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69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1.docx

秋季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1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地理(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2017年4月1日横空出世,河北雄安新区设立至今已过周年。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雄安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界线是模糊的B.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C.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D.区域内发展方向相同

2.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地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B.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C.过度开发水资源D.降水少且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解析】第1题,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例如国界、省界等行政区边界;有的界线是模糊的,例如气候区、植被区等,雄安新区边界为行政区边界,界线是明确的。

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相同,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但区域内发展方向不完全相同,不同地区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故C正确。

第2题,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故B正确。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不是主要原因;过度开发水资源是因为需水量大所致;降水少且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属于自然原因。

故A、C、D错误。

【答案】1.C2.B

黄土塔古建筑群被称为“蜂巢屋”,是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之一。

“蜂巢屋”一般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墙体厚达80厘米。

左图为“蜂巢屋”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蜂巢屋”景观图。

读图,完成3~4题。

3.“蜂巢屋”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地形崎岖B.气候干旱C.森林密布D.河湖众多

4.“蜂巢屋”建筑结构的主要作用有()

A.夏季通风B.夏季排水C.冬季采光D.冬季保温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整体气候干旱。

由于气候问题,当地植被稀少,河流稀少,C、D错误;当地木材缺乏,但黄土广布,地势平坦,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黄土塔,A错误,B正确。

故选B。

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据材料和图可知,圆锥形屋顶利于冬季快速排除雨水,减轻屋顶压力;同时减弱春秋季的风沙对房屋的冲击。

厚墙可以阻隔阳光,减缓夏季室外高温,冬季保温,减小室内温差,D正确,A、B、C均错误。

故选D。

【答案】3.B4.D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

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据此回答5~7题。

5.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B.天山北麓C.江南丘陵D.横断山区

6.“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7.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A.带状B.圆形C.三角形D.方形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中的地形特点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而且居住着傈僳族,由此判断该地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故答案选D项。

第6题,横断山区,山高水深,纵列分布,地势不平,建设房屋,需要在斜坡上打桩,从而形成“千脚落地式”的特点,因此房屋特点主要与当地地形相适应。

故答案选A。

第7题,该地由于地形崎岖,平原狭小,村落分布在河谷地区,沿河谷延伸发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故答案选A。

【答案】5.D6.A7.A

剑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湖泊面积不断萎缩,“3S”技术已运用于湖泊面积变化的研究。

下图为不同时期剑湖流域分布图。

为获取大量湖滩耕地,1956年和1965年该地区对海尾河进行两次裁弯取直,1957年和1962年两次大挖海尾河,降低海尾河南端水位;1983年当地政府决定不再通过排泄湖水来获取耕地。

据此完成8~10题。

8.1983年以前,剑湖萎缩的首要原因是()

A.大面积围湖造田B.疏浚出湖河道

C.泥沙大量淤积D.地壳缓慢抬升

9.推测永丰河、金龙河湖口三角洲增速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A.永丰河落差大、流速快B.金龙河流域植被茂密

C.金龙河入湖口处地势较平坦D.永丰河河流含沙量大

10.推测剑湖萎缩的数据主要来源于()

A.RSB.GISC.GPSD.GIS+RS

【解析】第8题,读材料可知:

“1956年和1965年该地区对海尾河进行两次裁弯取直,1957年和1962年两次大挖海尾河,降低海尾河南端水位”,即通过疏浚出湖河道排泄湖水来获取耕地,选B。

第9题,对比两图可知,永丰河湖口三角洲增速慢、金龙河湖口三角洲增速快。

若永丰河落差大、流速快,则永丰河会携带大量泥沙入湖,湖口三角洲增速快,A错。

若金龙河流域植被茂密,则金龙河含沙量小,湖口三角洲增速慢,B错。

若金龙河入湖口处地势较平坦,则更容易发生河流沉积作用,湖口三角洲增速快,C对。

若永丰河河流含沙量大,则湖口三角洲增速快,D错。

第10题,获取剑湖流城分布图运用的主要是遥感技术,选A。

【答案】8.B9.C10.A

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

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

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

读图,完成11~13题。

11.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B.水土流失C.森林破坏D.土地盐碱化

12.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

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

C.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

13.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A.增加植被覆盖率B.提高水电发电量

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D.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析】第11题,塔拉滩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表典型植被为高原草甸。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选A。

第12题,沙丘广布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要素是水分条件。

减弱风力不会直接导致植被生长;太阳能电池板因遮挡阳光会降低土壤温度,电池板下的光照条件相对较差,据此A、B、D错;塔拉滩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表蒸发强,太阳能电池板能遮挡阳光,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草类生长,据此选C。

第13题,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减少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据此选D。

光伏产业园区与水电发电量无关,牧羊业会降低植被覆盖率,可能会促进沙丘发展,A、B、C错。

【答案】11.A12.C13.D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

据此回答14~16题。

14.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

①放苑开垦②掠夺式采伐③过度捕猎④连年山火⑤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④

15.50多年前,寨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样、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

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和平地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16.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灌木D.针叶林

【解析】第14题,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破坏植被,①②对。

过度捕猎不是植被消失的原因,③错。

缺乏管理,连年山火,导致土壤荒漠化,④对。

发展旅游业,不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⑤错。

D对,A、B、C错。

第15题,50多年前,寨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

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C对。

阳坡蒸发较多,水分条件差,平地土层厚,开垦为耕地,植被破坏更多,A、B错。

阳坡是南坡,受冬季风影响,受低温冻害影响小,D错。

第16题,该地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说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D对。

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不适宜阔叶林生长,A、B错。

灌木不属于主要树种,C错。

【答案】14.D15.C16.D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活动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下图为我国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的湟水流域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2000~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图。

读图,完成17~19题。

17.湟水谷地成为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气温较低,病虫害少D.农业技术水平高

18.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趋势是()

A.人均草地生态赤字扩大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扩大

C.人均水地生态赤字减小D.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

19.湟水流域各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是()

A.草地——过度放牧及病、虫、鼠害B.林地——过度樵采、过度农垦

C.耕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D.水地——退耕还湖,降水增加

【解析】第17题,本题要抓住“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来分析。

读图可知,湟水谷地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夏季气温较低。

夏季,我国其他地方普遍高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生长的条件应该是低温,并且低温下害虫不易生长、繁殖,蔬菜不使用农药,属无公害蔬菜,C选项正确;湟水谷地的海拔较高,热量不足,A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技术水平高都不是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必要条件,因为我国东部很多地区也具备这样的条件,故B、D错误,本题选C。

第18题,读材料可知,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为负值时,才出现生态赤字;其负值的绝对值越大,生态赤字就越大。

读图可知,人均草地生态赤字逐渐扩大,A对;人均林地生态赤字逐渐减小,B错;人均水地生态赤字变化不大,C错;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先扩大后减小,D错。

故选A。

第19题,读图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变大,其原因首先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产品需求量变大导致牧民过度放牧;其次是草原病虫害、鼠害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沙地面积增多,草地的生产力降低,A对;生态退耕、“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导致林地生态足迹有所增加,“过度樵采、过度农垦”会使林地面积减少,和实际变化不符,B错;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会造成土地荒漠化,使耕地生态赤字扩大,和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反,C错;退耕还湖,降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好转,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但图中的变化不明显,D错。

故选A。

【答案】17.C18.A19.A

读巴西位置图,回答20~21题。

20.甲处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有()

A.地处西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B.沿岸台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C.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D.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

21.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循环旺盛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解析】第20题,甲处位于巴西东南部,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有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A错。

沿岸台风活动影响小,不是主要原因,B错。

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C对。

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错。

第21题,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植被砍伐,养分被带走,不能回到土壤中,C对。

生物循环旺盛、植物生长速度快、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不是脆弱性表现,A、B、D错。

【答案】20.C21.C

我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地为西双版纳。

该地区为大力种植橡胶,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

为保证橡胶产量,需要扩大间距,控制单位面积植株数。

下图为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强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西双版纳最适宜橡胶种植的地区是()

A.海拔600-800米的南坡B.海拔600-800米的北坡

C.海拔1200-1400米的南坡D.海拔1200-1400米的北坡

23.西双版纳地区扩大橡胶的种植,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土壤肥力增加

C.水土流失减轻D.空气湿度减小

【解析】第22题,他从图中的实线看,海拔600-800米高度上的种植强度最高,超过了70%;看图中的虚线,南坡的种植强度最高,达30%。

说明海拔600-800米的南坡最适宜种植。

故A正确。

第23题,西双版纳地区扩大橡胶的种植,是以砍伐原生态林为代价,所以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空气湿度减小。

故D正确。

【答案】22.A23.D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5.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其主要原因是()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解析】第24题,南疆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答案选D。

第25题,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会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答案选D。

【答案】24.D25.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1)甲地区是我国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

乙地区是我国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

(5分)

(2)乙地区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2分)

A.气候条件优越

B.原料不充足

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能源充足

(3)甲地区粮食产量虽然比乙地区低,但粮食的商品率却比较高。

试分析其原因。

(2分)

 

(4)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乙地与甲地相比,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4分)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平原为主,乙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早期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水系稠密,阻碍交通。

(2)乙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品加工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原料充足、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粮食消费少,粮食产量虽然低,但粮食的商品率却比较高。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乙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乙地与甲地相比,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的有利条件是热量和降水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开垦历史悠久。

【答案】

(1)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3分)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水系稠密,阻碍交通(2分)

(2)C(2分)

(3)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粮食消费少,故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分)

(4)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降水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开垦历史悠久。

(4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

它多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地区也是当地人口的主要聚居区。

材料二近几年来,于田县大力发展红枣种植业,成为于田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材料三左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古绿洲与现代绿洲分布变化示意图。

(1)图示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当地绿洲农业的水源主要来源于;该地气候特征与右图中的一致。

形成这样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4分)

(2)该地区红枣质量优良的优越气候条件有、;在大力发展红枣种植业的同时,该地区也会出现等生态环境问题。

(3分)

(3)请你为于田的红枣产业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出谋划策(4分)

 

【解析】

(1)图示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当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当地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及地下水。

当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年较差大,夏季热冬季冷,与图乙相符。

(2)当地晴天多,太阳辐射(或光照)强,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利于水果积累糖分,果品品质好;当地气候干旱,在大力发展红枣种植业的同时,可加剧水资源的消耗,加剧当地自然植被的破坏,进而加剧土地荒漠化(或土地盐碱化)。

(3)红枣产业的综合效益,即是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即培育优良品种、打造优势品牌、加强精深加工、加强交通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1)干旱(1分)地下水、冰雪融水(1分)乙(1分)深居内陆(1分)

(2)太阳辐射(或光照)强(1分)昼夜温差大(1分)土地荒漠化(或土地盐碱化)(1分)

(3)培育优良品种、打造优势品牌、加强精深加工、加强交通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任答四点)。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新疆阿克苏市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年降水量不足150mm。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因果面光滑细腻、色泽光亮自然、皮薄肉厚、质地紧密、味甜汁多、含糖量高被称为新疆的“水果皇后”,它多次在全国苹果评比中获金奖。

阿克苏苹果采摘时间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之后(普通苹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摘)。

(1)简述图中城镇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4分)

 

(2)评价新疆阿克苏种植“冰糖心”苹果的气候条件。

(5分)

 

(3)指出该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说明其目前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

(6分)

 

【解析】

(1)由图可知,图中城镇主要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

这是因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靠近河流,可以获取充足水源;沿交通线,交通便利,便于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

(2)评价应包括有利和不利两方面。

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表现在光照、热量、降水、气温、日较差等方面,结合具体现状分析。

有利条件包含该地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夏季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树木生长好。

不利条件:

当地气候干旱,尤其夏季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易发生旱灾;春季易遭受低温冻害,导致苹果产量降低。

(3)该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这里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

【答案】

(1)主要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

(2分)原因: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1分)位于交通线附近,交通便利。

(1分)

(2)有利条件:

多晴天,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1分)夏季热量充足;(1分)昼夜温差大,霜期后收,生长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1分)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1分)(答出三点即可)不利条件:

夏季(生长期)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易发生旱灾;(1分)春季易遭受低温冻害,导致苹果产量降低。

(1分)

(3)土地荒漠化。

(1分)原因:

人口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分)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

(3分)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国及其周边示意图。

该国森林资源丰富,有“木材之国”之称,林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主要的木材出口国之一。

近年来,该国做出了限制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决定。

材料二图中河流全长4640千米,是世界上水能最丰富的河流。

(1)分析该国森林类型及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3分)

 

(2)指出该国森林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

 

(3)试分析该国限制原木出口量的原因。

(4分)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国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类型是热带雨林;由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故森林资源丰富。

(2)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益,开发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等环境问题。

(3)该地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下,形成热带雨林自然带;人为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目前林木数量也仍然很多。

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以单一木材生产、输出作为重要国民经济收入来源,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本国生态环境冲击极大,将影响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限制原木出口量,可以保护森林和环境。

加工木材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在保证国际贸易、外汇收入的前提下,怎样将森林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即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且获得更大出口创汇收入,是应当关注、深入思考的问题。

【答案】

(1)类型:

热带雨林(1分)原因:

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1分);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

(1分)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1分)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1分)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1分)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

(1分)

(3)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1分)加工木材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1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1分)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