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277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docx

山西财经大金融学重点

第一章

1.信用货币:

银行在信贷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2.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大小时,执行此职能。

(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此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保存起来时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性态,进行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此职能。

(5)世界货币:

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此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4.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5.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2)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3)规定银行券、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

(4)规定金准备制度

6.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章信用与利率

一.信用:

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信用的功能:

二.各种信用形式定义及其特点

1.商业信用:

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账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特点:

主体是工商企业;客体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2.银行信用:

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

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3.国家信用:

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即国家发行政府债券以及筹集财政资金。

4.消费信用:

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公众消费方面货币的需求的信用。

三.直接融资:

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融资

间接融资:

以银行为中介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四.利率种类

1.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

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剔除通胀因素以后的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通胀利率)-1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

在借贷期间内不作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间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4.按利率的形成可分为:

市场利率:

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

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或工会确定的利率。

官定利率:

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五.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1.基本观点:

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2.特点:

①该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

②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是影响其他变量;

③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法。

(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1.基本观点: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二货币供求数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如果人们对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流动性偏弱,对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

2.特点:

①是完全的货币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纯粹是货币观念,与时间因素无关;②货币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水平,但只是在它首先影响利率这一限度之内;③若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坦部分相交,则利率不收任何影响;④是一种存量理论。

(三)可贷基金利率理论

1.基本观点:

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

2.特点:

①是长期的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②它注重对某一时期货币供求数量的分析

③兼顾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④忽视了收入与利率的相互作用

六.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

1.利率水平的高低由金融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利率的变化能调节资金供求,引导资金流向

3.中央银行成为利率市场化调节的主体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权

3.可以反映客户的选择权

4.可以反应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

5.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总体思路:

先开放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在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开放

2.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3.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

第三章金融中介体系

一.金融中介的性质及功能

性质:

1.为实体部门提供融资,投资等服务的金融机构

2.通过提供金融服务产品二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和行业

3.金融中介的经营活动具有内在的风险性且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

基本功能:

1.便于支付结算;2。

促进资金融通;3.降低交易成本

4.改善信息不对称;5.转移和管理风险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及特征

一般由政府成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特征:

1.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而是为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2.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发行金融债券、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借款;

3.资金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借款年利率较低

4.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政策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持的项目

三.1.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

2.储蓄银行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成效:

1.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公司治理结构发生重大转变;3.服务功能全面提升;4.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问题:

1.公司治理还不够完善;2.内控机制不健全;3.基础管理比较薄弱;4.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5.分支机构和基层网点的改革还需深入;6.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

1.进一步推进经营模式的综合化;2.深化内部机制体制改革;3.实现业务结构的多元化;4.推进业务发展的国际化

第四章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类型

(一)性质: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1.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追求利润最大化);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经营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3.商业银行是一种有特殊的金融企业(可提供全面的、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类型:

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职能分工型:

指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从事各自特定的业务。

全能型:

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的业务,包括各种期限、不同种类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1.负债业务:

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2.资产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3.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

指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举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以此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表外业务:

未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总额的业务。

三.资产证券化:

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盈利资产集中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发售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安全性:

指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二)流动性:

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三)盈利性:

指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

五.金融创新

内涵:

是金融业务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原因:

1.避免风险;2.规避政府的金融管制;3.新技术的出现及在金融业的应用;4.由制度的改革所引起;5.降低交易成本

创新的内容:

1,金融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

多种新的存款工具的出现

资产业务:

发展消费信用、开展银团贷款等

中间业务和清算系统的创新)

2.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的创新)

3.金融制度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

跨国银行得到发展

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

金融监管走向自由化和国际化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1.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使金融工具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2.促进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3.使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自由度达到增强

4.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5.增加了各国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及实施监管的复杂程度

第五章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

(一)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2.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4.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二)职能:

1.发行的银行:

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

2.银行的银行:

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3.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外汇、黄金储备及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等

二.金融管制的必要性、原则及内容

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的原因:

1.金融业在经济中处于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

2.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3.维护金融秩序,保证公平竞争,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金融监管的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2.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管原则

3.合理适度监管原则

4.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管原则

5.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三.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经办存款的机构根据存款额的大小,按一定的保险费率交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存款机构无力支付存款时,该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

1.防止银行挤兑。

2.防止因为个别银行的破产而引起整个银行体系发生支付危机,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为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

4.保护小额存户利益

5.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信用的特征:

1.是商品或货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2.债务的偿还性;3.债权的收益性;4.信用活动具有风险性。

第六章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

1.定义:

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综合。

包含三层含义:

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主要指价格的形成机制。

2.主要类型:

①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

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一年以内)和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交易融资期限在一年之上)

②按金融交易的程序不同:

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是新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是以上市的旧的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

③按交割的时间不同:

现货市场(当天成交,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和期货市场(以标准化的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④按金融交易的存在场所划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⑤按金融交易的标的物不同,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⑥按存在地域或活动范围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二.金融工具

1.定义:

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和价格的书面文书。

2.特征:

①偿还性:

是指债务人必须归还本金之前所经历的时间;②流动性:

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现而不知遭受损失的能力;③风险性(安全性):

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所具有的风险程度或其安全的保障程度;④收益率(盈利性):

是指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和本金的比率。

三.货币市场的特点:

①融资期限短;②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③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④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四.同业拆借市场:

指金融机构之间为弥补短期资金不同,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场所

★五.回购协议:

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取得资金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时间按契约或约定价格重新购回该项证券。

六.有价证券市场的影响因素:

市场利率和有价证券所带来的股息或利息收益

七.股票的发行方式:

公募和私募

八.★期权交易:

指投资者在付出一定费用后,在一定期限内取得一种可按约定价格买卖某种股票的权利,而不管该种股票此时的价格已升高或降低。

期货交易:

买卖双方成交后,按契约所规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交割。

第七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一.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认为,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于三个因素:

流通中货币数量;流通货币的数量(即货币流通次数);商品交易数量

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M:

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

货币流通速度;P:

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

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缺陷:

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冬季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现金余额数量说

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剑桥方程式:

Md=kPY(k:

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Y:

总收入;P:

格水平;Md:

名义货币需求)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注重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的分析,认为,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有: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P223此公式你们从书上看)

Md/P=f(y,w;r-m,r-b,r-e,1/p*d-p/d-t;u)

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理由:

1.影响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使得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稳定性,有些只

在很少的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这个答案我也不清楚,这是所有关于这个题的一些内容,大家自行选】

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货币供应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1.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

新剑桥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2.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提出“内生货币供应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

3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实行单一规则;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4.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提出两条货币供应的原则:

货币供应要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

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机动权。

三.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流通中现金

M1=Mo+各项活期存款(即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2=M1+各项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即广义货币供应量)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2-M1称为准货币,流动性较弱

四.★原始存款:

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创造出来的超过最初存款的存款。

五.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及制约因素

1.前提:

实施部分准备金制度;实行转账结算制度

2.制约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率r;先进漏损率c;超额准备率e

存款货币扩张倍数为:

k=1/(r+e+c)(不用记)

六.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

2.货币乘数:

由基础货币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变动的倍数。

七.财政收支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财政收入:

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转入中央银行,减少基础货币

财政支出:

货币由中央银行转入商业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1.财政收支平衡,不影响货币供给

2.财政收大于支,有结余,货币供给会减少

3.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弥补时,一是动用上年结余,不影响货币供给;二是向中央银行透支,会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三是发行国债,如果用自有资金买,不影响货币供给,若挪用生产经营资金购买,会间接扩大货币供给)

八.货币均衡的内涵: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第八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类型:

按产生原因不同划分

1需求拉上型:

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2供给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由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成本提高,导致价格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型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充分,垄断企业为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造成物价全面持续上涨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4预期性通货膨胀:

由于公众反复的心理预期引起的物价全面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2.度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3.效应(重点掌握产生效应和强制储蓄效应)

1产出效应:

当经济体系中存在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无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增长。

2强制储蓄效应:

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

主要来源有是三个:

一是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减少消费支出构成;二是企业部门的储蓄,由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三是政府部门的储蓄。

如果政府用增税的办法来筹集生产性投资资金,则这部门储蓄就从其他两部门的储蓄中挤出,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会增加。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

4收入分配效应:

从利润中获得收入的人会得到好处。

二.通货紧缩

1.内涵:

是物价持续下降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

2.危害

1导致经济衰退;

2会加债务人的负担;

3商品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总量下降;

4会使银行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

第九章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润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稳定币值的关系

2.防止单纯数量型经济增长

3.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要有侧重点

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调节过程为:

紧缩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放松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包括:

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调节过程:

紧缩时,提高;放松时,降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政策目的:

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即保卫性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及主动性目标。

调节过程:

当需要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当需要放松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P296)

1.选择的原因: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

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指标的设置。

2.标准: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3.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选择的中介目标有:

流通中现金、新增贷款、利率、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是:

信贷渠道

五.影响效应的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4.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第十章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乃至崩溃。

¢表现为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各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并大量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