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944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脚著谢公屐,________________。

(李白《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3)秦观《踏莎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了“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两则典故。

【答案】

(1).身登青云梯

(2).梦游天姥吟留别(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驿寄梅花(5).鱼传尺素

【解析】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梯”“吟”“素”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按要求选择。

(1)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

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今天增是围吹斯汀》

C.《情满天下爱溢乾坤》D.《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小明瞬零通过了春考,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以下诗句最适合他此时心情的一项是(______)

A.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

B.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C.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D.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答案】

(1).D

(2).B

人肯苦心”,C项“皆有命”,D项“羞见长安旧主人”不合要求。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社会性别”一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墨尔·卢宾提出的。

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

它在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

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者普遍采用这种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

②近年来,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重视。

为了考察社会性别因素在量化层面上如何影响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程度,社科院的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了“你时公共政策制定的关心情况”的问超。

备选項有四个:

“非常关心”、“关心”、“不关心”、“次傅”。

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对该问题的回答结果见表1.

表1:

_________3_________

社会性别

非常关心

关心

不关心

厌倦

292

1202

341

43

15.5%

64.0%

18.2%

2.3%

127

403

381

29

9.5%

59.9%

28.4%

2.2%

③从表一中看出,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都給予了高度的关注,这是我国公民参与领域的主流。

男性选择“关心”的人数占49.9%,这意味着大多数公民对于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较高的认同感。

从表一中同样能看成,在对公共政策制度过程的关注度上,不同性别的公民群体表现持一定的差异性,即女性公民群体比男性公民群体为低。

④而公民采用什么行为模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为了解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社科院的调查问卷害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有下列方法可供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

”该问题为多项选择题,备选项及具体答题情况见表2.共有4203人次进行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为2458人次,女性公民1745人次。

表2:

不同性别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社会性别

全民公决

自己投票

委托他人

借助组织

消极抵抗

进行静坐

上书辅导

网上表达

酌情处理

715

544

107

109

112

61

135

265

332

%

38.07

29.8

5.70

5.80

5.96

3.25

7.19

14.11

17.68

418

377

77

76

77

42

109

197

320

%

31.19

28.33

5.75

5.67

5.75

3.13

8.13

14.70

23.88

1133

921

184

185

189

109

2.44

462

652

%

26.96

21.91

4.38

4.40

4.50

2.45

5.81

10.99

15.51

⑤在十项选择中,研究者可以发现当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前四列中,“公民公决”、“自己投票”占选择人生的比例为48.87%。

“借助组织”和“委托他人”这两项合计总选择人数的比例仅仅为8.78%。

后六项中。

选择“进行静坐”、“消极抵抗”这两种参与方法的人次仅仅占总参与人次的5.54%。

“进行静坐”、“消极抵抗”虽然没有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但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参与方法,因为这种参与方法容易使公民参与走向无序化,引发对抗情绪,收到不良的参与效果。

⑥此外,为了更深入地讨论男、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社会学者以性别为基础,将我国男女公民对于参与方法的选择人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做图(见图1)

图1:

男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的区别

⑦图1现实我国男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由于社会性别而不是自然性别的原因所致。

与自然性别不同,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群体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是自然性别群体社会化的结果。

⑧研究表明:

我国女性公民无论在社会政策制定的关注度还是擦怒政策制定的方式选择上,都较男性公民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特别在基层政府政策参与的层级上。

女性的参与人数显著低于男性群体。

这里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个是来自于传统文化的阻力,严重阻碍了女性群体的政策参与;另一个是近年来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这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根据文意和表格内容,为表1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对“社会性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群体的一种认定。

B.社会性别是自然性别生活区N天化的结果。

C.社会性别相同的人对政策的关注相同。

D.社会性别作为研究视角比自然性别可惜。

5.根据表2的相关内容,概括当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6.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7.假如要在一个“女性的社会性别与政策制定”的论坛发言,且只能选择上文中的一张图或者表作为展示素材,你会选择哪一张?

请阐释理由。

【答案】3.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对共政策知道的关系情况4.C

5.公民更希望通过自主的直接行为来参与各个政策制定,公民选择参与方法的思考更倾向于理性化(合法化、有序化)。

6.本文首先介绍“社会性别”的概念,其次阐释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性别的公民群体对公共政策的关注度上有差异性),进而阐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最后探讨了女性公民对社会政策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及其影响。

7.选择图1最高得5分,图1简洁、直观地表明我国女性在公共政策制定上比男性更理性,但积极性不够高。

没有男性自主性强。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拟用,结合材料内容,从“男、女”分析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非常关心、关心、不关心、厌倦”对共政策知道的关心情况。

4.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社会性别”的理解,两者不构成一致的关系。

点睛: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关系和关联,比如议论文,要证明一个论点,那么文章如何立论,采用什么论据用什么方式论证。

在什么地方提出论据,如何进行论述等。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明确观点,结合选择的内容分析。

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海春色彭学明

①去临海的一路上满山遍野的桔黄都跟时间兑换了绿绸绿缎,在风中起伏摇曳。

老绿透着淡淡的黑,新绿染着淡淡的黄,黑的老绿和黄的新绿交融在一起时,一点一点、一团一团、一滩一滩、一片一片地绿出了参差美和斑斓美。

其实老的绿不老,只不过是被岁月上了点老成的妆,它一点点一步步地撤退,不是惧怕时光和岁月,而是在给新绿让贤,你看,昨天那老绿还紧紧地绿着,今天就全是新绿的嫩鲜了!

你若走近掐一片新绿,那绿就流出汁来,把你的指尖和心尖都染得绿绿的,又亮又鲜。

太阳的金币从天空中落下来,轻轻地栖息在树叶和草尖,闪着针尖麦芒一样的光。

风吹起时,那光就放射状地刺出去,跳出去,飞出去,银白的,鲜亮。

②我一进临海,就我喜欢上了。

虽然临海于我是那么的陌生,但再陌生,也不会不熟悉春色。

一个人,如果连春色都不熟悉,那就白活在世界上了。

一个人连春色都不喜欢,那也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③其实,好看的还在后头。

④在桃江十三渚,当我看见几座山像花瓣一样散落在水边,看见一弯一弯的水围着山势峰回路转,看见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开在水上时,我还是惊呆了!

那一弯弯春水引路一样引出一坝一坝辽阔的油菜花时,我的心也被那一弯春水引走了!

这南方和家乡常见的油菜花,怎么就会跟着水路走?

怎么就会开在水面上?

怎么就会立在水中央?

怎么、怎么就会这样浩瀚辽阔、这样高调出格呢?

应该都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坡上陇上的啊!

那水,蛇一样扭起个身子在油菜花里钻来钻去,把一片金黄钻成一块块圆的、方的,一块块椭圆的、菱形的,还有一块块其它什么形状的。

如棋盘。

如布袋。

如手掌。

如纺锤。

如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布贴画。

⑤那穿行在油菜花丛中的千江春水,像春天张开的十根指头按的手模或手印,指缝间的印泥,就是油菜花开的田园。

田坎、菜花、山峰和田坎上整齐的行道树都倒映在水里时,清清的水下,又被春天的手指按出一个如画的世界!

⑥别以为,临海的春色只在山上、水上、乡村、田园,临海的古城、古墙和古街上,也有春天的姑娘和小伙、春天的步履和声色。

⑦东晋末年流来的时光,是1600多年的时光,这时光被岁月锻造成了一块块青砖,砌成高耸的城墙,铺成拾级的台阶,连成蜿蜒的道路,一级一级通向远方,一步一步连着古今。

那是临海祖先线装的史书。

左边的城墙是封面,右边的城墙是封底,中间的道路是翻开的书。

那一块块青砖,就是一粒粒文字啊,文字上记载着临海的祖先,记载着中华的文明,当然,更记载着华夏的历史。

那文字,会再现抗倭的刀光剑影,会复活抗倭的英雄身躯,会挺立起一个个永生不死的民族英魂。

⑧戚继光是在这里抗击日本倭寇的。

⑨俞大猷是在这里抗击日本倭寇的。

⑩我湘西的祖先,也是在这里抗击日本倭寇的!

⑪是的,倭寇猖獗,国民水深火热,明朝战事吃紧、溃不成军时,我那叫彭尽臣、彭翼南的祖先,先后几次率领万余湘西子弟,从湘西出发,远征江浙,抗击倭寇。

在嘉兴、松江和王江泾之战中,湘西健儿英勇善战,痛斩敌首3000余枚,维护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保障了黎民百姓的安全,被明皇帝下诏授匾为“东南战功第一”。

⑫我是多么的骄傲呀,在这古老的长城脚下,有我祖先的热血洒在这里,忠骨埋在这里,他们变成了一块历史的青砖镶嵌在这里,变成了一抹生命的苍翠融化在这里,变成了一根中华的脊梁挺立在这里。

⑬新的花、新的叶,新的草、新的绿,都在古老的长城内外,与新的春天和生命,一同生长!

⑭因了祖先同江浙人民生死与共的抗倭,我为祖先骄傲的同时,也生出了格外的亲切。

再看临海时,我就有了家的感觉,那满街走着的临海人,就仿若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⑮现在,我就坐在临海古街上,这条叫着紫阳的街道,此刻正以亲人的笑脸迎接着我,拥抱着我,喊我入座,请我喝茶,留我吃饭。

最好的菜。

最美的味。

最真的情。

⑯把酒临窗,我看见一条青色的石板路,整齐地连起了两边清一色的古老建筑。

长长的一条街。

长长的两排楼。

商铺。

店面。

经幡。

牌匾。

雕楼。

画栋。

牌坊。

人们都熙熙攘攘地穿梭来往在街道两旁。

热闹虽然打破了宁静,临海却依然诗一样的祥和、安宁。

商贾们忙碌地照应着客人。

老人们安详地晒着太阳。

娃娃们快乐地玩着游戏。

婴儿们甜蜜地笑在梦里。

年轻的姑娘小伙,正手拉手、眼对眼地牵手幸福路上。

就连几家门前的狗公子、猫小咪,都在那闭目养神,享受着这慵懒的春天时光。

那春光,实在是太暖太媚了,两边的楼群再高、再挤,都锁不住楼顶上马路一样延伸着的一线天光——

⑰那是春天的日子和色彩,谁的锈锁都无从锁住!

8.简析第①段中的“兑换”一词的表达效果。

9.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10.鉴赏第⑯段的语言特点

11.联系全文,分析标题中“春色”的多重含义。

【答案】8.运用比你手法生动形象(1点)地表现出了一路上临海漫山遍野的绿色突然降临(1点)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1点)。

9.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眼前的无边春色,引出下文对于自己祖先英雄历史的自豪之情的抒发(1点);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之情(1点1分)

10.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1点);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有节奏;妙用短句,节奏明快,画面感强,感情热烈(1点)。

11.自然之美(1点)(临海山水田园中的春色富有层次美,色彩美,浩瀚辽阔,高调出格);历史之春(1点)(临海的古城墙上,记录了祖先的英雄历史,延续至今,代表了中华的脊梁,是永恒的生命之春);人情之春(1点)(古街上临海人的热情好客,令我对临海有家的感觉,是祥和、安宁、和暖、明媚的春色);古老的长城内外,与新的春天和生命,是给人以无限的幸福与自豪的临海春色。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手法,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效果。

“兑换”,“桔黄都跟时间兑换了绿绸绿缎”,比拟手法,表现出了一路上临海漫山遍野的绿色突然降临,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点睛:

中间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有:

承上启下或过渡(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段末起总结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以上五类内容基本涵盖了中间段落的作用。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判断;分析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比如为文章哪个情节作铺垫等,切莫脱离文本。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语言特点。

注意结合语境内容,主要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

如本题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有节奏。

1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

理解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

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春色”,自然之美,历史之春,人情之春等。

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

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寒行

【唐】温庭筠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注】①白龙堆:

沙漠名。

②榆关:

即山海关。

③凌烟:

凌烟阁。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为其画像并悬挂于凌烟。

④青楼:

涂饰青漆的采楼,这里指其妻子居住的阁楼。

12.从题材看,这首诗是一首诗。

13.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分别言其“寒”和“塞”,紧扣题意。

B.“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动静结合,写出声势浩大,慷慨赴敌。

C.“河源”“剪短”两句,妙用比喻,突出环境严酷,烘托展示一往无前的赴敌决心。

D.“惊沙飞迸冲貂袍”,以特写镜头表现战士们各个似离弦的箭纵骑疾走,士气高昂。

14.“心许凌烟名不灭”“彩毫一画竟何荣”是否矛盾,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2.边塞诗13.B

14.不矛盾,诗人有心为国建功立业,使自己的图像画于凌烟阁,垂名于后世,可是却由此亲人分离而心生离愁别绪,进而诗人对图像上凌烟阁产生了质疑,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的感慨,因而并不矛盾,以此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

【解析】

1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分类。

结合题材内容,“塞寒”“燕弓弦劲”“黄尘”等可知,是边塞诗。

点睛:

边塞诗内容包括:

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了没完没了的自己与家人的离愁别绪。

想到这些,诗人对图像上凌烟阁产生了怀疑,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泣成血”的感慨。

这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是诗人世界观的反映。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气息:

晚唐政治黑暗,国力日降,在晚唐诗人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中再也唱不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下言武术者,无不知有甘风池矣。

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小门口石道中,驱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创也。

观者骇服。

饮之酒醉,与人较艺,倒植长颈酒瓮于地,一足立,用两指持一竹竿,令众数十曳之,屹然不动,忽骤松其手,曳者咸倒地。

②壮岁游京师,以技谒某王。

济南张大义者,身长八尺余,膊硕绝伦,足趾尽裹以铁。

慕凤池名,远道走数佰里来见王,愿得与凤池角。

凤池辞,王固命之。

凤池不得已起,大义以为怯,直前奋一足蹴凤池,蠡跃蛟腾,若风雨之骤至。

凤池却立倚墙,俟其足来,承以手。

大义暴呼,痛仆不能起,血流满(革+华)。

解视,趾尽嵌入所裹铁中,断矣。

③姑苏西园僧市茗,自怙多力,诫游者无得索饮,有不如诫者,僧怒,辄把重五佰斤许铁壶一,自炉取下,腹可容水五斗,煮正沸,持向索饮者,曰:

“若欲饮乎?

速以盏承,必连啜不得休!

”辍之,注腹中,肠腑沸溃,虽壮夫,无不创蹷①者。

众心愤,欲驱之,而力不敌。

乃邀凤池过西园游,至则群噪呼茗,故撩僧怒。

果把壶愤然来前。

凤池亟持盏承饮,连倾数十盏无创容。

僧仓卒释壶,壶倾向凤池。

凤池骈两指夹壶口曲柄,得勿倾。

缓行从容置炉上,僧亟遁走无踪。

而凤池之技精可知也。

④凤池工为导引之术,或立卧,鼾息如雷,十数人推挽,莫能移尺寸。

而性特和易,虽妇孺皆与狎,见者不知为贲育②也。

⑤年八十余卒,葬凤台门,表曰:

勇士甘凤池之墓。

【注】①蹷:

jué。

②贲育:

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饮之酒醉

(2)凤池亟持盏承饮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自怙多力()

A.依仗B.估计C.坚持D.觉得

(2)凤池骈两指夹壶口曲柄()A.合并B.并列C.罗列D.聚合

1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技谒某王木欣欣以向荣

B.若风雨之骤至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乃邀凤池过西游园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凤池之技精可知也君子剥削而日参省乎己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韩愈。

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小门口石道中,驱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创也。

19.从文中看,第②段中“大义以为怯”的原因是:

20.联系全文,简析甘凤池的“勇士”形象。

【答案】15.使(让、给)……饮(喝)(1分);多次(屡次)(1分)16.AB17.B

18.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袒露胳膊,横直上臂,仰卧在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自己胳膊上横压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19.张大义自恃身形魁梧过人,准备充分(1分);甘凤池多次推辞比武(1分),张大义认为其只是虚名。

20.武艺超群,豪勇国人‘为人内敛,从不张扬;侠肝义胆,为民出头。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意思。

结合“酒醉”可知,应该是使动用法;修饰“持盏承饮”,应该是多次。

1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难度较小。

结合“多力”,应

甘凤池多次推辞比武。

2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甘凤池的“勇士”形象,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注意不能简单引用原文的话语,需要转化成现代词语。

如武艺超群,豪勇国人;侠肝义胆,为民出头等。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戒

【唐】韩愈

《诗》曰:

“大邦维翰①。

”《书》曰:

“以蕃王室。

”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

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

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

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

噫!

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

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

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

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

则其于祸也有间矣。

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

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

呜呼!

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

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

曰:

然则如之何而备之?

曰:

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

意为大国是栋梁。

②窬:

yù。

从墙上爬过去。

③屈强:

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21.标题中“守”即_____(用文中一个字回答)

2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2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24.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容忍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方法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2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

【答案】21.备/防(1分)

22.用儒家典籍简洁地引出话题(1分);王公大臣应该加强守备(1分),使说理有依据,援古证今,增强说服力(1分)23.D24.B

25.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因用典故,言简义丰。

以语典或事典,增强文字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劝诫功能。

对比论证,王公大臣与野人鄙夫作对比,不足为与不为作对比,突出了防备的重要性。

比喻论证,为了使抽象的说理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结构严密。

情感充沛。

【解析】

话题;王公大臣应该加强守备,使说理有依据,增强说服力。

点睛:

引用的特点:

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加强真实性。

(如引资料)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如本题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用儒家典籍简洁地引出话题。

2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意思。

本题主要注意关键字的意思,如“思”是谋划的意思,“祸”是灾祸发生,“间”是机会的意思等。

2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

B项“有很多不足之处”错误。

2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

论证特点主要考查论证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