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18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梳理.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学弈》全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

曰:

非然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

下棋.

  2、秋:

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4、诲:

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

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

天鹅.8、援:

引,拉.

 9、缴: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10、之:

他,指前一个人. 11、俱:

一起.

 12、弗:

不. 13、矣:

了. 14、为:

因为. 15、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6、《两小儿辩日》全文: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注释: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7、辩斗:

辩论,争论. 18、以:

认为.

  19、去:

离. 20、日中:

正午.21、及:

到 .

  22、盘盂:

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

寒冷的意思.

  24、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

热水.

  25、决:

判断. 26、汝:

你.27、知:

通“智”.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解释词语

泰山:

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

《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草虫的村落》

1、《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詹天佑》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

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2)默读课文,知道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居庸关隧道:

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

采用中部凿井法.八达岭、居庸关和人字形线路画图.

《怀念母亲》

1、《怀念母亲》一课的作者是(季羡林).学过课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充分表达出来.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所以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虽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穷人》

一、作家作品: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有:

《童年》、《战争与和平》、《复活》.

二、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要点提示

1.“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

2.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真实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可以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唯一的听众》

一、作者:

落雪

二、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的帮助下,树立信心,刻苦练习,走向成功的事.

三、中心思想表现了老教授关爱年轻人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四、要点提示

1.“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装聋的、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

2.重点语句的理解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

她为什么这么说?

老人并没有耳聋.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

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只有一个地球》

1.“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课文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等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然资源有限”的?

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描写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

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生动形象地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6.重点语句理解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说明了距离的遥远,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作者:

西雅图

二、文章结构:

总分总

三、西雅图酋长从哪几方面向白人提出强烈要求?

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文中出现几次?

作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强调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五、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1.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2.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点明了人类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也没有权利,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万物,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

《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教材第80页

2、本课需要注意的字音:

“正(zhèng)在厨房里”和“正(zhēng)月”;“仿佛(fú)”和“神佛(fó)”“五行(xíng)”“供(gòng)品”“畜(chù)生”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要点: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捡贝壳、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或为见多识广)

(从全文说:

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4、关于“捕鸟”,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

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闰土聪明能干,是一个捕鸟能手.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

“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6、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例如: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8、背诵第一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