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975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Word格式.docx

第二阶段(1858.6-1863.7)

主要著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一手稿;

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除简短《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的初篇,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计划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总题下写6本书:

资本;

土地私有制;

雇佣劳动;

国家;

对外贸易;

世界市场。

还没有确定使用《资本论》这一书名。

第三阶段(1863.8-1883.3)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

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资本论》第一卷从分析商品入手,论述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1904、1905、1910年《剩余价值学说史》分三册出版。

恩格斯临终前委托考茨基整理剩余价值学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出版。

但考茨基违背恩格斯的遗嘱,把它当作独立著作出版;

现在仍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编入《马恩全集》。

《资本论》的写作

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学,到1883年长达40年,1867年出版第一卷,历时24年。

之后恩格斯用了10年,于1885年9月出版第二卷;

1894年出版第三卷。

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前后用了近50年的时间,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科学巨著——《资本论》(1-3卷)面世,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2.怎样理解《资本论》三卷的逻辑体系?

基本结构

全书共4卷,300多万字,围绕剩余价值中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史论部分。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

理论部分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册

史论部分第四卷第二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的历史

第三册

理论体系

《资本论》的整个体系,是以资本为主题,以资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过程为基础,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形成的,即按照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客观运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体系结构的内在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共7篇25章

第一篇: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六篇:

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七篇:

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归结

一个基础:

劳动价值论

一个中心: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个过程流通过程、

分配过程。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三条线索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目的和动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决定

阶级斗争和“两个必然”。

一卷: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论、资本积累论;

十大原理二卷:

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三卷:

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当代条件下如何看待《资本论》巨著?

1)《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改造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与社会主义产生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趋势。

2)当代依然未过时

《资本论》过时论是对《资本论》的研究一知半解甚至无知误解。

《资本论》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时,不仅进行制度分析,即着重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且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是资本主义战胜以往生产方式,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对《资本论》的研究应从两方面注重:

一方面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划清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

另一方面机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与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未必过时。

2008年是卡尔·

马克思诞辰190周年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典。

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与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资本论》因销售量急剧上升而一度脱销。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每年的销售量一直保持在750册左右,而近年来又有所回升;

2008年《资本论》的销量由每年750套增加到2500套)

《资本论》中的许多原理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企业层面看,有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运行规律;

从市场层面看,有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理论和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决定的生产要素流动规律;

从政府层面看,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货币流通规律。

另外,关于银行资本,信用制度,股份制,合作制度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3)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

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也为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资本论》的方法论对于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正确认识这一过程的规律离不开《资本论》所提供的科学方法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这个复杂机体的认识同样离不开《资本论》所提供的科学方法论。

《资本论》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有重大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运动趋势,只要资本主义存在,这些规律和趋势就存在,从而《资本论》的意义就存在。

《资本论》原理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现实意义。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关于市场机制存在一般条件的思想、关于价值规律调节机理、资本增殖机制、资本积累机制、资本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形成机制、商业利润银行利息实现机制、土地经营与地租决定机理以及货币理论、股份资本理论、虚拟资本理论等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

1)研究对象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实质上是指生产关系,即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体现为阶级关系。

《资本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怎样从适合生产力发展转化为生产力的桎梏,丛而论证社会革命的根据。

《资本论》是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的,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对经济的反作用。

2)研究目的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出现并发展了200多年,把世界历史带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时期。

但资本主义只是在欧洲、美洲少数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了统治地位,世界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虽然在数量上资本主义占据了少数,但它却代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也就会使它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使资本主义成为当时“现代社会”的标志。

所以,马克思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

这是毫无疑问的。

“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客观的经济联系。

这一规定有三重含义:

a.第一,作为经济规律的经济联系,必须是存在于经济事物及其现象之中的,而不能是从外部强加进去的,即所谓“内在的”;

b.第二,这种经济联系,是经济事物中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观察者主观想象的,即所谓“客观的”;

c.第三,这种既是“内在的”,又是“客观的”经济联系,还必须是经济事物及其现象中的“本质的”联系。

从这些规定看,经济规律是要观察者经过认真的、缜密的、甚至于不断反复的思考,对客观存在的经济事物及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检验,才能够得到。

因此,在客观上存在的经济规律,是需要研究者进行不断的科学探讨和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够把握的。

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包括三个层面:

a.第一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

它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构成、配置和不断发展的规律;

b.第二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主体。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工资规律、资本积累规律、人口规律、再生产规律、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各种利润和利息的运动规律、地租规律等规律;

c.第三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与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从产生到发展、从存在到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得出了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必然要被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结论。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构成上包括了三个层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是这三个层面之一。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之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当然组成部分。

5.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演变?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由其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有的看法和所作的分析就不同。

对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阶级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态度,而作为其理论表现的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有问题要补充

6.怎样理解《资本论》研究的科学抽象方法?

1)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科学抽象法的内容,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和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

2)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前提和基础;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继续。

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复杂的具体,直至得出一些最简单的抽象规定。

这是科学抽象的第一步。

3)科学抽象过程的第二步是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在《资本论》中表现为把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各个经济范畴,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资本论》的体系,在理论上、精神上复制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的形象。

但这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表象,而是更完全、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本质的形象。

4)科学的抽象法,既是研究的方法,也是叙述的方法。

在实际运用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7.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最细致的分析之一,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中三个“崭新的因素”之一,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钥匙。

第一,劳动二重性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古典政治经济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因而不能揭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特点,不能阐明价值的本质,不能说明劳动为什么表现为价值,如何表现为价值的问题,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价值量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这一系列根本问题,把劳动价值论提到完全科学的水平之上。

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规定,揭示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论证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和价值的本质,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劳动二重性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钥匙。

正象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它一方面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它必须通过追加的剩余劳动使原有资本价值增殖,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

在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它作为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为契机,指出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职能,在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范畴。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个阶段的分析。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二重性质:

一方面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发展变成更加厉害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是物质财富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第三,劳动二重性为马克思首创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

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主义积累而提高,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必然造成财富积累的同时造成贫困积累,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劳动二重性是正确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前提。

斯密混淆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斯密教条”堵塞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

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从物质形态上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又从价值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分

三个组成部分。

这样就能科学地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科学地论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创立了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第五,劳动二重性为建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解决了导致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难题。

马克思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基础上科学说明了绝对地租。

2)其次,劳动二重性又是理解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和发展规律的钥匙,是解决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劳动二重性是理解和说明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前提。

商品—货币一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经济危机。

这一系列经济范畴,追根溯源都是从劳动二重性产生的。

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们。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相关范畴之间的矛盾转化关系是:

劳动二重性的矛盾一商品两因素的矛盾一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矛盾一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一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一经济危机的爆发。

不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洞察这些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就不能理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劳动二重性是揭示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诸现象的内在联系,建立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劳动二重性为核心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本积累论。

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

由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系列矛盾运动,最终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在资本流通过程中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等理论,也同劳动二重性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对资本的各种特殊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的理解,也同样离不开劳动的二重性学说。

3)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键,从而也是理解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8.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9.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首先,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商品又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简单的经济形式;

单个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或“元素形式”。

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从商品开始,就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其次,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建立起来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范畴。

只有从商品开始,弄清了商品的简单规定性,才能进一步阐明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等具体的范畴,弄清它们的复杂规定性。

所以,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

最后,符合资本自身运动的实际过程。

商品是资本的元素形式的存在。

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

”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始初关系。

所以,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起点。

总之,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10.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者说是具体形式不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又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劳动,是人类劳动力(脑力和体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商品,实质上是交换各自的劳动。

一方面,由于他们各自进行的劳动各不相同,是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

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要,他们必须进行交换。

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又都是无差别的同质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使他们的劳动及其产品能够在量上加以比较,在等量的基础上进行交换。

因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

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件。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社会劳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使得这种需要不可能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

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11.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