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42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docx

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语文学习: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语文学习: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饶水知音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

“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再如“指示

”今义: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

指出,给人看。

例如:

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缩小也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

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

“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

”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

“卑鄙”古义:

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

品德低,含贬。

例: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如【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3)吾师道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

(动词拜师)

(7)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再如【意】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神情)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

今王鼓乐于此。

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

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

戴。

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履至尊而制六合。

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

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

做买卖。

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

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

统治天下、称王。

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

做、从事。

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用作动词:

用网捕捉。

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

秦师遂东。

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

向东进发。

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孟尝君客我。

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名词直接做状语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

当面。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

用船装。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

从日边。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良庖岁更刀。

简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

每年。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向南。

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

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

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项伯杀人,臣活之。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

“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n。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死国可乎。

简析“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大行不顾细谨。

简析“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简析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

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简析“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

简析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简析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春风又绿江南岸。

简析

“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吾妻之美我者。

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简析

“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

“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如:

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

如:

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4.“者~也”都不用。

如:

此人力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

如: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拾视之,非字而画。

(《促织》)

(二)被动句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

炮台悉为逆据。

(《三元里抗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

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

(《三元里抗英》)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

“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

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

举孝康,不行。

(《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鸿门宴》: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附:

常用疑问代词—何、盍、曷、盖、安、奚、胡、焉、恶、孰、谁

需要注意的是,不但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作宾语的只要是疑问代词,如果给动词作宾语,就提到动词前,如果给介词作宾语,就提到介词前。

例如:

《岳阳楼记》:

“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五)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

“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

——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8226;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六)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七)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常见习惯说法(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其如土石何?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

”皇上说:

“忠厚长者。

”又如:

因问明帝:

“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

“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

(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

“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

”或“难道不……吗?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

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