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09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世界地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docx

《世界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docx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题型:

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1、陆地上的两条高山带

两条高山带:

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2、大洋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代表(图一)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1)胚胎期:

大陆裂谷如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等被视为大洋发展的胚胎期,它们正处于产生新地壳、两侧陆块将要外移的前期。

(2)幼年期:

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利亚湾。

(3)成年期: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衰退期:

太平洋。

(5)终了期:

地中海。

(6)遗痕(地缝合线):

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它是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而形成的。

3、自然灾害及其主要集中月份

(1)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火山喷发活动,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绝大多数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从而清楚地表明全球火山活动在地质构造上的内在联系。

也有个别火山地处板块内部(如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且活动性很大,对此应引起人们的警觉。

这些火山都是沉睡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相继活跃起来,从而提醒世人对休眠火山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几乎同步发生,即地震相对频繁时,火山喷发也相对多起来。

中国火山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和台湾等省区,共有1000多座。

地震带的活动: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活跃并容易破碎的部位,集中分布在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一些地区。

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带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

(2)风灾与水旱灾害

风灾

.热带气旋,是热:

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的总称。

最大风速达64海里每小时(风力12级)及以上的,在东亚称台风,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则称作飓风。

热带气旋主要形成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西部热带海面上。

.龙卷风

.黑风暴:

又称沙尘暴,是一种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天空能见度大大降低的恶劣天气现象。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从时间上看,以4-5月份为多发季节。

水旱灾害

发生水灾的时间在北半球集中在6-9月。

在地域分布上,又以亚洲为多发区。

其主要原因与季风气候有关,即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所致。

4、地理名词:

拉丁美洲、群岛

(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包括美国以南所有的美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

十五世纪以后,在这一地区建立殖民地的有西班牙、葡萄牙、法、英、荷等国,由于大部分殖民地属于西、葡,通用拉丁语族的语言,形成了以拉丁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它们以独立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的时间也较早;而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讲英语或荷兰言,但其人口、而积在整个拉美地区所占有的比例较小,独立也比较晚,因此目前世界上把包括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统称为“拉丁美洲”。

这一历史上形成的名称已被国际上公认。

第三世界概念形成后,拉丁美洲也包括在第三世界范围内。

拉美国家(包括上述英、荷语国家和地区)也承认并使用“拉丁美洲”这一名称。

(2)群岛:

大小安第列斯群岛、巴哈马群岛称为西印度群岛。

5、大陆的最南端、最东端的角

(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

(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

(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

(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

6、可持续发展“公平观”的内容

“公平观”是一种广义的平等,包括在资源分配、发展权力、技术转让、资金供给、文明成果共享以及义务的承担等的平等。

它具有三层含义:

即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

这种公平观是跨越时空的整体公平,以期达到系统内各组分的平等。

可持续发展强调持续观、系统观、公平观与和谐观。

7、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以及国家经历的次序

(1)进口替代工业化

概念:

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措施:

进口替代通常采取保护与鼓励齐头并进的措施,一方面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对国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进口替代的过程:

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

局限性:

首先,亚洲国家除极少数二、三个大国外,其余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进口替代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

(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NIEs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了这一战略。

措施:

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背景:

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

冷战结束后,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

8、日本工业地带的名称(图二)

9、知识经济集中的地方

可从地区金融、贸易、信息、高技术制造业和教育科研业的发展情况,大致看出世界上最典型的知识经济地区。

主要包括:

(1)美国的东北部、大湖南岸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中西部”、南部以亚特兰大—休斯敦为中心的城市群和西部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的城市群。

(2)巴西东部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地区。

(3)欧洲的英格兰东南部(伦敦、牛津、剑桥)和苏格兰谷地,德国北部的汉堡、莱茵河谷地和南巴伐利亚高原城市群,法国的巴黎盆地、南部图卢兹、罗讷河谷地和东部的南锡—阿尔萨斯区,意大利的米兰—都灵地区,俄罗斯的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亚城。

(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地区,新加坡、中国台湾的新竹园区和以色列的沿海地区等。

10、印度软件业的分布、名称

印度IT产业主要分布在印度的西部和南部一些城市,如班加罗尔、海得拉巴、恰内、孟买、浦那、艾哈迈达巴德等。

其中以班加罗尔和海得拉最为重要。

(1)班加罗尔:

位于印度南部,是卡纳塔克邦首府,气候宜人,科技基础好;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2)海得拉:

印度南部安得拉邦首府,印度的数字经济中心,目前聚集有全球40家著名的IT公司,集中开发目前世界三大热门软件——网络通信、服务器和加密软件。

11、矿产分布(如印度尼西亚)

(1)亚洲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主要分布在四大成矿区域:

特提斯褶皱体系两侧、环太平洋西岸褶皱体系、北亚中亚年轻地台-盆地区、内陆盆地油气藏分布区。

(区内波斯湾地区集中了全世界约67%的石油储量和31%的天然气储量,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于109t的五个国家均在该地区,它们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

煤炭资源

亚洲的煤炭资源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带,以中国的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的两个大型含煤带为主。

铁矿资源

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亚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储量分别为250×108t、83×108t和28×108t,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六和第九位。

锡矿资源

亚洲的锡矿资源储量约占世界锡矿总储量的60%以上,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12、著名海峡、海洋地理名称

13、联盟的总部:

美国*纽约

14、地形区的界限

(1)亚洲与欧洲:

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

(2)亚洲与非洲:

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

(3)北美洲和南美洲:

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

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

南美洲。

(4)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

15、旅游大国

16、世界经济中心:

西欧、日本、美国

17、墨西哥工业

墨西哥工业门类齐全,但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占首要地位。

制造业主要有:

钢铁、造纸、木材、化工、纺织、化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以墨西哥城为中心集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机械、冶金、电子等工业。

采油业分布在东部沿海。

 

1、海陆演化模式(图一)

根据全球海陆演化模式,可以展望世界地表形态的未来。

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继续扩张,太平洋将进一步缩小,印度和非洲陆块将继续北移。

印度陆块的北移在一定时期内使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继续抬升,直到印度南缘出现海沟时,挤压应力才得以消失。

非洲陆块的北移将使比斯开湾逐渐闭合,地中海完全消失,非洲与欧洲相连接,其间隆起高大山系。

东非大裂谷最终完全裂开,形成新的大洋,非洲大陆解体。

澳大利亚陆块将继续北移,先与马来群岛碰撞连接,最后可能与亚洲陆块相遇或彼此擦肩而过。

北美西部的加利福利亚湾将进一步裂开,圣安德列斯断层以西的陆块将随太平洋板块向北飘移,成为孤立的岛屿。

最后,各大陆将在太平洋的位置上相遇、汇聚,太平洋完全闭合,亚洲与北美大陆连接,巨大的山系将在其间崛起,一个新的泛大陆将告诞生。

2、洋流、气旋、反气旋、垂直(内容见PPT)

3、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

(1)以欧洲为中心的基督教

基督教的起源:

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

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

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新教的流派。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身。

后者信奉的圣经就是由犹太教所创立的。

但是今天信奉犹太教的人口已不足以使它成为世界性宗教。

(2)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分布相当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对欧洲的征服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西班牙的南部、巴尔干半岛。

我国的回教即是经演变的伊斯兰教。

(3)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

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而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

小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

(4)世界文化的分区

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

在科学上,东方文化追求的是哲理和思辩,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意境。

.东方文化在我国更多的表现为以儒教和道教教义为世界观,尊崇“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形成人际关系,以及在建筑、居民聚落、服饰、审美观、饮食、家族观念和人的性格方面有其特点。

.伊斯兰文化在服饰、建筑、道德观念和生产方式(作为游牧民族)等许多方面有特色。

与佛教趋于保守、追求超脱于尘世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是扩张性的、强制性的。

.政教合一是现在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特点。

由于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泛伊斯兰主义不仅涉及各国的政治,而且进入了国际政治生活的舞台,成为引起国际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因素之一。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历史基础,它首先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

随着西方在近代经济上的兴起,这种扩张更加强烈,并且成为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代表。

由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文明,西方文化的传播不可避免。

4、北美洲的造山运动

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山带

(1)加里东褶皱山带

发生于古生代早中期的加里东运动,在北美称为塔康运动(奥陶纪)和阿开丁运动(泥盆纪)。

受其影响北美阿巴拉契亚地槽北段褶皱成山,结束了地槽历史;在南美,主要表现在安第斯地槽形成了古安第斯山脉,它主要延伸于今天安第斯褶皱带的东部边缘,从北、西、南三面绕过巴西陆台,直至30°S止,使南美陆台因此而扩大了领域。

(2)海西褶皱山带

在北美称为阿巴拉契亚运动。

顾名思义,其主要影响变动发生在阿巴拉契亚地槽区,尤其是南段,并连同瓦奇塔地槽一起形成了褶皱山脉——阿巴拉契亚山与瓦奇塔山。

至此,北美阿巴拉契亚山地最终形成,并大致以纽约附近为界,分为东北段和西南段,它们在褶皱期、构造、地形及矿产特征等方面有一定差异。

海西运动对于南美来说,则主要见于冈瓦纳地槽带,产生了冈瓦纳褶皱,它从潘帕斯南部起,向西北延伸至30°S附近。

中生代旧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1)内华达褶皱山带

这次运动主要作用于科迪勒拉地槽西部,造就了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直至西马德雷山等一系列褶皱山脉,从而构成了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西带。

内华达运动在南美主要发生于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构造以西,相当于现代安第斯山的轴部。

(2)拉拉米褶皱山带

对美洲大陆造成的变动主要集中于科迪勒拉地槽东部,其影响范围北起阿拉斯加,南至中美东部,在北美造就了包括布鲁克斯山脉、落基山脉、东马德雷山在内的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带。

也使南美安第斯地槽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整个安第斯山褶皱构造。

新生代新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开始于渐新世的新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一直延续到现代,这次运动在北美称为喀斯喀特运动。

主要影响内华达褶皱山带以西地区,形成了阿留申山脉、加拿大岛山及美国海岸山脉等,并使中生代形成的内华达褶皱山带和拉拉米褶皱山带大幅度抬升,最终奠定了北美西部的陆地轮廓和构造以及现代地形的基本格局。

在南美,渐新世的构造运动使安第斯山东北段发生显著褶皱;上新世时又掀起了以大幅度上升为主的构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或更后。

最终奠定了它的现代构造基础,形成了世界上高峰连绵的年轻山系。

总之:

对于北美大陆而言,古生代的造山运动主要集中于大陆东部,中、新生代的造山运动集中于大陆西部;而对南美大陆来说,历次造山运动均集中于大陆西部,其中安第斯褶皱山系基本上是中生代末和新生代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尤其是上新世以来的造山运动,不仅广泛地发生褶皱,而且改造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在运动强烈的地段还伴随着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及至这里现代火山、地震仍很频繁,这说明年轻褶皱山系至今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种构造基础使安第斯山区富含矿藏,其中较突出的如有色金属的铜、锡、铋、铅、锌、银、锑、钼等,燃料矿物石油以及非金属矿硝石、硫磺等。

5、日本沿海城市位置(图二)

 

1、与海洋有关

2、与发展中国家有关

 

1、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

我国学者将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为若干气候型。

(1)陆地热带气候

陆地热带主要分布在0º~25ºN的地区,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

在赤道附近为赤道多雨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陆内部和西部多为热带干旱气候,在二者之间多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或季风气候。

A.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

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

气候特点:

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

植被土壤:

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B.热带干湿季气候

分布:

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

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C.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

分布:

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

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

气候特点:

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D.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

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气候特点:

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

植被土壤: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E.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

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

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

气候特点:

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

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A.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

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º~35º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

气候特点:

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

植被土壤: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B.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

气候特点:

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

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植被土壤:

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C.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分布:

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

植被土壤:

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

D.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

分布于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

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

气候特点:

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

植被土壤: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3)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

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

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

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ºW以东大约在40º~60ºN的地区等。

气候特点:

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植被土壤:

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

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

气候特点:

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植被土壤:

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

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

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

植被土壤:

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

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

气候特点:

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

植被土壤: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