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72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综合与实践

◆周长是多少

◆多彩的“分数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增强思维活动的条理性和灵活性。

(2)通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练习,提高进行乘、除法运算的能力,不断加深对数的大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

(3)在认识“倍”的含义,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经验,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

(4)在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实际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

(5)在探索和交流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猜想和验证过程,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方面

(1)在认识千克和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轴对称图形和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等活动中,主动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逐步增强对事物的数量及其大小、物体的形状及其变化的好奇心。

(2)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养成主动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3)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用平移、旋转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变化,以及测量和计算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周长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通过阅读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开放性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内涵,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5课时的期末复习。

全学期大约有20%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大致如下: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7课时

二千克和克………………………………………………………3课时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

●周长是多少……………………………………………………1课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5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间隔排列…………………………………………………………1课时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2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4课时

●多彩的“分数条”……………………………………………1课时

八期末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14课时。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1课时

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3课时

练习一……………………………………………………………1课时

不进位乘…………………………………………………………1课时

不连续进位乘……………………………………………………1课时

练习二……………………………………………………………2课时

连续进位乘………………………………………………………1课时

练习三……………………………………………………………2课时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2课时

练习四……………………………………………………………1课时

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前置性作业:

口算并说出依据的口诀

6×49×35×39×78×57×54×88×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并能估算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乘积的大致范围。

2、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口算方法。

3、使学生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能估算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乘积的大致范围。

教学过程:

一、探索算理,总结算法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每箱玉米20根,王阿姨买了3箱玉米……

(2)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

王阿姨一共买了多少根玉米?

提问:

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乘法算式?

2.探索新知。

(1)买了3箱玉米,一共有多少根?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方法1:

20×3=20+20+20=60

方法2:

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就是60。

方法3:

因为2×3=6,所以20×3=60。

总结:

在计算的时候,先用2×3=6,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这种方法最简单。

(2)教学试一试。

师:

同学们,200×3=?

你能算出结果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提问:

你是怎样算的?

方法1:

200+200+200=600

方法2:

2×3=6,200×3=600。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

下面的题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2=40×2=400×2=

5×8=5×80=5×800=

请做得最快的同学交流计算方法。

(3)沟通算法与算理。

师:

我们以5×80为例,这个0不看,其实是把80看作什么?

(8个十)出示小棒,这是8个十,8个十乘5,就是5个8个十,就是几个十?

(40个十)

总结:

所以,当我们计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理解运用,进行估算

1.出示例2.

要算张大叔带的钱够不够,我们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

48×4=

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我们还没学过,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对结果进行估算吗?

方法1:

把48看做50,4×50=200,200元够了。

方法2:

4×50=200,4×48﹤200,200元够了。

总结:

把48看做50,估计结果比实际结果大,所以200元够用。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结果,只要我们能对结果进行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

2.如果李大婶想用300元买5箱哈密瓜,带的钱够不够呢?

方法1:

把62看做60,60×5=300,62×5的积比300大,所以300元不够。

方法2:

60×5=300,62×5﹥300,所以300元不够。

师:

这次估计的结果比实际的结果小,所以300元不够用。

老师总结:

看来,我们在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两位数看做它最接近的整十数,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口算,从而估计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1.口答“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后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计算,算出一共有多少张纸。

4.估算“想想做做”第6题。

通过估算结果,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5.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尝试独自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并且会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简单估算。

希望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例1:

2×3=62×3=6

20×3=60200×3=600

例2:

1.方法1:

把48看做50,4×50=200,200元够了。

方法2:

4×50=200,4×48﹤200,200元够了。

2.方法1:

把62看做60,60×5=300,62×5的积比300大,所以300元不够。

方法2:

60×5=300,62×5﹥300,所以300元不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倍的认识

前置性作业:

口算下面各题。

10×6=40×7=3×30=90×4=

6×60=700×9=8×800=100×9=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够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借助学具操作感知的过程,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操作活动中,在有序的操作中提高活动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形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同学们,花坛里有许多漂亮的花儿,你想看吗?

2.提问: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

蓝花有2朵。

黄花有6朵。

红花有8朵。

二、自主探究

1.你能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吗?

组织学生交流:

(1)我知道红花最多,蓝花最少。

(2)红花比蓝花多6朵,蓝花比红花少6朵。

(3)蓝花比黄花少4朵,黄花比蓝花多4朵……

提问:

我们以前学过数的比较,求两个数相差多少。

用什么方法计算?

齐答:

减法。

2.今天我们继续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在将2朵蓝花摆到课桌上,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它的朵数码?

1×2=2,可以看做1个2,也可以看做2个1。

我们用笔把它们圈起来就表示1个2。

将6朵黄花摆到课桌上,你能表示出有几个2吗?

引导学生每2朵一份的摆,然后集体圈一圈。

说一说:

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可以分成3个2朵。

引出:

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齐读。

指出:

它们之间是倍数的关系。

3.小组讨论:

图中还有()花的朵数是()花的()倍。

指名说出: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你能用花片摆一摆吗?

学生操作。

教师示范边说边圈:

蓝花有2朵,红花有1、2、3、4个2朵。

你能像老师这样边说边圈吗?

学生集体完成。

4.提问:

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看图:

红花8朵,蓝花2朵。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指名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

(1)蓝花2朵看成一份,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用除法计算。

(2)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怎样写?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8÷2=4。

适时指出:

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后面不要写“倍”。

齐答: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5.练习:

求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6里面有…,你能计算吗?

指名说一说。

并板书。

6.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它是“倍”。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先出示一段绿带子,再出示一段红带子,提问:

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2)出示第1题的图并提出问题,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操作。

(2)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并口头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皮球有这样的几份?

你能用一种方法表示出来吗?

同桌说说:

10里面有()个2,皮球的个数是乒乓球的()倍。

齐说一遍。

4.“想想做做”第4题。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

求菊花的盆数是月季花的几倍,要把月季花的盆数看作1份,然后看菊花的35里有这样的几份,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不作单位名称)

蓝花:

黄花:

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是蓝花的3倍。

6÷2=3

蓝花:

红花: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是蓝花的4倍。

8÷2=4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6页“想想做做”5~9题。

教学过程:

1.口算完成“想想做做”5题。

2.“想想做做”6题。

在学生解决“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多少倍”这个问题前,可以适当启发:

要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多少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成1份?

要求第一条线段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3.“想想做做”7题。

学生独立完成,审查学生学习效果。

4.“想想做做”8题。

可以先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再要求他们说说解答时分别选择了哪些条件,为什么选择这些条件。

也可以要求他们再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以进一步明确方法、强化认识。

5.“想想做做”9题。

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依据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或依据条件灵活提出不同的问题;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倍比与差比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相关数学方法的认识。

 

第四课时有关倍的实际问题

前置性作业:

口答:

5个3可以说成3的()倍。

2的6倍可以说成()个2。

5个8可以说成()的()倍。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提问:

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乘法)

谈话:

今天我们要用倍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例1。

出示主题图。

谈话:

植树节已经过去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植树的情况吧。

看,他们一共植了5棵杨树,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

(1)摆小棒。

提问:

求柳树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我们一看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追问:

在摆时可以把谁看做一份?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动手摆一摆。

要求:

第一行摆杨树的棵数,第二行摆柳树的棵数。

(2)小结: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板书:

乘法。

二、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1题。

学生先用学具摆,然后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

求有多少个,就是求4个3是多少;求

有多少个,就是求2个5是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2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

提问:

“树叶画的件数是贝克画的5倍”是什么意思?

求树叶画有多少件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你会列式计算吗?

全班交流核对。

3.完成“想想做做”3题。

提问:

你知道了什么?

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集体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4题。

指名说图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核对,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

5.完成“想想做做”5、6题。

分析题意后由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核对,指名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总结。

谈话: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决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你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关倍的实际问题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也就是说柳树里面有3个杨树的棵数。

即柳树里有3个5。

求3个5是多少?

3×5=15(棵)

答:

柳树有15棵。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9~10页。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口算和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2.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将这些知识巩固一下。

大家准备好了吗?

老师看看大家谁学的最好!

1.完成1、2题。

学生练习后,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进一步明确: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通常要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来思考。

2.完成3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数出图中白菜的棵数和青菜的棵数,然后提问:

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多少倍?

启发他们借助操作或直接列式求得答案。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图下的填空。

3.完成4题。

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的所求问题,并可相机追问:

要求练习本有多少本,就是求几个20相加的和?

4.完成5题。

列式解答后,要指名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突出:

要求冬瓜的个数是南瓜的几倍,就是求18是9的几倍,也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9。

5.完成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有关倍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质上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6.完成7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各自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要求他们从中选择一两个问题各自列式解答。

7.完成8题。

学生列式解答后,要通过比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

求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要用除法计算;而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就是求40比8多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8.完成9题。

引导他们认识到:

求鸡的只数,就是求90的3倍是多少,要用90×3。

再让学生求出兔的只数,引导他们认识到:

因为兔是与鸡进行比较的,所以求兔的只数就要把鸡的只数作为一只条件,并联系“兔比鸡少75只”。

9.完成10题。

要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思考过程:

因为李叔叔每分钟最多打100个字,所以他8分钟最多打800个字。

又因为这篇文章有800多字,所以李叔叔用8分钟不能打完这篇文章。

10.完成11题。

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估算出小军和小丽从家到学校大约各要走几百几十米,再比较谁家离学校近些。

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估算的思考过程。

 

第六课时不进位乘

前置性作业:

3×2=7×8=40×20=

30×2=300×3=9×9=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的算理,能正确算出结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算法推算出算式中相应的数。

3.经历与同学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养成仔细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

大家对乘法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乘法的知识。

1.教学例5。

谈话: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完整:

湖面上飞过3对大雁,每队12只。

一共有多少只大雁?

师:

乘法算式怎么写?

学生列出算式:

12×3

谈话:

你能算出得数吗?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1)因为12+12+12=36,所以12×3=36;

(2)先算3×2=6,10×3=30,再算30+6=36。

问:

计算12×3时,为什么3和个位上的2相乘后还要和十位上的数相乘?

同桌互相说说第二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师:

刚才的口算过程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你觉得乘法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指挥教师板书:

12

×3

问:

接下去怎么算呢?

为什么先算个位?

根据学生回答一次板书:

12

×3

6……3×2=6

30……10×3=30

36……30+6=36

指出:

为了便于计算,笔算的竖式一般写成。

12

×3

36

答:

一共有36只。

同桌互相说说乘法竖式的书写、计算过程。

师:

乘法的验算方法很多,我们现在就用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谈话:

你们会用这种简洁的形式计算更大的数吗?

完成作业用竖式计算3×312。

指出:

用竖式计算乘法时,一般把数位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学生自己尝试算一算,指明在黑板上边写边说。

反馈计算正确率,让做错的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二、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交流计算顺序。

全班反馈正确率,让做错的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2.完成“想想做做”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全班反馈、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指出:

鱼苗的单位用“尾”表示,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4.完成“想想做做”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三、总结。

我们在完成乘法竖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吗?

板书设计:

不进位乘

1212

×3×3

6……3×2=636

30……10×3=30

36……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