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87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思想主张

二程

朱熹

哲学观

(核心)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伦理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3.影响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问题思考

材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思考 材料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提示 目的:

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作用:

为人们学习儒学指明了方向,具有精神鼓舞的作用。

三、陆王心学

1.南宋:

陆九渊

(1)哲学观: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

王阳明

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地位:

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

①哲学观: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材料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思考 材料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在哪一方面产生矛盾,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提示 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本质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世界观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理,理先物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应用1 “二程”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应用2 陆九渊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应用 根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提示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朱熹的家国情怀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针对练 下图是某道观中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

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同祭祀主要是由于朱熹(  )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解析 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处于同等地位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

A项是孔子的成就;

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

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

1.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道教学者葛洪认为:

“道者,万殊之源也。

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

帝王以来,儒教也。

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尊道贵儒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

B.道儒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

C.道本儒末改造传统的道教思想

D.援儒入道实现多元思想的融合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可知,葛洪认为道教与儒家思想都是对统治有用的思想,不能独尊儒学,故A项正确。

2.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

可见,朱熹认为(  )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

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

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解析 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

3.(2018·

大连高二期末)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D.致良知

答案 C

解析 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

“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

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

这一人生活在(  )

A.北宋B.南宋

C.明代D.清代

解析 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故B项正确。

5.(2018·

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期中)下图是《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项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专制皇权的加强

解析 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到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和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

6.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

“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他提及的“姚江”是(  )

A.朱熹B.陆九渊

C.王阳明D.顾炎武

解析 据材料“良知人人现在……人人有个作圣之路”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故C项正确。

课时训练

题组1 三教合一

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

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 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

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2.(2018·

百校联盟联考)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答案 D

解析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D项正确。

题组2 程朱理学

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

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

解析 北宋对佛道的批判其目的是建立儒学的信仰,南宋时理学已经完善,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内容,故B项错误;

北宋时国家统一稳定,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朱子语类》中记载: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表达了理为生活,但生活可得到理,故C项正确。

邢台高二期末)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

孟子

荀子与杨雄

董仲舒

不够充分

混乱不清或错误

粗浅,已误入歧途

A.传承性B.批判性

C.佛学化D.超前性

解析 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家之前的儒学家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6.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只有纠正君王思想的错误,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臣子无说君父不是道理”。

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  )

A.已成为国家统治思想

B.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

C.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

D.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

解析 题干信息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正确;

A、C两项未涉及,排除;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组3 陆王心学

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该观点的提出者还认为(  )

A.“性相近,习相远”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 材料观点的提出者是王阳明。

A项是孔子的主张,B项是二程的主张,C项是朱熹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主张,故D项正确。

8.(2018·

资阳高二期末)“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D.重申传统“四民”秩序

解析 王阳明认为四民异业同道,以求尽心,实际就是讲正心诚意,故C项正确。

9.(2018·

周口高二期末)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解析 材料王阳明的良知论强调“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故D项正确。

10.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

A项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排除;

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11.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  )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解析 依据所学,隋唐以来“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开来,到了宋代,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理学”,故A项正确。

12.(2018·

太原高二期末)《礼记·

中庸》记载: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  )

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解析 根据材料“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新儒学家们注重格物致知,探寻事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

13.(2018·

湖北名校高二期末)某学者认为:

“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

”材料意在说明(  )

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

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

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

解析 根据材料“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和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教的相关成分,故B项正确。

14.(2018·

成都高二期末)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

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

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解析 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推动了儒家伦理的大众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

15.王阳明曾说: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解析 通过材料“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可以看出他反对迷信孔子或者朱子,故D项正确。

16.(2019·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

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 

(1)看法:

臣子应当忠于君主;

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

(2)变化:

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

需要:

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3)宇宙论:

理是宇宙的本原。

伦理学:

三纲五常。

知识论:

格物致知、先知后行。

影响:

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臣弑其君,可乎”“未闻弑君也”“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信息归纳。

(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的信息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史实可知,强调君权神授,主张君为臣纲;

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新儒学的背景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理论,“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结合程朱理学的措施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程朱理学的影响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