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07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docx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无意中找到这个感觉很不错。

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注意:

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

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

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

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

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

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

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

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

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

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

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4、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

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

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

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

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

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

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

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

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5、关于操作问题。

5.1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

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

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

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5.2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

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5.3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

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

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5.4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

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

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

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

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5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

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

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

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

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

求助:

萃取时严重乳化,求解决方法

我正在做一个产品,产物需用稀盐酸溶液提取有机溶剂中的产物,产物与HCL成盐后溶解在水相中,但在此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严重的乳化现象,极难分液,共提取三次,不定在哪次产生乳化,求助:

如何避免乳化?

乳化后如何处理?

谢谢。

常用方法:

1,长时间静置

2,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氯化钠)破乳或增大水相比重使两相分离

3,若因溶液呈碱性,可加入少量酸,反之加碱

4,过滤

5,加入乙醇或磺化蓖麻油等破乳剂

有关氰化钠、氰化钾

我就要用大量的氰化钠、氰化钾了,好害怕。

有人能给我点建议吗?

如何防护?

容器如何处理?

硫酸亚铁可以用,但是生成的铁离子络合物遇见酸还是会有HCN生成,建议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或H2O2氧化!

安全第一!

任何情况下不要在酸性条件下使用

做好劳动防护措施,手有伤口一定小心

如反应对水没有要求,可以用92%的NaCN,含一定的水,呈湿粉状

后处理还是次氯酸钠好用一些

1.解毒剂:

亚硝酸异戊酯,口服或注射

[分享]5%Pd/C催化剂的制备

将10%的硝酸和活性碳粉末混合均匀,并在蒸汽浴上煮2~3h,过滤,用水洗净硝酸后,于100~110℃烘干。

称取11.5g处理过的活性碳,悬浮在136.0mL水中,水浴加热至80℃,加入溶有0.9g氯化钯的2.3mL浓盐酸与5.7mL水的混合液,然后再加入37%甲醛溶液0.9mL。

搅拌下滴加30%的NaOH水溶液,直至反应液呈碱性,继续搅拌5min。

过滤,滤饼用水洗涤10次,然后将滤饼置于空气中晾干,即得5%Pd/C催化剂,再移至装有KOH的干燥器中贮存。

1.根据柱层析洗脱的要求,最好是先从低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正己烷开始,逐步加大洗脱剂极性,进行梯度洗脱,这样的效果比单一洗脱剂要好。

2.柱子在装填和过柱时,加压很有必要,有利于柱子装实。

3.跑柱时用紫外灯效果一般很差,你需要将洗脱液分别点TLC确定。

另外,根据你的柱子变花的情况,我怀疑你的样品在洗脱剂中的溶解性比较差。

加压过柱时,补加洗脱液前应该缓慢排除柱内气体,如果排气过急很可能导致柱子变花;增大极性时如果前后极性相差较大也可能导致柱子变花(柱子温度升高导致);建议柱子装好后先常压流一段时间,这样色带会相对整齐一些;柱子装好以后洗脱剂难以流下的话,可以用毛细管将吸附了样品的硅胶层轻轻搅拌,但不要破坏与柱子的层面,然后再加一层石英砂或粗硅胶,洗脱剂难以流下可能是上样时溶液的浓度太高或者油状物没有溶解完全直接吸附在硅胶上导致;建议柱子装好以后不要放置过夜,夏天温度高溶剂容易蒸发使柱子内出现大量气泡,如果要过夜应保存在18摄氏度左右的温室里。

楼主的问题,在论坛很多帖子里都有讨论。

1、洗脱剂的选择,一般是以第一个点在TLC上Rf值0.2~0.3为基础,稀释一倍进行第一个样品点的洗脱,并在洗脱下第一个点后更换下一个点的洗脱极性(0.2~0.3稀释一倍)。

2、变花是由于柱子中气泡的存在,放置过夜和过快更换洗脱极性都会产生气泡。

装柱子时一定要搅拌使得硅胶中的气体尽量拍干净。

二氯甲烷、乙醚等低沸点溶剂很容易“走花”,所以最好用高沸点的同类溶剂代替。

更换极性时,我一般从50:

1到20:

1是逐渐更换的,就是先到40:

1,30:

1在到20:

1。

这样更换,放热就不明显。

3、柱子在柱头堵了造成流速极慢,应该用洗脱剂溶解样品后上样,而不能单独将油上样。

如果洗脱剂不溶,可以用低极性的二氯甲烷或者甲苯溶解。

如果还不行,就得考虑用拌样方式上样。

关于为什么最好溶解上样而不是直接将油上样,也有讨论。

4、色带走不齐,很大程度是由于装柱子不紧造成的,也可能是上样是破坏了硅胶表层的平面性造成的。

5、柱层析是典型的实验科学,走得多了,自然明白。

这种情况在生产中非常常见,除了以上二位朋友提的意见外,通常用的方法有

1、PH值调节完成后升温回流一定时间再冷却,使结晶粒变粗,对绝大部分热稳定性较好的物质都有良好的效果。

2、改变溶剂体系。

3、超声波释晶,效果显著但得不到良好的晶型。

4、采取慢速自然过滤。

回复楼上的

(1)问题:

杂质是指你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是你想要的东西!

溶解在碱性的体系中,一调酸就会析出来,影响你的产品的纯度和抽滤。

虚心求教降温方法

我要做的实验温度要求在低于-52度,我实验室没有冷井,请问如何降温,如何保温!

文献报道是用干冰-乙醇体系降温,但不知道如何做能保持此温度!

俺这里实验室里买了一种低温水浴箱,可以到-100度

是河南产的,有不同的规格,

一般用酒精作介质,开动后温度很快降到设定值(10度偏差),然后就可以保温了.用起来比较方便

当时买来要5W,现在似乎降价了(不同规格,价格也不同

问:

有加压蒸馏么?

我就知道减压蒸馏?

是不是写错了?

这是文章原话:

某副教授在有机所进修时,加压蒸馏一容易分解的化合物,由于加热没有控制好,发生爆炸,场面极其血腥。

胸口的洞缝了五十多针!

答:

加压蒸馏是化工中一种常见的方法之一,如呋喃生产,因沸点太低,主要杂质甲基呋喃与之沸点相差很近,就采取了加压蒸馏,减压蒸馏降低了物质的沸点,往往使不同物质的分离难度加大,而加压蒸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拉开二种沸点很接近的物质的沸程差。

只是后来塔填料技术的反展使之被人淡忘了。

加压蒸馏适于低沸点和易挥发物质的蒸馏,多数情况下,加压是为了提高沸点,以便更容易冷凝,可以用一般的冷却水或盐水冷却,同时提出来高回收率,减少损失.加压蒸馏特别要注意防止超压,设备需要加安全阀,最好是自动控制压力,冷凝器冷却水不能断流.

问:

如何把TLC板上两个很近的点分开?

这两个点是非对映异构体,rf值只差0.04,hex:

EA=10:

1,rf值0.5左右,装了20cm的column,用hex:

EA=20:

1的洗脱剂,只分开一半。

求教这里的各位大侠,我到底应该用极性小的洗脱剂冲还是就用10:

1冲,感觉用极性小的扩散蛮厉害的。

答:

不知道你说的20cm的柱子是什么状况,比如柱径比和硅胶/样品比,因此只能泛泛而谈:

1、既然能分开一半,说明对柱层析的条件加以改善还是有望分开的。

hex:

EA=10:

1,rf值0.5左右,你选择hex:

EA=20:

1做洗脱剂。

我的建议是先找到rf值0.2左右的系统(估计就是20:

1或者30:

1),再对此系统稀释一倍后(如20:

1稀释成40:

1)做洗脱剂。

2、对于rf值只差0.04,建议硅胶/样品比例应大于50,且在满足柱径比大于10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直径比较大的柱子,以减少边缘效应。

3、可以考虑选择硅胶H作为柱填料。

硅胶H比一般粗硅胶的粒度细且更均匀,因此分离效率要高些,但是也因此阻力大些。

所以通常需要加压。

4、扩散厉害,可能是你的柱子走的太慢的缘故,可以尝试加快些速度。

5、柱子一定要装得比较好。

多花费些时间,把柱子敲打瓷实吧。

希望大家把做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共享一下!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实验经验,

1.如何用好温度计

实验的过程中,使用好温度计是非常主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反应的成功与否和人身的安全问题,刚接触实验的人``可能只知道机械的看温度到几度,正因为这样更多的时候出现冲料,甚至爆炸.在反应的过程中,温度计的主要作用是主动地观察反应体系温度变化,而不是被动地显示反应体系的温度.这就需要我们去把握这个主动和被动问题.大部分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当体系达到一定温度(反应温度)以后,反应体系就会放热,这时温度计就会加速度上升(如果没有主动地去观察温度计加速度的变化的话,就会出现冲料,甚至爆炸).所以在做一个反应的时候,刚开始加料或者加热时,要不停地看着温度计,首先找出反应温度(温度变化明显的地方),然后停止加热,撒去加热装置,仔细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温度接着上升五度以上的话,这就是一个反应温度(注意只是一个反应温度,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反应温度,可能是副反应的温度).

2

3,冰浴的时候```你搅拌降温体系了没有?

时不时地搅拌降温体系这样可以加快降温效果,接近瓶外侧的降温液体总会比别的地方的温度高一些,所以在冰浴降温的时候``经常搅拌冰(水)浴可以提高降温速度.

4.蒸溶剂的时候,你记得在瓶外面保温了吗?

溶剂到了沸点的时候,就会蒸出来,但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你可能忘了在瓶外面加了一些保温的东东,所以虽然液体到了沸点温度,但气体快到瓶口的时候又掉了下来.所以记得保温.这样就不会老是蒸不出东西了,

5,在做分析的时候,你做了空白实验没有?

在分析之前先做一下空白实验,可以减少误差,而且可以知道你现用的溶剂纯不纯.分析出现了差错,对于合成人员来说,就像一种暗器,使所有的付出死的不明不白.

6.过柱子时,你会赶跑沙芯层底下的液体吗?

在沙芯层到阀门之间的空隙如果有液体的话,会使经过吸附剂的展开剂不能完全分开.本来经过吸附剂的展开剂可以把产品中的各种物质分开,但因为没有赶跑空隙(沙芯层到阀门之间的空隙)中的液体,大忙了一会,结果分离效果还是不好.得不偿失!

想要赶跑空隙里的液体,先把阀门打开,用一支毛细管顺着阀门口伸进去,伸到空隙里的液体```这样就可以把里面的液体赶跑.

7.结晶你用过水析吗?

当你试过多种溶剂的以后,而结晶出来的产品,还是不能达到合格的要求的话,不妨试试水析的方法.操作过程:

先用易于溶解产品的有机溶剂(这种有机溶剂要能跟水相溶)加热溶解,然后把水滴加进去(方法同于混合溶剂).

经验是积累出来的,把你我的经验共享出来,大家的经验都会有所提高!

液溴的取用和投料问题

小弟最近做溴代要用到液溴,想请教有经验的同志关于液溴的取用和投料问题,在此先谢谢了!

液溴易挥发,且有毒,有点顾虑

可以试试用针筒去抽。

在装液溴瓶子的软塞上插两根空心针(其中一根通大气用),再把针筒的针头插入另一根空心针去抽液溴,这样可以减少液溴挥发。

由于液溴容易挥发,抽取液溴时不要过快(尽量使针筒内真空度不要太低)。

所有操作一定要在通风橱中进行!

也有更简单的,就是直接取液溴+水的料,加到分液漏斗中,分出下层的液溴和上层的水来,再称重或计量液溴投量。

不过不建议这样做,因为由于液溴的极易挥发、强腐蚀性和毒性,有点危险,对人的操作要求相对要高,还有,前提还是:

所有操作一定要都在通风橱中进行!

我也是前几天用拉液溴的啊:

1.在通风橱里面进行,如果有必要可以带口罩(面具),操作呢?

一定要稳,它容易挥发啊。

如果用分液漏斗装呢?

(分液漏斗)就要在下面接一个圆底烧瓶。

2.加液溴:

最好的漫漫的呢。

滴吧(看你自己的情况)注意速度。

太快液溴反映很剧烈。

我今年在实验室做溴化反应用了好几公斤溴,在实验室用溴,1、通分要好

2、工业溴一般上层有水,要准备一分液漏斗。

3、将称重的锥形瓶置天平上,将分液漏斗中下层的溴放入锥形瓶之需要量。

4、然后将锥形瓶中的溴倒入恒压滴液漏斗中(要快),马上进行滴加操作。

一般不需要用浓硫酸干燥(不管是自由基还是离子反应,本人都做过)

注意事项:

要带手套,可以不戴口罩,但通风要好。

用过的玻璃设备要马上放入水中最好淹没出口,使溴蒸气不冒出而被水吸收

求助]做过产物重结晶的请进来看看

我在做一个胆酸(含羧基)和胺的反应,在缩合剂DCC的作用下,用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把胆酸先转化为活化酯,反应后按照文献用1:

1的正己烷和乙酸乙酯可以把胆酸的活化酯重结晶出来,可是我结晶出来的不是晶体,而是腊状物,不知道为什么做不出晶体来。

有哪位做过产物的重结晶的给点建议,谢谢了。

能用一种溶剂重结晶的话最好用一种溶剂,我觉得混合溶剂重结晶还是不好掌握,很容易出现那种细小粉末或者是像你说的那样似蜡似油的东西。

文献不一定都是可靠的,你可以试试单一溶剂来重结晶,像氯仿、甲苯之类的极性比乙酸乙酯小、比正己烷大的来做做看。

祝好运!

出现蜡状物可能跟结晶的物质也有关系,如果说能出现蜡状物,那能初略分离,尽量抽滤干。

重复几次,应该能够达到提纯要求。

庚烷纯化:

连续多次与小份量的浓硫酸一起振荡,直到下层(酸)保持无色(不再变色),然后依次用水、10%碳酸钠水溶液、水洗涤,并用碳酸钙、硫酸镁或氯化钙干燥,最后与钠一起蒸馏。

[求助]请问一下萘氏试剂怎么检验铵离子?

我想问下,萘氏试剂怎么样检验铵离子啊。

它会有什么现象呢?

谢谢

萘氏试剂检测铵,是用两片蒸发皿相盖.下片加需要测的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反应,上片滴几滴萘氏试剂,准备好后,可略加热.如果萘氏试剂变黄,说明有铵根离子,无变化就没有了.

[求助]LDA制备!

各位仁兄.我做LDA的反应做了好几次都失败了

有谁做的比较好的,给小弟指点点迷津啊

例如制备LDA要注意什么啊?

THF要无水,体系无水无氧,二异丙胺要重蒸,取丁基锂要用针筒或双针头导管,-78度滴加。

条件控制严格一点,没有做不成的

我一般还要把瓶子放煤气灯上烤一会儿,然后连真空油泵上抽起码5分钟。

彻底杜绝湿气。

我做过的,先把反应瓶加热到150度左右,抽气,补充N2,反复几次,然后冷却下加丁基锂,零下10就可以了,没必要深冷,保证加料时候无水无氧(氮气流保护),所有溶剂预先处理,买来的二异丙胺蒸馏得正沸后,用片状氢氧化钾干燥,二异丙胺从滴液漏斗里加,只要别加得太快就ok,这个是比较好做的,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就做成了.

制法:

在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或干燥的250mlSchlenk管上配一个橡胶隔膜,在橡胶隔膜上安装一个减压阀和插入一个注射用针头。

将容器置冰浴中冷却,通过针头用无氧N2吹扫,在反应过程中使容器稍稍保持正压,先从注射器把2.53g(3.60ml,25.0mmol)纯二异丙胺溶于25ml无水乙醚的溶液注入瓶中。

然后在电磁搅拌下从注射器滴加含2.53mmol甲基锂的乙醚溶液,在此加料过程中有甲烷剧烈放出,当二异丙胺基锂在0度搅拌5-10min后,检查甲基锂的Gilman颜色试验呈负性反应。

所用二异丙胺需要纯化:

二异丙胺与钠丝或氢化钠回流30min,然后在干燥容器中N2保护下蒸馏。

乙醚也需处理:

无水乙醚需用钠丝回流及在N2保护下蒸馏精制。

菜鸟妹妹请教前辈们个关于生物大分子提取的幼稚问题

我是个对生命科学超级感兴趣的大一女生,可惜我的专业只是和生命科学稍有关系而已-_-!

我想问些幼稚的问题,谢谢各位大虾的解答:

1,提取蛋白质和酶等大分子的时候,最后一步是浓缩和冻干,但这个时候的大分子溶液往往是溶解在缓冲液而不是蒸馏水中的,浓缩的时候缓冲液也会被同时浓缩?

那么缓冲液的摩尔浓度会被改变,有影响吗?

还有,冻干后得到的干粉,应该也包含了缓冲液中的物质(如磷酸盐等),请问这样的干粉性质会受缓冲液残留物的影响吗?

2,如果实验室没有冻干设备,提取的蛋白质只能以液体形态在零下10度密封保存,该蛋白质分子量50000左右,性质稳定,请问该加什么防腐剂?

理论上可以保存多长时间?

3,最后问个菜得不能再菜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查到的,只是偶怕头疼想偷懒……,哪位哥哥知道生理盐水的摩尔浓度啊?

因为我不是生物专业的,所以只能给你一个可能的解释。

1。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浓缩之前应该会经过除盐这一步,而不会将缓冲液与蛋白质一起浓缩。

可以使用半透膜或用凝胶色谱进行分离。

2。

常用防腐剂有甲苯、苯甲酸、氯仿、百里酚等。

蛋白质和酶常用的稳定剂有硫酸铵糊、蔗糖、甘油等,酶也可加入底物和辅酶以提高其稳定性。

此外钙、锌、硼酸等盐溶液对某些酶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保存时间不详。

3。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

9%NaCl溶液。

摩尔浓度换算后为0。

1538mol/l

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