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10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1 大小:36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1页
亲,该文档总共3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3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而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

教师只须在关键处点拨。

可以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

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诗”的审美意识,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难点:

1、写作背景的了解;

2、评价古代帝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研习课文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1.正音:

分娆逊数汗

2.解词:

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

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

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北方雪景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

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

分外妖娆 描写、抒情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

(1)“惟余莽莽”的意思是: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2)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

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3)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

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4)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拟人。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景象为基础的。

③“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

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④问题: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其意境。

解题思路: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全班朗读

⑤小结:

修辞手法小结:

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

下阕可分几层?

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过渡(抒情)

评古论今

-------------------评古(议论)

看今朝---------------------------论今(抒情,议论)

二.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

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

“略”、“稍”有什么作用?

“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④“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

“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

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

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

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⑤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

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

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

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

分外妖娆 描写、抒情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

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过渡(抒情)

评古论今

-------------------评古(议论)

看今朝---------------------------论今(抒情,议论)

练习说明

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下片的议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全词的主旨。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要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

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要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三、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两首词的内容、情景和感情的异同,并了解、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教后小结: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

(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请学生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三)研讨与探究

1.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

(九节)雨的祝福

2.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3.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4.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5.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6、齐读第1-5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二课时

(四)研讨与探究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

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

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讨论下面的问题。

1.雨“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