设置于水沟、电缆槽侧壁内,将水沟侧壁钢筋中最上层的φ12钢筋替换为φ16钢筋,每100m断开一次,在100m中部与各条所述的接地极中心位置伸出的环向连接钢筋连接,并引入设置贯通地线的电缆槽内。

5.6关于接触网滑道槽与闪络保护

1.未施工段落的二次衬砌无钢筋时,架立的环向钢筋与滑道槽连接,并且环钢筋与纵向贯通接地钢筋连接。

2.未施工段落的二次衬砌有钢筋时,选用环向结构钢筋与滑道槽连接,并且环向接地钢筋与纵向贯通接地钢筋连接,纵向钢筋按拱顶0.5m,其它部位1~1.5m间距选取作为闪络保护钢筋,且每100m断开一次。

6劳力、机具配置

综合接地安装一般需劳力3~5人。

施工主要机具电焊机1台,测阻电阻仪1台,钢筋切割机1台。

7材料要求

1.隧道内接触网滑槽及AF线预留处的衬砌内预埋环向接地钢筋,采用φ16mm圆钢,为隧道顶部接触网提供悬挂接地。

为保证接地电阻的要求,在隧道内每个专用洞室底板下方做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接地钢筋网与纵向贯通地线要求可靠连接。

2.接触网滑槽安装到位之后,沿滑槽牢固焊接φ16mm圆钢,分别在左右段电缆槽内出露,露出长度不小于110mm,以便于焊接作业。

每组滑槽之间采用纵向φ16mm钢筋连接。

3.AF线预留采用环向φ16mm钢筋牢固焊接,分别在左右侧电缆槽内出露。

4.接地母排每两组滑槽间距分左右埋设φ50HDPE管,相应一侧的预埋管设置应距左右半环接地钢筋10m左右。

5.所有环向接地钢筋与贯通地线应可靠连接。

6.所有连接均采用焊接方式,焊接长度不小于90mm、厚度不小于4mm。

7.贯通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Ω

8质量控制及检验

8.1质量控制

⑴施工前仔细阅读设计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必要时邀请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⑵注意埋设深度不同的贯通地线之间的过渡连接,过渡连接应在埋设深度较深的段落完成。

埋设完贯通地线、引接线及横向连接线以后,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后期施工时对贯通地线、引接线及横向连接线的破坏。

⑶对应接触网杆位的电缆槽内侧壁镶嵌接地母排,接地母排应在电缆槽预制阶段与电缆槽预制同步进行。

⑷应小心施工,防止对两布一膜土工布的破坏。

⑸施工关键部位现场监理工程师应全程旁站,严格监控每一个环节,确保综合接地的施工质量。

8.2质量检验

⑴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锈蚀。

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少于4个/m2.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计数检查。

⑵钢筋品种和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钢尺检查。

⑶钢筋的连接方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

⑷所有连接均采用焊接方式,焊接长度不小于90mm、厚度不小于4mm。

检验数量:

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和尺量。

⑸接地钢筋间应采用搭接焊工艺。

焊接要求:

双边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边搭接焊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

检验数量:

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和尺量。

⑹同一悬挂点的两组槽型滑道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两者在顺线路方向的间距允许偏差为±4mm。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数量不小于30%。

⑺接触悬挂用槽型滑道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与无偏斜理论定位中心线的允许偏差为不大于±16mm。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数量不小于30%。

⑻附加导线用槽型滑道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与无偏斜理论定位中心线的允许偏差为不大于±5mm。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数量不小于30%。

⑼上、下行两组吊柱用槽型滑道在顺线路方向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不大于±100mm。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数量不小于30%。

⑽上、下行附加导线用槽型滑道在垂直线路方向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不大于±100mm。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数量不小于30%。

9安全及环保要求

9.1安全要求

1.施工区域应设警示标志,严禁非工作人员出入.

2.施工中应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养护、维修。

3.为保证施工安全,现场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设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的安全工作,坚持班前进行安全教育制度.

4.隧道内综合接地系统工程根据铁路等级,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

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设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9.2环保要求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施工,控制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在本工地施工活动中,坚持制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采取装吸音、隔音装置等手段,减少噪声污染。

3.拌合场等废水,必须经沉淀后再向外排放,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污水管或内河。

4.在施工活动界限之外的植物、山林及建筑物,必须尽力维持原状。

不得将有害物质(含燃料、油料、化学品等,以及超过允许剂量的有害气体和尘埃、弃楂等)污染土地、河流。

5.贯通地线应耐腐蚀并符合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对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有关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