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170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ppt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例子,电脑操作的“盲打”的掌握,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第一节技能及其作用,知识与技能是构成个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技能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概念“技能”涉及范围广泛的行动与行为。

有些技能,如打羽毛球的技能是容易观察到的。

其它技能,如心智技能,则具有一定结构,其基本技能必须通过推断才能得知。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4,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

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及其次序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5,

(二)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一种特定的活动方式。

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或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统,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学习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6,2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是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技能不同于习惯,习惯在人的活动中自然养成,可能符合某种活动的规律,也可能不符合规律。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7,3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不随意动作和反射性的动作虽然都是由具体的动作反应方式表现出来,但它们是先天的本能反应。

技能:

通过后天的学习或练习形成的。

4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

不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8,5技能要受一定的意识控制。

作为技能的活动方式虽然达到了自动化,并不是说技能完全不受人的意识的控制。

例如一个具有骑自行车的技能的人,当他在途中遇到障碍时,会很快地避开它。

这说明技能的运用服从于人的有意识的目的。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9,小结:

对技能的理解必须把握技能的几个特点:

1技能是一种特定的活动方式。

2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是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3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4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

5技能要受一定的意识控制。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0,二、技能的类型,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1,

(一)操作技能,操作技能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骑车;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生产劳动方面的车、铣、刨、磨等活动方式,都属于操作技能范畴。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2,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动作的客观性。

首先,操作技能的动作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

无论是器械还是身体,都是客观的实体,具有客观性。

其次,操作的动作执行过程是通过肢体运动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因而也是客观的。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3,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动作的精确性。

操作技能的动作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即有关运动执行的原理。

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要符合标准。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4,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3.动作的协调性。

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

4.动作的适应性。

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就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表现出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5,

(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构思技能;数学学习中的运算与解题技能;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学习中的观察、想象、思维与记忆技能等等,均属于心智技能。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6,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心智活动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的,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

3.动作结构的简约性。

其动作成分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7,三、技能的作用,

(一)技能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三)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8,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密切相关。

能力是对活动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这种稳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的。

虽然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是能力,但是通过广泛的迁移,可以逐步地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发展成为能力。

所以,技能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迁移入手来培养能力。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19,第二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心智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冯忠良在长达30年的“结构定向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0,

(一)原型定向心智活动的原型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也就是“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

学习者必须能独立实施,而学习者要独立做出这种活动方式,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进而才能调节自己的活动,做出相应的动作。

另外,心智动作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实践活动的反映,而不是可观察到的动作。

心智活动的定向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使这种活动“外化”为原型(即实践模式)才能进行。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1,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二是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这在教学条件下,往往是在教师的示范及讲解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2,

(二)原型操作原型操作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

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或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

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

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

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替代物,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对原型的操作,因而称这一阶段为“原型操作阶段”。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3,(三)原型内化阶段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原型内化的实质在于使动作在概念水平上形成。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4,二、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一)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培养必须分阶段进行

(二)注意心智技能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5,(三)适应心智技能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在不同的阶段,言语的作用是不同的。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化动作映象转化。

这时言语已转变成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对动作对象加工的工具。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6,总之,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应注意:

1使学生了解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2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并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5通过正确的示范、准确的讲解,使学生明了技能的概念和要领;6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向下一阶段顺利转化的时机。

7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能举一反三,促进技能的巩固与迁移;8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7,第三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一、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前者的动作不操纵任何东西,仅仅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骨骼肌肉的运动;如跳舞、游泳、体操等;而器械型操作技能的动作是要操纵一定的器具、工具或机械,如生产劳动时操纵各种生产工具,书法作画时使用各种文具等如打字、驾驶等。

如掷手榴弹和跳远,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8,二、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特殊的过程和条件,它是通过行为方式的定向,经模仿和练习而达到熟练的。

如音乐教师教学生唱歌,手弹琴、眼看谱、口唱歌,还要关注学生。

这就是因为弹唱的技术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了,所以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29,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和练习操作整合操作熟练,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0,

(一)操作定向操作定向指对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做什么”、“怎么做”学习者在学习操作时主要是依靠听觉、视觉等来接受信息,从而把操作的各种要点以表象的形式贮存于大脑之中,成为调动和控制操作方式的依据。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1,学习对操作的定向,是在观察、示范和聆听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者为了保证对操作的有效定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观察。

(2)掌握操作原理。

技能的形成是以对相应的或有关的知识的理解为基础的。

不懂弹琴规则的人成不了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2,

(二)操作模仿和练习操作模仿指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3,有效的模仿和练习应当遵循下列基本条件:

1模仿和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2在练习方式上,做到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1)注意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相结合。

采用整体练习还是采用部分练习更有效,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即取决于学习的难度。

一般地说,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即在整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练习,再回到整体练习。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4,

(2)独立性较强的练习和独立性较差的练习结合使用。

(3)在练习方式上还可以模仿性练习和实际性练习相结合。

3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分配应当合理。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学习特别简单的操作,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要好。

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如掷铅球、篮球的投篮等)采用集中练习比分配练习效果好。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5,4练习中要及时反馈。

所谓反馈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据此对其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

反馈对练习效果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思考:

反馈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馈,学生看到了自己练习的成果,便会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同时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在哪方面面还存在缺点,有利于学生把握今后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促使操作技能早日形成。

就练习而言,其反馈的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6,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反馈,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具有代表性。

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给予的反馈,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7,5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成绩上的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的趋势。

高原期以后,可以看到成绩再一次回升。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8,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信心不足;练习兴趣降低,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状态;自满情绪等;提高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尚未形成,身体疲劳;操作的方法不妥当等。

由此可见,高原现象不是生理极限,事实表明,只要克服了主、客观障碍,练习成绩可以继续提高。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39,(三)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就是把在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系统。

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协调,动作结构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得以实现。

在整合阶段,个体对动作的有效控制也逐步加强。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40,(四)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是指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完善化是指能够准确地完成整个动作系统;自动化是指动作的执行过程不需要高度的意识控制,可以将注意分配于其他活动。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41,操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有以下几个标志:

(1)活动结构的改变。

首先,实现了动作的联合,即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

其次,不再出现动作间的相互干扰。

最后,动作简洁,多余动作消失。

(2)活动速度加快,品质变优。

表现出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动作系统,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数量增加,动作准确、协调、稳定和灵活。

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3)活动调节的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增强。

可以在不用视觉或少用视觉的条件下,完成一系列的连锁动作。

如弹吉他,眼睛可以不看琴弦,以手的动觉控制手的活动而不会出错。

并且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4)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42,(5)意识减弱。

动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后,动作系统接近自动化。

有意注意控制减弱,神经紧张感降低,疲劳感减轻。

(6)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第九章技能的形成,43,三、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并督促学生感觉自己的兴趣、体力和精力等进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这样才能促使操作技能的最终掌握。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教师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练习达到最佳效果,促使操作技能尽快形成。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映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