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45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教案

 

单位

公共管理学院

教研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

姓名

卢清昌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

 

课程

名称

中文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文名称

BasicPrincipleofMarxism

课程

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理论课之一,是我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我们党的改革开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2学时,实践课12学时),3学分。

对教

师的

要求

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精通本学科的内容,同时必需熟悉相关课程,教学中做到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层次分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

选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参考

书籍

与常

用网

地址

参考书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主义史》第一、二、三、四卷,马健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修订版)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

自制课件

1、http:

//www、marxismforum、net、cn/index、asp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http:

//myy、cass、cn/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3、http: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授课章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

人类解放的科学

授课对象

08临床(3)、08麻醉/影像

学时

2*2

时间

21-27/2

授课地点

3201、2401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

重点

难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难点)

教学

方法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

授课

提纲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讨论话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教学主要内容及步骤

备注

绪论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0分钟)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研究上述普遍规律中产生而又为深化这种研究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分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30分钟)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再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其次,富于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生动体现。

再次,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二)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讨论话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8分钟)

本讲小结:

(2分钟)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人类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也在不断汲取思想精华中发展。

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开放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也是其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这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也是基本要求。

 

授课章节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对象

08临床(3)、08麻醉/影像

学时

12*2

时间

授课地点

3201、2401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

重点

难点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重点)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难点)

教学

方法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

授课

提纲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4学时)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6学时)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学时)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及步骤

备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步骤: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4学时)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3学时)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何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些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课堂提问:

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物质范畴的理解。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学时)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6学时)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学时)

普遍联系和发展是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现象的辩证本性。

因此,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4学时)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认识这些规律,对于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学时)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学时)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以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为目的,人们自觉地改造世界就是以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依据。

人的正确认识从何而来?

只能来自于对规律的深刻把握。

认识必然才有自由;违反规律必受惩罚。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本章小结:

(5分钟)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离不开人的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是统一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要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现实基础;作为具有知识和智慧,富于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造福人类作贡献。

 

 

 

授课章节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授课对象

08临床(3)、08麻醉/影像

学时

4*2

时间

15-21/9

授课地点

3201、2401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重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难点)

教学

方法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

授课

提纲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性质--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主要内容及步骤

备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学步骤: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分钟)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分钟)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列宁指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20分钟)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10分钟)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0分钟)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性质——绝对性和相对性(20分钟)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

为了说明人们掌握客观真理的过程和对客观真理掌握的不同程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概念。

任何真理,既是客观真理,同时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或者说,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0分钟)

在认识外部客观事物时,当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

这是因为还要对认识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其是否是正确的。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列宁说:

“在这里不要忘记: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20分钟)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认识及其特点

(三)价值认识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5分钟)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10分钟)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分钟)

本讲小结:

(5分钟)

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这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能动的反映论。

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必须在实践中坚持两者相统一的原则。

正确认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授课章节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对象

08临床(3)、08麻醉/影像

学时

4*2

时间

授课地点

3201、2401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难点)

教学

方法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

授课

提纲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及步骤

备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教学步骤: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0分钟)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0分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20分钟)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经济改革、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作出有益的贡献。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20分钟)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人类社会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10分钟)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