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09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docx

完整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

小升初句子专项复习

【复习要点】

一、句子及类型。

二、标点符号。

三、扩句和缩句。

四、句式变换。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五、修改病句。

六、修辞手法。

七、理解句意、避免歧义、排列句序

 

【知识要点一】:

句子及类型

1、句子的概念。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

小明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复习语文。

2、句子类型。

陈述句:

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

我游览了长城。

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

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或感叹号【如:

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

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

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知识要点二】:

标点符号

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多美的自然风光啊!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逗号——,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觉得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①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②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③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冒号——:

1.用于称呼语后,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

“啊,原来是你!

”】

3.用于总说性话语后,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

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

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

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

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前,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

“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

“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

括号——()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

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

(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破折号——──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蝉的幼虫爬到地面上来,常常在圆孔的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方——一棵小树,或是一根灌木枝——脱它的皮。

】【“今天好热啊!

──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

4.用于说话未完、余义未尽或语义的省略。

【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针对练习←●

1、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据说苏东坡有一次作诗时有意将申字写成甲字诗作完后他周围的朋友个个赞不绝口独有一个人看了捧腹大笑嘿你竟敢笑话东坡大人其中一个捧场的对笑者喝道不苏东坡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想他笑的绝不是我

2、体会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

(把番号填在括号里)

①、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②、表示语音的停顿;③、表示话没说完。

⑴、呷一口茶,他们娓娓地说起了小镇的历史、变迁……()

⑵、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

“不要管我!

大家要沉着,不要……”()

⑶张指导员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知识要点三】:

扩句与缩句

一、概念

扩句——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意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缩句——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留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二、解题步骤

1、扩写句子:

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

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2、缩写句子:

①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②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③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三、注意

扩句: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

(2)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缩句: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典型例题←●

例1、妈妈买来了桔子。

(扩写句子)

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

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

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

在哪儿买桔子?

买来什么样的桔子?

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例2、歌声打破了沉寂。

(扩写句子)

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解析:

什么样的歌声?

什么地方的沉寂?

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例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缩句)

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解析:

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例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解析:

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针对练习←●

【扩写句子】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

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听汇报。

2、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地掠过湖面。

3、战士们守卫边疆。

()战士们()守卫()边疆。

二、扩写句子。

1、游客登上了长城。

3、小女孩卖火柴。

4、小鸟唱歌。

【缩写句子】

一、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缩写为“这不是奇观。

”()

2、“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卫兵似的的,在宽阔而又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

”可缩写为“白杨树在公路排列。

”()

3、“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

”可缩写为“游客观光。

”()

二、缩写句子。

1、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2、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知识要点四】:

句式变换

一、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

用“把”字将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

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典型例题←●

1、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

(把字句)

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

(被字句)

解析:

变被字句时,主语与宾语调换位置后加“被”字,变“把”字句时,如果是“被”字句,将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调换加“把”字,如果是陈述句则将“把”字放在宾语前,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二、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双重否定句: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典型例题←●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

(变双重否定句)

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解析:

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

“不……不”或“非……不可”等。

三、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

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1)判断有无否定词,有的去掉,无的加上;

(2)加上或去掉反问词词末的语气词;(3)改变标点符号(4)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陈述句变感叹句的方法:

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典型例题←●

例:

他是一个好人。

(变反问句和感叹句)

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解析:

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

该题是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变为感叹句直接加上感叹词。

●→针对练习←●

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4、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能不帮助他。

四、“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互换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换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如果有第二人称,根据情况改为具体人称);

(2)改变标点符号(冒号←→逗号,去掉或加上双引号);(3)如果是问句,改为表示商量的祈使句。

(4)增删个别词语,使句子流畅通顺,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典型例题←●

例:

王亮说:

“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王亮说,他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解析:

该题是将直接叙述改为转述,那么直接将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他”。

 

【知识要点五】:

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一、常见病句

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

常见的病句有:

①成份残缺;②搭配不当;

③重复罗嗦;④语序颠倒;

⑤前后矛盾;⑥用词不当;

⑦指代不明;⑧分类不当;

⑨不合事理;⑩表意不明。

※注意:

歧义句:

就是一句话可能有多种意思,它不一定是病句,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只有不引起歧义,就不是病句。

产生歧义句的原因:

(1)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2)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

例1:

我叫他去。

(分析:

“去”理解为“让、派、使”时——意思是“我派他去”;理解为“喊、唤、招”时,意思是“我去叫他或喊他”)

例2:

开刀的是他父亲。

(分析:

“开刀的”可理解为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例3:

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分析:

“对他的批评”可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例4:

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分析:

可理解为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而心碎,也可理解为女人如果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是让人心碎的事。

二、修改病句步骤

1、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句子结构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

2、如果句子主干没有毛病,就检查辅助成份与主干搭配是否合适。

3、检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语序是否合理,指代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等。

●→典型例题←●

例一:

成分残缺

(1)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解析:

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成份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了主动者,谁学习这一课?

谁受到了教育?

例二:

搭配不当

(2)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和南京长江大桥等名胜古迹。

解析:

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搭配不当。

根据常识知道,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

例三:

语序不当

(3)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解析:

这个句子的病因是语序不合理。

“秋天”和“北京”两个词没有按要求表达的意思排列,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例四:

前后矛盾

(4)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

解析:

这个句子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全班同学”中包括王娟同学。

既然都到了,怎么王娟同学没有到呢?

例五:

重复啰嗦

(5)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

解析:

这个句子的病因是重复罗嗦,“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而“赞叹不已”是不停地称赞。

例六:

用词不当

(6)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悦耳的鸟叫声。

解析:

这个句子存在不合事理的现象,怎么能闻到声音呢?

●→针对练习←●

修改下列病句,在括号里注明病因。

(在原句上修改)

1、多次反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

2、爷爷经常想起许多过去的往事。

()

3、《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

()

5、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扁豆、茄子等各种蔬菜。

()

6、参加会议的同学基本上都到齐了。

()

7、从这件普通的小事中,却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

8、春天的街心花园飘着醉人的桂花香。

()

9、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

10、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

11、我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

()

12、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

13、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

14、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

15、我勇敢地冲下山坡,心里不免有些害怕。

()

16、望着邓奶奶的遗像,同学们不禁忍不住放声痛哭。

()

17、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

【知识要点六】:

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小学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借代、对偶。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

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作用:

使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注意:

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的比喻词有:

像、好像、如、如同、似、好似、若等;暗喻的比喻词有:

是、成为、变为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作用:

更加生动形象,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

作用:

使其形象更突出,特征更鲜明,更加具体、生动。

反问——是用反向问句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作用:

加强语气,其强调作用。

设问——形式为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作用是: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更清晰的作用。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作用:

增强语气气势,有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叫借代。

常出现在文言文或诗词中。

(例: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对偶——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补充:

【对联】

俗称“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

特点:

(1)字数相等;

(2)断句一致,词性相对;(3)语义相关;(4)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此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修辞手法相关例题←●

1、共产党像太阳。

(比喻)

解析:

“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把“共产党”比作“太阳”。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

(比喻、拟人)

解析:

这句话是把“雨点”比喻成“小女孩”,而且还在“跳芭蕾舞”,所以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反问)

解析: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

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

(设问、拟人)

解析:

这句是明知故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紧接着作了回答,故是设问。

另外,大海是没有脉搏的,这儿把大海当作人写,故又运用了拟人。

●→针对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

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9、公共汽车里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

10、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

 

【知识要点七】:

排列句序

把错误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整理错乱的句子的关键在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应按什么结构排列。

一、解题步骤

1、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看看主要意思是什么。

2、用“排除法”找出首句。

3、再读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写作顺序:

时间先后、事情发展、地点空间转换等)

●→典型例题←●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1、她想:

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2、她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3、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学习雷锋争做好事。

()4、下课了,小丽在操场上玩。

()5、她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团废纸。

()6、想着她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7、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团白纸。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仔细读句子,了解其大意,思考间关系和写作顺序。

经过阅读分析,我们知道这段话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定的。

一般说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定的文章,应先交代时间、地点,那么我们就确定其中的第4句为第一句。

接着“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色的东西”,这会是什么呢?

——“原来是一团废纸”,后来事情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了。

排完以后,再按正确的顺序读一读,如果不正确,再修改。

(答案)4、2、7、1、6、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