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97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28华南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2.背景材料。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

当时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

于是有着刚毅背影、凝结着鲜血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的华南虎的形象就烙印在诗行里。

  三、充分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情境。

学生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要求听清读音,把握诗句的语气节奏。

  

(1)注音

  

(2)释义

  旖旎:

柔和美好。

  斑斓:

灿烂多彩。

  抽搐:

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

这里指(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劝诱:

劝说诱导。

  不羁:

不受束缚。

  石破天惊:

原形容箜篌(kōnɡhó

u)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感知华南虎的形象。

  3.学生自由诵读后,思考:

  

(1)从诗中找出描写华南虎形象的语句。

  

(2)诗人笔下的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华南虎对“我”和观众持什么态度?

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何评价?

  小组推荐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并提出阅读中的疑难语句,全班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归结学生的发言:

  

(1)诗中华南虎的形象:

“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那充满战斗力的趾爪“活活地铰掉”,坚硬的牙齿被“钢锯锯掉”。

  

(2)华南虎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有关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3)诗中的华南虎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但它骨子里蕴藏的那股涌动的威严,反而压迫着、威逼着囚困它的人们。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透露出华南虎对“观众”以及“观众”所代表的生存形式的轻蔑。

无论是“用石块砸”“厉声呵斥”,还是“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表现出它不向尘俗低头的高傲灵魂。

  学生提出的疑难语句有: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诗句中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2)“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3)“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4)“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只是在描写华南虎斑纹和眼睛的颜色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

  

(1)华南虎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

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2)观众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卑微的他们即便是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所以说他们“可怜”;

无聊的他们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所以说他们“可笑”。

  (3)“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

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4)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4.学生感情诵读,体味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四、深层研讨,把握主旨

  1.请学生默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的最后一节。

是华南虎的形象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

“我”为老虎的困兽犹争、永不屈服的个性所感动,“我”为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而羞愧。

这节真正点明了华南虎的象征意味,恰如作者在《梦游人说诗》中说“应当让滴血的趾爪掠空而过,让虎爪的受伤的血,一滴一滴,像灼热的熔浆,灼痛那些沉闷而麻痹的灵魂!

”从那掠空而过的身影中依稀可以看到人类的希望,精神的高尚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

  2.合作研讨:

  

(1)诗中的“观众”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代表专政工具的“铁笼”禁锢的仅仅是一只华南虎吗?

  

(2)联系背景,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的象征意义的?

  (3)作者说:

“我终于明白……”,那么,这时的“我”明白了什么?

这里蕴涵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4)《华南虎》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5)这首诗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是象征,那么,“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点拨,明确:

  

(1)诗中的“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无聊,自以为是。

诗中的“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作为对华南虎“专政”的工具,“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的囚具。

被囚禁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2)诗中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

但那豪放不羁的精神却是那“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

诗人以华南虎表现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诗人是以借虎喻人,表达自己人生思索的。

  (4)诗歌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初,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超越那个特定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诗作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5)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即比喻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种相似之处,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但比喻属修辞范围,而象征属于表现手法,与构思相关,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3.比较阅读,巩固延伸。

  请同学们诵读课本第212页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诗,试比较它和《华南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精彩发言,教师明确: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

《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颂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了诗人灵魂以震惊。

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更应是引导我们人生追求的启示。

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的,应该是伟岸、卓绝。

以强者的姿态告白人生、告白自我。

这不只是诗人一个人孜孜以求的  理想。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诗歌第3、4节,回答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背对着观众的老虎,想一想,其用意是什么?

  2.“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可怜而可笑的观众”,从这些修饰限制语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观众”是什么态度?

  3.由“老虎”“笼中的老虎”到“你”,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括号里的这一句去掉和不去掉有什么差别?

  5.为什么“灰灰的水泥墙壁上”会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参考答案:

  1.可以令读者驰骋想象,作者也正是在想象的空间里完成了诗作。

  2.揶揄讽刺和不屑一顾。

  3.越来越和老虎贴近,最后竟为老虎的不幸遭遇抱打不平了。

  4.去掉不影响和下句连接,但显示不出人的残忍,从而也使老虎用“破碎的牙齿”“和着热血咬掉”趾爪失去缘由和力度。

  5.这是作者的幻化,老虎凝结着浓浓鲜血的破碎趾爪触发了作者那一颗破碎、伤痛的心,于是便有了“灰灰的水泥墙壁上”那“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七、布置作业

  1.写好读后感的关键在“感”,“感”要针对读而发,“感”要有议论性,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发表看法。

应注意联系实际,忌泛泛而谈。

请写一篇《华南虎》读后感,字数不限。

  2.阅读艾青的《鱼化石》,完成题目。

  鱼化石

  艾 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石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1)诗歌第一小节,是说什么的?

  

(2)第四、五节一再写化石鱼有何作用?

  (3)“傻瓜也得到教训”说明什么?

  (4)这首诗干净利落,有好些警句,你能举出一个吗?

  (5)你觉得鱼变成化石是一种悲哀吗?

联系《化石吟》谈谈你的看法。

  2.

(1)鱼在变为化石前,多么自由自在,充满活力。

  

(2)突出化石鱼的不幸,同时为下一步哲理性思考进行铺垫。

  (3)说明道理很浅显,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去理解。

  (4)例“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5)略。

 ●活动与探究

  1.搜求与虎有关的资料,从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在小组内交流。

  2.请以“华南虎的自由”为题,根据诗意展开丰富想象,完成一篇表现被困华南虎的心路历程的小作文。

  3.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1.荐读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悼念一棵枫树

  牛 汉

  我想写几篇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岳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砍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岳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1973年秋

  (选自《长安》1981年第1期)

  提示:

牛汉的这首诗写在“文革”期间被遣送到云梦泽“劳动赎罪”的时候。

诗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为诗的取材对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些作品被牛汉称为“情境诗”。

  这首诗写的是枫树,是这棵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庄所产生的反应。

诗自始至终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陈述。

全诗一再渲染枫树的浓郁芬芳,但这种芬芳能被强烈感受到,却是由于它的被伐倒。

这种矛盾情境,构成了诗的悲伤、阴冷的基调。

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情绪。

但诗人却赋予诗的悲剧性以交织着感伤情绪的崇高感。

  2.荐读《麂子》。

  麂 子

  远远的

  一只棕红色的麂子

  在望不到边的

  金黄的麦海里

  一蹿一蹿地

  似飞似飘

  朝这里奔跑

  四面八方的人

  都看见了它

  用惊喜的目光

  用赞叹的目光

  用担忧的目光

  麂子

  远方来的麂子

  你为什么生得这么灵巧美丽

  你为什么这么天真无邪

  你为什么莽撞地离开高高的山林

  五六个猎人

  正伏在草丛里

  正伏在山丘上

  枪口全盯着你

  哦,麂子

  不要朝这里奔跑

  1974年初夏,咸宁

  (选自《蚯蚓和羽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读这首诗,恰似欣赏电影镜头中一组优美的画面。

它充满一种流动感,这种流动感是由“一只棕红色的麂子”的出现而开始的。

“远远的/远远的”两句,叠字又叠句,正起到一种唤起韵律和节奏的动态化作用。

诗人在这里对这一动态效果的呈现是站在一个较高较远的视点上,以动态的“麂子”带出了背景。

  这首诗在简洁的画面中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因为“枪口”注定会使这个“麂子”构成的童话转眼变成血淋淋的现实。

这便使这组充满动感的画面具有了悲剧意味。

  二、课文赏析

  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

  生活境遇的危难和心灵的抑郁不舒,更能激发一个人对命运抗争的力量,而诗就是在这种抗争中萌生的。

——牛汉

  在那恣意践踏生命、无视生命尊严的动乱年代,诗人牛汉在古云梦泽劳动了整整5年。

他是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

当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他从灵魂的窒息中得到一些舒畅的呼吸。

1973年夏,作者从遥远的长江南岸来桂林,原只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解脱一下,然而,“在桂林/小小的动物园里/我见到一只老虎”,一下子把作者点爆了起来。

回到咸宁干校,当天就急匆匆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一只囚笼中的老虎,会给诗人怎样的心灵冲击?

  诗歌前三节写诗人来到动物园,看到被囚禁的华南虎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又粗又长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

人们用石块砸它,厉声呵斥它,苦苦劝诱它,它都一概不理。

此时诗人想看看老虎的眼睛,那是它灵魂的窗户,但一直没有瞧见燃烧着强有力的生命火焰的眼睛,甚至没有瞧见它的面孔。

它威猛无俦、优美的步履哪去了?

它啸风惊雨的怒吼咆哮哪去了?

它那苍苍莽莽的山林还在梦中吗?

它的心灵在痛苦地抽搐吗?

对那些用石块砸它,呵斥、劝诱它的可怜又可笑的观众,老虎是想用它粗壮有力的尾巴去鞭击吗?

诗人对华南虎的询问,也是对自己的征询。

他们遭受着同样的痛苦和屈辱,有着何其相似的境遇!

诗歌第四、五节写华南虎的不屈抗争对诗人心灵的巨大震撼。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灰灰的水泥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这一道血淋淋的闪电照亮了华南虎的灵魂:

牙齿、趾爪被锯掉、铰掉,可它竟用四只破碎的趾爪把水泥墙刨出一道一道深深的血痕!

那破碎的趾爪上的鲜血不正是它与命运抗争的腾跃的生命火焰吗!

那水泥墙上刨出的一道一道深深的血痕,不正是愤怒绝望的华南虎悲壮灵魂的图腾!

“我终于明白了/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明白了什么?

为什么羞愧?

是自责?

是自惭形秽?

诗人没有解释。

作者特意把表露心情的两句单独成为一节,让读者读到这里,停顿一下,去思考隐去的复杂的感情。

在诗的最后一节,一个腾空而过的华南虎形象跃然而出: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诗人期待着一声怒吼,一声石破天惊的拼出全生命血气的怒吼,让屈辱的生命冲破牢笼,腾空而去!

为什么结尾再次出现滴血的趾爪的特写?

作者在谈诗歌结尾时写道:

“华南虎不羁的灵魂,掠过人们的头顶,腾空而去总属虚幻,即使让人看到它的火焰似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总感没有写出最震慑人心的那个特殊的形象,应当让滴血的趾爪掠空而过,让虎爪的受伤的血,一滴滴,像灼热的岩浆,灼痛那些沉闷而麻痹的灵魂。

”一滴血就是一把火,作者要把虎的形象刻入灵魂,把华南虎与命运肉搏的情感和姿态定格在时代的上空!

要写出那个时代屈辱灵魂的不屈抗争。

可以说这是诗的“核”,是诗人感情的爆发点。

有了这一点,把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交融起来,让读者体会到华南虎的悲壮而崇高、痛苦而不屈服,正是诗人在严酷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精神。

虎的形象,就是诗人灵魂的化身。

“文革”期间一次一次艰险的考验,诗人没有绝望和溃败,而是更加强壮,在诗歌中,借一声虎吼,吼出了强劲的声音。

那个时代给予最能锻炼人的魂魄的特殊境遇,冶炼了诗人的生命,也锻造了诗。

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萌生,在灼热生命的火焰中升华!

  有人曾问诗人在创作上的苦恼是什么,诗人说是如何直面人生而不是回避人生。

诗人没有回避现实向他逼视的眼神,用诗歌“全身心扑向火热的现实生活,去到火焰中捕捉火焰,去到大海中捕捉浪花,去到探索者的心灵捕捉时代的痛苦与欢乐”,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