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70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污水厂可研报告1.docx

污水厂可研报告1

编制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需资料

污水处理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和规划资料、污染现状等等。

1、自然条件包括:

•  气候条件:

如风向、气温、湿度、降水等;根据当地常年主导风向,进行污水处理厂总图布置,将厂前区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减少污水处理厂臭气对厂前区的影响。

•  河流水系:

主要包括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类别、水文资料等等。

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

•  地形地貌:

可以根据服务范围内的地势走向及排放水体的方位,布置厂外污水管网的走向,减少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节约工程投资。

•  地质概况和地震区划:

在没有地质钻探资料时,可以参照拟建污水处理厂厂址邻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土建工程的可行性设计。

•  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及规划资料

2、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包括:

•  人口:

尤其是服务范围内的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

•  现状人均生活用水量和规划人均生活用水量。

•  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

包括工业结构组成、工业用水量及废水排放量现状等。

•  城市规划资料:

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业规划、防洪规划等。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了上述人口、经济发展、用水量指标等,同时,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土地的规划功能。

3、污染现状

污染现状方面的资料包括:

•  现状污水量:

虽然污水处理厂的最终规模是根据规划污水量确定的,但现状污水量却直接影响到一期工程规模。

根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根据污水厂最终规模和现状污水量,经分析比较后,提出一期工程实施规模。

•  现状污水水质:

现状污水水质对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污水处理厂建厂条件

污水处理厂建厂条件包括是否有建厂用地以及厂址的选择、外部供电供水供热以及通讯条件、建厂资金的来源等等。

•  厂址的选择:

•  供电供水供热和通讯:

污水处理厂作为需要连续运行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电方面需要有保障。

•  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方式直接影响到技术经济分析,因此,需要了解清楚。

5、现场调研

对于污水处理厂工程(包括厂外配套收集管网),需要沿拟铺设管道的道路进行现场踏勘,印证现状管线资料、了解是否有铺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等等;需要到拟建厂址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厂址现状和周边情况。

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总论      2

(一)项目提要      2

(二)编制依据      2

(三)城市概况      2

(四)排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二,污水水量,水质预测及工程规模的确定      4

(一)污水量预测      4

(二)污水水质预测      4

(三)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8

(四)污水处理厂厂址      8

三,工程方案设计      9

(一)污水收集系统工程设计     9

(二)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10

四,[wiki]安全[/wiki]生产,消防和节能      22

(一)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22

(二)消防      23

(三)节能      23

五,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23

(一)组织机构      23

(二)工作制度      23

(三)劳动定员     24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4

(一)固定资产投资      24

(二)流动资金      30

(三)项目投资总额      31

(四)资金筹措      31

七,经济评价      31

(一)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1

(二)财务评价      33

(三)综合评价      34

 

小型污水处理厂实用技术分析及实例

摘 要:

分析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与特点,对适合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

指出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应综合考虑水量和水质特点,根据经济发展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

在经济欠发达的小城镇,优先考虑采用稳定塘系统、土地处理系统等因地制宜的自然净[wiki]化工[/wiki]艺,或先采用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二级处理工艺;在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可以采用曝气生物滤池、MBR为主的处理工艺。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小型污水厂普遍建设。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处理要求、运营管理经验和水平等的影响,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难以适应中、小城镇污水厂,寻找适合中、小城镇污水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显得十分重要。

1城镇发展状况及污水处理厂规模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建制镇由2178个增至20312个,目前各种规模和性质的小城镇已近48000个。

随着“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小城镇建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党国家在“九五”“十五”期间都将发展小城镇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实施。

按照我国ZF有关部门新制定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6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

全国设市城市达到1200个左右,建制镇达到2.5~3万个;到2010年,全国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小城镇人均日用水量180L/cap.d、村庄110L/cap.d,依此计算村镇年废水量可能达到270亿m3。

  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我国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城市--区域中心镇--重点小城镇--一般集镇”的梯度结构,有步骤地分层次逐步推进发展,中心镇人口应达到5万人以上,重点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一般镇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平均人口规模20万人的为小城市;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成为微型城市。

  对于小型污水处理厂规模的划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wiki]标准[/wiki]。

在欧洲国家一般认为服务于小区、宾馆等日处理能力在100  -  2000  人口当量污水的处理厂为小型污水处理厂。

我国大陆和**地区则认为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在10000人口当量以下或4000m3/d以下。

理所当然,服务于单户家庭、单体建筑物、社区等分散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应属于小型污水处理范畴。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按规模大体可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污水处理厂。

规模超过10万m3/d是大型污水处理厂,一般建设在大城市;中型污水处理厂一般规模在(5~10)万m3/d,一般建于中小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县。

小型污水处理厂一般规模小于5万m3/d,建于小城镇。

  根据上述城镇的人口规模计算,一般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在5万m3/d以下,属于小型污水处理厂范畴。

2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现状与特点  

2.1小城镇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小城镇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高、工业相对集中的小城镇里,水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亚于大中城市或工业区,水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趋势的发展,小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小城镇各种企业的发展导致不少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染极为严重。

目前全国约95%以上的小城镇均未建污水处理厂(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10%,乡镇或村办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达标率不足30%。

  由国家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及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原则,规定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小城镇在城镇总数中所占比例大,且呈分散型,是继大中城市污水治理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

有关资料介绍太湖流域建有不同规模的7座污水处理厂,而该流域内的小城镇就达978个,并且分布范围很广。

如果只注重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而忽视数量多、分布广的小城镇的污水治理,其结果必然是太湖流域污染防治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根据有关报导,预计今后我国70%以上的生活污水将来自城镇及小区。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污染治理关系到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前途和极具生命力的。

2.2 小城镇污水厂的特点  

  小型污水处理厂除了规模较小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排水纳污面积小,污水量少,因此变化系数大,进水水质、水量波动都较大,冲击负荷大,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需要选择耐冲击的污水处理工艺。

  

(2)多数小城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合流排放,且由于受到小城镇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给水质造成一定冲击。

  (3)污水、雨水没有完全分流,收集的污水还带有一定的雨水入流和[wiki]地下水[/wiki]的入渗,水质浓度偏低。

  (4)所在城市的发展可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近期污水量比较少,规划远期污水量较大。

  (5)由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ZF财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以往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不能照搬到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中去。

因此,小城镇污水处理应满足经济、高效、节能和简便易行的处理要求。

2.3 小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我国部分小城镇已经建成了一些污水处理厂,但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污水治理专项规划,部分城镇仅仅在总体规划上简单的进行描述或在总体规划上有个污水处理厂位置的选择,一般没有污水收集系统规划,导致污水处理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2)小城镇污水水质受工业污水的冲击大,部分工业企业以已交纳污水处理费为由,超标、超总量排污,而小城镇污水处理厂难以接纳。

据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调查COD浓度超标的占40%,总磷、总氮超标占60%,已成为主要污染因素。

这给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带来了一定难度。

  3)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雨污不分,生活与工业污水不分,使污水处理厂系统的整体效率低下,处理难以达标。

  4)简单地模仿大中型污水厂的处理工艺,但有些工艺不一定适于小规模的水质、水量特点;设计与建设中盲目攀比先进工艺、自动化程度高等,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且有时导致处理效果不佳。

  5)建设运行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难以正常运行。

  6)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环境监管难到位。

已建成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95%以上仍由ZF包办,半数以上污水处理厂未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测装置。

  7)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标准、规范不配套。

我国现有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最小规模为在1~5万m3/d,而部分小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在1万m3/d以下,所以现有设计规范标准不配套,给设计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8)小城镇污水处理缺乏资金来源。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往往使当地主管部门“望而生畏”,因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缺乏资金来源。

个别地方存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没有资金维持运行的情况,导致虽建有污水处理厂但污水仍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9)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问题严重。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最终处理往往不落实,一些污水处理厂随意堆放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使污水处理厂本身成为污染区。

2.4国内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

  2000年5月29日,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颁布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我国近期污水处理的目标:

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并规定对不能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居民区、旅游景点、度假村、疗养院、机场、铁路车站、经济开发区等分散的人群聚居地排放的污水和独立工矿区的工业废水应就地处理达标排放。

这就为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对小城镇的污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19条规定:

“城市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但随着小城镇和农村的快速发展,小型污水处理也提到了议程上来。

在欧洲和北美有20~30%的人口利用小型污水处理系统,而我国有8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城市郊区也有很多城市管网难以延伸的地方,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城镇地区,发展小型污水处理更具现实意义。

3小型污水厂的处理工艺选择  

  从环境保护的技术资源分布角度而言,中小城镇的环境保护技术和专业人员相对有限,因此在技术上需要找到一个操作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安全的有效方法;从经济角度而言,中小城镇经济能力有限;从环境保护的质量角度而言,需要保证出水水质达标,防止污泥等的二次污染。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处理要求高、运营管理经验严重缺乏等多方面问题的影响,与大中城市相比,中小城镇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更加困难,小城镇污水治理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寻找投资低、运行费用省、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运行管理方便的工艺是我国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致力于研究与寻求的方向。

3.1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污水处理所用的方法是基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有:

过滤、离心、沉淀和浮上。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有:

混凝、中和、化学沉淀和氧化还原。

物理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有:

吸附、[wiki]离子交换[/wiki]、萃取和膜析。

生物方法主要包括有:

好氧、兼性和厌氧生物处理。

中小城镇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一般其水质为COD<500mg/L,pH=6.5~7.5,BOD5<250mg/L,SS<500mg/L,色度(稀释倍数法)<100,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且水质水量的波动较大,可生化性好。

  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发展较快,如[wiki]活性污泥法[/wiki]发展出了AB工艺、A/O工艺、A2/O工艺、UCT工艺、氧化沟工艺系列、SBR工艺系列、BIOLAK、LINDOX工艺、OCO工艺等。

氧化沟工艺又衍生出Pasveer氧化沟、Carrousel氧化沟、Orbal氧化沟、D型氧化沟、T型氧化沟、DE型氧化沟、一体化氧化沟等。

SBR工艺又衍生出UNITANK、ICEAS、CASP、CASS、IDEA、DAT-IAT、MSBR等新工艺。

生物膜法技术发展出生物转盘、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BIOSTYR滤池、BIOFOR滤池、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生物流化床工艺等。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污水处理新工艺—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也得到了发展,根据后处理工艺的不同,它又分为水解-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水解-氧化沟处理工艺、水解-接触氧化处理工艺、水解-土地处理工艺和水解-氧化塘处理工艺等;另外,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发展出LINPOR工艺。

生态处理技术由过去单独使用稳定塘、土地处理、湿地处理,向这几种工艺进行合理组合、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

  适应小城镇的、处理这种类型的污水工艺很多,可分为五类:

一级强化处理工艺、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精细化工艺、人工强化自然工艺、简易工艺。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性、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

  工艺选择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

处理单位水量投资、削减单位污染物投资、处理单位水量电耗和成本、削减单位污染物电耗和成本、占地面积、运行性能可靠性、管理维护难易程度、总体环境效益等。

  应切合实际地确定污水进水水质,优化工艺设计参数。

必须对污水的现状水质特性、污染物构成进行详细调查或测定,作出合理的分析预测。

在水质构成复杂或特殊时,应进行污水处理工艺的动态试验,必要时应开展中试研究。

  积极审慎地采用高效经济的新工艺。

对在国内首次应用的新工艺,必须经过中试和生产性试验,提供可靠设计参数后再进行应用。

3.2一级强化处理工艺  

  强化一级处理是在普通一级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较少的投资采取强化处理措施,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削减总污染负荷,降低去除单位污染物的费用。

它适应于水环境状况亟待改善而经济尚欠发达的地区,是一种高效而低投入的新型技术,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它既可以单独用于城市污水的一级处理,又可以用于现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强化改造。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物防治技术政策》建议非重点流域和非水源保护区的建制镇,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水污染控制要求,可先行一级强化处理,分期实现二级处理。

一级强化处理是用较少的投资削减当前严重的污染负荷,部分解决污染问题,待有能力时再续建二级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这为在我国开展一级强化处理工艺提供了政策依据,对全面实现我国水环境彻底改善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级强化处理的主要技术有吸附生物降解法(AB法)的A段技术、厌氧(水解)技术和高负荷活性污泥法技术等,但一般采用物理化强化一级处理。

  一级强化处理工艺运行虽然投资省,但处理效果差、运行费用高、污泥量大且后续处理有难度,因此采用较少。

一般仅用于生化性较差的污水处理或当作二级生化处理的补充。

3.3二级生化处理工艺  

  3.3.1A/O(厌氧/好氧)工艺

  A/O(Anaerobic/Oxic)工艺(有硝化)即厌氧/好氧工艺是厌氧区和缺氧区组成的最简单的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二部一局”印发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将A/O法列入首选技术之列,其工艺流程见图。

  回流活性污泥被回流至厌氧区中,污泥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受到压抑而释放出体内的磷酸盐,产生能量用以吸收快速降解有机物,并转化为PHB(聚β羟丁基酸)储存起来。

然后混合液进入好氧区,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降解体内储存的PHB产生能量,用于细胞的合成和吸磷,形成高浓度的含磷污泥,随剩余污泥一起排出系统,从而达到生物除磷的目的。

  在具有足够的泥龄的条件下,BOD5在好氧池内被降解的同时,也完成硝化反应。

  因为回流活性污泥被回流至厌氧区,在好氧区按硝化设计时,该系统也同时具有脱氮功能,其脱氮效率取决于活性污泥回流比。

  A/O工艺设备复杂、运行管理要求高,对于资金短缺和运行管理水平落后的小城镇来说不适合采用。

3.3.2 鼓风曝气氧化沟工艺

  3.3.2.1工艺介绍

  氧化沟法工艺是五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形式,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一种变形。

与传统工艺相比,其特点是:

将“池”改为“沟”,氧化沟为封闭的环状沟,也称为连续循环曝气池,其流态具备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的双重特点,因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氧化沟的曝气形式主要以表曝为主,常见的曝气设备有水平轴转刷、转碟、垂直轴叶轮表爆机等。

除此以外,氧化沟工艺还具备构造简单、操作管理简便、出水水质好、处理效率稳定等特点。

从运行方式上,可分成三大类:

连续工作式、交替工作式和半交替工作式。

较典型的连续工作式氧化沟有Carrousel及Orbal氧化沟,较典型的交替工作式氧化沟为T型氧化沟,DE型氧化沟为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沟。

  实际上,Carrousel2000氧化沟的除磷脱氮原理与A/A/O工艺是一致的,只是Carrousel 2000氧化沟不需设置专门的混合液回流设备而已,因此比A/A/O工艺运行费用略低,投资更省,故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将氧化沟的机械曝气设备换成微孔曝气设备,形成氧化沟型的鼓风曝气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内设置水下搅拌机和非满布的微孔曝气器,既保留了氧化沟沿水流方向间断曝气和循环流的特点,又克服了氧化沟因采用表面曝气机而占地面积大、充氧效率低、动力效率低、水流断面流速不均、池底易沉淀等不足,同时也可满足氧化沟除磷脱氮的要求,且只需污泥回流而不需混合液回流。

  因此,鼓风曝气氧化沟投资小、管理方便,并克服了传统氧化沟曝气效率低的缺点,适应于小型污水处理厂;对规模更小的污水处理厂,可考虑采用转刷等机械曝气方式。

3.3.2.2 广东省开平市迳头污水处理厂工程

  

(1)规模

  本工程规模为5.0万m3/d。

  

(2)进出水水质

  进水水质

  BOD5=120mg/L;COD=240g/L;SS=150mg/L;TP=3.0mg/L  

  NH3-N=25mg/L; TN=30mg/L

  出水水质:

  BOD5=20mg/L;COD=40g/L;SS=20mg/L;TP=0.5mg/L  

  NH3-N=10mg/L  TN=10mg/L

  (3)处理工艺

  采用厌氧池+鼓风曝气氧化沟工艺工艺,主要参数如下:

设计平均水温:

22.5℃(最不利水温15℃,最高水温30℃)

  泥龄:

11.4d

  混合液浓度MLSS:

3.5g/L

  污泥负荷:

0.0968kgBOD5/kgMLSS•d

  总停留时间:

8.5h,其中厌氧池0.96h,缺氧池1.24h,氧化沟池6.30h(缺氧区1.0h,好氧区5.3h),

  有效水深:

6.0米

  剩余污泥产量:

6000kgSS/d(含水率99.2%)

  采用微孔鼓风曝气,供气量为146Nm3/min,气水比为4.2:

1

  污泥回流量回流比为50~100%

  (4)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

  工程费用为3912.0万元,基建指标为782.40元/m3,单位经营成本为0.32元/m3。

3.3.2.3 广东省韶关第一污水处理厂工程实例

  

(1)规模

  本一期工程规模为1.50万m3/d,规划二期规模为3.0万m3/d。

  

(2)进出水水质

  进水水质

BOD5=150mg/L;COD=250g/L;SS=200mg/L;TP=3.5mg/L  

  NH3-N=25mg/L

  出水水质:

  BOD5=20mg/L;COD=40g/L;SS=20mg/L;TP=0.5mg/L  

  NH3-N=15mg/L

  (3)处理工艺

  采用厌氧池+鼓风曝气氧化沟工艺工艺,主要参数如下:

  厌氧池+氧化沟按1.5万m3/d处理量建2组,每座尺寸为18×42.5×5m。

  容积负荷Fv=0.60kgBOD/m3.d

  污泥负荷0.17kgBOD/kgMLSS.d

  水力停留时间t=7.0h  

  厌氧段1.0h,缺氧段1.0h,好氧段5.0h

  MLSS=3500mg/L

  污泥龄θc=12d

  污泥回流比30~100%

  剩余污泥产量2875kgDS/d

  气水比3.7:

1

(4)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

估算工程费用为1112.0万元,基建指标为741.00元/m3,单位经营成本为0.33元/m3。

3.3.3传统SBR法

在同一容器中进水时形成厌氧(此时不曝气)、缺氧,而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充氧,完成脱氮除磷过程,并在同一容器中沉淀,再加上撇水器出水,完成一个程序。

这种方法与以空间进行分割的连续系统有所不同,它不需要回流污泥,也无专门的厌氧、缺氧、好氧分区,而是在同一容器中,分时段实行搅拌、曝气、沉淀,形成厌氧、缺氧、好氧过程。

  SBR工艺的特点如下:

*生物反应、沉淀均在一个构筑物内完成,节省占地,造价低。

*承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污泥沉降性能好,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效果好。

但传统的SBR工艺用于生物除磷脱氮时,效果不够理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脱氮除磷而言,为了考虑进水基质浓度、有毒有害物质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传统SBR工艺采取了灵活的进水方式(如非限量曝气等),虽然提高了抗冲击负荷能力,但由于这种考虑与脱氮或除磷所需的环境条件相左,因而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削弱了脱氮或除磷效果。

就除磷而言,采用非限量或半限量曝气进水方式,将影响磷的释放;对脱氮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