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案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54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爱国主义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国主义案例.docx

《爱国主义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国主义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国主义案例.docx

爱国主义案例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案例1:

南开之父——张伯苓

南开创始人是张伯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陷入日益深重的灾难。

满怀爱国主义理想的严范孙、张伯苓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造就新人,拯救国家。

他们从传授“新学”的家学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历尽艰辛,刻苦奋斗,矢志不渝。

南开学校的创建,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

严范孙、张伯苓先生以毕生精力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高风亮节,将永远为后世景仰。

你有何感想?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案例2:

龙游太空耀神州

2005年10月17日清晨,随着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平稳降落,中华民族光辉史册上又增添了两个闪光的名字——费俊龙、聂海胜。

“为祖国我愿飞得更高”

“为祖国母亲骄傲!

为五星红旗欢呼!

”“继往开来,神舟与我同行。

天地往返,祖国在我心中。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前夜,在出征纪念簿上,费俊龙、聂海胜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祖国,重若干钧;飞翔,为了祖国!

用忠诚和汗水,费俊龙、聂海胜追逐着自己的飞天梦。

1982年中学毕业时,费俊龙正赶上空军到学校招收飞行员。

三代单传的他瞒着父母报了名,但却因眼底检查散瞳后带着墨镜回家,露了“馅”。

当天晚上,费俊龙坦白“招供”。

听到这个消息,父亲一阵沉默。

第二天,父亲终于开了口:

“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干得好才对得起你的选择。

”四年的航校学习,他的每个科目总是第一个“放单飞”。

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问费俊龙:

“从一名飞行员到航天员,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

”他回答:

“作为军人,接受祖国的挑选是我最大的光荣。

”1996年6月费俊龙参加预备航天员的选拔,顺利入选。

“我是为飞行而生的。

”飞翔,是聂海胜从未停止追逐的梦,当上飞行员后,飞翔就成了聂海胜生命中真正的主题。

同批的战友中,聂海胜第一个“放单飞”。

面对前来取经的战友,聂海胜脱口而出:

“啥也别想,只管飞!

参选航天员,聂海胜更是义无反顾。

“航天这种事咱们中国人没做过,太危险了。

”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甚至想出了“离婚”的“狠招”。

一脸憨厚的聂海胜最后甩出了一句:

“婚我是绝对不离,参选我绝对要去!

”“如果选不上,我毫无怨言,但是若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妻子被丈夫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最终勇敢地站在了丈夫一边。

1998年1月,费俊龙、聂海胜光荣地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费俊龙沉着冷静,富有主见。

聂海胜胆大心细,执著坚定。

经过训练选拔,2005年7月,入选“神六”任务的航天员最后确定,费俊龙和聂海胜被编为一组。

他们愈发刻苦,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训练和双人配合训练。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将航天员送上太空能力的国家,这对中国这个日益发展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国家荣誉。

中国的航天英雄们已经开始向新的目标冲击了!

“为祖国母亲骄傲!

为五星红旗欢呼!

”“继往开来,神舟与我同行天地往返,祖国在我心中。

问:

你对费俊龙、聂海胜出征前的留言有何感想?

结合我国几代人的航天精神,谈谈你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荣辱观的理解。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案例3:

《乡村八记》震撼总理

去年寒假,清华大学学生李强利用回山西太原老家的机会,8天之内对3个村4个乡和2个县的农村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札记的方式写成了3.5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激动得不得了”。

一名大二学生能够利用短短的假期,如此深入地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这样客观、深刻地反映当前农村现状的报告,令人振奋,于是寄给了温家宝总理。

4月28日,温总理复信,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了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并表示,“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

”获悉自己的调查报告得到温总理的批示,李强很振奋。

他说,自己生活在城里,对农村缺乏了解,关于农村的概念也比较空洞。

这次调查,很大程度是受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的影响。

  问:

调查报告《乡村八记》的写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资料一:

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所表现的影响力等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所有力量的总和。

一般认为综合国力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部分。

硬实力的五个要素:

经济力:

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总量、进出口贸易额等。

科技力:

表现为科技的研究、应用与开发的水平,科技队伍的规模与素质等。

军事力:

表现为军队的数量与质量、武器装配的水平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等。

人口力:

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自然力:

表现为国土面积、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

软实力的四个要素:

教育力:

表现为国民受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受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数及其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

政治力:

表现为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治决策力等。

外交力:

表现为外交上的作用,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

精神力:

表现为国民的精神面貌、意志和信念、民族凝聚力等。

资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与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

一星较大,居左;四星较小,环拱于大星之右。

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

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五颗五角星相互的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麦稻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

 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由中国诗人田汉作词,中国音乐家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

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奋不顾身争取民族解放的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御侮的光荣传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此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为正式国歌。

歌词是: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资料三:

民族精神

“和氏璧”的来历

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石头,因看出这块石头里面包含着的是顶上等的美玉,就把这块宝贝献给了楚王。

可有眼无珠的玉器工匠,端详半天却没瞧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断定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这还了得!

敢拿石头冒充美玉来欺骗君王,楚王火冒三丈,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

可等到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宝贝拿去献给他,此时玉器工匠连细瞧都没瞧就说是块石头。

结果卞和的另一只脚也给砍了去。

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仍不死心,还想再去试试。

可他两只脚全被砍了,只得抱着那块“石头”在荆山底下痛哭,并一连气哭了三天三夜。

这次终于惊动了楚文王,不仅派人把卞和接进宫,而且叫玉器工匠把那块石头小心地破开来,这才发现果然是块顶纯粹的美玉。

因此,派手艺最好的玉工雕琢加工,做成了一块玉璧,并用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卞和也因功封禄受赏。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但是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中国已经开始飞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复兴,东方的巨龙已经开始觉醒,我们已经不再用像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献身。

但是我们却应该时刻保持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转化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在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都在于自己的发展,我们不能在让过去屈辱的历史再次发生,所以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复兴,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所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爱国主义在新时期的表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大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刻苦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这就是爱国主义。

90后他们有较强的个性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较强的公民意识、环保意识、契约意识;他们相信事实,做事认真,有原则。

喜欢新鲜刺激的他们并不太容易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

在新世纪,青年作为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代群,当前青年发展和青年问题也已经日益成为单位发展、行业领域发展、城市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青年一代往往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而90后作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生活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身上多的是个性的张扬;他们因为没亲身经历过历史的沉痛,身上少的是政治和历史的负累;他们因为身处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拥有的是多元化、自由化的价值观引导90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成了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然而,根据调查数据却显示出我国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现提供一项调查“您认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爱国意识与我们的先辈相比”,由调查可知,有67.4%的人认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爱国意识和我们先辈相比淡漠了,16.1%认为差不多。

只有5.8%的人认为是增强的了[3]。

由此可见,人们也会觉得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必要的。

李鹏也曾强调,对于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还存在思想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特点不够,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

……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今天的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要他们了解社会,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比较、增长见识,懂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

[4]

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

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

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

  很快,一名落水男孩被成功救上岸,另一名男孩则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

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冬泳队员杨师傅、韩师傅、鲁师傅等人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名大学生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事发后,长江大学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当地消防、海事部门也相继赶到组织搜救。

由于该处地处江水回流区域,水流湍急,坡陡水深,浅处有四五米,最深处达十几米,经过1个多小时搜寻,陈及时被打捞上岸,医护人员现场进行全力抢救,终因沉江时间过长,未能生还。

至下午5时50分许,另外两名大学生的遗体也被打捞上岸。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大家都忙着救落水的大学生,后来才发现获救的2名小男孩已离开现场。

  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市长王祥喜获悉此事后,对大学生舍身救人的事迹表示敬意,并指示该市有关部门妥善做好后续工作。

24日晚,校方已成立专班处理善后事宜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

摘要《最后一课》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练,重大的主题和题材,生动饱满的人物形家,洗炼简洁的风格,朴素无华的语言,使这两个短篇不失为小巧玲珑、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坛珍品,经久流传,不但至今仍可供我们欣赏和借鉴,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哈墨尔先生儒夫上校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两篇脍炙人口的小说,篇幅都不大,却囊括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经历了战争生活,目睹了法国战败的惨状,受到了人民爱国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

他每星期发表一篇短篇小说,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

1873年,这部短篇小说集以《星期一故事集》(又译《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结晶。

这部小说其中有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场台球》等,显示了作者爱国主义新的创作境界。

这组作品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

这两篇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

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

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万6千法军官兵全部投降。

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枪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忿怒。

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

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

《最后一课》通过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感受,描写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令学校改教德语的暴行,以及当时人民对祖国的留恋和热爱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爱国精神。

《柏林之围》通过主人公儒夫上校的个人悲剧,描写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描写普法战争,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

反映此类主题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着力揭露敌人烧杀淫掠的暴行,和刻画人民群众英勇顽强的抗敌斗争。

但是,深谙短篇小说艺术的都德,却别具一格,表现同一主题,他却以不同角度选取多样化的题材,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敌人的疯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这两个短篇在选材上独具特色,即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件,选取极平凡却又含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典型片断,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

这两篇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场面。

《最后一课》选择受战争损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残最深的地区—阿尔萨斯一个乡村学校所发生的故事,作为小说题材,反映普鲁士人对占领区人民进行文化侵略,不准他们再教法语,而改教德语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鲁士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罪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柏林之围》通过一个瘫痪老军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围的残酷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表现了法国人民深沉的亡国痛苦,又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感情。

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热爱祖国的非凡表现及崇高感情,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取材新颖,思想深刻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异常感人。

都德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组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的俏皮小学生,迟到或者逃学,在他已经习以为常。

学习不用功,回答不上老师的课堂提问,对于他更是家常便饭。

可是当他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国土的沦亡,以后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道理,却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憎爱分明的懂事儿童。

“祖国”,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

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无不与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刚刚尚觉沉重讨厌的课本,一下子变成像舍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为那上面是祖国的语言,它就标志着“祖国!

”新发的字模上都是美丽的花体字,上边全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在小弗朗士眼中,它们好像是一面面小国旗。

刚入学的初级小学生不会写字而在专心画“一横一竖,”似乎那也算是法国字。

甚至从屋顶上鸽子咕咕鸣叫声里,小弗朗士也联想到侵略军该不会强迫它们用德语唱歌。

所有这些,都蕴藏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交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作品的另一主人公哈墨尔先生,他是一个热心教育,热爱祖国,对学生严厉的老教师。

他在这所学校辛勤教书四十年,这里的草木房舍,物物件件,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亲手栽的啤酒花也绕着窗口爬上了屋顶,他一旦离开这里怎能不伤心!

所以,当他接到命令不能再教法语,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上最后一课的庄严时刻,他身着礼服,结上领结,戴好丝帽,那么严肃、庄重。

这最后一课,他也一反严厉的常态,对学生是异常温和。

对于小弗朗士的迟到,他非但未责备,反责备起自己。

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牢记祖国语言,以唤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

这堂课,他讲得特别耐心,恨不得在离开前,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灌塞给学生。

讲完这最后一课,该下课放学了,他一句告别之类的话也难以说出,只是奋力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充分表现他的高度爱国热忱。

“最后一课”使人见题思义,它直接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学校不能再教法语,法国人民沦为异国奴隶,丧失了自己的国籍,不能学习自己的语言,这真是千古恨事。

作者就是通过这最后一课”反映法国人民的悲愤心情和爱国精神,以教育亡国的人民不要忘了祖国,必须牢记祖国语言,为驱逐敌人,恢复国土而努力。

题目的作用在此,小说的主旨也在此。

特别是小弗朗士发自内心的独白:

“啊!

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这是小弗朗士目睹了“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后,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强烈感叹,这深切有力的语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抒发出他心里已蕴藏着的强烈的爱与恨,交织着悲和愤,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最。

后以“课上完了……去吧。

”作结,既是和开头相呼应,也是和题目相呼应,这里,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小说也在这里戛然而止,余意无穷,耐人寻味。

《柏林之围》开头同样真接点题:

“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香榭里舍林荫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巴黎被围的情景,巴黎沦陷的惨状历历在目,千疮百孔,满地弹坑,不由使人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小说接着由这位老军人—儒夫上校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的悲惨现实,而正面描写的却是儒夫上校想象中的法军节节胜利,直到攻克柏林,凯旋而归。

两相对照,尽管人们会对儒夫老人的可怜幻想惨然失笑,但也不能不为老人的美好意愿产生敬仰之情。

小说最后以“一支黑压压”的普鲁士军队进入巴黎,身着军服,站在高楼阳台上欢迎法军凯旋归来的儒夫上校发现了德军,发出“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这一声惨叫,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结束。

巴黎沦陷,儒夫上校死亡,这位老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跃然纸上。

直面历史》、《蓦然回首》、《不懈的精神追求》等著作。

  我们都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情绪在知识界和广大民众当中,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表现得非常强烈,而今年3月以来,由于奥运火炬事件、家乐福事件,更是显得汹涌澎湃。

这一次和以往不同的是,人们的观点和情绪,媒体上反映出来的看法并不是一面倒。

既有激进的口号,甚至喊杀声,也有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我想描述和梳理10多年来民族主义的表现,分析它出现的原因,批评其中狂热、盲目的一面,最后,我还想提倡一种理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把自己不成熟的主张拿出来和朋友们商量。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学生中表现得普遍,但同时具有虚伪和粗鄙的特征。

比如许多大学生可以在游行示威时扔石头砸美国大使馆,同时抢着考TOFFE和办赴美签证。

这次抵制家乐福只是一个低级的错误,如果问题不是那么低级,比如说,如果家乐福的大股东真有被指控的行为,会有更多的人经不起理性的考验。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学生中表现得普遍,但同时具有虚伪和粗鄙的特征。

比如许多大学生可以在游行示威时扔石头砸美国大使馆,同时抢着考TOFFE和办赴美签证;北京大学一个女学生,在克林顿访问时竭力提刁难问题使他尴尬,过两年又嫁到了美国。

本来,和美国人结婚不是错,但她在对媒体讲话时对这两件事都很炫耀。

抵制家乐福:

为什么经不起理性的考验

  在具体讨论之前,可能有必要事先说明一下我的一般立场。

我想,我的基本立场和朋友们一样,和中国任何有爱国心的公民一样。

我们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我们希望奥运圣火的传递能够顺利进行,任何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愿望不成其为以暴力干扰奥运圣火传递的理由;我们反对西藏独立;我们为在西藏发生的暴力和破坏,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其他暴力事件痛心。

  奥运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遭到袭击,引起人们不愉快,这是一回事,而以号召抵制法国货,尤其是抵制家乐福表达愤怒,表示爱国,这是另一回事。

当一些人在家乐福超市门前阻止顾客进去购物,甚至用照相机、摄影机拍摄顾客,阻止和威胁他们,这已经是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的违法行为。

  我常去家乐福超市购买食品,我看到的全是中国产品和中国员工,当我刚一听到抵制家乐福的号召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抵制首先损害的是中国人的利益。

后来我知道,家乐福在中国的员工99%是中国人,在中国卖的商品有95%以上是中国制造。

我想问那些发起抵制的人:

你们有什么权利,有什么理由让无辜的中国员工和中国供应商成为惩罚的受害者?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波及面这么大,后果这么严重的行为,发起者绝对有责任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但是,人们得到的只是在网上流传的消息,说家乐福的大股东支持西藏独立。

我感到惊讶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因此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任由冲动支配行动,但没有人去追问证据是什么,证据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

后来,家乐福方面不断作出澄清,对流言加以否定,并重申家乐福将尽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由于发起抵制的人没有反驳这样的声明,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原来的说法是假的。

问题是,那些大叫大嚷的人怎么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凭一条不实的流言就轻率行动?

  我认为,这次抵制家乐福只是一个低级的错误,如果问题不是那么低级,比如说,如果家乐福的大股东真有被指控的行为,会有更多的人经不起理性的考验。

我的意思是说,即使真有家乐福的大股东做过被指控的行为,那也不构成抵制的理由,道理很简单,懂得现代公司制度的人都知道,股东的政治态度并不等于公司的政策。

我看到网上有人发表这样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