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62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3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

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

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

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

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

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

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

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

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

(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教师: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

(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

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第二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师问:

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

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图略)

师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

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

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

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

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

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

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小组讨论)

(3)师问: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五、实践.

师问:

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

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

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

你们是怎么走的?

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七、课外实践作业.

第三课时吨的认识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

(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

(4)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

“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

“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

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5千克=()克

7000千克=()吨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

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重量

水泥2500千克

黄沙4吨

石子6吨

砖头9吨

钢材2500千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16—17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这些珍贵的动物正濒临灭绝的危险,让我们来看一份统计表。

(出示第15页统计表。

2、学生解决小精灵的问题。

3、学生展示算法。

估算:

98+25≈130(种)

口算:

98+25=123(种)想:

98+20=118118+5=123

笔算:

98从哪位算起?

+25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不是1?

123百位上的1是怎样得来的?

4、揭示课题。

5、完成“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6、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注意点。

二、反馈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第3题)

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1)公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77+85=165

(2)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85=144

(3)公鸡、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77+85=224

(4)公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5)母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6)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

三、全课小结

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

P18-19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笔算:

60+4536+6789+5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一)、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

(出示统计图)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估算:

376+284≈700(种)

笔算:

376+284=660(种)

376从哪位算起?

+284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不是5?

660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与98+25对比计算上的相同点,引出课题。

4、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

5、“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先估算再讲评。

6、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五的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第3、题的问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19—21页练习五第4—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32+39=37+54=15+65=54+28=34+56=27+18=18+34=

23+69=47+33=49+27=练习五第4题。

将问题改为“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

”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

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中央电视塔的实际高度。

二、练习五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三、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改,对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森林医生”,能又快又准地捉住“害虫”。

五、练习五第8题。

同桌合作完成。

请几个同学说一说解题策略。

六、练习五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练习五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

请几个同学说解题策略。

八、思考题。

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

一次失败,再试一次。

最后集体讲评。

九、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

(一)

教学内容:

P22-23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

(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你还观察到什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师:

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17十位退1后能减4吗?

怎么办?

—348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69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

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

P24例2、例3P25-26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

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

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

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94元。

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

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

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

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

500-185=

一、你会计算吗?

你有几种算法?

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500②185+15=200③185=100+85

—185500-200=300500-100=400

315300+15=315400-85=315

(3)试一试:

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四、全课小结

第六课时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19—21页。

教学目标:

3、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15-8=74-16=33-25=48-29=34-18=32-14=61-39=72-58=

67-15=44-19=56-37=35-26=

二、练习六第1题。

蜜蜂采花。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六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

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六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说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五、练习六第5题。

找朋友。

同桌合作完成。

六、练习六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画图表示小明、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

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集体讲评。

七、思考题。

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

一次失败,再试一次。

最后集体讲评。

八、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七课时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P27-28例1、例2及“做一做”P29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提高计算准确率。

2、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

(1)师:

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

要先求什么?

(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

(2)师质疑:

这个结果对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学生思考验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

方法一:

183-135=48

方法二:

48+135=183

方法三:

183-48=135

(4)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2、教学例2

(1)师:

找的钱对吗?

算一算。

学生计算。

(2)小组合作探索验证的方法。

(3)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①200-17=183②17+183=200

3、揭示课题,小结验算的方法。

二、巩固新知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

三、全课小结

第八课时加、减法的验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29—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25-9=47-16=30-25=42-29=45-19=36-14=41-38=22-15=

61-14=34-15=70-37=65-56=

二、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讲评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出错的原因。

三、练习七第3题。

首先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七第4题。

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评。

五、练习七第5题。

引导学生审题,弄清表格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表演正确率高的同学。

六、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

然后进行估算,请几个同学说估算策略,最后列式计算。

七、练习七第7题。

同桌两人小组进行估算游戏,然后独立计算。

八、练习七第8题。

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先估算,再计算。

鼓励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

九、思考题。

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