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73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docx

高三精品模拟详细解析系列安徽省合肥市高三模拟历史

安徽省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注意: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意。

多选、不选都不给分。

1.《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

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

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D.分封制遭到破坏

2.“兼相爱,交相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明主峭其法而严刑”。

上述言论体现了哪些学派的观点?

()

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墨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列图表,可以看出()

时期

夏朝

商朝

……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

制定的

历法

“夏小正”

“殷历”

……

“太初历”

《大衍历》

“十二气历”

《授时历》

……

A.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

B.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来源:

学#科#网Z#X#X#K]

C.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D.历法频繁制订是政治动荡的表现

4.从下图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人增加

5.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到: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该日记中所说的“书”应是()

6.1872年,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

7.下列城市中,是古代的对外贸易港口,是近代了解西方的窗口,同时还是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的是()

A.天津B.南京C.广州D.上海

8.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中写道:

“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有要,饿倒哥哥嫂嫂”。

该诗反映了()

①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②作者提倡使用国货

③民族资本主义此时发展艰难④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局部)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

战场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比较积极抗战

10.下面是一组宣传标语,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④②①③D.①②③④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

C.“一边倒”D.“求同存异”

12.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13.《十二铜表法》规定:

“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

这一条款()

A.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B.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D.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的保护

14.迪亚士在谈及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

“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该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A.弘扬欧洲的科学精神B.推进近代的工业文明

C.传播西方的天主教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5.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

你认为该说法()

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C.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向制约的关系

D.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16.下图是1804年拿破仑加冕仪式,当时他说:

“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拿破仑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

B.拿破仑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C.拿破仑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

D.表明了拿破仑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来源:

学+科+网Z+X+X+K]

17.《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D.农民革命

18.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上述材料说明()

A.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B.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9.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见下图):

“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

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

”据此判断,该绘画作品属于什么画派?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20.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冰岛、巴基斯坦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在此情况下又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受到的损失最大

B.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完全不利地位

C.不要对发达国家开放金融市场,以促进经济发展

D.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以防范金融风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共计6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邀前来参加本届博览会(注:

指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共有37个。

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团去美国,并破天荒地第一次派出了中国工商界的代表李圭参加。

李圭回国后写了一本《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这届世博会,李鸿章为此书做了8页的序文。

材料二张之洞说:

“照得各国都会地方。

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

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

……”

1909年,张之洞和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前后45天,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同时分设直隶、湖南、上海、

宁波四馆及汉阳钢铁厂、枪炮厂、实习工厂等七个特别展览室……武汉劝业奖进会合计……物品八千多种……武汉劝业会中,人们“专以繁华娱目,罕有考究实业者”,“逐日观览者,多趋彩色斑斓之处,而罕留心工艺良窳(恶劣,坏)”。

材料三20世纪世界博览会简表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参会人数

博览会名称与类型

博览会主题

1904年(185天)

美国圣路易斯1969万

圣路易斯博览会(综合)(展出汽车、飞机和无线电)

1908年(220天)

英国伦敦1200万

伦敦世界博览会(综合)

1925年(195天)

法国巴黎1500万

巴黎国际装饰美术博鉴会(专业)

1933年(175天)

美国芝加哥2257万

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综合)

进步的世纪

1958年(186天)

比利时布鲁塞尔4150万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综合)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年(184天)

美国西雅图964万

西雅图二十一世纪博览会(专业)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67年(185天)

加拿大蒙特利尔5031万

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综合)

人类与世界

1970年(183天)

日本大阪6422万

日本万国博览会(综合)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4年(184天)

美国斯波坎480万[来源:

学科网ZXXK]

斯波坎环境世界博览会(专业)

无污染的进步[来源:

学科网ZXXK]

1988年(184天)

日本筑波2033万

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专业)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剧科技

1985年(184天)

澳大利亚里斯班1857万

布里斯班休闲博览会(专业)[来源:

学科网ZXXK]

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

1993年(93天)

韩国大田1400万

大田世界博览会(专业)

新的起飞之路

1999年(184天)

中国昆明994万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业)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注:

从1900年至1999年,共举办了28次世界博览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费城世博会所持的态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4分)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

(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下半期与上半期相比,世界博览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8分)

 

[来源:

学科网]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贝斯认为: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前547年)推测“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与470年之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泰格拉(公元前481年-约前411年)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

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三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

……是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虽然美国宪法产生于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但早期的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却都对它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的希腊和中国出现思想活跃的相同历史条件。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学者思想认识有何变化?

(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接受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和理念?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思想发展的认识。

(3分)

23.(15分)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

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

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

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改变。

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

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材料三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

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材料四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

(5分,不得摘抄原文)

[来源:

学科网]

(3)根据材料四,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4分)

2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来源:

学科网ZXXK]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

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

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

“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

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来源:

Z,xx,k.Com]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

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

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

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

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

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

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

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来源:

学*科*网]

(1)根据材料一,分析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

(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4分)

安徽省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1.D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局面,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说明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

2.B“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的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是法家的主张。

3.B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故B正确;表格无法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不能体现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这一信息,历法的频繁制订也不能说明政治的动荡,故A、c、D错误。

4.A统计图展示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我国国库的储备情况,国库储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其他选项信息均不能从统计图中体现出来。

5.C根据“1861年4月”“曾国藩”“贼”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一本书,再根据“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这一信息判断,该书应是《资政新篇》。

6.C从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看出,诗中的“纸”是指报纸。

7.C广州既是清朝唯一开设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同时还是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8.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洋布的畅销使我国手工纺织业逐步破产,“没人要”说明中国白然经济逐步瓦解,“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等信息反映了诗人对外国货畅销的不满,故①②符合材料信息。

新文化运动时期正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故③错误,④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9.D抗战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力量逐步成为抗战的主力,故A、C错误;统计图反映的信息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故B错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10.A从①中“全民抗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抗战时期的宣传标语;从②中的“苏维埃”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十年内战时期(1927一1937年)的宣传标语;从③中“科学发展”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宣传标语;从④中“大跃进万岁”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标语。

11.B材料中的内容符合新中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中的“另起炉灶”这一外交政策的含义。

12.B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B正确;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故A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3.D从材料信息看,《十二铜表法》规定了最高利息和一定的还贷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平民是有利的,体现了对平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14.C从材料中“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等信息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天主教。

15.C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则是一种单向的制约关系,故C的说法正确。

16.B华盛顿在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拿破仑认为自己虽然做了皇帝,但也要像华盛顿那样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即“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

17.B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次革命是指十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8.D材料信息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口比例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上升,这表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9.B《石工》反映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景,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20.D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所受的损失更大,故A错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受益,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故B的说法错误;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有利也有弊,不应该全面否定,故C错误。

21.

(1)态度:

派代表团参加并进行宣传。

(2分)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先进科技对中国的影响: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张之洞肯定西方世博会的可取之处并进行效仿创办武汉劝业奖进会;展示较多的展

品和洋务运动有关科技成果;参观者多以游乐为主(或武汉劝盐奖进会存在一些不足)。

(4分)

(3)举办国从欧美国家扩展到亚太地区的国家;博览会的类型由以综合性为主转变为以

专业性为主;从没有主题发展到每届都有主题;从关注科技成果发展到越来越关心人类生存

与发展。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历史现象:

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日新月异;

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

(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22.

(1)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争霸斗争,社会动荡不安。

(3分)

(2)从关注自然界到关

注人自身。

(3分)

(3)早期启蒙思想(或洛克的政治理论);并以《独立宣言》为基础;借鉴了英国普通

法传统。

(4分)

(4)人类思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意识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3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23.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2分)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5分)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分)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4分,答

出两点即可)

24.

(1)两岸人民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

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3分)

(2)政策:

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1分);依据:

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

(2分)

(3)建立的原因:

“冷战”和德国分裂。

(2分)倒塌的原因:

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

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

(4分)

(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