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14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docx

叶嘉莹《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叶嘉莹:

《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了一种不十||分正当的感情。

然而我以为,看一首诗,切忌只看||它的表面。

杜甫写过《曲江二首》,那是在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肃||宗刚刚回到长安时写的,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许||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杜甫怀有“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抱负,何以竟在朝廷百废待兴之时写出这种及时||行乐的话来?

然而如果你根据这两首诗就说杜甫把理想抱负都放弃了,想要及时||行乐了,这是你不了解杜甫!

因为人性本来就有软弱的一面,你说||你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软弱或失望的时候,你说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那是骗人!

如果你||总是说这种虚伪的话,形成了骗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堕落了。

如果整个社会都染上这||种虚伪和说谎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也就都堕||落了。

真正伟大的诗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软弱与失意。

比如杜甫,他眼看||着肃宗朝廷的腐败和唐朝国力的衰落,自己不但无可||奈何而且不久也就被贬出京,他怎能不产生失望的情绪?

《曲江二首》实在是||表现了诗人那时心中十分复杂的感情。

如果大家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两首诗,可以参考我写的《迦陵论诗丛稿》一书中的《谈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诗十九首》中有的诗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来看《昭明文选》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

我曾说过,《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

“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

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

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

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

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

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

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

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

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

“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

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

同时你||要知道: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

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诗里||边有感发的生命,但这种生命有品质和数量上的种种不同。

下一||次我要讲十九首中的另一首《西北有高楼》,那首诗所写的也是一个||楼上女子,也是写她有一种对于知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两个人物在品||质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西北有高楼》的那个女子是矜持的、高||洁的,她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理想;而这首诗中的女子是炫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

这话很难讲,||可事实上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现在我们看诗中的这个女子,从她一出场||,诗中就用了“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向外散||发的、被大家看到的美丽和光采。

尤其是“纤纤出素手”的“出”字,更是隐约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暗示。

对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者美丽的女子来说,当得不到别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寂寞的感情,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

李白被请到翰林院去做待诏,那是||一个很高贵的地位,但李白认为这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因此||辞官而去。

杜甫在华州做司功参军,他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也弃官||而去。

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不能够||接受那些不正当的或不够资格的赏爱,这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考验。

以||后我们会讲到陶渊明,那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

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内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

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

而现在我们所讲的这首诗,在描||写这个楼中女子时用了很多美丽的、外向的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中都含||有一种不甘寂寞和善自炫耀的暗示。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这||个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所谓“倡家||女”就是歌妓舞女,这样的女子平生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往往是忍受不了寂寞的,更何||况她现在又嫁给了一个“荡子”。

所谓“荡子”,不一定是现在所说的浪荡之人||,而是指那种经常在外漫游,很少回归故乡的人,这种人一出去就||再也想不起回来,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家里,所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所谓“难独守”,是说这个女子现在还是在“守”,只不过||她内心之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

||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实在是很微妙的。

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挣扎吗?

不是的,这“||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

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

仅仅是女子要经受这个考验吗?

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面临这样的考验。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

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选也不讲这首诗,我以为那是不对的。

上一次我曾讲到,与“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相类似的被视为不正当的感情还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是《今日良宴会》中的两句,现在我们也简||单地把这首诗看一下。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撼轲长苦辛||。

这首诗本来是写一种人生经验与失意不得志的哀伤,但开端几句却||写得意气发扬。

先写“宴会”是“良宴会”,“欢乐”是||“难具陈”。

又写“弹筝”的音乐演奏,而奏出的乐曲是“逸响||”和“新声”。

“逸响”二字既表现了发扬之意,而所谓“新声”者,则是还||没有在大众之间流行,还没有被世俗所接受的曲||子。

所以你看,它表面上是写宴会上的弹筝,||但实际上并非只写弹筝,甚至也不是只写音乐,它还含||有一种很幽微的意思在里边。

然而,它又不是以一字一句争奇斗胜的||,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语和整个一首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发的力||量。

什么是“新声妙入神”?

杜甫曾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个“||神”,是写一种造诣的境界。

有的人写诗非常死板,一个字一个字摆在||那里都是死的。

但有的人就不同,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可以跳起来的,都像生龙||活虎一样。

你读他的诗,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好像跟整个茫茫宇宙都结合起来了。

有这种感||发力量的,才是真正达到了那种“神”的境界的好||诗。

音乐也是一样,好的音乐也可以有这样的造诣,达到这样的境界||。

下面的“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也是用音乐来作比喻的。

“令德”这两个字,||在过去的注解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在《五臣注文选》中吕延济的注解||说:

“令德谓妙歌者。

”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个唱歌的人。

但是还有人认为,“令德”指的是人生的富贵||显达,就是说,这些人在这个宴会上所歌唱的内容乃是追求人生的||富贵显达。

具体讲就是指后边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我个人以为,·吕延济的注解是按一般的文法来做解释,即动词“唱”的||前边是施事的主语,后边是受事的宾语。

这在文章中一般是对的,但在诗||歌里就不一定如此。

因为诗歌里可以有倒装的句法,可以把受事的宾语||放到动词前边去。

那么,这个“令德”就不是歌唱者而是歌唱的内容了。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后一种解释方法。

然而后一种解释认为“令德”的内容就是指人生的||富贵显达,这我就不同意了。

我以为,这个“令德”不是反话而正面的意思,它直接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

因为,这首诗整个所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两句是与前边几句接下来的。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写得一直是意气发扬,而||且既然说是宴会,就一定不只是两个人,一定有许多性情、理||想都比较相近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所以才这么开||心,这么欢乐。

我们可以设想,这是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意气风发,弹奏的是“新声”,歌唱的是“||令德”。

“令”,是美好的意思。

“令德唱高言”是说,我们||把我们美好的德行和理想都通过歌曲唱出来。

“识曲听其真||”是说,你就会听得出我们弹奏这音乐、歌唱这曲子时内心真正||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叫做“知音”,他听音乐时不是只听那外||表声音的美妙,而是能够听出弹奏者内心志意之所在。

||

那么,假如真的有一个人能够“识曲听其真”,能够||听懂这些年轻人在弹奏和歌唱时心中所存的志意,则他所听到的是什||么呢?

是——“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这句写得真好!

不过,你||一定要把“令德”两个字按我所讲的这样理解,才能够贯通下来,才能够看出这两句的感发||。

否则,全首诗就是支离破碎的了。

这些人,他们的弹筝“奋||逸响”;他们的新声“妙入神”;他们在曲子里所表现的是“令德”和“高言”的美好理想||;他们说真正理解我们的人能懂得我们的追求。

所以,从“今日良宴会”到“识||曲听其真”,这首诗一直是飞扬的、追求的。

可是现在,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这一群人虽||然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这种理想。

这||真是一种典型的“衰世之音”——战乱还没有兴起,生活还相对安宁||,所以这些读书人还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还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社会正一天天走向下坡,任何||美好的理想都无法实现。

而且,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实现,也不是我一个人没有实现,而||是我们这些“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人都没||有办法实现那些理想。

那么,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所以,你不要看到他写的都是||宴会、弹筝、唱歌等,就以为这首诗只写及时行乐。

其实,他写到了社会,||也写到了人生。

上一次我说过,《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

离别、失意||、人生的无常。

这也可以说是它的三个主题,而实际上||,在一首诗里往往是结合两个或三个主题一起来写的。

在这里,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起,就转入了人生无常的||悲哀。

其实,我上一次讲的《行行重行行》虽然是离别的主题,但也不是单纯写||离别,也是结合了人生无常一起来写的。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就是||写人生无常的悲哀。

然而那一首诗所写的心理状态却与这一首不||同。

那一首说:

我虽然得不到我所期待的东西,||我虽然受到人生无常的威胁恐惧,可是我不放弃,也不||改变。

而现在这首诗所写的则是另外一种心理状态,他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世间就如同一个过客在旅店里住一晚一样||,一夜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到明天你就该离开了。

“奄忽”是非常||快的样子;“飙”是疾风。

你就像一粒小小的尘土一样||,被那强劲的风一下子就吹走了。

很多古人都说过类似的话。

李陵对苏武说: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曹孟德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既||然人生这么短暂,是否还需要如此认真对待呢?

你的那些“令德”、“高言”之类,难道||就不可以改变吗?

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要不要赶着你的快马,抢先去占据一个高官厚禄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这乃是一个疑问,并不是一个行动。

不是说他现在就去走那条路||了,而是他在人生的三叉路口上产生了困惑和犹豫。

人非圣贤,每个||人在人生选择的紧要关头都难免产生困惑和犹豫。

当然,有的人就走上了富贵显||达的那一条路,为了享受人生的快乐而牺牲了原来的理想||,出卖了自己的人格。

而如果坚持走你原来所选择的那一条路呢?

说不定你就会||遇到很多忧患和不幸。

“无为守贫贱,辖轲长苦辛”——为什||么你不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反而要自找痛苦!

不过,你们||一定要注意他这几句的口气:

“何不”是为什么不那样做,凡是说这种话的时候||,是因为你还没有那样做;“无为”是不要这样做,而这也恰好证明你现在还正||在这样做。

想一想对不对?

所以,这首诗的结尾和《青青河畔草》||那一首的结尾一样,都不是表现真正的堕落而是表现一种||在人生歧路上的徘徊。

这两首诗好就好在它们提出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失意的情况下,面对短暂的人生,还要不要坚持||你的理想?

这个问题实在是古往今来一切人都||很难回避的。

然而作者又没有直截了当地把这个问题说出来,它所含蓄的这种幽深委||婉的情意,读者必须很仔细地去体会才可以得到。

《||古诗十九首》写得实在很妙。

有的时候,你可以对两首诗里边所写的情意进行比较,它们||往往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青青河畔草》和《今日良宴会》所写的主人翁截然不同,却同样面临||着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内心所产生的矛盾;而《行行重行行》与《今日良宴||会》虽然一个是写离别,一个是写失意,但也同时引发出在短暂的人生中是坚持理想还是||放弃理想去追求富贵与享乐的问题。

前者表现出一种坚贞的德||操,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迟疑和困惑。

下一次我还要||讲一首《西北有高楼》,这首诗也可以和已经讲过的几首诗作一个比较。

《西北有高楼》||写了一个始终没有出现的、寂寞孤独的女子,她和《青青河畔草》中那个急于表现||自己的女子形成了一个对照,从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品||格和境界。

在表现手法上,《青青河畔草》是||直述的,《西北有高楼》是象喻的。

而《西北有高楼》的象喻,又可||以和《行行重行行》的那种在语意和语法上含混模棱的特色形成另一种对||比。

我上次曾经讲到:

《行行重行行》在语意和语法上有很||多地方是多义的,因此造成了后人很多不同的解释。

但比较而言,《行行重行行》||的多义终归能够把握,你可以从文字或语言上去推||求,或者引出一些古书来印证你的解释。

而《西北有高楼》则不同,它所给予读者||的乃是一种象喻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是多方面的,它的好处完全||在神不在貌,你根本就无法从表面的语言文字去推求。

这首诗,我们下一次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