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92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 含答案.docx

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段考人教版历史试题(必修一)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惠州一模·24)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2.(2017·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4)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

“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

”将所得韩地建立潁川郡。

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31年       

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

3.(2016·四川绵阳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

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

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

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

这主要体现了(  )

A.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       B.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

4.(2017·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6)《资治通鉴·唐纪》: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5.(2017·黑龙江大庆一模·5)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

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

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6.(2017·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4)《草子木》一书中记载,元世祖“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枢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台以纠弹百司”。

世祖尝言:

“中书朕左手,枢密院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这说明元朝(  )

A.形成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和军权

D.皇权受到更多的制约

7.(2016·江苏扬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5)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

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

8.(2015·安徽江南十校一模·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9.(2016·山东威海高三期末·24)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

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

”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10.有历史学家认为:

“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议会内阁制,以及由两个政党竞争执政的两党制,成为以后出现的民主国家普遍效法的基本政治制度。

可是从真正的民主意义来考察,当时的英国还不能称为民主国家。

”这么说的依据是当时英国

A.人民的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B.国王依然有强大的政治权力

C.内阁向议会负责,缺乏实权D.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11.2016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选举将于11月8日举行,同时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及参议院100个议席也会进行改选。

美国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体现了

A.联邦体制原则B.总统中心原则C.议会中心原则D.主权在民原则

12.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13.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水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14.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

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D.巴黎公社期间

15.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

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7.1901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

1902年4月26日,为纪念南明永历帝覆亡242周年,著名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

这表明

A.知识分子以“反清复明”为革命旗帜

B.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

C.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者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18.1923年陈独秀说:

“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

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

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

情。

”此评论意在强调(  )

A.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19.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

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

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

“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

这表明(  )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20.《申报》刊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致江苏省政府的电文:

“日来贵省沿京沪路密迩本市各县之居民,纷纷迁入我市,冀免战祸。

惟是本市人口膨胀……则粮食亦必发生恐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卢沟桥事变爆发B.南京沦陷

C.八一三事变爆发   D.九一八事变爆发

21.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22.史载:

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

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

该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标志着中共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C.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23.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24.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25.邓小平指出:

“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

……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第Ⅱ卷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仁宗亲政后,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之外,还有: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勒石三戒,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为,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至仁宗时期,“祖宗之法不可废”正式提出。

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官势力的过分膨胀以至于威胁社稷,宋自建国初就确定了“以文官治天下”的国策。

宋实行“兴文教,抑武事”,大兴科举,取士不再以家室门第为标准。

……仁宗则运用政治手段培养了独立于皇权和相权的第三股势力——台谏,其实力渐渐增长,得以与相权相抗衡。

——王润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仁宗亲政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成因》

材料二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

而宋代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但是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

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

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此事遂罢……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

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苏辙言:

域中有三权:

曰天、曰君、曰史官。

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神权、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出现士大夫政治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士大夫政治限制君权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与两则材料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8分)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

……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退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光荣革命”后,英国再没有发生过政治革命……近代以英国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社会进步,无不是与温和、渐进的改革联系的。

——摘自《英国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启示》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呜,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

……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

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首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予遣。

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

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

议行合一,“金鸡独立”。

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呈现出的特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6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和法国式“闪电革命”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

(6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

特别是在义和国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

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

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4分)

29.(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

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

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3.5)

材料二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

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

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做法。

(5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革命外交”和“统一战线”外交思维。

(8分)

海南省文昌中学2017届高三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C

C

B

C

C

C

B

A

D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D

B

A

C

A

A

C

D

B

C

第Ⅱ卷

26.【答案】

(1)原因:

宋仁宗的个人品格;北宋祖宗家法的要求;以文治国的政治取向;制约相权的需要。

(答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共4分)

(2)方式:

对君主进行的激烈抨击与劝谏;直接抵制君主错误的旨意;利用神权与史官之权制约君权。

(答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共4分)

影响:

重用由文人构成的士大夫集团,有助于加强北宋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有助于统治的稳定。

(4分)

27.【答案】

(1)特点:

传统与变革相结合;形成了以温和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渐进模式。

(2分)说明:

1688年英国通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权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4分)

(2)影响:

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如美国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但和平渐进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暴力革命的社会成本,使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先后成为近代化国家的领头羊。

法国式“闪电革命”能较快的改变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但暴力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破坏较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也会因为割裂传统与变革的联系,造成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尖锐对立,革命期间的激进措施在革命后被取消,不利于社会平稳发展。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分)

28.【答案】

(1)原因:

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点4分)

(2)历程:

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3分)

核心:

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2分)

(3)作用:

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4分)

29.【答案】

(1)意图:

根除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终结旧中国的一切屈辱外交,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

(2分)

做法: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分)

(2)以阶级斗争和革命思维引导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外交色彩;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但也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4分);以“统一战线”思维来处理外交,改善了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统战”与“外交”的概念,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外交环境。

(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