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59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docx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中国节水灌溉网

 

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手册

 

黑龙江省水利厅

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

2010年9月

 

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生产基地,近年来平均粳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29%,约占全国粳稻商品量的45%。

因此,黑龙江省的粮食波动,特别是水稻产量的波动对全国粮食安全影响很大。

200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对黑龙江省稻米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对粮食发展及优质粳稻生产的总体要求,完成了黑龙江省水稻灌溉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和黑龙江省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到2015年全省水稻面积达到5000万亩,每年将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粳稻2000万吨,这对我省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黑龙江省实有水稻灌溉面积3929万亩,年用水量高达223亿m3,水稻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6%,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8%,因此,黑龙江省农业节水的重点是水田。

如按现有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当灌溉面积达到5000万亩时,届时全省仅水稻灌溉用水就将达300亿m3以上,占全省水资源总量近40%。

虽然新增水田有部分利用其它水资源,但我省的水资源仍将十分紧张,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形势将十分严峻。

初步估算,全省需再节水50-60亿m3才能保证在水资源用水总量不增加或少增加的前提下保证灌溉面积发展目标。

目前,我省实现田间灌溉净定额高达400~500m3/亩,自流灌区毛灌溉定额高达每亩800-850立方米,地表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5-0.5,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8左右,因此节水空间巨大。

大力开展水田节水是我省水田乃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以水稻节水控制为主的新水新技术对全省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

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

控制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认为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度进行水份胁迫,会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而且不会导致减产。

其基本原理是:

基于作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受到遗传特性和生长激素的影响,认为如果在其生长发育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同时能够引起同化物在不同器官间的重新分配,降低营养器官的生长冗余,提高作物的经济系数,并可通过对其内部生化作用的影响,改善作物的品质,起到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用。

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单的一种灌溉技术,与常规灌溉技术相比,控制灌溉技术在操作上有几点不同:

一是灌溉依据不同。

常规灌溉依据水层多少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控制灌溉依据土壤含水量大小是否达到控制标准判断是否需要灌溉。

二是灌水方法不同。

常规灌溉采取“深、浅”或“浅、湿”循环交替,而控制灌溉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

“浅”为30mm,“湿”为0mm,“干”为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值。

三是灌水程度不同。

常规灌溉属于充分灌溉,适时保证充足供水,不允许水稻受旱;控制灌溉则实行人为调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在分糵等需水非敏感期实施人为胁迫,造成适度干旱,而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等需水敏感期又保证供水,使水稻后期呈现生长的补偿效应。

是一种充分供水与非充分供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四是田间水层不同。

常规灌溉长时间保留水层,仅在水稻分蘖末期晒田时和黄熟期不保留水层;而控制灌溉长时间不保留水层。

二、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优势

为探索适合寒地特点的控制灌溉技术模式,2004-2009年,在全省22个试验站开展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摸索出了适合寒地特点的分区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控制灌溉的技术优势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增产效果明显

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根系生长、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实现了水稻高产基础上的再增产。

据研究成果统计,控制灌溉水稻的理论测产比常灌溉提高4.6%;样方测产比常规灌溉提高3.1%;实收产量比常规灌溉提高5%-10%。

控制灌溉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灌溉水稻根系发育良好,分蘖能力强,群体结构好,茎杆粗壮,抗倒伏,叶面积指数增减过程合理,成熟期能保持较多的功能叶片,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

(二)稻米米质明显改善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土壤水分的适度亏缺和胁迫调控,使作物籽粒品质也相应改善,物理指标与化学指标均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模式的稻米品质均略好于常规常规浅灌。

控制灌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比常规浅灌处理分别高0.3%、1.2%、3.1%;粒长常规浅灌略长0.2mm;胶稠度控灌比常灌高1.1%-1.4%;直链淀粉含量各处理基本持平。

粗蛋白含量较常规灌溉提高了6.2%;脂肪含量比常灌脂肪含量提高了22%,显著提高了控灌水稻的米质。

透明度无明显差异。

蒸煮和食味品质中,控灌水稻比常规处理的胶稠度略有提高,食味质量有所提高。

对稻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控灌处理的水稻比常规处理的水稻综合米质明显改善。

(三)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全生育期节水量。

研究表明,含泡田用水量(常灌和控灌泡田用水相同)在内的全生育期灌水量平均为251m3/亩,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141m3/亩,平均节水36%。

2、生育期节水量。

由于各处理泡田用水量相同,因此扣除泡田期用水后,生育期控灌节水幅度更大。

与常规灌溉相比,生育期平均节水48%,节水效果极其显著。

3、干旱期节水量。

黑龙江省水稻生长期一般120-140天,生育期集中在5-9月,一般进入5月开始泡田插秧,9月20日生育期结束。

5月1日至7月10日是全省干旱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泡田插秧、返青和分蘖三个时期,是水稻用水量最大的时期,用水量占全生育期的60%,但降水量仅占全生育期的30%,因此,水稻渴水一般出现在5月和6月。

待分蘖结束后进入主汛期,降水充裕,水稻一般不再干旱。

通过22个试验站研究表明,返青-分蘖期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次数减少2次,减少37%,每亩灌水量减少61m3,减少41%。

显示出控制灌溉对水稻春季渴水期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对抗春旱、保春种意义重大。

4、水分利用效率。

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水稻的水分生产率(田间单方耗水量(灌溉水量加上有效降雨量)生产的稻谷量)为1.3kg/m3,比常规灌溉水稻水分生产率提高了44%;灌溉水生产率(单方灌溉水量生产的稻谷量)为2.8kg/m3,比常规灌溉水生产率提高了87%。

(四)投入少但收益高

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实现投入,主要是技术培训、会议宣传、推广人员的出差费用和田间增设的必要的测水量水设施设备费用。

根据庆安县的经验,折合每亩投资仅几元钱。

而每亩推广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水稻控制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节水和节支(油、电、人工等)三个方面。

按自流灌区计算,平均每亩增收节支71元;按井灌区计算,如果是机井,平均每亩增收节支92元。

如果是电井,平均每亩增收节支81元。

充分显示控制灌溉技术的效益是相当显著。

(五)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

控制灌溉水稻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

水稻倒伏是因为茎杆基部两节间弯折造成的,茎杆厚度、组织强度、下叶衰老速率等均影响水稻的抗折强度。

研究显示,控灌水稻的底部节间长度短、壁厚、节间充实度等均优于常灌对照区。

同时控灌水稻的叶子衰老慢,包裹节间的叶鞘坚韧性也好于常规灌溉。

控灌水稻茎杆壁厚明显厚于常规灌溉的茎杆。

控灌水稻底部节间外直径为3.96mm,内空直径为2.51mm,壁厚为0.73mm;常规灌溉对照区水稻底部节间外直径为3.84mm,内直径为2.71mm,壁厚为0.57mm。

水稻茎节倒三和倒四节节间充实度比常灌高了21%。

2005年田间实际倒伏状况的调查表明,控制灌溉区水稻倒伏面积仅有4.8%,常灌区水稻平均倒伏面积高达23.1%。

(六)抗病能力大大增强

试验表明,控制灌溉不但抗倒伏,而且在稻瘟病防治方面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据2005年试验统计,控灌模式病株率是3.7%,常灌对比区高达6.5%,控灌病株率降低43%;病叶率控灌是4%,常灌水稻高达6.8%,病叶率降低42%;病情指数控灌为2.9,常灌对比区为6.8,发病程度大大降低。

主要原因是,控制灌溉技术自水稻返青后,田间基本不建立明水层,对水稻稻株促控结合,促进水稻群体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上挺下批的理想株型,使各层叶片都能接受到阳光照射,降低了空气湿度,增加了地温,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从而形成不利于病菌存活发展的条件,有效抑制了水稻的发病率。

(七)减少了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1、控制灌溉减少了面源污染。

水稻种植消耗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些农药和化肥都要通过灌水溶解在土壤中,并在整个生育期发挥作用。

但是,长期建立水层,使大量农药和肥料通过下渗和排水流失,进入土壤当中和河流当中,即降低了利用率,又污染了生态环境。

农药和肥料的损失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更重要是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氮肥的表面流失和渗漏直接导致地下水污染和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

实施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大大减少稻田排水量和渗漏量,不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而且减轻了肥料对地下水、承泄区和土壤的污染,河流富营养程度大大降低。

此外,由于深层渗漏的减小,减轻了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

而且农田小气候的改善有助于病虫害的控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因此推行水稻控制灌溉对减少面源污染会有显著作用。

2、控制灌溉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稻田是CO2(二氧化碳)、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CH4和N2O还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使水稻长期无水层成为现实,使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组成及其产生的潜在温室效应也相应发生变化。

通过适时的水分调亏,控、晒结合,既控制了水稻的无效分蘖,又可抑制土壤中一些还原性有毒物质的产生,并使稻田土壤Eh值迅速上升,促进毒害物质的分解,大大降低了土壤甲烷细菌的活性,抑制了甲烷的产生,明显降低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同时提高土壤水溶解甲烷的氧化分解速率。

通过晒田最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速率和甲烷总排放量。

三、寒地水稻节水优质高产调控原理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突破了稻田水层管理的传统观念,它既不同于传统淹水灌溉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湿润灌溉技术、薄露灌溉技术,也不同于非充分灌溉。

常规灌溉的灌水上限一般是50mm深度的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率,而控制灌溉的灌水上限为小于30mm的浅薄水层,下限一般为饱合含水率的60-90%,水稻返青以后除打药施肥等生产性用水和灌溉初始期有水层外,其余时间田面基本无灌溉水层。

这种灌溉方式通过主动对土壤水分盈亏调控(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灌溉下限指标)发挥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诱导其产生补偿效应,通过促、控的结合发挥作物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互反馈作用和作物自身调节能力,在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节约用水。

同时水分的调控改变了稻田土壤环境,改善了水稻根系功能,使水稻植株体与环境的协调处与最佳状态,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实行控制灌溉,在非需水关键期适当减少水分供应,造成适度的水分亏缺,大幅度的减少深层渗漏和课间蒸发,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叶面蒸腾,从而大幅度的节约用水。

同时可以促进根系发育,使株型和群体结构更为合理,达到高产的目的;在需水关键期合理供水,改善根系中水、热、气、养分状况及田面附近小气候,使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更为合理有效,对水稻生长起到促控作用,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主要的调控原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控水稻需水规律,降低无效耗水

水稻各个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必一直保留田面水层,也不必一直保证充分供水,应根据不同阶段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度,适时、适量地供应水分,调整水稻生理生态状况,减少无效蒸腾、棵间蒸法和田间渗漏量,从而显著减少水稻耗水量。

控制灌溉通过各生育阶段不同的水分供应,形成充分与不同程度非充分供水并存的水分调控状态。

在非关键需水期在叶片尺度上调控叶片的气孔导度,使气孔导度适度下降,再保障光合作用的前提下,使蒸腾速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合理的调控土壤水分,减少水稻无效分蘖、限制营养生长期过多的叶片数目和叶面积,最高茎蘖量和叶面积指数降低,减少植株的蒸腾面积和无效的蒸腾耗水,同时,长期处于无水层状态,改变了棵间蒸发的机制,使棵间蒸发大幅度降低,植株蒸腾占蒸发蒸腾的比例有所提高。

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全生育期水稻蒸发蒸腾量减少15.3%~40.9%,平均减少23.7%。

大部分时间田间无水层的水分状态改变了稻田深层渗漏的发生机制,改变稻田渗漏的水头,并使稻田在大部分时间处于非饱和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深层渗漏产生的条件,渗漏量减少39.2%~61.4%,平均降低49.4%。

(二)调控水稻特有的水分适应性,促控群体质量

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耐旱性介于旱生性植物与水生性植物之间,同时水稻在长期进化和人类驯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

正是基于水稻特有的水分适应性和作物抗旱、避旱的特性,通过不同阶段的主动的阶段性水分盈亏调控,形成多样化的水分条件,发挥其对水分的适应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耗水强烈的非关键阶段形成一定程度的亏缺,锻炼并发挥叶片气孔调节作用,较大幅度的限制叶片蒸腾,而保持较高或更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并发挥叶片形态与功能方面的非气孔适应,提高非气孔因素(叶绿素含量、光能吸收利用)的效率,提高叶片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

并在通过不同阶段的合理促控发挥其生理补偿作用,形成更为合理的光合干物质生产与累积规律。

通过不同阶段的合理促控使水稻生长形态发生变化,使根冠关系、群体茎蘖动态、受光结构等趋于合理化,通过根系与冠层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弥补群体数量降低的影响,保证了冠层的光能截获与利用,并通过根系活力的提高保障后期生殖生长阶段具有较高的绿色叶面积,提高干物质生产,保障籽粒灌浆,实现优质高产。

通过不同的灌溉补水量,对农作物进行有促、有控的生理生态调整,充分利用根层土壤水分与稻作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和作物对水分的自我适应与调节能力,促使水稻向“最佳群体结构”和“理想丰产株型”两者的优化组合方向发展,以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三)调控水稻根系和光合作用,为后期补偿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控灌水稻根深、根壮、分布范围广、汲取水和养分的能力强,白根多、黑根少,根毛多,根系活力强,为控灌水稻中后期补偿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而常规浅灌根系处于淹水土壤还原条件下,根毛形成受阻,根系分布呈水平层状,根浅而细,根毛少,黑根多,衰退快。

控制灌溉能力光合作用提高,促进了生殖生长,抑制了无效分蘖,保持了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太阳光可透过冠层作用于下层叶片,扩大了光合作用的面积,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

尤其是在生殖生长期,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无效分蘖的控制,使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于稻穗的枝梗和颖花发育,减少颖花退化和不育,有利于植物营养体的发育和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有利于光合产物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利满足水稻后期吸氮,力攻后期大穗,增加了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了结实率,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的。

(四)调控水稻抗逆能力,优化稻株与环境的协调状态

水稻控制灌溉减少了无效分蘖,形成了更多低位分蘖,植株高度降低,茎秆厚度增加,在生育后期抗茎秆倒伏的能力增加,与此同时增加了土壤密实度,根系扎根深度增加,根—土系统的机械阻力增加,抗击根倒伏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整体抗倒伏能力增强。

模拟风力试验显示常规灌溉水稻在5级风时不会出现倒伏,8级风时出现不可恢复性倒伏(茎杆破坏),控制灌溉水稻6级风不会产生倒伏,8级风时产生可恢复性倒伏(茎杆弯曲但未破坏)。

田间实际倒伏状况的调查表明,控制灌溉区水稻倒伏面积仅有4.8%,远低于常灌区水稻平均倒伏面积23.1%。

田间无水层状态使冠层内部湿度降低,同时群体生长的适应使冠层内的空气流通增加,水稻发生稻瘟病等的几率降低。

控制灌溉稻田稻瘟病的病株率降低43个百分点,病叶率降低42个百分点,病情指数下降3.9。

科学的水分调控,在改变水稻本身的生长的同时,使根层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打破了厌氧条件,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稻田肥料的利用效率。

群体方面减少无效分蘖、改变叶片分布,改善了中下层叶片的受光状态,形成合理冠层结构。

同时田间温度升高、湿度降低,提高了光温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了潮湿环境中容易爆发的稻瘟病等的发病率。

使水稻植株与根区土壤环境、田间微气候环境之间形成了更为协调的状态。

四、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的技术模式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单,只要能分清水稻各生育期节点,了解本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控制下限指标及相应的土壤表相(如土壤裂缝宽度、脚印深浅等),就可按分区灌溉模式图要求进行灌溉操作。

(一)基本操作要点

一要知道本地处于哪个分区,对应哪个分区模式;

二要读懂分区图。

掌握所处分区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指标及相应指标的土壤表相;掌握灌水上限是多少,每次灌溉原则上不超过这个上限;掌握什么时候可以蓄雨水,蓄多深。

一般超过蓄雨深度就要求排水,每次蓄雨时间不能超过7天。

图中各生育期节点是建议性的,不同年份会有变动;灌水日期和降雨日期是示意性的。

三要掌握基本的灌水方法。

即“浅、湿、干”循环交替法。

“浅”指模式图中灌溉水层上限(一般为30mm);“湿”指水层为零,土壤含水量100%;“干”指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要求的下限值,可通过仪器测试,或依据不同下限值对应的土壤裂缝宽度、脚印深度等经验值判断。

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不灌溉。

何时灌水依据水土壤含水量而定,到了下限值就灌,不到就等。

除了大量降水,超过规定的蓄雨上限和盐碱地排碱要求外,一般不排水。

四要处理好生产性用水与控制灌溉的关系。

生产性用水指打药、施肥用水,生产性用水要求必须有水层才行,特别是分蘖前期封闭灭草时一般要保留水层10天左右。

控制灌溉的水层管理要服从生产性用水要求,什么时候需要生产性用水就什么时候建立水层,但施肥用水要与控制灌溉用水结合起来,以减少水层保留时间。

五要掌握关键生育期的用水管理。

返青—分蘖末期(一般是5月20日—7月5号)是水稻需水非敏感期,也是控制灌溉的关键期,是最需要节水的时期,要严格控制。

拔孕和抽开期是需水敏感期,不能控的太重。

六要高效利用降雨。

7月份以后,降雨频繁,多数情况下不用灌溉土壤含水量就能满足要求,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指标不用灌溉。

但蓄雨不可过深(一般不超过50mm),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

七要注意生育期转换。

种稻对生育期的识别很重要,不同生育期灌水和农业措施是不同的。

在生育期转换问题上,提出“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调控方法。

“时到不等苗”,即不管水稻处于哪个生育期(分蘖末期除外),土壤水分到了土壤控制下限则灌水至上限,土壤水分未达到控制下限,不需要灌水;“苗到不等时”,即水稻生长发育到分蘖末期,不管土壤水分是否控制到下限,都要及时排水晒田重控。

过了分蘖末期,到了拔节孕穗期(需水敏感期)则必须灌水至灌水上限。

八是不同分区温度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要灵活把握。

牡丹江地区、龙、甘、泰地区,土壤渗漏量较大,灌水要少灌、勤灌,自流灌区要视河流来水情况择时灌溉,水少时不到下限值时也应补水。

盐碱地有洗盐要求,一次灌水可达到50mm,适时排碱。

总的来讲,土壤肥力大的地区可控的重些,土壤裂缝多些、宽些,土壤肥力小的地区可控的轻些。

除以上八点之外,推广控制灌溉技术还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求格田要平整,高差不能太大。

第二水源保障程度要高,需要水时能及时补灌。

因此,建议各地优先在井灌区推广,其次是提水灌区和水库灌区,最后是自流灌区。

(二)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分区及区域特征

黑龙江省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型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等差异较大,决定了经济发展对灌溉发展的要求不同,农业生产战略和技术措施不同,一种模式不能“包打天下”。

因此,只有确定合理的节水灌溉分区,建立适合各分区特点的灌溉模式,才能因地制宜,合理灌溉、分类指导。

(1)灌溉分区

选用地貌、降雨、积温、无霜期、渗漏量、生育期需水量和灌溉定额等指标,利用地统计学和ARCGIS等手段对黑龙江省进行灌溉分区。

共划分为5个一级区,6个二级区,4个三级区,共10个分区。

 

黑龙江省灌溉分区及各区2009年水田面积单位:

万亩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所含县(市、区)名称

县市区地方

农场

分区水稻面积

数量

水稻面积

数量

水稻面积

合计

占全省%

Ⅰ-1

松嫩低平原区

Ⅰ-1-1

甘南、龙江、泰来

3

133.8

2

45.5

447.3

11.4

Ⅰ-1-2

齐齐哈尔市区、林甸、杜蒙、安达、肇源、大庆市区、肇东、肇州

8

149.9

6

9.5

Ⅰ-2

松嫩北部高平原区

富裕、明水、青冈、讷河、克东、克山、五大连池、拜泉、依安、北安

10

96.2

7

12.4

Ⅱ-1

三江西部平原区

 

鹤岗市辖区、萝北、绥滨、佳木斯市区(含佳木斯市郊区)、汤原、桦川、富锦(50%)、桦南、双鸭山市区、集贤、友谊、宝清(75%)、依兰、七台河市区、勃利、鸡西市区、鸡东、密山

17

533.4

35

589.6

2319.4

59.0

Ⅱ-2

三江东部平原区

 

同江、抚远、饶河、虎林、富锦(50%)、宝清(25%)

6

257.6

23

938.8

老爷岭山地区 

 

牡丹江市区、海林、东宁、林口、穆棱、宁安、绥芬河

7

63.5

2

3.5

67

1.7

Ⅳ-1

松嫩平原南部高平原区

Ⅳ-1-1

海伦、望奎、铁力、绥棱、庆安、绥化市、北林区

7

380.1

5

20.9

1076

27.4

Ⅳ-1-2

呼兰、兰西、巴彦、木兰、通河、宾县、哈尔滨市区、双城、阿城、五常

10

462.4

5

5.4

Ⅳ-2

张广财岭山地区

 

尚志、方正、延寿 

3

202.7

2

4.5

大小兴安岭山地区

加格达齐市区、呼玛、塔河、漠河、黑河市区、爱辉区、嫩江、孙吴、逊克、嘉荫、伊春市区

11

9.9

3

8.5

18.4

0.5

合计

 

 

 

82

2289

90

1638

3929

100

(2)区域特征

Ⅰ区(松嫩低平原区和松嫩北部高平原区):

Ⅰ区地处松嫩平原,主要包括齐齐哈尔和大庆两市。

覆盖21个市、县、区和15个农场,全区幅员面积9.2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0.42%。

水稻种植水平一般,灌溉定额较大。

2009年水稻实际灌溉面积447.3万亩,占全11.4%。

根据本区地理特点和土壤特性,又细分为松嫩低平原区(Ⅰ-1)和松嫩北部高平原区(Ⅰ-2)两个子区。

松嫩低平原区(Ⅰ-1)又细分两个子区,Ⅰ-1-1区和Ⅰ-1-2区。

(a)松嫩低平原区(Ⅰ-1)

本区地处北纬45°23′~48°33′,东经122°24′~126°38′。

包括甘南、龙江、泰来等11个市、县和8个农场,全区幅员面积4.8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10.65%。

水稻种植水平一般,灌溉定额较大。

2009年水稻实际灌溉面积338.7万亩,占全省的8.6%。

本区土壤特性差异很大,又细分Ⅰ-1-1区和Ⅰ-1-2区,前者包括土壤渗漏严重龙江、甘南、泰来,后者主要是盐碱地。

本区属于冲积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