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75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docx

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1ding

临清三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自测1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D.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

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A.氏族公有制B.井田制C.均田制D.私有制

3、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初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①“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②“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③“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④“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

4、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5、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

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6、美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

“毫无疑问,普通衬衣

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材料从侧面

反映出

A.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萎缩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7、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一些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

该事件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的冲击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生存

C.近代缫丝厂多使用洋纱取代土丝D.传统习俗成为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8、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该材料折射出

A.地方对近代化态度保守B.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9、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

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

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10、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以上举措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D.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1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12、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A.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B.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4、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

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

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B.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C.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

”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D.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16、学者武力论道:

“由于单一公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渡时期(包括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了如下错觉:

似乎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

”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错觉”始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D.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

17、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18、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

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19、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中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疾病传播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20、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

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B.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在英法盛行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欧洲盛行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21、《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

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

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

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

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

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

料旨在说明

A.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22、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

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

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

这说明该企业(  )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B.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C.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D.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

23、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4、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应该遏制两极分化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25、“美国国营铁路公司、法国国营铁路公司、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等信息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西方社会危机十分严重B.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

C.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

26、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

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27、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

A、A段B、B段C、C段D、D段

28、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

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

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

这一主张

A.适应国内外形势的需要B.促进斯大林模式形成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29、下表是苏联1930-1931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A.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B.农业发展造成供大于求

C.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农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变

3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对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

C.利用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D.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31、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

“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

A.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B.世界格局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欧美关系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32、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

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这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33、2018年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这说明

A.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B.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战不可避免

C.世贸组织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D.美国经济衰落趋势在不断加强

3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36.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7.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38.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39.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4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湖点的动因分别是

A.中共十一届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第Ⅱ卷(40分)

41.(14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2分)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

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

这条道路所呈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

(6分)

材料三  “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3)1978年以后的现代化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转变”发生的表现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6分)

 

 

42、(12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对苏联的影响。

(6分)

 

4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一一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英人赫德(183—-1911)在其《中国见闻录》。

材料二: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选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全球性,不折不扣地是一个名称,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

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

”。

----拉德哈克瑞什南在《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近代前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2分)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4分,注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提到的“全球性”存在着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分)

 

临清三中高一年级模拟考试一历史答题卷

41、(14分)

(1)国内因素:

 

外部因素:

 

(2)确立:

 

特点:

 

(3)体现;

 

影响:

 

42、(12分)

(1)主要因素:

 

(2分)特点:

(2)原因:

影响:

43、(14分)

(1)原因:

影响:

 

(2)指的是

主要方面:

 

(3)问题:

 

认识:

 

临清三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自测1

一、选择题

1-5BBACC6-10BABCA11-15ABABD16-20CDBDB

21-25ADBDA26-30CBBAB31-35ACABA36-40DABBB

40、(14分)

(1)国内因素:

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

外部因素: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确立:

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形成。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

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42、(12分)

(1)主要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

(2分)特点:

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4分,答对三点即可)

(2)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民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

(4分)影响: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2分)

43、

(1)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中国资源丰富。

(2分)影响:

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分)

(2)指的是新航路开辟。

(2分)

主要方面:

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殖民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等。

(4分)

(3)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