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34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陶艺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艺心得体会.docx

《陶艺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艺心得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陶艺心得体会.docx

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心得体会

  篇一: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

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

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

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

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

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

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

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

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

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

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篇二:

大学陶艺课心得

  学习陶艺课的心得与体会

  工业设计122韩**20XX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

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

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的由来,即瓷器大国。

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

?

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

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

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

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

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

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

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

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的辉煌---彩釉,“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

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

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

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

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

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

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

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

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

  而层出不穷。

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

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

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

原始彩陶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

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

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

其代表作品有:

彩陶人面鱼纹网,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

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圆,旋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

代表作品有:

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

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

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

”---《冯马宾条笺》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

饮茶环境:

“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试水斗茗,饮何雄也。

梦回卷把,饮何美也。

饮何美也。

”---《茶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

紫砂的特点,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

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

紫砂色泽古朴。

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

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

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

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

?

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

  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

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

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

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

  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

艺术特色:

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

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

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艺术特色:

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

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

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当然景德镇的瓷系不止就仅仅几种,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们就不具体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先关资料与文献。

  总之在陶艺课上我们观看了土陶的制作过程,以及钧窑瓷、现代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观看了钧窑大师以及现代陶瓷大师烧制陶瓷的过程,体会到了制作陶瓷的艰辛,看到了陶瓷大师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而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优秀的品格,更应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陶瓷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不要让我们的灿烂文化流失,要让它生生不息的发光发热。

  篇三: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

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

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

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

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

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

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

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

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

那就开始拉坯吧。

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

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

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

接下来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

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

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

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

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

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

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

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

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

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

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

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

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

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

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

  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

一旁的同学打趣道:

“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

总共数了一下,有九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

盘条阶段设计的东西不知道是已毁还是乍得,就是找不到,有几个大小很尴尬的杯子或烟灰缸。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坦克,实话说来,又不像坦克,装在了坦克的履带,却有跑车的前沿,华丽吧,我在上面用颜料上了一些简单的花纹然后上了透明油,应该是非常的靓丽的。

可是后来,老师却勒令我挂掉所上的底釉,可能烧不出来吧。

还有一个很大的造型也不错的烟灰缸,我把它放在了琥珀蓝的可选专柜里大海蓝的颜色觉得很安静的颜色适合抽烟的时候用。

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底的时候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

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

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

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

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

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

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

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

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

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

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

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

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

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

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

陶艺制作课:

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

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

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

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