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71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辉煌的历程天津改革开放综述文档格式.docx

30年来,天津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由1978年的1133元,增加到2007年的461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9.0%,高于同期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

80年代,天津人均GDP不及1000美元,处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过渡阶段。

1993年,天津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07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2003年突破3000美元,达到3086美元,圆满完成天津“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跻身上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2007年达到6065美元,提前3年完成“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人均总量发展目标,成为全国31个省区市中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的地区。

财政收入30年迈出三大步。

30年来,全市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9.2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4.65亿元,年均递增12.5%。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全市财政收入始终在100亿元以下低速徘徊。

1994年全国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5年达到117.3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2004年超过500亿元,达到502.17亿元;

2005-2007年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均递增200亿元以上,到2007年突破千亿大关,迈上新的增长平台。

(二)运行质量不断取得新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整体经济素质明显提高,经济运行呈现增长不断加快、波动逐渐减小、质量不断提升、物价走势更加平稳、能源消耗持续降低的良好态势。

经济增长跃居全国前列。

80年代,天津GDP年均递增7.3%,90年代提高到11.5%,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加快到14.2%。

从1994年开始,天津经济增速已连续1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天津经济增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4位,步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行列。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80年代,天津经济增速波动幅度达到17.7个百分点,90年代波幅缩小为8.9个百分点,新世纪的7年进一步缩小到3.8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经济增长波动逐渐减小,呈现在高增长平台上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财政收入增长大幅提高。

80年代,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0.9%,低于经济年均增幅6.4个百分点。

90年代财政收入年均增长提高到18.5%,高于经济增幅7个百分点。

新世纪的7年进一步提高到24.8%,高于同期经济增幅10.6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更加平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增长提速的同时,物价涨幅明显降低,天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由80年代、90年代5%以上降到5%以下,新世纪前7年年均仅上涨1.6%。

节能降耗在全国名列前茅。

2007年,天津万元GDP能耗为1.02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4吨标准煤,下降率连续第二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二位。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源利用率稳步提高。

“八五”时期,天津万元GDP能耗从3.28吨标准煤下降到2.58吨标准煤;

“九五”时期,从2.19吨标准煤下降到1.64吨标准煤;

“十五”时期,又从1.53吨标准煤下降到1.11吨标准煤。

1991-2007年,天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递增5.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市GDP平均增速7.2个百分点,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滨海新区迅速崛起,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1994年建区以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服务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一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新区迅速崛起。

2006年,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标志,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滨海新区成为全市最大的增长点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1993年,新区生产总值为112.36亿元,占全市比重20.9%;

经过9年高速增长,到2002年实现生产总值862.45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0.1%,提前1年实现“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也标志着天津“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提前1年全面实现。

2007年,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364.08亿元,占全市比重已达46.8%。

14年来,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20.6%,高于全市同期10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新区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

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12.9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282.83亿元,年均递增27.3%;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15.2%,增加到2007年的59.8%,年均提升3.2个百分点。

14年来,滨海新区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和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

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18.65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63.6%;

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产值规模占新区比重超过1/3。

开发区和保税区比翼齐飞。

1994年以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8.9%,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始终保持领先,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开发区之一;

天津港保税区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保税仓库和物流分拨功能,生产总值以年均42.5%的速度迅猛增长,国际物流通道和进出口基地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7年,开发区和保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39.40亿元和289.45亿元,合计占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对外开放门户作用日渐显著

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

1994-2007年,滨海新区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累计达451.44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为61.4%;

外贸出口总额累计1169.37亿美元,占全市的61.4%。

作为天津对外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始终坚持高水平集约化发展,引进和启动了一批项目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集聚效果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项目,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7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74.4%。

14年来,丰田汽车、三星手机、飞思卡尔芯片、LG化工、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中新生态城等大型项目相继落户滨海新区。

在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对外开放门户。

(三)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25万吨级航道工程的竣工,天津港已成为世界最大人工深水港。

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93年的0.37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3.09亿吨,增长7.4倍,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集装箱吞吐量从1993年的48万标准箱,增加到2007年的710万标准箱,增长13.8倍。

国内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东疆保税港区,实现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使滨海新区整体的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成功运营,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正式开通,在北京、河北、山西、新疆等地区设立了“无水港”,“一站式”通关服务流程进一步完善,辐射服务功能向腹地进一步延伸。

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从1993年的125.0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90亿美元,其中外地经由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占到56.9%。

三、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中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结构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

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6.1:

69.6:

24.3,优化为2007年2.2:

57.3:

40.5,工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天津作为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一)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

天津农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5.03亿元,增加到2007年110.19亿元,年均递增6%。

以粮为主的生产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种植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为2007年的48.8%,而养殖业比重则从18.9%上升到47%。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从1978年的85.8%,下降为2007年的67.3%,而经济作物比重则相应上升了18.5个百分点。

1984年开始实施的“菜篮子”工程成效显著。

2007年全市蔬菜产量274.37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

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也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奶类产量67.21万吨,比1978年增长38.1倍。

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截至2007年,有76%的农户进入产业化体系,“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达到270个。

以“十二镇五村”为重点的示范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城市化率达到52%,按照国际划分标准已进入城市化进程中级阶段。

30年来,相继实施了“351”劳动力培训、饮水管网入户、户厕改造等一系列农村公共事业工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实现地域全覆盖,人口覆盖率达到89.2%。

(二)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

老工业在嫁改调中焕发新活力。

天津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54.3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661.87亿元,年均递增1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

经过嫁接、改造、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978年,机械、化工、纺织、冶金为天津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

80年代,为了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政策加以扶持,到1990年轻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52.1%;

90年代以来,逐步确立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到2007年产值规模占全市工业的72.3%,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81.3%。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主要工业品产量增势强劲。

2007年,全市原油产量1924.28万吨,比1978年增长5.1倍,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从3%上升到10.3%;

汽车产量45.69万辆,比1978年增长151.3倍,占全国比重从2%上升到5.1%。

自行车保持30年优势不减,2007年产量达1711万辆,占全国的26.1%;

手机从无到有,年产9779万部,占全国的17.8%;

无缝钢管占居行业龙头,年产276万吨,占全国的14.8%。

循环经济发展扎实推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不断强化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先后制定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意见》和《天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门分工意见》,落实分解了35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工作。

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汉沽盐场滩田苦卤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天铁冶金集团高炉余热发电、华明镇太阳能利用等10个项目;

贯庄垃圾发电项目列入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开发区、大港石化、海河下游现代冶金等6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初步形成;

天津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临港工业区、子牙工业园列为国家试点园区。

工业节水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建设了天津石化、无缝钢管公司、国华电厂等一批工业节水减排示范项目。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有序发展,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稳步推进。

(三)现代服务业功能不断提升

第三产业发展得到强化。

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0.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4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1%,分别高于第一、二产业平均增幅5.1个和0.3个百分点。

80年代,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9.6%;

90年代提速到12.8%;

从2000年起,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以前,第三产业比重始终在20%-30%的区间内徘徊;

1990年超过30%,达到32.9%;

1997年跃升到41.0%;

此后10年,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

近年来,在《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下,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文化服务、房地产业六大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完善。

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4.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4.06亿元,年均增长13.0%。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6.9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1.22亿元,年均增长9.8%。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比重大幅上升。

197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0.13亿元,仅占第三产业的0.6%;

2007年,增加值已达288.17亿元,比重上升到14.1%,提高13.5个百分点。

1984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0.8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2.1%;

2007年,增加值达到189.42亿元,比重上升到9.3%,提高7.2个百分点。

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促进天津经济的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对外开放规模迅速扩大,外向型经济形成新格局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强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天津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8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15.50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5.9%;

其中,外贸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8.6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81.61亿美元,年均增长13.9%。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天津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了对外贸易规模连年跨越新台阶。

2002-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平均每年递增26.1%。

2002年全市外贸出口115.95亿美元,首破百亿美元,2004年、2006年又分别突破200亿、300亿美元大关。

外贸出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的56.3%,提高了39.2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之初,天津外贸出口以粮油、纺织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

90年代以来,随着“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外贸出口战略的实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石油化工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达68.1%,比2001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的38.4%,比2001年提高8.7个百分点。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努力促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在天津投资。

30年来,全市累计外资合同额778.43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97.50亿美元。

截至2007年底,来津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达128家,天津已被誉为外商投资企业的沃土。

中国加入WTO以来,天津利用外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001年,服务业外资合同额比重尚不足18%,2007年已达58%,成为全市利用外资的主体。

房地产业外资强势涌入,外资合同额占全市比重从2001年的2.3%,上升到2007年27%。

新能源领域成为引资新亮点,风力发电、海水淡化、工业气体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落户津门。

五、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始终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渐明显,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

非公经济全面活跃。

30年来,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个体、私营、股份制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猛,2007年全市GDP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已达53.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00%下降为2007年的18%,私有经济和三资经济比重上升到53.1%。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中,股份制经济、私有经济和三资经济所占比重2007年分别达到26.3%、18.7%和6.9%。

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大,2007年达到74.2%,成为天津外贸出口的主体。

(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企业经营机制实现重大转变。

1984年,天津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通过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992年起,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时期,围绕“抓大放小”的方针,转换经营机制和制度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2001年,“8年嫁改调”目标基本完成,累计嫁接改造国有老工业项目1167项,152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85%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各种形式的改制。

近年来,围绕嫁接改造、资产重组为重点的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

截至2007年底,通过股权转让、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累计实施国有企业改制3417家,改制面达到91%,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17家。

国有资产管理效能突出。

2007年,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完成交易的国有产权项目374宗,成交金额104.8亿元,增值42.9亿元,增值率达69.2%。

在四大直辖市的央企国有产权交易试点机构中,天津国有产权交易增值率排名第一。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天津各项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至1998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失业保险社会统筹覆盖面已达到职工总数的90%以上。

2007年底,全市养老保险覆盖225.6万人,医疗保险覆盖382.46万人,失业保险覆盖221.5万职工,工伤保险覆盖257.17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194.03万职工,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互助体系和灾害救助体系。

全市收养性福利单位从1980年的50个,增加到2007年的288个,增长4.8倍;

在院收养人员从1980年的1383人,增加到2007年的14736人,增长9.7倍。

2007年,全市拥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9个,享受城乡低保的残疾人数达3.21万人。

六、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始终高度重视投资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逐步改善投资结构,各项建设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

投资总量快速增长。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2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88.63亿元,增长116.7倍,年均递增17.4%。

从年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发展进程看,1991年突破100亿元,1998年突破5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7年突破2000亿元。

整个80年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规模不足百亿元,为62.1亿元,年均递增16.8%。

整个90年代,年均投资规模迅速增加到392.1亿元,年均递增26.3%。

新世纪的7年,年均投资规模已突破千亿元,达到1368.19亿元,年均递增20.4%。

30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万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24.6%上升到2007年的47.3%。

投资重点不断变化。

80年代初期,地震灾后重建成为投资重点。

80年代中后期,投资重点支持了自行车、纺织、食品、家电等轻工行业发展。

进入90年代,投资向汽车、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等重化工业倾斜。

从“九五”开始,重点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市政公用事业、邮电通信等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比重达65.6%,而服务业比重为30.1%;

2007年,工业比重下降到42.1%,服务业比重则上升到55.3%。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得到加强,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33%。

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结构的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

城市载体功能显著增强。

30年来,天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662.88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5.8%。

80年代,以震灾恢复重建、引滦入津、消灭“三级跳坑”、建设“三环十四射”交通体系为标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0年代,以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地下危改”工程和建设一批交通、能源、通信、市政设施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城市建设攻坚战。

进入新世纪,依托海空两港,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以公路、铁路、快速路、轨道立体化交通为骨架,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转换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正快速形成。

从2003开始,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近5年累计完成投资相当于前25年合计的1.7倍。

5年间,港口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6亿元,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加速了天津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

滨海国际机场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