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66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董仲舒称: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2.《齐民要术》载:

“(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各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3.粱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

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

乍驻乍引,任意所为。

或粗或细,随态运奇。

”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小篆B.楷书C.草书D.行书

4.唐代杜佑《通典》云:

“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

”可见他主张

A.贵族政治B.分封制C郡国并行D.郡县制

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6.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7.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

“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可见马建忠

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

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

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

8.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

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这一改动

A利于制约总统专权B.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有助于袁世凯称帝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9.右图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幅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映出

A.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

B.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

C.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

D.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

10.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

“连荒山中的三

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

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

都会是自不必说,长沙的

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

了最危险的时候’。

”上述现象反映出

A.中国各个阶层利益走向趋同B.中共敌后抗战策略实施有效

C.举国一致抗战局面逐渐形成D.政府全面抗战路线得以贯彻

11.中国学者以1950-2005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制成下图来呈现中美关系变化的特征。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一边倒”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

B.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良好等级

C.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友好等级

D.两极格局瓦解后,中美关系出现持续倒退

12.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A.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13.《雅典政制》记载:

议事会已经把吕锡马库斯交付公众的行刑吏了,他正在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说,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判的时候,吕锡马库斯得以免罪。

这表明

A.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议事会的决定代表民众利益

C.雅典各机关的职责分工混乱D.议事会的权力受到法庭制约

14.《欧洲文艺复兴史》在评述人文主义运动时称,“教会之守旧,人文派之复古……古代艺术之爱好者,甚至为教皇所奖励保护,由此可见新旧冲突非表面而为内心的也。

”这里教会与人文派的内在冲突是指

A.“因行称义”还是“因信称义”B.遵从守旧观念还是鼓吹复古思潮

C.坚持神权至上还是人性至上D.王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王权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外,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间接选举产生:

参议员通过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选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需经参议院批准。

美国的建国精英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

A.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B.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

C.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D.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16.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

“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7.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上述评论揭示了

A.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B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D.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18.右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

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

所占比重曲线图。

其中与美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于”,是企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

该报告反映出

A.美国是维护多极化的主要力量B.美国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D.美国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

20.“他的小说形式别具一格、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邃缈远,而小说中所表现的独到的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魅力无穷,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该作家的代表作是

A.《十日谈》B.《巴黎圣母院》C.《人间喜剧>D.《百年孤独》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

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将答题卡小题前的对应方框涂黑,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分)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一一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

这些特点时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一一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

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一一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的实质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代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宋明理学。

(4分)

22.(12分)对五四运动的定性进行历史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胡适曾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而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

一一摘编自车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

(3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性质的多种提法,分别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50字左右)

23.(14分)回顾英国脱欧公投始末.引发不少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这句名言,蕴舍的精神实质成为日后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

一一徐则荣、王也《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材料二大多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

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脱欧是想通过向外界“关门”,将欧债危机、外来移民、难民安置和不断涌现的恐怖主叉关在英国门外。

一一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时,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欧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

一一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关于英国脱欧对欧盟影响的不同观点。

(4分)

(3)有学者说“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终结的开始”。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井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大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殷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一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一一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一一《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分)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詹天佑挚诚爱国,尽其智能,毕生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沿途民户亦繁,口外货车更源源不绝。

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一一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

材料二詹公不是一个圣人,更不是一个超人,祗以其时政府用人不疑,环境配合的

好,而又适连用得其人,负责者得运用其智慧与经验,发挥团队精神,为本国工程师争一

口气。

功成名立,造福国家,自非偶然.

一一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材料三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对詹天佑敢于负责修建京张路百般诽谤,认为“拒借外债、拒用洋匠,收回权利、自办铁路”的做法,是“狂妄自大”,是“自不量力'。

有些人甚至说:

“会修铁路通过京张路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然而詹天佑却说:

“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这股干劲,这种精神,是詹天佑先生遗留给我们今天科学技术界的伟大精神遗产。

一一摘编自李四光《纪念詹天佑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完成下列要求:

(I)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詹天佑主张修建京张铁路的理由。

(3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詹天佑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遗产?

(2分)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I习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

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

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一一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材料二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臆匿着庞大的玛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

材料三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

统统搬上船去了。

……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一一【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

(3分)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4分)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宗永乐七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时太宗择寿陵,A不得吉壤,而仁孝皇后尚未葬.礼部尚书赵以江西地理术人廖均卿至昌平,偏阅诸山,得昌平东黄土山最吉,遂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

一一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七十

材料二在平津战役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特意通过地下党派人去询问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哪些地方需要保护,粱思成给了他们一张画满圆圈的地图,这张地图很快就挂在了作战指挥部的墙上.后来,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百家讲坛>

材料三在永陵陵寝围墙之外,却赫然坐落着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养猪场.养猪场周围是由破旧的砖瓦砌起来的一人高的院墙,其中离永陵围墙最近的地方仅有10米左右的距离;院墙内几排平房里养着数百头小猪,大量猪粪堆在永陵围墙脚下。

……在昭陵、景陵附近,大片民宅紧邻陵寝的围墙,而在一些陵外更是建成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设施,以便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明十三陵皇家景观遭人为破坏》《华夏时报》2007年6月27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明朝统治者选择十三陵陵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十三陵体现了哪些建筑设

计思想?

(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为此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4分)

(3)有人说,十三陵是一部明朝兴亡史的缩影。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