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导游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15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苏仙岭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仙岭导游词.docx

《苏仙岭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仙岭导游词.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仙岭导游词.docx

苏仙岭导游词

  苏仙岭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郴州市郊,这座名山并不高,海拔只有525米,但它自古以来就很出名,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这是因为此山与仙结了缘。

上千年来,距郴州仅2公里多的苏仙岭一直因苏仙岭的传说而声名远播。

  据传西汉年间,郴州城东潘家坪有一位长得十分漂亮又知书识礼的潘姓姑娘,有一次在郴江边洗衣服,被一根江水飘来的红丝线缠住了洗衣用的棒槌,用手扯不掉,她就用嘴去咬,红丝线却钻入她肚中,由此受孕,为避村人耻笑,她躲在苏仙岭的一个石洞中生下一个男孩,此即苏仙。

苏仙出生后,有白鹤以羽暖其身,有白鹿喂其奶水。

苏仙后被其母因景取名苏耽,自小修炼,修成后跨白鹤升天。

因其飞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附近将遭瘟疫,遂嘱其母以井水、桔叶熬药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嘱救治了大批中了瘟疫的百姓。

百姓们感其恩,为其在苏仙岭上修建苏仙观,供奉其神像,苏仙岭亦由此成名。

  苏仙岭景区有著名的景点,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升仙石、八字铭、望母松、沉香石、苏仙观等均是极具游览观景价值的去处。

  桃花居位于苏仙岭西边的山脚下,这是上山的起点,在一片绿树翠竹围绕掩映的背景下,桃花居面对玉溪,背倚苏仙岭。

古典样式的建筑与雅致的自然环境相衬相托,形成了祥和静谧的"仙境"氛围。

  白鹿洞之上一石壁下建有护碑亭,而亭内壁上石刻就是赫赫有名的三绝碑。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秦少游)遭贬至郴州,写下借景抒情,发泄愤懑,亦是他代表词作之一的《踏莎行·郴州》一词,三年后含愤辞世。

苏轼(苏东坡)在极度伤感中写"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之跋语。

后来,大书法家米芾得到秦词苏跋,感慨中题书留下。

后人即将秦祠、苏跋、米书摹刻于此。

三绝碑极富艺术价值,一直受人观仰。

过三绝碑后登山,行2公里左右,经2座石亭可至苏仙观。

苏仙观有正殿三进,殿门有额曰:

"天下第十八福地"。

正殿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供记苏仙童年塑像,正殿两边还有偏殿。

登苏仙观远眺,可见连绵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涛,景色飘缈,秀美异常。

苏仙观位于苏仙岭的顶峰,亦称顶庵,是一座楼阁森严的道教建筑。

原为膜拜苏仙而建。

传说西汉汉文帝年间,郴州出了一位神奇少年苏耽。

其母吞萍成孕在白鹿洞生下苏耽。

苏耽出生后鹿乳鹤覆。

长大后,有教书先生取名苏耽。

传说苏耽曾从白鹿洞洞遁湘潭、悬壶济世留有橘井泉香的典故、年少则跨鹤成仙、成仙后常化鹤归乡省亲......在苏仙岭留有许多遗迹。

人们修建苏仙观纪念苏耽。

苏仙观座北面南,占地南北82.2米,东西宽41.5米,原是一座始于西汉,建于唐代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建筑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

该观曾受唐宋皇朝多次赐封。

自"唐开元十九年[731],诏有司饰其祠宇"起,宋代累经修葺,元末曾毁于兵灾,明代复加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又重修正殿,后又多次进行修葺。

每次修建,均保持正殿高于厢房,两厢为二层楼房。

正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的建筑风格。

选点定位、建筑规模、结构均作过精心考究,为郴桂诸县寺观之冠。

门额有汉白玉石盘龙御碑,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皇帝所赐,上御书:

"敕封苏仙昭德真君",长100厘米,宽50厘米,字径5×6厘米,直书,楷书阴刻。

传说汉代郴人苏耽,在苏仙岭山顶跨鹤升仙后,书载唐代皇帝曾赐建"集灵观"祭祀。

宋真宗大中祥符、哲宗元符,南宋高宗、宁宗嘉定,封赐苏仙为"敕封普应静惠昭德冲素真人"。

十年文化大革命,观内的大小菩萨、雕塑、文物、铁钟等设施全部毁于一旦,庵宇盖瓦也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湖南省郴州市人民政府拨款59.3万元,由古建筑专家曾子泉来郴现场勘察设计,按宋代建筑样式重新修建:

不更动原主体建筑基础,改土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修复面积1886平方米。

增加83平方米的观景台,形成"雄州新貌争供眼,南岭风光尽入堂"的仿古建筑风格。

山门改为西向宋式牌坊建筑,门额上横书"天下第十八福地",两旁书"云雾岩巉(chan)下,乾坤指点间"门联。

如今庙宇画栋雕梁,绿瓦朱栏,建筑精湛,雄伟庄穆,大有"金碧楼台倚半空"之势。

苏仙观修复后,中为正殿,东厢称南海,西厢称西湖。

南海两间小房为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处,现辟为屈将室。

正殿分三厅,上厅正中塑苏仙童年像,中下厅两壁绘有"橘井泉香"的神奇故事的传说。

人物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殿门额用汉白玉刻有"封苏仙昭德真君"八个字。

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民族色彩。

在升仙石盘建有飞升亭。

亭内有跨鹤图浮雕,讲述的就是苏仙跨鹤飞升的故事。

由郴籍上海香祖书画社创办人、画家王兰在1934年(民国23年)请国画名家王震作白描《苏仙跨鹤图》,刻于青石碑上,碑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12.5厘米。

旁刻有七绝:

"流芳桔井咏苏仙,未肯飘然绝俗缘。

闻说当年应召去,一天白鹤舞翩翩。

"

1994年7月26日,苏仙观移交郴州地区佛教协会(后更名为郴州市佛教协会)管理,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终止对苏仙观管理权。

景星观  

修复前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上下两厅,中在天

井,子屋四间,厢房四周古树环绕,观前门楷书,"景星观",两旁有"山高

常见雾,树密不知睛"楹联。

观内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

系1984年修复景星观时,按旧志所载原文刻置。

汉白玉石,高123厘米,宽57.5厘米,厚10厘米。

阴刻横列楷书282字,字径2.5×3厘米。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

诗人袁敬清曾就读于景星观,并写有苏仙十二景诗,刻于白鹿洞,今已不

存。

阮阅曾作《景星观》曰:

圣世休祥见景星,曾闻瑞日庆云生,羽人中

夜来朝斗,透过松梢一点明。

  

桃花居

  又名乳仙宫、下观、俗名脚庵。

位于苏仙岭风景区入口处,面积141.94平方米。

砖木结构,一进三间二层民居清代建筑,青砖粉墙,硬山顶,小青瓦。

丛桂荫门,清流界道。

解放初期,按原貌修葺,旁增建平房一栋,拨给林场使用。

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旧不堪。

1978年城建局拨款2万元进行扩建改造。

现有建筑面积606.80平方米,由前厅、后厅、餐厅、平台组成。

造型新颖,建筑精湛,富有浓厚的园林色彩。

现设后厅为游览接待室,前庭为南货营业部、餐厅,可容纳游客百人以上。

还有一个西式小平台,台上为长方形凉亭与餐厅走廊连接。

平台前约3米处修筑一道龙墙,溪旁建一个圆门作为前院,空坪、隙地种了桃树、腊梅、含笑、石榴、美人蕉,点缀其间。

每到仲春桃花竞放,笑迎游客,无不令人怡然称快。

1981年,国家一级美学教授周轻鼎挥毫题书"桃花居"嵌入门顶。

郴州旅舍

北宋词人秦观于绍圣三年(1096)被贬来郴,住在郴州旅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

后旅舍被毁。

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筑风格重建于苏仙岭山脚玉溪桥旁。

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五间展室,外建三墙门楼。

门楼横额"郴州旅舍",系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

展室门额篆刻"淮海遗芳"及楹联,为秦观33代孙、扬州师院教授秦子卿撰并书。

展室置秦观半身胸像及其在郴遗作23件,展出全国部分书法名家条幅字画33幅。

路亭

苏仙岭登山路亭门额苏仙岭登山古道,古代建有两座石屋路亭。

拱门上方分别嵌有汉白玉石门额:

"初登仙镜,共步云梯";"蓬莱在望,仙阙可攀"。

字径14X11厘米,楷书横列阴刻。

无剥蚀。

始刻年代不详。

登山古道

苏仙岭自有庙宇以来即有登山古道,其后多次修葺.现在"蓬莱在望"路亭附近的古游道旁有一清代功德碑,记述居士、善人重修古道募捐数目及事由。

遇仙桥

  在郴州旅舍门前龙沟上建有汉白玉石桥。

相传苏仙在此遇见仙翁,得以传医术,普济郴州众生。

人们将此桥称为遇仙桥。

古墓群  

 古墓群位于苏仙岭山顶、电力微波站房北下侧、白鹿洞镇卜里坪村内。

多为塔墓。

年代以清代为主。

为苏仙观和尚家墓。

三绝碑位于白鹿洞东北40米天然石壁上,为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词摩刻,高52厘米,宽46厘米,共十一行,八十一字,行书。

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绝碑

  "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

1960年3月,毛泽东同志到南方视察,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时要求保护三绝碑。

1963年3月,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碑处览"秦词"后,"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一首。

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拨专款塑"秦观铜像"一尊。

1997年,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三绝碑周围地区进行改造。

用仿古围墙将三绝碑、护碑亭、秦观铜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等圈围起来,并设专人管理。

围墙外侧另修游道供游人上山。

2000年9月,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重新将三绝碑放大拓刻到"秦观铜像"后侧的石壁上。

屈将室在苏仙岭绝顶苏仙观东北角两小间房,门前有楹联一副:

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

横联:

屈将室。

楹联墨底绿字。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在这里。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时刻不忘抗日救国,力主停止内战。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这一事件对于停止内战、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对日作战,起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作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囚禁。

从此,张学良将军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涯。

从1936年底至1946年底的十年间,张学良将军先后在中国大陆被转移了12处囚禁场所。

郴州苏仙岭是第六处。

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

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

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留下了因将军忧愤难泄而拔枪怒射所形成的累累弹痕。

后来,人们将曾经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1996年,在"九·一八"事变65周年的时候,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屈将室进行了重新修复。

修复工程分室内、室外两部分。

室内工程由前言、展览、囚禁三部分组成。

前言、展览部分做了翻新改造和内容充实调整。

展室内容分张学良将军青少年时期、西安事变、幽禁岁月三部分,总计166件文字图片资料。

对囚禁部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了内容补充。

室外工程新建了二层仿古建筑"少帅亭"和四十余米长的游道。

  白鹿洞位于苏仙岭西南山脉,宽4米,高3米,长15米,为天然溶洞。

传说苏耽生于此洞,白鹿、白鹤为苏耽哺乳御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洞中。

洞外有乳仙亭。

明知州胡汉复建八角亭,匾曰:

"鹤鹿遗迹",今废。

洞口左侧有祁雨题名石刻,为南宋"淳熙九年(1182)六月四日,浚仪赵昌言、永嘉宋仲温、吴郡郑处厚并门生张仲处,祁雨憩此"题刻。

四行,行八字,字径17×14厘米,楷书直列阴刻,铁画银钩,苍劲有力,字迹完好。

1980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雕塑白鹿一只于洞口。

1967年文革期间毁。

1980年在洞口左侧重新雕塑白鹿两只,母子依偎,寸步不离。

洞口前修建了一个水池---龟鹤池。

1997年,在白鹿洞外侧雕制石刻《白鹿洞解说词》。

2000年9月,对白鹿洞周围地区进行改造,铺建了草坪砖,增设了休憩设施。

乳仙亭

  旧址在苏仙岭下白鹿洞前。

明万历三年(1575),知州胡汉闻知此洞为苏仙鹤覆鹿乳处,故于洞前建亭,匾曰"鹤鹿遗踪"。

万历三十二年(1604),郴人袁子训(雷州府同知)再作修葺,并作记立碑。

清知州陈邦器重修,名乳仙亭。

民国时毁。

 苏仙岭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三处,即升仙石周围石刻、白鹿洞石刻、三绝碑石刻。

  1、升仙石周围石刻。

苏仙观北侧路旁三米多高的突兀巨石,旧志记载为苏仙跨鹤升仙之地。

人们叫他升仙石。

升仙石上有唐朝石刻"跨鹤台"三个大字,横列阴刻,遒劲有力,字径30×30厘米,未著姓名年月。

下为元刻"升仙石",旁注"泰定三年(1326)完者秃",(完者秃为初中路总管,朝鲜人),石刻横列正楷,字径25×25厘米。

右侧石壁有阴刻"紫云",横列阴刻楷书,字径30×25厘米,旁注小字,除"万历"二字外,余皆不清。

两壁石壁还有元刻"湘南胜地"横列楷书,阴刻;"寿山"大字阴刻,直列楷书,字径为55×45厘米,旁注"寿山福地"四字镌于石壁,"福地"二字尚未找到。

明末清初的石刻"龙旭霄霁鹤云朝骞"、民国时期的"南天一览"等多处崖刻,大字完好,落款小字有剥蚀。

2、白鹿洞石刻。

  洞口左侧有祁雨题名石刻,为南宋"淳熙九年(1182)六月四日,浚仪赵昌言、永嘉宋仲温、吴郡郑处厚并门生张仲处,祁雨憩此"题刻。

四行,行八字,字径17×14厘米,楷书直列阴刻,铁画银钩,苍劲有力,字迹完好。

1980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顶端原有悬石,上书"白鹿洞"三字,字大如斗,楷书直列阴刻。

20世纪70年代挖防空洞时毁原刻。

洞口右侧原有郴人唐宰相刘瞻手笔题刻。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镌刻"白鹿洞"三字时被毁。

洞外崖壁原有明刻《苏山十二景诗》,为郴人袁子让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在景星观读书所作,镌刻于壁。

万历二十二年,郴人汪楫济,读书于桃花洞,步袁韵奉和,并刻于壁。

上二刻均已剥脱。

 3、三绝碑石刻 

  三绝碑位于白鹿洞东北40米天然石壁上,为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词摩刻,高52厘米,宽46厘米,共十一行,八十一字,行书。

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仙石

  位于苏仙岭升仙亭下一米见方的沉香石。

相传西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十五日,郴人苏耽在此"跨仙鹤,随仙官飞升成仙",跨鹤时在石上留下五个脚趾印。

右上侧的平面石上,尚有苏仙与王仙对奕的围棋盘,中有一指孔,传说这是输方不服,手指点石成洞

八字铭

脚盆井

景星观北200米有"脚盆井",其泉自石隙涌出,终年不断,水质清冽。

常有人提壶灌水至家喝用。

关于脚盆井的形成,郴州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即寿佛、吕洞宾踢盆成井的传说。

宋御赐石碑

景星观北200米有"脚盆井",其泉自石隙涌出,终年不断,水质清冽。

常有人提壶灌水至家喝用。

关于脚盆井的形成,郴州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即寿佛、吕洞宾踢盆成井的传说。

送廖道士序碑  

  景星观内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

系1984年修复景星观时,按旧志所载原文刻置。

汉白玉石,高123厘米,宽57.5厘米,厚10厘米。

阴刻横列楷书282字,字径2.5×3厘米。

 《韩愈送廖道士序碑》所提廖道士,名法正,郴人,景星观道士。

治病有术,常栖息于衡山。

咸通六年(865),召入朝,为懿宗治病有验,封官、重馈均不受。

赐号元妙贞人。

旧志仙释卷将廖法正列为郴州九仙之第四。

入湖广通志。

韩愈于"唐永贞[805]年,在郴待命北上,10月取道衡潭,游南岳与廖正法接谈深为器重,别时作序送之"。

《唐韩愈送廖道士序》碑文内容:

"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

南方之山,巍然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最。

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

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

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

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

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

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

其水土之所生,神气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桔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村,不能独当也。

意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生其间,而吾未见也。

其无乃迷惑溺浚于老佛之学而不出耶?

廖师郴民而学于衡山,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

廖师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于游。

访之而不吾告,何也?

于其别,申以问之。

"

附:

《韩愈送廖道士序》碑译文

五岳对河南中州来说,南岳衡山是最远的。

南方的山,既高又大的上百数,惟独衡山最受人尊崇。

最远,而又最受尊崇,这山的神必定很灵。

衡山往南八九百里,地势更加高耸,山形更加险峻,水流更加清明快速,那最高、横断南北的叫(骑田)岭。

郴作为州治,就在(骑田)岭上,测定高下位置当在三分之二的地方。

从中州出来的那股清丽秀美之气,到这里算尽头了。

强盛的气被挡住,不能越岭过去,必然地曲折、盘旋,磅礴而凝聚起来。

衡山的神既然很灵,而郴州又处在中州清丽秀美之气凝聚的地方。

这里水土所生长出来的,神仙灵气所感化到的,像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橘柚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还有很美的可做箭杆的箭竹,以及高达千寻的名贵木材。

郴州钟灵毓秀,仅仅有富饶的物质财富,还是名实不相当。

我想,郴州必定有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才出在这里,而我却没有见到。

他们未必都沉迷与佛老之学而不出来亮相么?

廖师是郴州人,学道于南岳衡山。

他精神专注,仪容寂静,多才多艺,喜欢交游。

难道他就是我说的那种出类拔萃、沉迷佛老的人么?

廖师善于识别人才。

郴州的人才,如果不说他自身,必定就在和他交游的那些朋友中。

我访问他,他却不告诉我。

这是什么缘故呢?

当我们快要分别的时候,特提出来请问于他。

"三绝碑"是郴州市著名的文物古迹,碑址在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境内,紧邻郴州市城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国有十大著名"三绝碑":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三绝碑、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柳子庙《苏轼荔子碑》、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福建泉州《万安桥记》大字碑、河南临颖《上尊号与受禅碑》、湖南祁阳《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开善寺《宝志公象赞诗碑》、陕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郑州《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苏仙岭三绝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绝碑"之首。

然而,有谁知道,没有毛泽东主席,就没有苏仙岭三绝碑的发现与保护呢?

在1960年3月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到南方视察,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

会谈中,毛主席两次问到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和该词的艺术价值。

毛主席说:

古时候,郴州这个地方是一个蛮荒之地,是一个谁都不愿意来的地方。

宋朝有个秦少游,很有才华。

经苏轼推荐,应召进京,当过秘书省正字和国史编修官。

后来,因为新旧党争的牵连,屡遭贬谪,最后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流放到郴州当老百姓。

秦少游因为怀才不遇,含冤被贬,满腹牢骚。

但是,又没有地方讲,后来,他就写了一首词,叫《踏莎行·郴州旅舍》。

这首词写得很好,写出了他被削职后那种凄楚难言的隐衷,把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冲突中有才华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不堪排挤打击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很有名。

接着,毛主席还琅琅有韵地背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毛主席说:

这首词在文学艺术上是很有价值的,苏东坡很喜欢,特别喜欢最后两句:

"郴江本是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把它写在扇子上,天天看它读它。

秦少游死后,苏东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写下了"少游已矣!

虽万人何赎?

"的跋语。

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传到郴州。

郴州人为了纪念秦少游,把秦词、苏跋、米书刻在碑上,史称三绝碑。

秦少游死后166年[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南宋有个叫邹恭的来郴州当知军,再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绝碑"。

他嘱咐到:

这块碑是很有价值的,是我们国家在文学艺术上的瑰宝,要很好地加以保护。

陈洪新书记回到郴州,马上召集地委负责同志开会。

会上,陈洪新书记对大家说了毛主席的谈话。

大家纷纷表态,要认真执行毛主席的指示,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其后,陈洪新书记专程到郴州师专请教古汉语教授单泽周先生。

会谈后,大家才知道三绝碑就在苏仙岭白鹿洞上面。

随后,单泽周先生与地委领导一同前往苏仙岭。

在丛丛荆棘中,人们发现了三绝碑。

所幸三绝碑尚存完好。

在以后的日子里,地委亲自抓三绝碑的清理和护碑亭的建设工作。

由陈洪新同志牵头,成立了"郴州地区文物保管委员会"。

不久,省里作了批示,并拨款2万元修公路一条,建护碑亭一座,树碑一块,重拓了原迹。

很快,三绝碑恢复了往日的丰采。

1963年3月,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碑处览"秦词"后,"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

"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

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陶铸同志的词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少游)词幽怨哀愁之情,高扬了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业绩的时代旋律。

陶铸词现在也被刻在石上,置于三绝碑护碑亭内。

和三绝碑一道,成为苏仙岭一处美丽灿烂的风景。

那么,三绝碑的"三绝"到底是指什么呢?

  "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三绝碑"的来历,说来话长,首先得从秦观说起。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东坡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曾经受苏轼的推荐而应召进京,当过国史编修。

后来,因新旧党朋之争受牵连,屡遭贬谪,最后被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流放到当时被称作蛮夷之地的郴州。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观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

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

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绝碑"。

  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有许多版本。

差异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

以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为例,即"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四处。

与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一样的有:

《湖南通志》、嘉庆《郴州总志·艺文·词》。

《万历郴州志》为"知何处"、"斜阳暮"、"本自绕"、"可堪"。

《嘉庆郴县志》为"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

《湖南地理志》为"无寻处"、"斜阳暮"、"本自绕"、"可怜"。

《宋词选》(胡云翼)、《词苑丛谈》(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无寻处"、"斜阳暮"、"幸自绕"、"可堪"。

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差异,古今文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如:

《野客丛书》、《词品》、《诗话》、《词苑丛谈》、《贵耳集·卷下》等书都有讨论。

不过,窃以为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当为秦少游填词时原稿。

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文人抄摘修饰异化或者避讳替词而来。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郴州人民在三绝碑亭的左侧立了秦观的铜像。

1989年在遇仙桥对面的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筑风格建了一座宋代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三墙门楼。

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门楼匾额上"郴州旅舍"四个大字。

1990年,全国第三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在郴州举行,秦学会副会长、秦少游的第33代孙、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秦子卿参加了那次会议。

展览室门额"淮海遗芳"及其楹联,就是秦子卿撰写的。

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耽跨鹤

  关于苏耽跨鹤的故事,还得从西汉年间郴州少年苏耽的传说说起。

  在美丽的郴州大地,有一座神奇的仙山叫苏仙岭。

苏仙岭原名牛脾山,苏仙岭的白鹿洞原来叫桃花洞,苏仙岭山顶寺庙叫苏仙观,山脚原来有座寺庙叫乳仙宫,山上有一种石头叫桃石......苏仙岭这些地名、建筑、物产的来由,都有一段历史典故和传说。

地志、诗歌、史志及传说都说道,西汉汉文帝年间,郴州出了一位神奇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