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461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2009-09-0319:

27阅读880评论0

字号:

大中小小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

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其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

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易出现心理问题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家庭和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留守儿童少年多数是学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不愿意看到甚至嫉妒同龄儿童少年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接受父母的关爱。

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

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

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指出:

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发展的延迟叫“未完成事件”或“未完成情结”。

甚至曾经有过长时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恋爱问题等具体心理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少年时期的亲情情感缺失。

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

[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调查中,有近95%的孩子表示很想父母,而且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也遇到了很多他们的祖辈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想与父母交流,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没与父母沟通时,他们多半表示父母很忙,少数表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有点生疏,不想和他们讲什么了!

”而绝大多数的代理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来不与孩子谈心”。

这样,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二>易发生行为偏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人的道德形成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不仅是必经的阶段,而且是实现道德内化的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他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的,只有经过一个由外在强制力量支撑的他律化训练,人们才能学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留守儿童”其道德行为发展在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自己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少数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多数都是一些问题少年,只要能让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好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而孩子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多数都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没人在乎我,我怎样都无所谓”,导致有些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三>易影响学习成绩

今天的教育问题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

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单亲监护人以母亲为主,而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父亲,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很难对子女进行学习辅导。

祖辈与其他亲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意识更加薄弱,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更加显得无力。

祖辈监护人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甚至会帮孩子向老师撒谎请假。

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外在监督,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和守纪意识薄弱。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是处于中下游,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低下,学习成绩较父母外出打工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或是留守儿童的成绩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不是前几名就是最后几名。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无人教导,成绩下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易产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应该是对孩子教育时间最长久的老师,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父母在一起的。

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使得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没有父母生活中点滴的道德教育,孩子极易产生认识、价值取向上的偏离,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人经常性的提醒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遇事只能自作主张,长此以往,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有消息表明,近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除了以上问题,留守儿童还存在譬如生活习惯较差,青春期知识缺乏,生活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等。

二、解决以上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父母毕竟还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是孩子教育问题的主要承担者。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亲子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的父亲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失去了这种教育的机会,这便要求父亲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以弥补他们不能在孩子身边教育的缺憾。

从调查结果看,父亲频繁和留守儿童联系的仅仅占8.3%,还有37.7%的人很少和留守儿童联系。

无论从教育还是从情感上看这都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下去,孩子便会对父亲感觉到陌生,缺乏父爱的感觉便会增强,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因此,父亲在外要时常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感情交流。

[2]与孩子分离的时间也不要太久,最好一年内能定期看孩子1-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抽出时间跟孩子相聚。

(二>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初中寄宿制工程建设速度

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建议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小学寄宿制工程,安排留守儿童少年住校,尽力解决一切后顾之忧,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安心学习。

同时,办学相对集中,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这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还应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和管理经费。

编制部门在制定编制时,往往重点考虑了专任教师,而对教辅人员考虑较少。

随着住校生的增多,管理工作量加大,专任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

建议编制部门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校医、宿舍管理员和食堂管理员,以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三>是积极推行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

家长学校,重点是针对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定期对他们进行“育儿”知识的集中培训,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多数学校还通过定期家访,特别是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及时与他们沟通,让学校和家庭能够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通过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群众普遍反映,这些制度和作法对他们了解孩子、配合学校搞好教育很有益处。

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如果推行得力,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家长并不是没有条件跟自己的孩子多联系,只是思想意识方面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其实有时候一个电话,一份简短的信件就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温暖。

我们便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在教育和心理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

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所以给他们的关爱必不可少。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可见,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

天凉了,嘱咐他们多穿几件衣服;天热了,关照他们注意避暑,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

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有许多儿童,本来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关系融洽,每天都看到他很乐观,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之后他们渐渐变了,上课变得沉默寡言,而且还经常与同学闹别扭,所以在课余时间,老师应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述说心中的烦恼。

[3]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五>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

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

班集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

我们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六>实施“代理家长制”

2005年4月,重庆鸣玉镇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每学期开展一次调查,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

该机制的核心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代理家长”,即让30岁至40岁的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有识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成长保护人。

目前,鸣玉镇几十名无人管护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

重庆市妇联表示将在今年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程”,全面推行“代理家长”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说,“代理家长”机制是目前国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方案之一,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意义。

镇党委积极发动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干部、学校教师争当“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管护对子。

并要求“代理家长”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镇党委10月26日下午举行的“关爱留守儿童,争做代理家长”认领仪式上,334名代理家长与409名留守儿童集中结成对子,并赠送了价值15000余元的学习物资。

重庆鸣玉镇的这项举措对全国其他地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七>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工商、文化出版部门、广播、影视传媒等部门也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铲除“污染源”,让那些游戏厅、录像厅、信息台、网络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青少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保护农村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

农村还是有许多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的,比如对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无意识,无论是村民还是老师同学都是平等的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这种环境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需要保护这种环境,不需要去做各种宣传来强调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从总体上说“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综合调控,“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

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留守儿童”现象不会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人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外因,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张云华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8卷第4期2008年4月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于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

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一般指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经过调查发现,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长、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呈现明显的薄弱环节,“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

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

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儿童2200多万。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折射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极不和谐的杂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

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弹”。

<5)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

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

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

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

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

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

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

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案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五是立法保护农民工子女异地上学的合法权益。

应尽早完善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异地上学的政策,努力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机制,着重解决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急需在打工地就学等有关问题,并且使这种机制更加充满人性化。

六是倡导就近打工。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使打算外出打工的人员可以就近打工,减少孩子与父母分开的几率。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

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调查中,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全文]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吴晶晶、王娅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