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75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docx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

2运动的描述

执教

崔建军

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具

演示

教学课件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阅读课本

二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

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

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

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

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

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

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

 

看图,讨论

 

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

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

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

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

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

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

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

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

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4。

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5.练习: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看图

思考

回答

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四板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1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2—2运动的快慢(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

速度的计算

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时的单位换算。

教具

演示

教学课件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

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

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阅读课本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

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

米/秒;千米/时

教师指出: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

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并推出:

1米/秒=3.6千米/时;千米/时=1/3.6米/秒

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5)物理意义:

5米/秒表示:

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

提问:

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

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

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指出:

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

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进行例题规范化板演。

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

解题规范化要求: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

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3、本节知识要点小结

提问:

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如何读?

怎样写?

三.思考与作业

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四板书

§12—2速度和平均速度

一.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4.单位:

米/秒(国际)千米/时(常用)

1米秒=3.6千米/时;1千米/时=1/3.6米秒

5物理意义:

5米秒表示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二.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2.平均速度计算: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2—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具

演示

秒表、各种刻度尺、

学生

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复习: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

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观察

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完成实验

讨论

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③学生活动:

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

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三.思考与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四板书

§12—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2—4路程和时间的计算(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由

变形得到的公式:

v=st和

的物理意义。

2.能够应用速度公式和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解物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建立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列方程。

重点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将学生习惯于应用代数设未知量

(或y)列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物理量符号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物理公式求解;

②涉入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情景并正确解题。

教具

演示

投影仪;自制的投影系列胶片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及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本节课应用速度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路程的计算

从基本公式v=s/t,得变形公式s=vt,如果题目给出了速度和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路程。

[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分析:

题目给出了速度v和运动的时间t,那么就可用公式s=vt来求出运动的路程。

解题时单位先统一,如果速度是m/s,时间要化成s作单位,如果速度是Km/h,时间要化成h作单位,这题中要把时间改为秒作单位。

已知:

v=1.2m/s,t=15min=15X60s=900s

求:

s

解:

由v=s/t可得

s=vt=1.2m/sX900s=1080m

答:

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

二.时间的计算

[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000Km,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速客运火车,要运行14h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Km,假设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为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

 

教学过程设计

分析:

先根据郑州、上海的铁路线长s1和运行时间t1,求出火车的平均速度v,再根据v和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s,利用从基本公式变成得来的公式:

t=s/v,求出郑州到达南京需要的时间。

遇到较复杂的题时,要画出示意图,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解答问题。

t=?

s=700Km

南京

郑州上海

s1=1000Km

t=14h

已知:

s1=1000Km,t1=14h,s=700Km

求:

t

解:

v=s1/t1=1000Km/14h=71.4Km/h

t=s/v=700Km/(71.4Km/h)=9.8h

答:

大约经过9.8h到达南京。

 

三.练习:

P261,2,3,4

三.思考与作业

P28:

3

四板书

§12—4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一.路程的计算

已知:

v=1.2m/s,t=15min=15X60s=900s

求:

s

解:

由v=s/t可得

s=vt=1.2m/sX900s=1080m

答:

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

二.时间的计算

已知:

s1=1000Km,t1=14h,s=700Km

求:

t

解:

v=s1/t1=1000Km/14h=71.4Km/h

t=s/v=700Km/(71.4Km/h)=9.8h

答:

大约经过9.8h到达南京。

五简要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2—5力(2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基本知识。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课件。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

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

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

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分析实例

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四、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

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

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

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

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

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

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六、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

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回答

 

举例

三.思考与作业

1、书本第33页第2、3、4、52、完成同步练习

四板书

§12—5力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单位:

牛顿N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四、力的图示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2—6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重点

物体的惯性。

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

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

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

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推理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课件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学生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

《同步训练》

四板书

§12—6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12—7二力平衡

执教

教学

目标

1.掌握二力平衡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

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

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什么叫惯性?

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1)学生举例:

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保持静止?

(2)学生举例:

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

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有两种情况下:

①不受外力(牛顿第一定律)②受到平衡力作用。

2.二力平衡

演示:

P136图9-6实验

(1)F1≠F2时,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这两力不平衡。

(2)F1=F2时,两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也不平衡。

(3)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这两力也不平衡。

(4)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就平衡了。

总结:

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

(记忆:

“一物二力三要点”)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举例并说明:

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4.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三.小结

四.练习:

想想议议,P1381、2、3

五.作业:

本节〈〈同步训练〉〉

学生举例

观察实验

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