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时节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46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岁时节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1岁时节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岁时节日.docx

《1岁时节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岁时节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岁时节日.docx

1岁时节日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岁时节日是指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的节日。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其起源则是源于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

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很发达。

许多古代典籍中都包含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如:

《诗经》、《尚书》、《淮南子》、《岁时广记》等。

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即:

立春、雨水、……。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形成的重要节日有八个,可简称为四立、二分、二至,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节。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候的变化,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当然,节气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与节日的关系很密切。

有些节日就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

如清明。

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的朔望之间。

朔为每月之首(初一),又叫“上日”或“元日”。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旧历新年之始。

(辛亥革命后,旧历新年改称春节,公历新年称为元旦),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望日为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古代有“三元”之说。

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这三元,传说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生日。

人们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这三元都发展成为节日。

上元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大加庆贺祭祀,发展为“元宵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后来形成的。

还有一些节日并不与初一或十五关联,而是以各种“日”为标志。

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人们到水边聚会游玩,《诗经·溱洧》即此风俗的写照。

后来固定为三月三,春游,踏青,放风筝。

又如端午节,五月初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岁时节日的由来与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

既与四时节气有关,又与人类的原始信仰密切相连。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包含了政治的、情感的、宗教的、民族的等等各方面原因。

(详见教材)

第二节岁时节日民俗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一·春节

俗称“年节”,是农历的岁首。

古代又称为元旦。

是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

“年”的来历:

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是年终祭祀众神,庆贺丰收的日子。

“年”字原来写作“稔”,是五谷丰稔的意思。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

“无辜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由于谷禾都是一年一熟,于是“年”就引申为作为岁名的意思。

古时所谓“春节”原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可泛指整个春季。

辛亥革命后,改用西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不便再称“年”。

但农历年又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不可能取消,只好改名。

因其在立春前后,故称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采用公历纪元,春节之称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的节期很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算起直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有的作为元宵节独立出来。

我们教材就是。

不过老百姓一般仍将其视为年节的组成部分。

过了正月十五,年节的意味才渐趋消失。

如此长的年节中,各种各样的活动自然很多,而不同的地区又有其不同的内容,我们不妨广采博收,看看大家是怎样过年的。

一般:

腊月二十三:

(小年)祭灶

二十四之后:

扫房、清洗家具、洒扫庭除,以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也要置办年货,杀猪宰羊,作年糕,蒸馒头…。

三十(除夕):

贴春联、窗花,挂年画,(门神,供佛堂,祭祖,送财神爷),中午吃团圆饭,除夕夜吃年夜饭,通宵不寐守岁娱乐

正月初一:

串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初二至十五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各地不同。

如初二,一般为出嫁女子回娘家之日;初七为“人日”,北京一带吃春饼;初九为天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旧时有祭天仪式。

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宵节。

张灯与观灯;花炮,焰火;踩高跷扭秧歌;打灯谜;吃元宵。

元宵节可谓汉民族的狂欢节,尤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可以大大游玩一番。

有些甚至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古代有不少歌咏元宵节的诗词,如: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烟火礼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说法不少,朱淑真、秦观、欧阳修)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年节习俗的传说:

打春牛:

立春前一天,举行迎春典礼,叫打春牛。

官员们举鞭打一下土牛或亲自扶犁耕种一片土地,表示重农,并且为天下先。

邯郸有个村叫“春场”,相传就是古代比较清明的官吏打春牛的地方。

武强年画中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

放鞭炮:

爆竹。

据说古代深山里有一种凶恶的四角兽,人们叫它“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晚上就出来伤害人畜。

一次,“年”来到一户人家,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竹子取暖,竹子被烤后发出啪啪的爆响,“年”被吓得调头逃窜。

于是人们知道“年”怕响声、红色和火。

以后每逢年末岁首,人们都燃放爆竹来驱邪销灾,表现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燃放爆竹就从一种抗争邪恶势力的手段或武器,转变成了一种庆贺的仪式。

直到现在,国家有重大喜庆日子,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贺。

香港、澳门回归,国庆50年等。

吃饺子:

春节在南方吃汤圆,含团圆之意。

北方则一般吃饺子,吃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在三十晚上,有的在初一清早。

古时过年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食用,取“更新交子”之意。

元旦(初一)早晨也吃。

由于饺子形状象元宝,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很有讲究。

要皮薄馅多,不能破。

有的地方春节吃素馅饺子,取“一年素净”之意。

也有的在饺子中放硬币(恭喜发财)、糖(生活甜蜜)、花生(长生不老)、豆腐(福气多多)等,取其美好的寓意。

压岁钱:

传说,古时有一种小妖,身黑手白,名叫“祟”,每年在年三十夜出来,在正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摸,把孩子吓哭、病,病好后就成了傻子。

人们怕祟害人,就点亮灯火,一宿不睡,叫“守祟”。

有一姓管的老两口,老年得子,到年三十,生怕祟来害孩子,就守着孩子玩,孩子别的玩腻了,就要了张红纸和八枚铜钱,拆了包,包了拆,后来把包好的钱搁在枕边就睡着了。

老夫妻自然不敢合眼,长夜守着。

到半夜,小妖“祟”来了,正要伸手向孩子的头摸去,突然,孩子的枕边迸出一道闪光,祟象遭到电火一样,急忙缩手,哎呀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将这事说给大家听,以后除夕年夜饭后,就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到孩子枕边,以后“祟”就在也不敢来害小孩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吓退了“祟”。

由于能镇住“祟”,人们就叫它“压祟钱”,后来谐音成了“压岁钱”。

闹元宵:

元宵节前后,农事消闲,民间在此期间,尽情娱乐,有各种活动:

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猜灯谜等,叫做闹元宵。

这也是年节的又一个高潮。

石家庄近些年每年都有灯会,规定街道,观灯;还有民间花会,各地的民间技艺在省城会演,今年――见剪报。

(最好能找到光盘、录象一类)

正月十五有的还走百病的风俗。

走百病又叫游百病、走桥等。

有些地方是在正月十六。

城乡男女(最初是妇女,后来男女)结伴出游,走桥、登城,叫做走百病。

关于年节习俗与迷信: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0,2,27《玉皇行驾,科学靠边》:

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北师村在农历正月初十敲锣打鼓,大肆游街,据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初十玉皇行驾,迎接,并捐钱,给玉皇的上油钱。

提倡民俗传统是对的,但不能让迷信抬头。

还有,河北最近关闭了一些宣扬迷信的旅游景点,如:

苍岩山一些小庙。

正定的一些地方。

(《燕赵都市报》最近几天)

二·龙头节:

也叫龙抬头、二月二,据民间传说,二月初二为龙王抬头的日子。

龙王是天上管下雨的神,二月二正值“惊蜇”时节,相传自冬至后,龙王进入冬眠,到惊蜇时,春雷轰鸣,惊醒龙王,因此叫“龙抬头”或“龙头节”。

这一天,人们到江河水畔祭祀龙神,盼望龙王按时抬头播雨,以求五谷丰登。

北方地区广泛流传这样的农谚: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就表现了人民的渴望。

中国是一个崇拜龙的国度,因此,龙抬头这个节日对老百姓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各地风俗也有不同…(燕赵晚报,3,10,赵县范庄村龙牌会)

三·清明寒食节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三月的上半月。

这时气候逐渐变暖,草木开始繁茂,大自然充满生机,出现一片清新明朗的景象。

清明标志农耕时节的到来,玉米、谷子高粱等农作物也可播种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节还不仅是一个历法或农时上的节气,它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岁时节日。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由于两节相隔很近,而且活动又往往持续相连,因此人们便习惯地把二者融为一节了。

主要习俗:

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游春等。

禁火寒食的传统相传源于晋文公重耳。

重耳流亡,介之推割腿上肉煮汤,介之推同母亲隐居绵山,火焚不出,抱木而死。

晋文公将其葬在绵山,修寺立庙,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子推死亡之日禁火寒食,以记哀思。

其实禁火之俗周代已有,汉代以后才渐渐与介之推连在一起的。

祭扫坟墓的传统也是早已有之。

人们祭祖拜墓,来追思先人,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解放后又有了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内容。

除此之外,由于清明正值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气候宜人,人们在清明前后到郊外游览,称为“踏青”。

在郊游时,还可以有各种游乐活动:

冷餐聚会,放风筝等。

三月三苍岩山庙会?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重五、重午”等。

端是“初”的意思。

农历五月按天干地支记年法为“午月”午月的第一个五日,故为“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闻一多认为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龙的活动。

也有源于恶日、地官生日等说法。

还有说是纪念屈原的。

尽管端午节起源早于屈原,但自从纪念屈原的传说产生之后,就深入人心,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

吃粽子、赛龙舟,门头插艾。

头两种传说是源于纪念屈原,门头插艾则传说有所不同,据石家庄周围的民间传说,是“燕王扫北“留下的习俗。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传说燕王扫北时,在河北大肆杀戮。

一天,他来到获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

他感到奇怪,问这是为什么。

那位妇女说,大男孩是邻居的孩子,爹妈都死了;小的是自己亲生骨肉,万一有什么事,她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这位农家妇女非常敬佩,就说:

“你爱邻居家的孩子,我不会杀你。

”顺手从路旁拔了两棵,送给那位妇女,并嘱咐她插到门上,就不会遭到伤害。

同村人都学着作。

第二天正是端午节,果然周围村庄有的遭到杀戮,而他们则平安度过。

从此人们就保持端五插艾的习惯了。

(另有说是神仙想惩戒人,还有黄巢起义时的说法,人物不同,但故事结构大同小异。

)其实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艾是一种药材,可杀虫,端午节以入夏,害虫常出动,门旁插艾有避瘟解毒之功效。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是秋季第二个月,中间月,十五又是这一月的中间,因此,叫中秋节。

中秋节时月亮格外明亮,因此中秋节也叫月夕,月节。

民间往往在此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对中秋节的月亮,并不是这么地美好,月亮中的阴影,就被称之为蟾蜍,以后根据民间的传说加上人们的想象才有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对月亮的想象,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我们国家想象的那么丰富。

就说嫦娥奔月的传说,版本就很多,大家最为熟悉的是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蛤蟆精(蟾蜍),被叫做月精。

玉兔的传说,是把月亮中的阴影说成是玉兔捣药。

到了唐代,有了吴刚伐桂的传说,传说吴刚上月亮上无休止地砍伐桂树,桂树“树创随合”,是由于惩罚吴刚“学仙有过”的缘故。

外国正好是相反,月圆的时候鬼神就出来了。

日本不喜欢月亮,在日本的传说中,认为月圆的时候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带来不好的乐西。

中国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要拜月、赏月、吃月饼,日本人也一样。

只是我们祭月用的是月饼,而日本人祭月用的是芋头和糕饼。

韩国人直到现在也过中秋节。

韩国现在还用中国的阴历。

日本则是放弃和改良了。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农村里多少还是有保留,在城市中很多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中秋节也是如此。

现在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没有别的。

而且中秋节的月饼也是全国统一的式样。

1·祭月: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之举,老北京中秋节离不开兔儿爷。

在过去,现在已经满大街都是卖兔爷儿的。

“免儿爷”,北京、天津、山东都有,山东队叫“兔子王”。

北京的“兔儿爷”叫“吧哒嘴”,嘴手都能动。

粉碎“四人帮”的时候,记得兔儿爷还是火了一年,在公园中还有兔儿爷的展览。

兔儿爷也只是在中秋节的晚上神气一会儿,祭月的时候,月光马儿站在前面,上面供上月饼,磕头的时候也有它的份儿,撤供的时候他就成了小孩的玩具。

兔儿爷也是成千上万个,但是哪一个也没有留下来,故宫有一个是宣统玩过的。

免儿爷既人格化又社会化。

正规的兔儿爷,很威武的,骑着老虎,有骑黄虎,有骑黑虎。

顶盔甲。

兔子骑虎,与财神有关。

另外的兔儿爷,社会上有的活动他都有,剃头的也好,拉洋车也好,卖炸糕的也好,都是人身兔子脑袋。

三百六十行都有。

还有一个也是挺有意思的,现在的人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就是拜月的时候用的“月光(示马)”。

华北地区中秋供月时用。

月光马儿是用纸作的,样子有很多,有红的、黄的、金的,上绘着太阴星君,月亮又叫太阴星君,状如菩萨,下绘月宫桂殿以及捣药玉兔和吴刚。

在过去,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有大量卖的。

不能说买,要说请。

中秋节,妇女设月光马,再供奉瓜果、月饼、毛豆、鸡冠花、萝卜、荷藕等,上贡的时候,上贡的水果中不上梨。

梨是很少作为贡品的。

讲究俩人不能同吃一个梨。

然后对月而拜,拜后焚烧。

大的三四尺,小的一尺多,大月光马儿两边用秫秸秆支起来,等着祭完月之后当晚就把它烧掉了,秫秸秆不容易着,就把它收起来,小孩子尿床的时候,拿秫秸秆打小孩子的屁股,就会不尿床了。

老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不拜月,可以解释,因为月亮是太阴君,女属阴,男属阳,女不祭灶就解释不通了,在灶间干活的都是女的。

在清代,一般是女子主祭,全家扣首,因此相对于女子的祈愿,男子也有所祈愿。

拜月之后,一家人按照辈分围桌而坐,饮酒赏月,吃团圆酒,月饼中应该有一个特大的,全家分而食之,叫团圆饼,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一定要留一块等他回来吃。

姑娘出嫁后,这一天一定要回娘家,老话说要两边团圆,先去娘家转一圈,然后回婆家团圆。

2·月饼:

中秋节祭月的主要的贡品就是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有个传说,据说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北方的突厥连年骚扰边疆,不得安宁。

后来派大将李靖率重兵取征讨,取得胜利,于八月十五日班师回到长安。

为了庆祝胜利京城上下歌舞狂欢,通宵达旦。

这是适有一个吐蕃商人给皇帝献饼祝捷,李渊(一说李世民)兴高采烈地高举装饰精美的圆饼,面对群臣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给群臣食之,共庆胜利。

月饼和中秋节相连据说是由于元末,传说元朝末年,朝廷为加强统治,禁止民间用铁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家供养一个兵丁。

而这些兵丁往往胡作非为,百姓恨之入骨。

张士诚准备起义推翻元朝统治者,便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麦饼的机会,来传递消息,每个麦饼的馅里都夹有一张纸条,约定八月十五晚上起事,因此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从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月饼欢庆胜利。

月饼有荤有素,有甜有咸。

以素馅分有五仁、豆沙、豆蓉、枣泥、林花白糖等,荤馅火腿、鲜肉、虾仁等。

以产地分,有京式、苏式、广式、滇式等。

老北京人祭月,贡上的月饼不能是广式月饼,要是自来红自来白的月饼。

在甘肃,月饼是自己做的,月饼是面食,直径在四五十公分的样子,象是蒸馒头、花卷的样子,一层一层的中间夹着东西,一层撒一层香料,有姜黄、豆子、芝麻,最上面还有花样,叫千层饼。

这是虚的。

它叫做虚实结合。

实的一种是,将各种香料现杵在面里,做一个月饼。

在农村,制作月饼讲究的是一种情趣,在城市做月饼是一种作坊化的、甚至是工厂化的,缺少情趣。

现在的点心铺子,有什么什么斋,在农村千家万户都是自己做的,大小也不一样。

亲友之间也讲究互相馈赠。

一般来讲,月饼的制作都是从自己制作开始的。

用它先拜月亮。

上供后把月饼切开,八月十五串亲戚的时候每家送一块。

然后大家吃。

3·赏月:

八月十五赏月大概从汉朝就开始了,比较成了点气候的在唐朝的时候,把中秋节作为节日定了下来是赵匡胤的事。

我们很多节日定在唐朝,原因是在唐朝富了以后有了钱了,开始有了娱乐的活动。

中秋节那天要搭赏月的台子,赏月之风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大盛,其后相沿不断,尤其到了唐玄宗时代,此俗盛极。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年都要到太液池赏月,后来还修了专供赏月的“赏月台”。

以前夜晚是要宵禁的,中秋节那天可以不必。

在民间,中秋节在文人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一大雅兴来了,写诗作画,很多节日也是文人把它推起来的,才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名唱,当时传下来的此类诗作大约超过写任何一个节日的。

中秋节赏桂的习俗在南方,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又因中秋传说中的月桂,有了赏桂之举。

在杭州灵隐寺有大片的桂树,白居易、苏东坡都曾在这里赏桂吟诗。

四川新都有桂湖。

以前在桂宁大街整个一条街都是桂花树。

如果将桂花树做成盆景就可以进入家庭,在北方中秋赏桂也能够成为一种享受。

4·其它习俗:

过中秋节的少数民族很多。

有的少数民族是不过中秋节的。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没有这个概念,蒙古人不过中秋节。

月亮的变化对农业民族有着影响,对牧业民族影响不大。

在贵州布依族八月十五有“偷瓜”的习俗。

汉族也有。

偷瓜与求子有关联。

家里面如果有一结了婚还没有生孩子的,这一天要到人家的地早去偷瓜,偷瓜还要让人家主人知道,偷瓜的人要被臭骂一顿,吉利。

因为一骂就与性有关的话都骂了出来,就是要这个效果。

巫术。

一个藤上有两个瓜,不能摘两个,只能摘一个。

这就是八月十五偷瓜法。

让偷回来的瓜和女子一起睡一觉,第二天把瓜吃掉熬水喝,冬瓜、南瓜什么的,期盼来年生子。

主要是南瓜。

黄瓜不行。

八月十五中秋节来说,在我们的国家中,汉族周边少数民族多少有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同时汉族的文化也有传到海外周边国家包括越南、日本、韩国等,还有华侨多的地方,以及与中国文化渊源密切相关的国家。

在海外的华人特别注重和讲究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全家团圆。

研究中国人的个性也必须研究华侨的心态,我们在国内过节好像就是这么回事儿,可是在华侨的心里就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关于节日,一个是春节,另一个长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是非常重视的。

两个节日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团圆。

现在我们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不讲究了,等于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如果中国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算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在华侨社会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是千方百计地保存。

六·重阳节

古人以九为阳,故曰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很形象地说出了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习俗由来,影响最大的是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桓景避难”说。

相传东汉有个仙人,叫费长房,能预卜未来。

桓景曾拜他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

“今年九月九日,你家当有灾难。

你赶快叫家人缝制绛袋,在袋中盛放茱萸,到九月九那天,臂上系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才可以消除灾难。

”桓景一一照办,回家后,发现家中鸡犬牛羊都死了,家人全都安然无恙。

从此历代相沿,成为习俗。

2·赏菊、饮菊花酒:

农历九月正值菊花盛开,故又称菊月。

唐宋时,赏菊成为普遍习俗。

还用菊花、茱萸制成酒,以“消阳九之厄”。

从科学角度看,菊花酒确实有名目、轻身、利血气等功效。

茱萸也是药材,可治病。

3·重阳花糕:

是重阳节的当令食品。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

宋代盛行,用面蒸,上面还有一些石榴、栗子、松仁或肉类装饰,并插小彩旗,节日时人们互相馈赠。

糕与高同音,重阳节吃花糕,寓有步步升高之意。

七·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时间渐长。

民间将冬至和岁首看得同样重要,甚至有“冬至大如年”、“肥冬瘦年”的说法。

冬至习俗很多,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祀祖先,庆贺往来,象年节一样。

冬至期间,饮食有的喝红豆粥,有的吃馄饨,有的食汤圆。

画九与写九:

冬至开始数九,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寒尽春来,因此,为了消遣这隆冬时光,记载冬去春来的过程,就有了画九和写九的习俗。

画九:

画一枝梅花,共八十一瓣,每天染一瓣,全部染完,天气也已经变暖了,“九九消寒图”。

也可用圆圈代替。

写九:

据说由乾隆开始。

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亲自制九九消寒图,都是空白字,让内直翰林诸臣按日填满笔画轮廓。

后来民间简化为印好九个双钩字,每天在上面用红笔描一画。

还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

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

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古代,一般在冬月(冬天)将近时,人们用猎获的禽兽祭祀祖先、神灵,以避灾求祥。

当时“腊”与“猎”相通,所以“腊祭”也就是“猎祭”的意思。

而举行腊祭之月就被成为“腊月”。

从先秦时起,举行腊祭之日,就被当作节日来过,但那时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到南北朝时,才定腊月初八为腊八节。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传说。

相传释嫁牟尼成佛之前,苦心修行,曾饿昏在地,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各种黏米、糯米、野果、山泉水煮成“乳糜”粥,救醒了释嫁牟尼。

释嫁牟尼醒后,到河中沐浴,并独坐菩提树下,静观默想,终于在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

后人为纪念此事,就在腊月初八吃粥作为纪念。

因此,腊八也称作“佛成道节”。

以上只是就重要的、覆盖面大的节日作了重点介绍,实际上节日的丰富多采远不止这些。

各个地区不同,习俗不同,节庆也不尽相同。

尤其是各少数民族,更是有着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

如:

伊斯兰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许多现代节日,如:

元旦、……这些节日,有的记载着历史的进程(十一国庆节),有的反映了人类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有的则体现了新时代的新风尚,(教师节、老人节、植树节…)。

另外一些着眼于经贸洽谈、旅游开发等目的的节日更是名目繁多:

啤酒节、时装节…。

节日的种类繁多,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分散到户的节日活动方式,如八月十五中秋节,虽然是大节,但是以一家一户的团圆、拜月为特点,并不构成大规模的群众集会。

另一种是群众集会的节日活动方式,如:

端午节赛龙舟…

节日的作用也要注意:

1、庆贺:

年节,喜庆丰收,预祝来年吉祥…。

2、纪念:

寒食、腊八、端五…往往是在发展中不断渗入纪念内容的。

3、祭祀:

供奉神灵、祭奠祖先,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4、社交、游乐:

正月十五,元宵节可谓汉民族的狂欢节,张灯与观灯;花炮,焰火;踩高跷扭秧歌;打灯谜;吃元宵。

尤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可以尽情出游,大大游玩一番。

有些甚至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古代有不少歌咏元宵节的诗词,如: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烟火礼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说法不少,朱淑真、秦观、欧阳修)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还有过年拜年,也是一种社交的好时机,有的甚至平时闹矛盾,也许过年时互相拜上一拜,就一笑抿恩仇,从此和好。

可见这一功能也不可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