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80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三章血液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 2.docx

《第三章血液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血液 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血液 2.docx

第三章血液2

第三章 血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环流动,实现运输营养物质、维持稳态、保护机体、传递信息及参与神经体液调节等生理功能。

因此,血量、血液成分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正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细胞所组成。

血液的组成及主要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

将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入离心管中,经3000rpm的转速离心30分钟,血细胞则因比重较大而下沉并被压紧,可见血液分为3层:

上层为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即血浆;底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erythrocyte);在红细胞层表面上有一薄层灰白色物质,就是白细胞(leucocyte)和血小板(thrombocyte)。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在血细胞中,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容积微小,可略而不计,通常就把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称红细胞压积(PCV)。

大多数家畜的红细胞比容在34-45%之间,而且通常在极小的范围内波动,因此,临床中测定红细胞比容有助于了解血液浓缩和稀释的情况,也有助于诊断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等症状。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密度、气味

血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其红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氧量有关。

动脉血中,血红蛋白氧结合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中,血红蛋白氧结合量低,呈暗红色。

畜禽全血的相对密度一般为1.040-1.075的范围内变动。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容积之比,比值高,全血相对密度就大;反之,就小。

红细胞的相对密度一般为1.070-1.090,其大小取决于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浓度,血红蛋白浓度越高,相对密度就越大。

血浆的相对密度为1.024-1.031,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

血液中由于存在挥发性脂肪酸,故带有特殊的血臭,即血腥气。

又由于血液中含有氯化钠而稍带咸味。

(二)血浆的粘滞性   

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粘滞性(viscosity)。

全血的粘滞性比水约高4~5倍。

血浆的粘滞性比水大1.5-2.5倍。

血液粘滞性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目的多少和血浆蛋白质的浓度。

红细胞数目越多,血浆蛋白质浓度越高,血液粘滞性就越大。

(三)血浆渗透压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osmoticpressure)。

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多少,在单位体积溶液中,颗粒越多,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其值约为771.0KPa(约7.6个大气压)。

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主要是钠离子和钾离子),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

其作用主要是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或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是由各种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构成,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其作用主要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这是因为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因而使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然而胶体物质的分子大,正常情况下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所以毛细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始终高出组织液许多倍。

如此,它就有限制血浆水分向血管外渗出的作用,从而维持血量、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稳态。

如因某种原因造成血浆蛋白质减少,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将引起组织液积滞过多,发生水肿。

有机体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也与机体各部位体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

我们把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就称为等渗溶液。

例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

把那些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

(四)酸碱度

血液呈弱碱性,pH值稳定于7.35~7.45之间,其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平均pH值的±0.05。

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将会引起机体酸中毒或碱中毒。

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酸碱度极限为PH6.9和7.8,超过此极限将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损害细胞的兴奋性和酶的活性),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可见血液pH值保持相对恒定是维持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有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但血液pH值却始终保持相对恒定,这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以及机体的一些器官的酸碱调节活动。

1.血液中缓冲物质:

缓冲物质是以成对式存在的,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弱酸和该弱酸与强碱所形成的盐匹配而成。

血浆中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等。

此外红细胞中也含有若干缓冲对,参与酸碱调节,主要的有KHb/HHb,KHbO2/HHbO2等,还有KHCO3/H2CO3 ,K2HPO4/KH2PO4等。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为NaHCO3/H2CO3。

所以,常把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称为血液的碱储(alkalireserve)。

2.机体其他器官的酸碱调节

   指呼吸活动和肾的排泄功能。

呼吸可通过呼出二氧化碳而调节血中碳酸的浓度。

肾在尿的生成过程中,既可排泄酸性物质,又可回收NaHCO3,有助于保持二者在血液中的正常比值。

三、血量(bloodvolume)

机体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血量。

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其中大部分投入循环流动的,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存在于肝、脾、肺及皮下等处毛细血管和血窦中的,称为储备血量。

因此,把肝等器官称为贮血库,当机体在剧烈运动和失血等情况下,储备血液即可投入循环血流,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两部分血量的比例,可随机体状态不同而相应变化。

一般说来,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6%~8%,但可因畜种、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状态和所处的外界环境不同而不同。

马的血量为体重的8%~9%;牛、羊和猫的为6%~7%;猪和狗的为5%~6%。

幼年动物的血量可达体重的10%以上。

机体血量是相对稳定的,这对于维持正常血压和保证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十分重要。

血量不足就不能保证各组织细胞在单位时间内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求,代谢产物也不能及时排出。

然而血量过多,则有可能增加心脏负荷,甚至导致心力衰竭。

失血是引起血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失血对机体的危害程度,通常与失血速度和失血量有关。

快速失血对机体危害较大,缓慢失血危害较小。

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因为这种失血所损失的水分和无机盐,在1~2h内就可从组织液中得到补充;所损失的血浆蛋白质,可由肝脏加速合成而在1~2d内得到恢复;所损失的血细胞可由储备血液的释放而得到暂时补充,并由造血器官生成血细胞来逐渐恢复。

若是一次急性失血达血量的20%,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倘若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30%,则会危及生命。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其中血浆量为40~50ml。

幼儿体内的含水量较多,血液总量占体重的90%。

(60kg-4200-4800ml-10%为420-480ml)

第二节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也是有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是水、低分子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

血浆含90-92%的水分,在8-10%的溶质中血浆蛋白占5-8%,其余2-3%是各种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

除含有水、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及无机盐外,还含有一些代谢产物,如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和氨,还含有O2、CO2和N2等气体,以及微量的维生素、激素和酶等。

其中直接或间接与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有关的物质,如氨基酸、多肽、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氨等,其分子中都含有氮,这些含氮物质统称为非蛋白含氮物,其分子中的氮统称为非蛋白氮(NPN)。

这些代谢产物产生后,绝大部分经血液运至肾脏,随尿排出。

当肾脏严重损伤时,这些物质排出发生障碍。

在感染、高烧、消化道出血、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下,体内蛋白质代谢增强,都会造成血浆中非蛋白氮明显升高。

所以,通过测定血浆中的总非蛋白氮或尿素氮,可以了解肾功能和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情况。

一、血浆中的无机盐

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少数以分子状态或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

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主要的阴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主要的微量元素有铜、锌、铁、碘、锰、钴等,它们主要存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

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心肌细胞的活动、体液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等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浆蛋白

1.白蛋白(清蛋白,albumin)

血浆蛋白中分子量(约为67000)最小、数量最多的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

其主要生理作用:

①可作为组织修补和组织生长的材料;②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体;③可作为游离脂肪酸、胆红素和激素等水溶性较低物质在血液中的运输载体。

2.球蛋白(globulin)

可分为α、β、γ三类,在大多数动物中,还可进一步细分为α1、α2、β1、β2、γ1、γ2各种球蛋白。

α和β球蛋白由肝脏产生,γ球蛋白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制造。

γ球蛋白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包括IgM、IgG、IgA、IgD和IgE,其中以IgG含量最多)。

除灵长类和啮齿类外。

大多数新生动物血浆中几乎都不存在γ球蛋白,只能依靠吮吸初乳来获得被动免疫。

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常称为清球比,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在正常情况下,马和猪的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G)接近1,羊、兔和狗等动物的A/G比值为1.5~2.5。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A/G比值会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反向变化。

球蛋白可作为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运输载体。

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由肝脏产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作用,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起止血和凝血作用。

4.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由多种血浆蛋白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9种补体蛋白,分别以C1、C2-C9来表示。

正常时,都处于无活性的酶原状态,活化之后参与机体免疫过程,起保护作用。

活化的补体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起保护作用。

作用方式主要有:

(1)C1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识别作用;

(2)C2、C3和C4对免疫和非免疫途径的激活作用,如吸引吞噬细胞,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杀伤以及参与对异物的排斥反应等;

(3)C5、C6、C7、C8和C9对靶细胞(如入侵的微生物)膜的攻击作用。

三、血浆中的其他有机物

1.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NPN)     

不是蛋白质但含有氮元素,主要是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或终末产物。

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

一般都通过肾排泄。

2.不含氮的有机物

主要是脂类和葡萄糖,包括葡萄糖、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与糖代谢和脂类代谢有关。

3.微量活性物质

主要包括酶类、激素和维生素,临床测定这些活性物质的含量可反映相应组织器官的技能状态,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血浆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它的浓度是相对恒定的,血糖直接氧化供给机体代谢活动所需能量,它是非反刍动物体内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血浆中脂类代谢的中间产物主要是酮体,血中酮体增多,大量酮体随尿排出,谓之酮尿症。

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过高,形成高血脂症,有可能酿成动脉硬化。

反刍动物血浆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挥发性低级脂肪酸,是这类动物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血浆主要功能有:

1.营养功能 血浆中含有相当数量蛋白质,它们起着营养贮备的功能。

虽然消化道一般不吸收蛋白质,吸收的是氨基酸,但是,体内的某些细胞,特别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饮完整的血浆蛋白,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这样生成的氨基酸扩散进入血液,随时可供给其他细胞合成新蛋白质。

2.运输功能 蛋白质巨大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脂性结合位点,它们可以与脂溶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便于运输;血浆蛋白还可以与血液中分子较小的物质(如激素、各种正离子)可逆性的结合,即可防止它们从肾流失,又由于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使处于游离状态的这些物质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3.缓冲功能 血浆白蛋白和它的钠盐组成缓冲对,和其它无机盐缓冲对(主要是碳酸和碳酸氢钠)一起,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比,保持血液pH的稳定。

4.形成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存在是保证血浆中的水分不会大量向血管外转移的重要条件,从而维持血量的相对恒定。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实现免疫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的免疫抗体、补体系统等,都是由血浆球蛋白构成的。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

7.组织生长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 由白蛋白转变为组织蛋白而实现。

第三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一、红细胞(RBC)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不同种类的动物红细胞数量不同,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幼年动物比成年的多,雄性比雌性的多,营养状况好的比营养不良的多,高原地区的动物比低海拔地区动物的多等等。

习惯上单位是百万/mm3→1012/L。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为无核(鸡为有核)、双面内凹圆盘形,驼骆和鹿的红细胞呈椭圆形。

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容易变形,故红细胞能卷曲变形,如此就能通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血窦壁及其间隙,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性。

此外,这种形态使细胞膜到细胞内的距离缩短,有利于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双凹圆盘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保持双凹圆盘形需要消耗能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膜的选择性通透(pemeability)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有严格的选择性,水、氧气、二氧化碳及尿素可以自由通过,葡萄糖、氨基酸、负离子(Cl-、HCO3-)较易通过,而正离子(Ca2+)却很难通过,所以红细胞内几乎没有Ca2+存在。

至于Na+、K+则需要钠-钾泵的运转。

红细胞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产生的能量主要供应膜上Na+泵的活动,另外也用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及细胞的双凹碟形。

2.渗透脆性(fragility)与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细胞内的水分外移,致使细胞皱缩,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能保持。

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就会的渗人细胞内,使细胞膨胀,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在渗透压有所降低的溶液中并不一定发生溶血,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力,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erythrocyteosmoticfragility)或简称脆性。

脆性与抵抗力呈反比关系,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反之,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

家畜的红细胞一般在120~113mmol/L(0.7%~0.6%)的氯化钠溶液中开始溶血,这样的浓度值就是最小抵抗力的指标;在60~51mmol/L(0.35%~0.3%)的氯化钠溶液中则发生完全溶血,这样的浓度值就是最大抵抗力的指标。

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

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仿、苯、胆盐;某些疾病和细菌等,能使红细胞渗透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

3.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与沉降率

红细胞能均匀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测定,指将抗凝处理的血液垂直静置于血沉管中,红细胞因比重较大而下沉,在一定时间内(常为1h)下沉的距离就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动物种别不同血沉值也不同,例如,牛的血沉很慢,1h红细胞仅沉降若干毫米;而马的血沉很快,1h可下降几十毫米。

动物患病时血沉值也会发生改变,这有助于一定的诊断价值。

马传染性贫血时,血液稀薄,血沉加快;马脑脊髓炎时,血液粘稠,血沉减慢。

肿瘤、结核、风湿性疾病时,常可见ESR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血沉的主要原因是:

①红细胞的重力大于血浆;②红细胞之间发生叠连(许多红细胞重叠在一起),使血细胞与血浆总的接触面积减小,而单位体积的重量增大,摩擦力减小,而使红细胞下降。

血沉的快慢决定血浆的成分,而不取决于红细胞。

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叠连和沉降减慢。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haemoglobin, Hb),约占红细胞成分的30%~35%。

血红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4460D,是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在氧分压高时,血红蛋白容易与氧疏松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低时,氧又容易解离而释放出来,血红蛋白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或称碳酸血红蛋白,在CO2分压低的环境中,CO2又解离释放出来,此外,血红蛋白及其钾盐构成的缓冲对(KHb/HHb,KHbO2/HHbO2)是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重要缓冲物质。

各种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不同。

健康动物血红蛋白含量,可因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的不同而有变动。

在正常情况下,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目与血红蛋白含量的高低是基本一致的。

如果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都减少,或其中之一明显减少,都可视为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以每升血液中含有的克数表示。

在正常情况下,每克血红蛋白最多能与1.34ml的氧结合,若以每100ml血液中含血红蛋白15g计算,即100ml血液约可携带20ml的氧。

血红蛋白在亚硝酸盐、磺胺、乙酰苯胺等以及各种氧化剂作用下,其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CO的亲合力比对O2的亲合力大200余倍,并结合成稳定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与硫化氢结合成硫血红蛋白时。

这些变性血红蛋白的产生超过一定限度,都将引起机体严重缺氧,乃至造成死亡。

(四)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是由红骨髓的髓系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

某些放射性物质或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过程除了需要骨髓造血机能正常外,还需要供应充足的造血原料和促进红细胞成熟物质。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主要是蛋白质和铁,还需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若供应不足,造血将发生障碍,出现营养性贫血。

2.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的物质

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VitB12、叶酸和铜离子。

叶酸直接参与红细胞核中DNA的合成,促进骨髓原红细胞分裂增殖。

VB12可提高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间接促进DNA的合成。

铜离子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

如缺乏这些物质可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VB12是一种含钴化合物,一旦吸收不足就可引起贫血。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机体红细胞数量的恒定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调节,性激素也起一定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此外肝脏也有少量生成。

贫血、低氧分压、局部缺血均可引起肾小球内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细胞内一系列酶的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多,从而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促进红系定向祖细胞加速分化为原红细胞,并促进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另一方面,当红细胞生成增多后,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从而使红细胞数目保持相对恒定。

雄激素能作用于肾和肾外组织,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也可以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因而在临床上用合成的雄激素来治疗某些贫血的作法。

雌激素则有抑制红细胞生成的作用,这可能是雄性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高于雌性的原因。

此外,其他一些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可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含量低于正常低值,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或红细胞比容下降,均称为贫血。

而由于血红蛋白中铁含量不足引起的贫血就称为缺铁性贫血。

由于循环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由于脾功能亢进导致的大量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贫血称为脾性贫血。

4.红细胞的寿命与破坏

红细胞存活时间因畜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马为140-150天,牛为135-162天,猪为75-97天,而小鼠仅为20-30天,人为100~150天,禽类为30~50天。

与其他组织相比,红细胞的更新率非常大,以人为例,大约为每天更新1%左右,但在生成与破坏的动态平衡下,动物体内的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恒定。

红细胞主要是因衰老而遭破坏。

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大,因而易受血液的机械冲击而破损。

在通过微小孔隙时发生困难,特别容易滞留在脾脏中被吞噬细胞所吞噬,所以脾脏是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

此外,红细胞膜上吸附的抗原抗体、胆盐以及其它溶血物质,都可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

在脾内被吞噬的红细胞经消化后,降解的血红蛋白将所含的铁提供机体造血再利用,脱铁血红素则转变为胆色素送至肝脏处理。

由溶血所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立即与血浆α2-球蛋白-触珠蛋白结合,失去携氧能力,进而被肝脏摄取,在肝脏内脱去铁变为胆色素,铁则以铁黄素的形式沉着于肝脏内。

二、白细胞(WBC)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在血液中多为球形,在组织中由于能作变形运动,因而形态多变,数量随动物生理状态而发生较大变化,如下午高于早晨,初生仔畜高于成年,剧烈运动、进食和疼痛是增多,也存在个体差异。

虽然其数量变化较大,但各类白细胞之间的百分比是相对恒定的。

根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粗大的颗粒可分类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两类。

颗粒细胞按其颗粒染色特点又可分为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三类;无颗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具有渗出、趋化性和吞噬作用。

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作变形运动,凭着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作血细胞渗出(diapedisis)。

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

细菌及细菌毒素、细菌或细胞的降解产物,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吞噬细菌、细胞(衰老细胞)、病毒等。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

嗜中性白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

能吞噬侵入的细菌或异物,还可吞噬或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在临床上,中性粒细胞数目的明显增多,常是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反映。

2.嗜酸性白细胞(eosinophils)

具有变形运动能力,它虽含有溶酶体,但缺乏溶菌酶,所以虽能吞噬,但基本上不具杀菌能力。

其主要功能在于①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当机体发生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过敏反应时,大量嗜酸性白细胞趋向局部,并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对机体的伤害。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这类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