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6套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33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学6套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6套题.docx

《教育学6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6套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6套题.docx

教育学6套题

选择/填空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功能

3.制度化教育:

具有层级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5.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6.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7.古斯巴达教育强调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8.世界上第一位教育思想家是孔子《论语》

9.“启发”一词由来: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1.“教学相长”提倡启发教学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3.苏格拉底:

知识即道德,产婆术

14.亚里士多德:

“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

15.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培养》

16.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以“泛智教育”

17.赫尔巴特:

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普通教育学》。

主张:

教育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8.传统教育派: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

19.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做中学

20.现代教育派:

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21.克鲁普斯卡尼:

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专著《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2.凯摇夫:

《教育学》,对中国影响很大,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23.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

2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的演变,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25.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6.学校文化从其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7.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28.心理的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29.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者心里断乳期

30.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31.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现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33.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l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

孟子

格赛尔:

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轮(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3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目的)

35.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培养目标)

3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38.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主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39.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和(人身权)

40.教育系统的诸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

4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42.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43.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44.学习论侧重研究“如何学”

45.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源自拉丁文,意为“跑马道”,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46.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用术语始于英国斯宾塞,1861年斯宾塞《教育论》,推动了实科教育思潮的兴起

4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顺】

48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必修课),拓展型课程(选修课),研究型课程

49.根据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程。

49.制约学校课程的四大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理论

50.四种目标:

教学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5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52.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培养目标,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课程目标,教师制定的是教学目标。

53.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54.教学大纲构成l说明2文本

55.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56.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57.教学过程的本质

1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2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58.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提出者是(孔子)

59.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60.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1.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62.教学策略构成要素: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63.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64.德育性质:

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是有特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65.德育形式: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66.德育的最高境界:

享用功能

6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己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8.德育过程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或教育影响)

69.班级: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70.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71.我国最早1862年京师同文馆

72.班级管理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73.班主任领导方式: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74.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75.学校沟通的两种形式:

正式非正式

76.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

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

规定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校文化: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

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的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教师B: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机智:

是指一种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学校课程):

是指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

课程:

广义: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进程安排

狭义:

某一门学科

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本身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设计: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列化活动。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教学大纲又称为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实施: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

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课的结构:

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教学策略:

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己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内容:

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的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包括: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进程,是促进受教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

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比记忆教学记忆: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提出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德育方法: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工作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班级管理:

是教师根据一定得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某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主任:

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学校管理:

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简答论述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l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l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标

4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l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l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l教育再生茶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一起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1能力比知识重要

2教育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形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应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2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方法

3由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由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由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物质前提或生理前提:

遗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

格赛尔:

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3客观因素:

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

4主导:

学校教育

5决定: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说学校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述教育如何使人类地位得到提升的

1发挥人的价值

2发挥人的力量

3发掘人的潜力

4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目的层次性

l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1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精神实质)

1我们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面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条件)

l学科知识素养

2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育专业素养

论述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l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2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

方式和方法论。

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l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①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③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3掌握教学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①了解学生的努力

②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③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l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心胸开扩,兼容并包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的平等关系

制约学校课程的四大因素

l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计划基本内容:

1教学科目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l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型,在加强双基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

3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应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里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的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的结构/过程

l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I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l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无知必无能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赫尔巴特:

教学具有教育性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l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室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

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为:

间接性,引导性,教育性和交往性。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l直接性

2启发性: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

3顽固性:

孔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柳:

考试是学习之父

4循序渐进:

《学记》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5因材施教

6理论联系实际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l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育方法

4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根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和实习作业法

讲授法基本要求

l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突出重点难点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的教学法是讲授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l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每一堂课都布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3学生年龄特征,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知识准备程度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有些方法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这些因素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l备课

①钻研教材:

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参

②了解学生

③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步骤〉

研究教材,确定重点难点—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结构,分配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板书设计—写出课时计划

综合课的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

l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l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l班级授课制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同意,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课的类型:

教学任务划分:

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教学方法划分:

讲授课,横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如何理解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1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2

①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②情,及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得到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井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④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3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